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 > 伦理道德 > 浅议隐蔽性采访的伦理道德

浅议隐蔽性采访的伦理道德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浅议隐蔽性采访的伦理道德

    [关键词]隐蔽性;采访;公共利益
  
  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隐性采访被广泛的运用。隐性采访能够最大限度地逼近事实真相,突破显性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一针见血的抓住问题的实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可视性,可听性,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使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通过隐性采访可以获取其他采访手段难于获取的新闻事实,从而更好地实行舆论监督。然而随着隐性采访使用的频率不断增加,由其引发的质疑也在不断产生。就记者的身份和采访意图的隐瞒来看,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隐性采访都是一种欺骗,而这种欺骗不同于一般:其一,媒体与采访对象的地位不对等,前者出于强势地位;其二,它是一种主动欺骗,采访者是有预谋的;其三,经常在采访对象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况下公开采访内容。一些新闻记者因为运用秘密采访手段进行采访而受到诸多非议,甚至因此坐上了被告席上。社会对记者和媒体职业道德素质的评判也成为隐性采访不得不面对得尴尬。
  
  一、记者在隐性采访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道德困惑
  
  在隐性采访的实施过程中,新闻记者为了完成既定的采访任务,往往会经常采用欺骗手法,从而采获得相应的新闻素材。这些欺骗手法主要有:
  第一,采访主体的欺骗。新闻记者出现在隐性采访现场时,一定是隐瞒了自己身份的。
  第二,采访工具的欺骗。隐性采访必须借助微型采访机、摄象机、录音机等采访设备才能顺利完成。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采访工具的小型化、智能化、隐蔽化程度不断提高,使采访工具的欺骗变得越来越方便,其应用也就越来越普遍。
  第三,方法的欺骗。记者要完成隐性采访任务,除了必不可少的观察之外,还必须想方设法通过提问等丰富采访的内容。提问是记者开展新闻采访的一个基本程序,但是,在隐性采访中。提问也是必须“隐蔽”进行。提问不能引起采访对象的怀疑,也就是说,提问的内容必须与自己设计成的身份相吻合,否则,极易暴露记者身份而使采访难以进行下去。
  在隐性采访中,欺骗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这种“不可或缺”就会“不可避免”地带来道德的困惑。
  

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