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
若水1147由 分享
时间:
推荐文章
破解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过度依赖外资,本土经济边缘化,缺乏自主技术等问题;介绍了美国犹他州高校参与地方经济的经验;阐述了我国高校参与地方经济的资源优势;建议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将这些科技资源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利用高校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摸索出一条适合于我国特点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关键词】 区域经济;高等院校
1985年,苏州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形成了以乡镇企业为特征,主要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的“苏州模式”。后来又发展成一种以外资、外贸、外经为特征的外向型的经济形式,为地方经济的起飞奠定了基础,为国内企业将来迈向国际搭建了一条通道。温州模式源于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是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独特经济发展方式。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一些已完成部分原始积累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纷纷发展为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并对家族制的管理方式进行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开始逐步建立。但是,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两种模式不约而同的遇到了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资本外流严重等危机。这使得多年来一直“大步向前”的地方经济发展出现了瓶颈。
一、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
1、过度依赖外资
不管何种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吸引外资都是其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仅以苏州为例,2008年苏州外贸进出口总值2285.26亿美元。其中出口1317.23亿美元,进口968.03亿美元,外贸依存度高达137%。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地方经济对外资的依存度。外资企业是为追逐更高利润而来,其特性决定了它永远在寻求最佳的性价比地区。当本地资源优势丧失时,这些外资很快就会发生迁移。当本地土地资源、基础设施资源有限时,当地经济就面临着产业空心化的威胁。
2、本土经济边缘化
外资经济的过于强大,不可避免的导致本土经济的萎缩。在我国地方经济的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的政策重心完全向外资倾斜,给外资土地、税收等各方面的优惠,这使得在规模和资金上本就处于劣势的本土经济,又不得不在不平等的政策环境下与实力强大的外资企业竞争。从而使本土经济始终在低水平徘徊。
3、缺乏自主技术
在扩大吸收外资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学习外国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高科技技术,提高本土企业的创新和研发能力。然而,我们过于强调吸引外资的数量,缺乏对外资质量的控制,即缺乏获取新技术、新方法的相应政策。从而导致外资形成技术垄断。只能处于“利润链”的末端,从事那些缺乏技术含量的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
二、犹他模式——以高等院校作为地方产业调整的基石
美国犹他州以犹他大学等高等院校为科研核心,建立了2个大学科技园和80多个工业园,加强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商务发展,始终把高科技产业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形成了文化、教育、科研、政府和企业相互合作的环境。高质量的研发团队,数量众多的成果专利,再加上州政府的政策引导,吸引了不少新公司的投资。新资本的注入,为地方经济带来了活力,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犹他州的成功经验,为高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也由此形成了一条以高等院校为技术和人才基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地方经济发展道路——“犹他模式”。
三、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
1、时代机遇:金融危机
自前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也未能幸免,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保护压力加大,拼资源、拼成本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消耗高、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弱,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是必然选择。
这时,高等院校可以利用其强大的科技优势,“大展一番拳脚”,为地方经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一方面,外资撤走后不仅带走了大量资本,更带走了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因此,很多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挖掘自身潜力,利用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填补这些技术“真空”。高校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机遇,加强同企业的合作,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之中。另一方面,高校拥有数量众多的研究人员、博士生、硕士生以及各种实验室。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十分充足,完全有能力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需求。所以,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高校将成为地方经济的全新增长点。
2、科研优势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不同学科联合攻关,进行立体的、多方位的综合研究。高校具有多学科优势,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向学科的科技创新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高校的大量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人才优势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一方面,高校可以为地方输送大量的高技术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利用自身数量众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为地方经济的服务中去。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人员已达68万余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有64万人;此外,还有在校博士生、硕士生128.3万人。这样一支庞大的科研队伍,为地方经济提供了足够的人才储备,他们将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4、资源优势
高校作为一个公共研究机构,必然占有很多研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这种资源优势更加突出。首先,高校拥有众多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一方面,这些研究机构可以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针对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进行“有的放矢”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将高校的科研机构对公众开放,使高校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科研平台,这样既充分利用了高校现有的科研资源,避免了地方政府的重复投资;也使学校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其次,高校还拥有大量技术成熟的专利成果。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些专利投入到地方经济的建设中。
四、结论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最大的优势就是其丰富的科技资源,从硬件设施到研发机构,从人材储备到既有成果,高校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科研实体。而高校的技术优势和科研潜力正是发展地方经济所急需的。前面说到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缺乏核心技术。高校恰恰是破解这个瓶颈的关键,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高校既有的科技资源,给予高校相应的政策和补助。建立政府、企业、高校三方互动机制,使高校尽快融入地方经济建设。
首先,谈到地方经济建设就不能不提到政府。政府是地方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和地方经济建设的执行者。因此,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政府。在传统意义上,政府习惯于高校的社会性,而本文则强调了高校的经济性,希望通过高校的进入,促进地方经济持续、高效的发展。要使高校真正成为地方经济运行的一个组成部分,就需要地方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引导,降低高校进入地方经济的门槛,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高校在参与地方经济过程中的利益,使高校更多的参与到地方经济活动之中,填补地方科技资源的空白。
其次,企业一直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是我国的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自主技术,产业附加值低,无法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高校和企业应该形成密切的合作伙伴,用企业的资金提高高校的研究水平,再通过这些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服务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最后,高校要真正成为地方经济的一份子,自身也要根据地方经济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一方面,及时掌握地方经济的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在保持自身科研特色和传统的前提下,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适时调整研究方向。另一方面,要了解市场动向和企业需求,改变以往“闭门造车”的研究,使自己的研究同实践能够密切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政府、企业、高校的目标都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目前地方经济遇到困难,企业发展受到制约的情况下,高校的进入就像一针强心剂,激发了企业和地方经济的活力,高校将以其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给经济带来新气象,是地方经济突破目前瓶颈的关键。所以,我认为,以高校为先导的地方经济发展道路将会成为今后发展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
[1] 苏州市统计局.2008年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苏州统计信息公众网.
[2] 张 晔.“苏州模式”的反思及区域发展道路的选择.上海经济研究,2005(5).
[3] 江泽民.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共促亚太地区发展繁荣.人民日报,2001-5-16.1.
[4]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编.2006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5]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编.2006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