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若水1147由 分享
时间:
推荐文章
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摘要:现代服务业是现代通信、信息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相结合的产物,已成为发达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产业,更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性产业。从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及发展特征入手,结合湖北的具体实际,提出了湖北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思路。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特征;产业集聚。
0引言。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用现代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新业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专业化的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等特点。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现代服务业正呈现出信息化、国际化、标准化的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更衍生出新的需求,从而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理念都在发生着变化,消费者正在由对工业时代简单的物质产品需求,转向高科技含量、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的精神产品需求。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研发、设计、营销策划、管理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等从生产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新兴服务行业。这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工业部门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工业企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降低了工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有利于我国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及管理创新转变。
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产业,更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性产业。“十二五”时期,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面临着资源环境的较大约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力量,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十二五”时期,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事关湖北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事关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实现湖北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在思想认识上、空间布局上、工作重点上、政策措施上有新的突破。
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六种意识”。
发展湖北现代服务业,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并进一步强化“六种意识”,增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1)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
湖北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现有经济结构的典型特征是偏重的工业结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料的高投入、高消耗,而湖北恰恰是一个缺煤、少油、乏气的省份,生产要素的制约日益凸显。要改变经济不合理结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2)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服务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特点,是一个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资源环境亲和的产业。虽然湖北省的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水平较低,特别是淡水、土地、矿产等一些不可再生资源,长期处于紧缺状态,难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增长。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突破国民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的制约,有利于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据有关测算,生产性服务业单位产出能耗不到第二产业的1/3,只有第一产业的40%。如果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即可下降至少1。5个百分点。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升湖北制造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虽然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经济的规模、质量和水平,但提升制造业发展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支撑,这一点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发达国家和东部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随着分工深化和服务外包化,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从制造领域独立出来的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越发达,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越明显,制造业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的商务成本就越低,市场竞争力就越强。目前,湖北制造业正处于产业升级和结构高级化阶段,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全面、完善的协作与配套环境,是提升湖北制造业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和保证。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促进就业的迫切需要。
服务业具有门类多、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就业弹性系数最高(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有较强的“带动劳动就业”和“拉动地方税收”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湖北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5%,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的1/3左右,是“三分天下”;创造的地方税收占全部地方税收的60%以上,占了“大半江山”。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
湖北现代服务业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与制造业相比,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服务业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业,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随着湖北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商贸、旅游、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适应人民群众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和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需求。
(6)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湖北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迫切需要。
2006年,国家正式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此基础上,湖北明确提出了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战略目标。要构建这一“重要战略支点”,就要发挥“两通优势”(交通优势与流通优势),切实让时间缩短,让空间拉近,让流动加速。
这就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服务业必将在新一轮大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优化空间布局,建设“六大区域”。
“两圈一带”战略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新时期制定的旨在促进湖北振兴崛起的发展战略,湖北服务业发展应围绕实施“两圈一带”战略,重点规划建设“六大区域”,即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3个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实现全省现代服务业有重点的协调发展。
(1)建设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为依托,突破性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武汉集聚。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黄石、鄂州、咸宁、黄冈、孝感、仙桃、潜江、天门8市以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力争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核心增长极。
(2)建设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以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载体,以“襄十随”(襄阳、十堰、随州)城市群和“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城市群为支撑,建设承接武汉核心区、辐射带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
(3)建设三条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围绕钢铁、有色金属及深加工、水泥、新型建筑材料、林特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枢纽建设一批大型现代物流园区,配套建设适应生产各环节的研发、营销、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体系,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鄂州、黄冈、黄石和咸宁等地辐射的武鄂黄冶金建材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化纤﹑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汉十铁路、汉十高速,重点发展汽车产品及相关技术研究开发,配套建设相关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大型专业物流园区,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孝感、随州、襄阳、十堰等地辐射的武襄十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围绕化工、纺织服装及无纺布、电力及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汉宜铁路、汉宜及武荆高速、长江交通枢纽,建设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物流园区,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仙桃、天门、潜江、荆门、荆州、宜昌等地辐射的武荆宜化工纺织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
3突出发展重点,做强“六大产业”。
充分利用湖北制造业加速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契机,适应当前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总体要求,突出发展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的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现代商务、旅游、文化等六大重点领域。
(1)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九州通衢”的优势,合理布局全省物流园区,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物流圈、鄂西物流圈和长江物流带,强化生产物流,延伸流通物流,推进第三方综合物流发展,积极构建以武汉为中心,以宜昌、襄阳为支点,以荆州、黄石等为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的口岸物流、行业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
(2)金融服务业。以武汉城市圈为中心,合理规划“两圈一带”金融产业布局,加快推动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建设,推动武汉城市圈信贷市场、票据市场、资金清算、金融信息一体化、产股权市场一体化进程。推进江汉区金融服务业集聚区、中南路—中北路金融集聚带和光谷金融港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金融外包中心,进一步推动三大功能区的产业集聚、总部集中和功能互补,逐步提高辐射能级,构建与京沪金融中心对接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3)科技信息服务业。依托软件、信息传输和数字内容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实现网络、业务和信息的共享。积极推进“三网”融合、3G应用、电子商务和公共信息数据库建设,培育和壮大一批核心骨干软件企业,推广应用软件及服务模式应用聚合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发展专业的科技开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降耗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工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努力将“湖北制造”转变为“湖北创造”。
(4)商务服务业。重点打破地域限制和行业垄断,按照专业化分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规范行业协会、商会等传统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咨询评估、会展、产权交易、司法中介等新兴商务服务业。
(5)旅游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以及在服务业中的引擎和龙头作用,以武汉为龙头,加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对接与合作,加快形成以“一江两山”为核心的全国一流、国际知名旅游品牌。进一步加强与重庆的合作,联手打造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区。加强与安徽、河南的旅游合作,把大别山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认真谋划高铁、城际铁路等拉动旅游发展的对接规划,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区域的旅游客源互动,全方位建立健全高铁旅游体系,促进湖北旅游再次腾飞。
(6)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全省科教文化优势,加快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教育的融合与互动,不断催生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拓展文化产业空间。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具有荆楚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着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出版、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支持发展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服务。大力推动全省广电网络整合,加快组建全省一网、模数转换、双向互动、统一运营的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支持省内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4加大工作力度,实施“六大工程”。
(1)实施改革工程,积极开展服务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在推动武汉市江汉区国家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就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问题、产业集聚问题、发展环境问题、政策瓶颈问题等进行探索,创造和积累经验。通过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提高全省对服务业发展的认识,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增强服务业的服务功能,在全省形成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区域服务业中心和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服务创新示范区;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产业和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服务业企业,切实促进湖北服务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
(2)实施集聚工程,加快省级服务业示范园区建设。创建服务业示范园区,发挥产业聚集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有效途径。经省政府同意,湖北已创建了23个服务业示范园区,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0年23个示范园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47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1/7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2亿元,园区内有省行业100强企业93家,国家行业500强企业41家。“十二五”期间,湖北还将创建一批省级服务业示范园区,总数将达到60家。
(3)实施人才工程,加快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按照《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湖北服务业重点领域急需的9类产业人才,建立一支知识化、专业化、复合型、创新型服务业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政策,健全人才使用机制,让人才全身心投入到湖北服务业发展的事业中去。
(4)实施环境工程,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大协调督办力度。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定期召开省服务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系会议,及时通报服务业发展情况,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扩大整个服务业的开放程度,提高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水平,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现代服务业,引导行业的良性有序竞争。改革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利的税费制度,对鼓励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改现行的全额营业税为增值税或实施减税,实行与工业企业同样的水电气价格;对符合战略规划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使一些高端服务企业可将人力资源培训、研发投入等费用在税前列支冲减收入。完善现代服务业的投融资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拓宽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投资渠道;鼓励服务企业以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为纽带,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建立并完善面向服务业企业的投融资担保体系和融资平台。加大财政扶持服务业发展的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业,实行多元化投资。
(5)实施品牌工程,支持服务业企业发展壮大。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支持服务业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建立健全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动的品牌建设工作机制,制定科学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把培育国际化大企业、大集团作为重要战略,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着力培育一批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现代服务业品牌。同时,引导企业努力创新商业服务模式,积极发展网络经营和电子商务,用各种方式发展自己的服务和推广自己的品牌,实现各类资源要素的有效利用。
(6)实施统计工程,强化服务业统计工作。进一步健全服务业统计机构,完善服务业统计网络。建立服务业考核体系,定期公布分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等主要指标。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会商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及时掌握并准确了解服务业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1]苏卉.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吕毅.西安现代服务业的识别和定量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1(9).
[3]段炼,赵德海.现代服务业、制造业服务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J].科学管理研究,2011(4).
[4]沪港现代服务业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政策比较研究[J].江苏商论,2011(7).
[5]高升,洪艳,詹宁.加快发展湖南现代服务业的思路与对策[J]。经济地理,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