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毕业论文 > 管理学 > 基本理论 > 平衡劳动关系的冲突与合作—关于和谐劳动关系(2)

平衡劳动关系的冲突与合作—关于和谐劳动关系(2)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平衡劳动关系的冲突与合作—关于和谐劳动关系


  三、平衡冲突与合作是实现和谐劳动关系必然手段。
  
  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异化了生产资料占有和劳动目的,这就决定了劳动关系的冲突本质,但是利益共同部分的存在使得合作成为可能,也为和谐奠定了基础。
  
  而不平衡的权利义务关系又会导致劳动冲突的加剧,从而破坏了劳资合作。因此,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的必然途径就是劳动关系平衡,完成从冲突到合作的转变。
  
  (一)我国劳动关系的失衡状态。
  
  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必需清晰地考虑到工人、雇主、社会的目标,并在他们的利益中寻找更加公正的平衡。Ll刈在我国,随着工人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他们越来越难以忍受不平等的权利关系和社会地位。每年以30%速度增加的劳动争议案件,越来越多的集体争议和参与人数,停工和群体性事件频发,种.种现象都证明了我国劳动关系处于失衡状态。其表现为利益的失衡、权利的失衡、制度的失衡,这些失衡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矛盾积累到合作与协商无法解决,而以劳动争议的形式爆发出来,阻碍了由冲突到合作的转化,破坏了社会和谐。
  
  和谐劳动关系从法律上来讲,就是资本与劳动的利益平衡。但在我国资本的产权与经营权已经受到充分关注与保障,而对于劳动权的保护还只是停留在宣示或原则上,我国工人处于计划经济下传统权利向市场经济下组织、谈判等权利转化的相对真空期。Ⅲ1对经济的重视和保护,与社会收入的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导致了工人利益在改革中受损。《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条文的出台,对个体劳权的保护得以提高,但是组织、谈判等集体劳权的发展仍然滞后。
  
  对产权制度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关注,不仅加剧了利益分配的不公,更进一步加大了权利的失衡。对外来资本的支持,对民营资本的鼓励,以及在不正当国企改革中流失的国家资产,中国的资本市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资本所有者的力量也不断扩张。同时,加上行政权力膨胀,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为了吸引资本而罔顾工人利益,与资本合营,联手压制工人的对合法权益的追求。如果不能形成新的利益分配和冲突处理机制,就不能实现由冲突向合作的转变,也就不可能实现和谐的劳动关系。
  
  要求平衡劳动关系还表现为制度的失衡。制度均衡是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制度供给状态,随着利益主体力量的变化而改变,在反复博弈中,影响政治决策和公共政策,从而形成均衡状态;而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供给短缺,同时旧制度创新严重滞后或有的新制度干预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以行政权代替市场规律,也致使一些制度失效。[2¨制度的失衡会进一步加大利益分配的差距,导致在协调劳动双方主体利益时难以实现一致结果。而在制度的形成上,如果不形成重视平等和合作的法律和政策,就无法从制度上由冲突转为合作,和谐劳动关系也就失去了保障。
  
  (二)平衡的内容和方法。
  
  根据上文所述,要向实现和谐劳动关系,实现由冲突到合作的转变,就需要通过在主体地位、谈判力量、过程形式等方面的制度化、法律化,平衡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和利益。
  
  首先,主体平衡是基础。主体平衡是指雇主与工人在结成劳动关系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对与劳动相关的事情有平等的决策权,这是双方进行协商和实现合作的基础。只有首先承认劳动关系主体的平等,才能保证利益分配的公平,和在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中,平衡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但在市场经济中雇主与工人经济地位实际不平等的事实,就决定了个体工人想要实现主体平等就必须通过集体的方式。这就需要大力发展集体三权,要让工会发挥集中工人声音和利益的作用,与工人更紧密结合。承认主体地位的平等,也是平衡谈判力量以及权利和利益要求的基础。
  
  其次,力量平衡是实质。权利是已经有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利益,所以劳动关系的冲突一般包括权利的和利益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实现和保证权利、利益的机制,也就是力量本身。利益的分配和权利的拥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政策和法律都会影响它们,但是在这背后起到作用的是力量平衡机制。组织的本质是力量的层级结构,权利在雇主(管理者)和工人之间的分配是不平等的,这也是促使工人选取哪种方式获取均衡力量的决定因素。1221通过法律和制度规定雇主和工人的权利,特别是在集体谈判和集体争议中的行为权利,这就保证了力量平衡在调整劳动关系利益冲突中的核心作用。比如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新方案”计划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法律,促进了工人谈判力量和权力与雇主对等,帮助了美国渡过“大萧条”后的经济困难、劳资冲突加剧和社会动荡时期。
  
  第三,过程平衡是形式。在通过法律和政策平衡主体权力的基础上,实现劳动关系过程的平衡是和谐劳动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调节劳动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工资、工时、劳动条件的决定、集体谈判、劳动争议处理、惩罚与开除、串诉、包容与参与等方面,汹1在处理这些因素的过程中,本着主体平等、协商合作的原则,解决冲突和争端。其中集体劳动关系不仅是实现过程平衡的主要手段,是调整劳动关系的长期趋势,也是成为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选择。这是因为在劳动力市场上,与个体工人相比,雇主由于占有生产资料从而拥有占据统治地位的谈判力量,解决这种不平衡的最自然的方法就是工人通过工会组织起,以产生对等的谈判力量。024].
  
  结论。
  
  上文的论述证明了冲突是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这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生产资料占有、劳动目的等的不同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客观规律。忽视冲突性这一本质特征,而强行以同一性覆盖雇主与员工之间的差异,就会导致利益协调失效,而最终激化矛盾和冲突,造成劳动争议爆发。所以,认识到劳动关系的冲突和差异,是正确理解和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同时重视集体谈判、集体争议处理,是平衡劳动关系利益冲突、实现合作的最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常凯主缩。劳动关系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4.
  
  [2]Flandem,Allen.1965.Industrial Relations:What is Wrong withthe System?An Essay oo Its Theory and Future.IJ0ndon:Faher&Fabcr.
  
  [3]Cox,IL 1971.“Approaches to the Futurology ofIndustrial Reklions”。Bulhtine of the Institute of L且bor Studies.8(8):139—64.
  
  [4]Budd,J.2004.Employment with a Human Face:Balancing Ettlciency,Equity,and Voice.Ithaca:ComeU University Press.
  
  [5]Hymon,R 1975.[ndostfial Relations:A Marxist Introduction.London:Macmillan.
  
  [6]Kelly,J.1998.Rethinking Industrial Relations:Mobilization,C01.1eetivism and L)ng Waves.London:Rouiledge.
  
  [7]Edwards。P-2003.“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and the Field ofIndustrial Relations”。In Edwards,P(ed.)Industrial Relations:Theeryand PraL—ce.2nd edition,Oxford:Blankwell:I一36.
  
  [8]Gintis.H 1976.“The Nature of 1.Mlbo[1l-Exchange and the Theoryof Capitalist Production”,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y.8(2):36—52.
  
  [9]Kaufman.B.1997.“Labor Markets and Employment Regulation:
  
  The View ofthe'Old'Institutionaliats”。In Kanfman.B.(ed.)Govern·ment Begulation of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Madlson:IndustrialRelations Research Association.PP ll一55.P15.
  
  [10]常凯。论个另0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兼及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趋向[J].中国劳动,2004,(4):14一17.
  
  [11]Marx.k CapitaL VoL 1.Chapter 7.London:Penguin.1990(reprinted)。P283.
  
  [12]Thompson,P1989.TheNature ofWorl【:AnIntroductiontoDebateson the Labour Pwcest 2nd edition-London!Macmillan.P22.
  
  [13]Budd,J.2004.Employmentwith aHuman Face:BalancingEffi—eieney,Equity,and Voice.Ithaca:Comell University Pre‰P51.
  
  [14]Bumwoy.M.1979.Manufacturing Consent:Changes in the l_ahour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Chieagc,University of ChieagoPre%P93.
  
  [15]Edwards,P_Conflict at Work:A Materialiat Analysis of Work.
  
  place Relations.Oxford:BlackwdL 1986.P77.
  
  [16】CresBey,P and Mclnnes,l 1980.“VotingforFord:IndustrialDemocracy and Control of Labour”。Capital and Class.4(2):5—33.P14.
  
  『17]Flandem.A.。ne Tmdition of Voluntmism“,Bfitish Jom'nalof Industrial Relafiong 1970.12(3):172.
  
  [18]Edwards.P 2003.。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and theField of Industrial Relations”。In Edwards,P(ed.)Industrial Relatiom:
  
  Theory and Pracfce 2nd edifiom Orford:Blankwell:l一36.P18—19,[19】Keohan.t 1980.CoUective Bargaining and Industrial Relatiom:
  
  From Theory to Policy and Practice.Homewoed:Irwin.Pi2.
  
  [20]常凯。构建和谐社会劳资关系法制化[J].检察风云,2007。(6):28—29.
  
  [21]高新会。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关系制度失衡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丈学学报,2007,(6):87—91.
  
  [22]郭志刚。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核与模式[J].财经科学。2008.(5):88—94.
  
  [23]孙兆阳。企业雇佣关系模型探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I,(1):144—147.
  
  [24】Gomez.R,Budd.J.and Mel乜。N.2004.why n Balance isBest:the Pluralist lndmtrial Relaliom Paradigms of Balancing ComperingIntereat^In Kanfman,B.(ecL)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W址and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Industrial Relations ReseamhAssociation.ComeH UniversityIthaca.pP-195—228.P213.
2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