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毕业论文 > 外语 > 外语翻译 > 英汉字幕翻译中的语意与语势

英汉字幕翻译中的语意与语势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英汉字幕翻译中的语意与语势

    [摘要]在英汉字幕翻译中,译者往往会遇到语义与语势不一致的现象。这时需要译者根据前后语境,将隐含在源字幕中的语势挖掘出来,释放出来,将台词的“弦外之音”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当然,有时也会出现语义与语势完全一致,或者零语义与零语势现象,这时译者则应采取直译或者删译的策略。
  [关键词] 字幕翻译 语意 语势

  一、 引言
  根据英国语言学家G•Leech的语义学理论,言语的语义是指其字面上的逻辑意义(logical meaning),亦被称之为理性意义(rational meaning)。语势则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人言语的言外之意。所谓言外之意也就是Leech所说的“情景条件描写意义”,即语境意义。[1]
  美国意象派诗人Ezra Pound曾提出,语势(energy in language)是指语言之势,语词之势。[2] Pound强调语言是有其自身生命力的,是可以应“势”而变的,强调释放蕴含在语言中的“势”。因此,语势在于变化,在于创新,在于在言语之间建立新的联系。这样的创新可以赋予语言应有的“势”。[3]
  一般情况下,语言交际中的语义与语势是一致的。但是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语义与语势也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于是,在进行字幕翻译时,要让观众了解影视作品的本意,就必须区别语义与语势,只有在准确的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准备表达出原文的真正含义。
  二、语义与语势的不一致
  在影片中人物的对话交流中,语义与语势并非都是一致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准确地把握语义与语势之间的关系。根据上下语境正确判断出谁重谁轻,准确地传达原文的真实言语含义与人物思想。
  美剧《老友记》的第一季的第一集中的一个经典的对话。Ross在发现自己的妻子是同性恋后,心情低落,郁郁寡欢。大家都在中央公园的咖啡馆聊天,当Ross出现时,他无精打采、有气无力地向大家说了句,“hello...”。一向幽默的Joey对他这种沮丧的情绪讽刺地说:
  “I hear this guy says hello, I wanna kill myself!”
  译文1:Ross: 大家好...
  Joey: 我听到这个人说“大家好”,我想自杀。
  译文2:Ross: 哈啰...
  Joey: 听见这家伙说“哈啰”,让我痛不欲生。
  发现自己妻子是同性恋的Ross,当然是郁闷不已,苦不堪言。译文1中“想自杀”仅是字面上的逻辑意义,与原文的“wanna kill myself”是完全对应的。这样的翻译固然可以接受,却没能将其中所蕴含的语言的能量释放出来。而译文2中的“痛不欲生”则比“想自杀”要更加生动。Ross向大家说“hello”时也正是一副痛不欲生的表情。正是这样一幅表情与那句有气无力的“哈啰”让Joey不寒而栗。译文2既保持了基本的语义,又将话语中的语势体现出来,表达更加贴切。
  在美剧《美女上错身》中,Teri的弟弟面临着被逐出国境的危险,Jane为了鼓励Teri的母亲说出Teri弟弟的真实身份,曾这样说道, “Do you know what I love about your daughter? She speaks up, and she is not afraid of anything.”
  译文1:知道我为何欣赏你女儿吗?她仗义执言,她无所畏惧。
  译文2:知道我喜欢你女儿什么吗?她有话就说,什么都不怕。
  译文1的两个四字短语将原文的语势凸显得淋漓尽致。作为律师的Jane,一直以来也将“仗义执言,无所畏惧”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她当然也非常欣赏自己秘书身上的这种个性与气质。如果译者译成了“她有话就说,什么都不怕”,则会显得过于平淡,虽然没有出现任何翻译失误,亦完整地将语义表达,但原语中的所蕴含的赞美之意却完全没有表现出来。
  可见,语义的表达是字幕翻译的第一步,语势的释放则是另一层境界。
  又如在《绝望主妇》中,Susan因为肾功能衰竭在治疗的过程中认识了另一位同病相怜的患者Barrows。然而Susan要比他幸运得多,她获得了新的肾脏,远离了病痛,而他却病情恶化,日日遭受病痛的折磨。他却依然乐观,并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与Susan的言谈中,他还这样幽默的说道,“Ah, it's time for my spinal tap. You see? you are not the only lucky one.”“spinal tap(脊椎抽液)”是让任何人都毛骨悚然的一项治疗过程,他却那么淡然,甚至还把它当做是一种特殊的运气好的人才能享受的待遇。

  再如《老友记》中下面这段,
  Rachel: Oh my god! How long has she been crying?
  Monica: About a week and a half.
  Phoebe: Well alright, looks like you guys have got it under control, so I'm just gonna go. No? Misery really does love company. All right.
  Emma一直哭个不停,所有人都拿她没有办法,失去了耐心。三十六计,走为上计。Phoebe则准备逃之夭夭。Monica凶狠狠地给了她一个责备的眼神。Phoebe只有老实地留下来陪大家一起享受这“misery(痛苦)”这里的“misery really does love company”有两种译文,一个是“痛苦真的需要同伴啊!”,另一个是“真的要患难与共啊!”结合语境,我们可以看到前者只是对原语字面意思的翻译,没有体现出应有的语势。虽然不会让观众产生误解,但也并不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后者的“患难与共”在语义与语势上则达成了一致,是以创新取“势”,打破原语言的结构释放语势,做到了译文既忠实又传神的翻译效果。
  在《老友记》中有这样一幕,Monica抱怨她与Chandler的周年纪念日,她给Chandler送了一块价值五百美元的手表,而Chandler却写了一首说唱歌曲送给她。
  Monica:Oh, well, I bought Chandler a five hundred dollar watch and he wrote me a rap song.
  Ross:Seriously?
  Chandler:Word!
  Ross以为Monica在开玩笑,问Chandler情况是否属实。Chandler表示肯定。根据上下语境以及Chandler的人物个性,他并没有因为Monica的这样爆料他而感到非常羞愧,而是很镇定很淡然的说出了“Word!” 在这里“word”是“black slang”,意思是“agreed, yes, you got it, that's true.” 如果仅仅是翻译成“是的/没错”那就缺少了Chandler那份镇定淡然的语势。笔者认为如果译成“千真万确!”效果更佳。
  三、语义与语势的一致
  并非所有的言语都暗含言外之意,有些台词的语义与语势是一致的,只需将其基本语义翻译出来,就能够表达出原文的真正含义。《老友记》中有这样一个片段,Ross与Charlie交往不久,他得知Charlie的前任男友要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Nobel Prize winner),要么是天才奖学金得主(Genius Scholarship winner),他感到非常沮丧。当Ross被问道约会情况怎么样时,他这样回答:
  Rachel: How is it going with Charlie?
  Ross: Oh great! After I finish my wine, I’m going to blow my average-sized brains out.
  与Charlie的前任相比,显然Ross感到自愧不如,他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法跟Charlie的前任去比。于是他想“blow the average-sized brains out”(他想喝完这杯酒就毙了自己的这颗平庸的脑袋。)这句话的翻译,只需要把基本的语义译出来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它并没有更深的言外之意,所以不需要再费神去挖掘它的语势。因为按照语义的翻译就已经可以表达出原语的语势。
  四、零语义与零语势现象
  当遇到引入语,如guess what, you know, you see, you know what, I mean, well, 这类没有承载任何实际语义,更不蕴含任何语势的词语时,它们的出现只是在功能上起到一定作用。作为话语标记语黏附于句子上,使说话者的话语表达更加连贯,译者可以省去不译。
  五、结语
  影视作品是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随着中外影视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字幕翻译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笔者根据具体实例,对影视字幕翻译中的语义与语势的一致性与不一致性进行了探讨,以期有助于影视字幕翻译活动的更好进行,提高字幕翻译的质量,更好的传递影视作品的魅力,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参考文献
  [1] Leech, G. Explorations i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M]. John Benjamin’s: Amsterdam. 1980
  [2] 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 London: Routledge, 1993
  [3] 蒋洪新. 庞德的翻译理论研究 [J] 外国语,2001(4).77 
5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