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毕业论文 > 外语 > 外语翻译 > 语用充实视角下的商务翻译

语用充实视角下的商务翻译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语用充实视角下的商务翻译

摘要:文章将语际交际中语用充实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商务翻译,首先,译者在理解原商务文本时需进行以逻辑知识、商务专业知识及其它百科知识等语境条件为基础的推理、意义选择与调整,其次,译者须尊重译文的语言规范和商务文化并根据他对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评估,动态地进行译语的选择、调整与顺应,也即寻找原语和译语之间的最佳关联,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语用等效。
关键词:语用充实  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  语用等效  商务翻译
  
    一、引言:
语用学对翻译研究尤其是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目的明确的双语交际活动,重在商务交际意图达成的商务英语翻译具有强大的阐释力,可以有效地指导其翻译实践。本文尝试把语用学中关于“语用充实”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商务翻译实践中的语言、文化语用类问题,提出商务翻译中的语用充实是一种商务语用认知过程和翻译重构策略,以期对商务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产生有益的启发。
二、语用充实与商务翻译
在跨语言、跨文化翻译交际活动中会存在如下一些现象:(1) 语言自身的不完备性而呈现出歧义、模糊、指向的不确定等现象 ; (2)语言使用的语境性导致说话人/作者可能省缺某些词汇或结构或蓄意使用带有含糊性、指称不确定的词汇或结构,(3)不同语言或语码之间的差异致使原语和译语之间出现不对等、甚至不存在的词汇或结构; ( 4)不同语言或语码之间的社交文化差异致使原语和译语之间出现不同的信息表达形式,甚至出现词语的“文化空缺”, 类似现象会带来如下结果:(1)某一词语、结构在特定语境中所表达的交际信息偏离其字面意义、编码意义或原型特征; (2)在用目的语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过程中,原文信息的亏损在所难免。总之,会使交际信息(即语境信息)和语言形式(原语或译语)之间出现“断点” 或空缺,说话人/ 作者和听话人/读者之间难以形成认知上的相互照应,自然容易出现理解困难,也容易产生不解、甚至误解。(冉永平, 2005: 347),这势必要求对词语或结构的语义信息和其在使用中的语境信息之间的信息差进行语用搭桥, 以弥合语言编码信息和说话人/ 作者的交际信息之间的“断点” 或空缺:首先,译者在话语理解时需进行以语境为基础的推理,意义选择与调整,其次,译者必须根据他对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评估,动态地进行译语的选择、调整与顺应,类似的语用信息加工属于语用充实过程,语用充实过程的基础为语境,以上信息充实、调整与顺应也被称作为“语境补缺” (冉永平, 2006: 347)。 
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有些信息是说话人明示表达出来的,有些信息是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明示表达的显性信息,结合语境推断出来的(Sperber , D. & D. Wilson , 1986/1995: 54-64)。语用推理就是语用者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策略,推导话语与语境的关联,并解读由此产生的语境含义的过程。(何自然,1998:)
翻译也是一种语言交际行为,完全有理由被视为一种明示-推理过程,不同之处仅在于翻译行为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在第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中,原文作者向译者示意其交际意图,而译者则根据原文的语境信息、原文作者提供的语言刺激(话语)以及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理解。在第二个明示-推理交际过程中,译者根据自己对原语篇、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的把握,根据译文语言环境和他对译文读者的期待和估计,向译文读者示意信息,译文读者则对他示意的信息进行推理解释。(张新红 何自然,2001 :289)。
在商务翻译这一双重明示—推理交际过程中,第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指的就是商务合作的一方将其建议,接受或否定意图向对方进行明示表征,商务英语译者调用可及的语境假设对商务合作的一方明示的话语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的过程;第二个明示—推理过程指的则是商务英语译者将商务合作的一方所明示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向目的语商务文本的使用者进行明示、目的语读者据此进行加工处理的语用认知过程。
在商务翻译这一双重明示—推理交际过程中离不开语境的作用,翻译中语境决定语义,语义依赖语境的互动关系首先体现在对原文含义的理解除依据语言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即言内信息)外,很大程度上依赖原文所提供的语境(言外信息),(白世俊 ,2001),其次,大脑中的语境知识具有补缺作用,具有激活,筛选大脑中相应的语言形式的功能,决定形式的可接受性(王初明,2003 ,2006)。译者必须在忠实原文作者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切合译入语境,取得与原文相同的意义效果,取得翻译语用等效。    
根据关联理论,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是一系列存在于人大脑中的假设,所以语境也称为认知语境,其假设称为认知语境假设。认知语境概念认为理解话语要看语境,而语境同样要在语用的一般原则下形成假设,通过心理认知过程,形成新的语境,根据关联理论, 构建语境是以寻找最佳关联为指针的。当说话人发出话语后, 听话人会将该话语及所表达的假设当作一种给定的直接语境,即初始语境。 如果在这一语境中不能找到最佳关联, 听话人就需要不断地扩充语境, 直至获得最佳关联,从而揭示话语明说的内容和暗含的内容,使交际得以成功(Sperber & Wilson, 1986 /1995: 15)。
语用充实源自由关联原则触发的、与关联原则相一致的语境假设,而语境假设的选择受制于由认知努力和语境效果这两个标准来评估的可及性程度。语用充实不仅由关联原则触发并要受制于此原则,只有与最佳关联原则相符的语用充实才能确保听话人找到具有最佳可及性、能够产生可接受的语境效果的语用充实(张新红,2008)。语用充实既可能在商务翻译第一次明示—推理过程中发生,也可能出现在商务翻译第二次明示—推理过程中。译者首先会选择可及性程度较高的语境假设对相关商务信息输入进行各种语用充实操作,此为第一次语用充实。准确把握了某方当事人合作意图之后,译者就面临着用目的语进行重新表达这项任务,这时,需要进行第二次语用充实。在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商业文化背景的人的消费心理及文化价值观念存在着巨大差异,遵循不同的语言、商业规则,译者需要确保他在对译文读者进行明示时所选择的语义表征迁就于目的语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阅读期待和语用习惯。他需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认知能力进行评估,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以便确定哪些信息对译文读者来说可及性强,哪些信息他们生疏、陌生, 需要为他们加以充实和补遗,以便对传递的语境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
商务翻译中语用充实的最终目标应确保 “动态等值”翻译标准的实现,应努力使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为了达到这些对等,译者在话语理解时进行以语境条件为基础的意义选择与调整,找出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强调译语形式的恰当性、适宜性与可接受性,等效翻译强调语言信息在交际转换过程中的动态对等,而不是简单的、静止的、形式上的对等。语用等效指原作和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所达到的等值效果(何自然, 1996:185—186)。因而,语用充实也就包括语用语言信息和社交语用信息等两方面的信息加工(Thomas,1995)。
三、商务翻译中的语用语言信息充实
语用语言信息充实涉及对词语、结构、话语或篇章等语言形式在特定语境中所隐含的交际信息进行推理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语境来辨别原文的暗含用意,也要确认字面明说的意义是不是就是原作的真正用意。翻译时,必须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方面存在的差别,酌情按动态等值理论进行翻译,结合语境,适当调整,不计较每个字,译语恰如其分,达意传神,再现原文词、句风貌,使译文受众与原文受众达到同样的理解。
例(1) 
原文 A∶The mentioned firm is known to be heavily committed and has overrun their reserves.
B: According to the sole agency agreement, you undertake not to sell the similar products of other manufacturers either on your account or on that of other suppliers.
C: At the price quoted to you previously, we ourselves even could hardly replenish our stock.
译文A:众所周知,上述公司已债台高筑;入不敷出。
B: 按照独家代理协议,贵方不能以代理或非代理方式销售其它厂家生产的同类产品。
C: 按照以前价格,我公司甚至连货都进不来。
   
根据词典释义,某一词语或结构所表达的意义可能是多义的,且有的词语所承载的信息可能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或含糊性,但使用中该词语的选择及其意义的理解具有语境顺应性,因而理解话语时听话人必须进行语用充实。以上例句划线部分词语的概念模糊,无法直接套用字典释义去理解,翻译时译者需联系上下文分析,引入个人认知经验及社会认知在多个可选语境假设中做出取舍从而对原文加以理解,进行引申并重新编码,把原文中抽象或比较抽象(概括性)的词语具体化,将普通词汇含义充实为商务专业词汇含义。因此,翻译与话语理解一样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需要根据特定的语境关系进行原语信息的语境补缺,并进行译语表达式的语用充实。
例(2)
原文A∶请尽早下定单。
B:请方便时将样品寄来并告知最惠条款。
C:请尽快将乐器的产品和价格目录寄来我方。
译文A∶So your early order is absolutely essential.
B: We should be obliged if you will send us some samples with the best terms when it is convenient for you.
  C: Will you please send us as soon as you can the price lists and catalogues of all  musical instruments.
英语句式和汉语句式存在诸多的差异,翻译时不能过分受制于原文的语序和结构。汉语中带‘请’字的祈使句译成英语时除了带“please”的祈使句式外,还可用其他句式。A译为陈述句,表面为事实陈述,实则委婉地提出建议。B为非真实条件句的虚拟语气,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客气地提出建议、要求、命令的方式。C句为疑问句, 通过“询问”, 间接谦和地向对方提出要求, 疑问句较前两类句式更婉转, 更有礼貌。
因为通过询问或征求对方意见这种间接方式以言行事, 不仅可以表明话语含义, 而且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之感, 从而避免了过于直率而引起的冒昧不敬, 甚至盛气凌人, 高高在上之架式,就不会违背商务交际的平等,合作原则,不难看出,以上话语的表层语义与其译文之间存在较大差别,译语再现的是它们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信息,翻译所追求的就是原语和译语之间的语用等效。 

例(3)
原文 A∶Information indicates that some parcels of Japanese make have been sold at the level of US$ 460 per metric ton.
B: However, we can only assume that this was either dropped or dadly stowed  before the shipment.
C: Good to the last drop!
 
译文A∶情况表明一些日本产货物已按每公吨460美圆的价格水平售出。
B:但是,我们只能认为这是装运前货物掉地上或野蛮装运所致。
C: 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雀巢咖啡)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根据语法和词语含义的需要作出必要的增补或删减,在A,B句中对划线部分的词义进行挖掘,引申或扩充,使其含隐意思凸现,出于中文表达习惯,进行合理的补充完善,使译文表达更加完整。广告语句C在翻译时不仅对每个词,甚至整句的含义进行了充实 并且还考虑到了汉语的四字成语表达习惯,言简意赅,琅琅上口。
例(4) 
原文A∶如买方提出索赔,凡属质量异议必须于货物抵达目的港后30 天内提出;凡属数量异议必须于货物抵达目的港后15天内提出。
     B:我们从…处得知贵方的名址,希望与您建立业务关系。
C:如有我可为您效劳之处,请不要犹豫,随时与我联络。
译文A∶In case of quality discrepancy claims should be filed by the buyer within 30 days after the arrival of the shipment at the destination, while for quantity discrepancy, claims should be filed within 15 days after the arrival of the shipment at the destination.
B: We have obtained your address from …and now hope to establish business relations with you.
C: If I can help you in any way,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contact me. 
总体上讲,英语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短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衔接,注重句子形式及结构完整;而汉语是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衔接手段,注重逻辑事理顺序、功能和意义。译者需注意两种衔接手段的差异,并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差异,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翻译时有必要进行句式拆分及内容整合,冲破习惯思维模式和句子表层结构的束缚,探寻语言表层结构下的真实意图和信息,并据此对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调整,按译文的语言表达习惯翻译出上述意图和信息。上例中原语中的逻辑关联是暗含的,译语通过增加明确的衔接手段进行明示,以减少目的语接受者在阅读译作时所做的认知努力。
四、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社交语用信息充实
社交语用信息充实涉及语言使用中社会文化习俗、人际关系修辞原则、权势与地位等语境因素所隐含的交际信息的推理。商务英语翻译不仅包括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涉及不同商业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事商务翻译,不仅应精通语言本身,更应熟知原语和译语的文化语境-文化传统及消费心理,为了取得社交语用等效,翻译时可以灵活地转换表达形式。翻译中,一些在原文语境中一目了然或有关的内在信息已被原文读者视为当然的浓缩信息可能会变得晦涩难懂,译者则要进行语用调整,或使用准确解释加以语用增补,或对特定词语做出相应的释义处理,或选用译文中语用意义与之相当的词语进行语用转换,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陈小慰,1998:55)。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有可能导致对原文联想意义的误解,或者对正确理解原文的风格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来反映原文的联想价值。 
例(5)
原文∶红豆 (服装品牌)
  译文1∶“ HONG DOU” 、 “ Red Bean” 、“ Love Pea”
      2:“ Red Rose”
  
“ 红豆” 牌服装,在国人看来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商标, 因为红豆是象征爱情的相思豆:不仅寓意优美,而且外形美丽,引起人们美好的心理反应和视觉效果,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 但是, 如何把这美好的名称传递出去, 使国外的消费者能够产生和国人一样的“ 爱情联想” ? 是不是仅仅把它按照中国名称直译或意译, 如“ HONG DOU” 、 “ Red Bea n” 或是“ Love Pea” 就行呢? 这些翻译其实和西方文化中的爱情寓意没有任何关系,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文化信息对等却是糟糕的 。只追求语言信息形式上的对等而没有注重社会文化层次上的等效, 译语接受者(消费者)是不可能获得同等感受的。运用关联理论进行意象重构, 在译语中找到和西方人“ 爱情”有关联的植物, 比如“ Red Rose” 等, 就可以更好地让译语接受者获得同样美好的感受。  
例(6)  
A) Dear Sirs,
     Thank you for your letter of 15 January.
B) 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 our WS range.
C) We can only accept your order partially.
称谓的使用及其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往往涉及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 称呼在对话过程中不仅仅表明交际双方的关系、地位和身份的差异, 也不仅仅表示一种呼唤或招呼功能, 在一定的语境中, 伴之以不同的语调,常被用来传递某种特殊的 “语力”。因而称呼语要在一定的语境下才能推断出其语用意义。在实施称呼言语行为时,必须符合所使用语言的社会文化规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礼貌的交际效果(唐兴红、刘绍忠 2004)。A中的Dear Sirs,不译“亲爱的先生们”而译“(执事)先生”或“敬启者”, B中的you译为尊称“贵方”“贵公司”, C中的we译为谦称“敝公司” “我方”。
五、结语
商务翻译不是从一种语码到另一种语码的简单转换,而是带有明确商业意图的跨语言、跨文化的特殊交际活动。译者既要考虑作者的意图,又要考虑读者的要求,应兼顾交易相关方认知语境的语言特征、民情习俗、审美心理、消费理念等诸多因素,以上我们结合实例,借助语用学的关联理论阐释框架和分析模式对商务翻语译中的语用充实过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理论探讨和构思,商务翻译应按照语用等效原则,在理解和再现两个过程中进行语用充实,灵活处理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等因素所造成的交际障碍。这为如何考察商务翻译理论及实践提供了新视角,也足以说明翻译学要善于从其它学科汲取理论营养。这将有利于国际商务人士在商务活动中更好地驾驭自己的语言,进行更有效的交际,有利于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人们更理性地进行商务英语的教学和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白世俊.从语境的二元互动看语面信息填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3).
[2]陈小慰.语言·功能·翻译——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55.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4]何自然.翻译要译什么?——翻译中的语用学[J].外语与翻译,1996(2):185—186
[5]冉永平.词汇语用学及语用充实[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347.
[6]冉永平.翻译中的信息空缺、语境补缺及语用充实[J].外国语,2006(6):347
[7]唐兴红,刘绍忠. 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礼貌规范与语用失误[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 11-14
[8]王初明.从补缺假说看外语听说读写[J].外语学刊, 2006(1): 
[9]张新红,姜琳琳.论法律翻译中的语用充实[J].外语研究,2008(1):
[10]张新红,何自然.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 现代外语, 2001(3): 285.
[11]Sperber , D. & D. Wilson .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lackwell, Oxford, 1986.
[12]Thomas,J. Meaning in Interaction [M].London:Longman,1995.
Abstract:The present study related to pragmatic  enrichment in the course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can be applied to business translation. On the one hand, inference, adaption and adjustment of meaning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language have to be made on the basis of context; and on the other, the target language needs to be enriched pragmatically and adapted dynamically  to the assessment of the audience / readers cognitive context so that optimal relevance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can be satisfied, and pragmatic equivalence is finally achieved.
Key words:Pragmatic enrichment  cognitive context  relevance theory  pragmatic equivalence  business translation
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