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下的高校理想教育探
若水1147由 分享
时间:
推荐文章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下的高校理想教育探
论文摘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顺势利导地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课题。文章针对目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理想信念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首先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应该看到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深层次思想问题突出、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弱化、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政府、学校重视不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
一方面,大学生数量增长速度快,加之理想信念教育自身量化、评价困难,投入无法立竿见影,致使部分主管领导在对待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上采取“实用”、“够用”的态度,不能高瞻远瞩,不愿投入财力和物力解决所需经费、教材、队伍建设等问题。另一方面,高校理想信念系统化教育缺失,教育实效性不强,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此外,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权力崇拜、学术腐败等现象更直接地使大学生思想上产生困惑,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偏差。
2.社会生活环境复杂,理想信念教育难度加大
从国际环境看,西方反华势力对中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努力一直没有放松过,他们利用传媒、网络等输出其价值观,进行思想渗透,千方百计削弱我主流舆论的影响,这些对我国大学生的蛊惑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从国内环境看,由于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思潮的新旧杂糅、某些环节的失范和无序现象、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也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种.种干扰。
3.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目标理想远大、自我期望值高,但缺乏实现理想的具体目标,对环境要求苛刻,不愿谈贡献,现实实现率低的矛盾”、“ 独生子女以自我成才为中心”等问题,这是造成其人身价值取向及理想信念上出现问题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此外,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理想信念教育口径不一致也是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确立的重要因素。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背景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从国际环境来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政治层面走向社会层面,而且越来越隐蔽化,越来越具有欺骗性。他们通过影视、音乐、文化交流等诱人的形式,大力传播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些意识形态的渗透必然会使一些意志薄弱者对西方价值观念产生盲目的崇拜,背弃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出现新的信仰危机。因此,在高校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不仅具有紧迫性,而且任务还十分艰巨。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期,社会形态的多样化以及社会上不正之风对高校的影响使高校必须加强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思想教育工作,这样既可以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和价值体系宏大工程的主要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和思考
1.高度重视,积极投入,赋予理想信念教育新的内涵
搞好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积极地投入财力、物力、人力,为推进和提高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对于高校应努力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要把队伍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队伍。二是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理论的研究,勇于开拓创新,努力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
2.构建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特点相适应的传播和教育方式
(1)弘扬主旋律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相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宣扬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弘扬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主旋律。因此,要发挥社会环境的整合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氛围,保持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2)积极推进高校“两课”的改革。高校“两课”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新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日益要求我们加大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传统模式和传统手段的改革力度。改革教学内容,明确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来重新建构教材体系,使“两课”贴近学生实际,更具有说服力。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及远程教学等,使课堂教学时时保持丰富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握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方向,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校园文化内在的教育导向和潜移默化的功能,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要把握好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管理,积极开展健康、高雅、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
(4)强化网络和学生理论社团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高校通过校园网开辟理论学习的阵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对热点、难点问题适时开展有关问答以及讨论、对话等交流活动,创新网络教育方法,开展互动式学习和开放式学习,拓展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领域。同时,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理论社团的投入、扶持和指导,使学生理论社团真正成为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新平台。
(5)建立科学、合理的理想信念教育评估机制。理想信念教育评估机制的建立关键在于评估指标的选定,这是有效、科学、客观地衡量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关键环节。因此,对评估指标的选定要慎重,要根据理想信念阶段性教育目标和内容确立评估指标。
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达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通过组织大学生到企业、社区、农村等地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服务活动,让他们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同时,高校还要在学生专业实习、军事训练、劳动、勤工助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活动中有机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实践,知行结合,增长才干。因此,高校要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实践创新,培养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4.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自身甄别能力和抵御能力
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转变观念,以人为本,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把理想信念教育变成大学生内在的强烈需求,变成他们自主和自发的行动,从而不断提高其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为此,高校应努力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树立大学生的时代榜样,用榜样来指引学生的人生道路。二是要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三是努力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鉴别力,强化学生的甄别能力和抵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