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享朋友圈的工作励志文章
关于分享朋友圈的工作励志文章
同样面对挫折,微笑好比愁眉苦脸,至少微笑可以让你树立信心,以更好的心情去面对挫折。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关于分享朋友圈的工作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他人也在用你看不见的方式努力着
我不知道,城市里的穷在你心中是怎样一个概念?或者,你有没有穷过?
在我看见的,城市里的穷就是父母没文化、无业、打零工,身份要么是外来务工者,要么住在城市里的棚户区。他们领低保,住瓦房、木房,将10~30平方米的房间称作“家”,没有格局分明的厨房、卧室、书房、客厅、阳台、卫生间,只有在一个房间里既是卧室,也是厨房,大人和小孩睡觉的地方用一张床单隔开,甚至上厕所都要跑去外面破旧的公厕解决。洗澡的话,夏天站在水龙头边冲洗,冬天则烧一桶水倒在一只大盆子里洗,周围居住环境极其脏乱。
记得2013年,我还在报社上班期间,做了两期交换角色采访,首期体验的是在城市里卖菜的外来人员,第二期是修车工。比起那些外表光鲜实则丑陋的人事,我更关注那种感同身受普通人的生活。
关于我为什么想到做这样一个采访,缘于有一天晚上,我下班回家路过一家水果摊,看见年轻夫妇吆喝着卖水果,旁边橘黄色的灯光下,一个小男孩趴着写作业,水果摊不远处又有一家卖麻辣烫的小吃摊,摊主是一对中年夫妇,只是女人是跛脚。看见如此场景,我在回家路上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他们不管风吹日晒照样出来为生活奔波,为的不就是多挣钱让生活好过,为下一代创造好的家庭环境吗?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城市里有这样一群人在奋斗,我决定做这样一个采访。
第一期采访卖菜阿姨时,我和她聊了很多。她来自偏远的山村,丈夫在工地做工,女儿读初中,儿子读小学。我问她卖菜能挣多少钱时,她和旁边的大姐都笑着说卖菜哪能挣钱啊,不就是混口饭吃,晚上出门挑着箩筐串街卖水果。其间,我问了很多问题,还暗自高兴,心想这期稿子肯定能上头条。由于卖菜阿姨的住所离菜场不远,在征得卖菜阿姨同意后,我又以了解邻居为由去了她家。
阿姨家附近全是私人修建的房屋,在一栋栋房屋背后,经过逼仄巷道,便来到了阿姨家里。这个所谓的家其实就是两间10平方米的瓦房,一间既是厨房又是小孩的卧室,另外一间则是大人的房间。除了电视外,家里几乎没有像样的家电。我问阿姨:“为什么租住在这个地方?”阿姨笑着说:“因为房租便宜,自己本身也是农村出身,这种居住条件能接受,而且还可以在周围养鸡鸭。”
第二期采访的是一名修车男生,他19岁,初中毕业后就出来打工挣钱,城市户口。与他交流时,他显得很热情,我问他修车的程序,一个月能挣多少钱,能不能补贴家用,他都很开心地回答了我。当我回头看采访稿时,觉得没问到点子上,便又与他聊起了梦想。聊天过程中,他一直提到自己多少岁前要挣多少钱买房,让母亲也住一回带电梯的新房。
男生说他自己没什么梦想,无非就是多挣钱,母亲身体健康,生活过得平安幸福便好。如果非要说自己的梦想是什么,那么买电梯房便是他的梦想。
在男生的讲述中,他没有提起父亲,我又不方便直接问,便换了个角度说自己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所以压力很大,但一直都在努力。男生听我这么说,叹了一口气说:“没人能体会在童年就缺少父爱的男生比其他人要努力百倍的滋味。”男生还说:“我家庭条件不好,和母亲租住在老房子里,所以我一直都在想方设法努力挣钱。”
这两期采访结束后,我回到家中写稿件,几近落泪,尤其是采访修车男生,听他讲述时我内心触动很大,因为我懂得一个家庭没有父亲存在的惧怕,这种惧怕是无能为力的,比如说当生活中需要男人出面解决事情时,只有女人和小孩站出来。
第二天,我去单位把新闻稿拿给领导看,他先是表扬我几句,接着表情由晴变阴,我看他脸色不对,就知道接下来要面临着批评。领导告诉我,新闻里最好避免记者的情绪,然后让我重新修改。经过向前辈们请教以及自己的反复琢磨推敲,我明白了新闻是站在客观角度记录,情绪是读者自己的表达反馈。
结果,两期的采访报道后来只刊登了卖菜阿姨那一期,修车男生那期因为领导说“思想主观、言语犀利”便被撤销。经过那次采访,我经常思考记者的使命,以及记者的存在到底是为什么。最后,我没能写出想要表达的社会“事实”,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话筒”,别人借我传递声音,我缄默不敢言。
曾经在上班那段时间里,我接触并采访了很多平凡的普通人,有卖菜小贩、公交司机、摩的师傅、运水工、建筑工人、服务员等,他们虽然平凡、贫穷,但他们的生活却过得乐滋滋的。采访时,我有好几次想问他们年轻时的梦想,或者现在的梦想,但几次都咽了回去,觉得这样问太突兀,如果在他们面前提起梦想,也许会刺痛他们。
为什么担心“梦想”这个词会刺痛他们呢?好比去问一个两手提着重物和一个两手空空的人,你们现在谁轻松。所以,他们只是回答我“努力挣钱供孩子好好读书”。还好,在采访修车男生时,他和我说起了他的梦想,就是挣钱娶媳妇,然后带母亲以及媳妇去大城市逛逛,找个稳定工作,如此生儿育女过平凡一生。
我想:贫穷的人可能奋斗一辈子也依然表现平平,甚至一直在给“少数人”铺路搭桥,但知足常乐,这也许是每个草根出身的人所秉持的态度。
每个人对幸福与贫富的理解不同,于我而言,心安、一天一天比过去的自己好便是知足、富裕。所以,不管我所希冀的苦尽甘来会不会来,我也不去追求比别人幸福,而是追求比曾经的自己有进步。
我时常想起生活中那些看见过的场景,想起那些贫穷的人以及自己目前窘迫的生活,我认为钱是物质保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人的安全感。没有人不爱钱,但当你获得钱权时,千万不要得意忘形,甚至是忘本。
在这个物欲横流、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既在制造,也在承担——我们制造高楼大厦,承担着邻里间闭门不理的人际关系。
此刻,也许你衣着光鲜嘲笑身份低微的人,以为自己有钱了不起,但你别忘了,你没钱的时候是否也曾经历过卑微?是否也受人奚落?
你在富丽堂皇的高楼里高谈阔论时,不要忘却那些用脊梁顶起这栋高楼的工人。你在餐馆里大鱼大肉吃得满嘴带油时,如果走出门遇见残疾的乞讨者,给一个小小的微笑,或者随便施舍他们一点,都比你财大气粗的冷眼鄙夷好很多。
你开着靓丽的爱车时,不要从车上乱扔东西,环卫工人没有义务为你弯腰行礼。你在车上或者在路上看见那些穿着又脏又烂的务工人员,千万不要嘲笑别人活该如此。如果没有他们,这个城市的水、电、环境等肯定一团糟。
你买菜时,如果看见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卖菜,就别为几块钱的事斤斤计较。你购物挥霍时,岂会这般锱铢必较呢?
要知道,你眼中那些生活在城市角落里不起眼的小人物,或者你经常看见的打工者,他们都在为生计、为家庭努力,让自己变得一天比一天好起来,这些便是他们的梦想。这些人平凡、贫穷甚至卑微,抑或在你眼中一毛不值,但你一定不要嘲笑他们,觉得他们命不好,活该低贱,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
每个人的人生结果都一样,只是快与慢而已。比起你熠熠生辉的梦想,他们的梦想简单朴实,甚至是微不足道。在他们心中,能在这个孤独的城市里有一席之地,供得起儿女上学,撕掉“农民工”、“外来务工者”、“穷人”诸如此类尖锐的标签便足矣。
不要瞧不起别人的生活,他人也在用你看不见的方式努力。
励志文章2:你这么努力,为何还如此焦虑?
一
有个学生,暑假报名来学日语。因为半年后要去日本留学,所以很认真地每天在学校上课和自修。
然而他学得并不好。应该说是很不好。他是某重点大学的理科毕业生,按理说智商肯定没问题。也很努力,可就是学不好。
一般人一周可以掌握的内容,他不知咋的一个月了还掌握不了。发音和语法更是一路跑偏,而且我看得出来,他很焦虑。他反复问我这个句型重不重要,那个动词变形会不会考,以及多久可以考N2,应该准备什么教材等等。
我忽然想起了我健身开始的时候,经常缠着教练问多久会有效果,结果三个月发现没什么明显效果后就很少去了…
我每次健身也是很努力,练得头晕眼花,大汗飞洒。结果是过犹不及,练伤了好几次,反而对健身越来越兴趣淡然。
学习语言和健身都一样,越是急着要结果,越是没耐力坚持。
他也跟我讨教了好机会,然而我渐渐发现,在他努力却学不好的背后,有着类似的问题。
其实他对日语和日本文化根本没兴趣。完全是因为学校有一个推荐的机会就争取下了,然后因为对日语的等级有要求,他就很上进的来报了班。
他根本不喜欢学语言,也对学习日语本身不感冒,不看动漫,也不看日剧,他想要的只是一个结果,一个证书。这当然沉浸不下去,因为每一刻的学习,他的心不在上面,看上去很努力,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
这就像,如果我和一个姑娘恋爱不是因为相处愉快,而是因为她适合结婚,直接为了结婚而去。那么在一起的每一刻,我的脑海里都有可能精神出轨。
当人一味求快,对事情本身漠不关心,只想早点结束拿到结果,那么事情本身也不会给你好的反馈。因为心不在那,杂念就会纷拥而至。
二
网上有一句话说:以多数人努力的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然而我并不认同。
首先我想说,“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天赋。
注意我说的“努力”,是有引号的。
真正的努力,应该是一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又能时刻投入在当下和其中的自控力。而非内心烦躁焦虑,表面废寝忘食。
多数人的努力,只是让自己看上去很忙碌。
有极少一部分人,做什么事都可以很快投入专注进去,不受打扰,努力精进。这是一种极大的天赋。
我认识的那些学霸,给他们一本无论什么书,都可以很认真地看完,并且总结出自己的逻辑与收获。
这种天赋的核心是,做一件事的时候心很静,没有杂念。
而且我认为,这其实可以后天修,比如禅宗的正念,就是驱逐杂念,驻留当下。当做一件事的,只停留在这件事,不因将来的想象和过去的回忆而打乱自己,那就是专注的最好状态。
更多的天才,或者所谓成功者,在于很幸运地找到了自己能专注投入的领域。
天才不是什么都会,而是知道自己不适合做什么后,就果断抛弃,专注于自己能做好的事。
而大多数人的所谓努力是什么呢?
是勉强自己做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
是他们自己觉得枯燥,无趣,但是却又认为是正确的,是该做的,所以逼自己去做。
比如你让韩寒去做数学题,去研究物理,他肯定不乐意,估计啥都做不成,及格都困难。
但是他聪明或者幸运的地方是,很早就发现了自己的擅长和兴趣所在。
我相信开赛车,写杂文这种事,对他来说更多是享受乐趣。要说努力,这两个行业比他努力的不在少数。
三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完全有信心,他就不会焦躁狂热。
凡是焦躁狂热的状态,通常都是深层的自卑心作祟。
所以你去看那些学霸,你看不到他们很拼命读书的感觉,而且通常都是面无表情,非常淡定。
而自修室那些头悬梁锥刺股的人,往往都是临时抱佛脚者。
只有对自己没有信心的事,人才会产生通过说服自己,可以量化的努力,和外在的痴狂,来安慰自己。
当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先不去想着成功与否会怎么样。
成功当然很爽,但如果不成功,我们是否还会享受当下做的事?
如果是,我认为那就是真正的成功。
因为,你已经不需要依赖外界的承认,已经获得内心的满足。
当我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重新开始感受健身这件事。
不再执着身材马上变好,而是真正去热爱运动这件事。
感受每一组动作带给我身体的变化,观察气息的流动,汗留下来的燥热痛快,拉伸时候的酸爽,享受运动后大快朵颐的畅快,第二天神清气爽的精神。
当我真的开始投入运动之中后,我发现身体也慢慢变得精神起来。
只要能保持当下不杂,就已经开始生出智慧。如果你能开始了解自己,不刻意去改变而只是照着自己的本质活,那么你就会开始蜕变。
我认为一个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在世界上,完全不被人知道,没有名气、野心和残酷。如果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有多么重要,他可以活得相当快乐。这是我推崇的克里希那穆提的一段话。
也是我,今生最大的追求。
平静,温柔,有趣。
只要我自己认可自己,一切都是完满的。
与诸君共勉。
励志文章3:别想太多,做了再说
文学泰斗杨绛先生曾给一位年轻读者的回信中,针对他的困惑给出的症结原因是:你最大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想太多似乎是当代人的一个通病,因为想太多,迟迟不行动,结果往往导致拖延症,焦虑症,最后在抱怨和逃避中,渡过碌碌无为的一天。
然后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我没做是因为这件事太难了;我没做是因为很多人已经在做了;我以前也想过要做的,但是……”
太多太多的“因为”和“但是”阻止了你想做的事,也阻止了你去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种人。
美国的西点军校有这样一个传统:当遇到军官问话时,士兵只有以下四种回答,除此以外什么都不可以说。
第一:报告军官,是。第二:报告军官,不是。第三:报告军官,不知道。第四:报告军官,没有借口。
作为美国顶级的军校,西点军校自建校200多年以来,已经培育出了3个总统,5个五星上将,3700多个将军等军事人才。
而更让人惊叹的是,西点军校的教育不仅仅只是军事人才的培养,从西点军校走出去的商业人才也比比皆是,如可口可乐公司总裁罗伯特伍德鲁夫,宝洁CEO麦克唐纳德,美国东方航空总裁法兰克波曼等等。
西点军校贯彻给每一个学生的概念就是:不要找任何借口。
给自己找借口很容易,不给自己找借口却很难。借口已经成了我们为自己只想不做找到的最好“黑锅”。
其实有时候,那些阻碍我们行动的因素和借口,往往都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
你本可以毫不犹豫地去做,可你偏偏给了自己很多放弃的理由。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上帝给了猴子一个做人的机会,前提是要它砍掉自己的尾巴。猴子拿着刀,看了看身后的尾巴,想起这条尾巴跟随了它很多年。即便是它很快就会变人,这条尾巴即将没有任何作用了,甚至会变成自己的累赘,但猴子却怎么也下不去手。
就在这不停的犹豫中,猴子开始怀疑上帝,万一它砍掉了尾巴,也变不回人该怎么办呢? 这个怀疑最终让猴子放下了刀,从此继续老老实实做了一只猴子。
想要改变很容易,可真正去改变很难。
绝大多数的平庸者都是故事中的猴子,他们每天都渴望改变,却又顾虑于生活中各种有的没的,然后失去了蜕变的机会。
其实,很多人不是没有机会改变,而是他们的改变总是停留在想象阶段,没有真正的去做,去尝试,如果不脚踏实地地付出怎么会有收获呢?
马云曾在演讲中说:太多年轻人,“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大多数人就是这样的状态,思想很丰富,想法也很多,但真正能按照自己想法去实践的却很少。
事实上,如果在做一个决定时,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情况,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困扰的境地,因为从来就没有一个决定,可以兼顾到各方,而且更可怕的是,在考虑的过程中你反而会失去动力,甚至多出了自我说服的理由。
其实,不这么做也没关系……
其实,我觉得现在这样也挺好的……
很多人的决定,全凭内心刚开始的热情与冲动,而一旦这样的感觉消失后,那原本已经抓在手上的机遇,很有可能就此消失。
古人常说三思而后行,是让我们多想一想再去做,但是这里的“想”,并不是说要让我们瞎想。想和思考还是有区别的。爱思考是有目的性的思考,朝着你想的方向去思考东西。而想太多是你天马行空,没有目的,胡思乱想。
在做决定前,特别是那些足够影响人生轨迹的决定前,考虑周全才能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但考虑周全不代表你可以胡思乱想。
思考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迅速地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不是让你在思考的过程中变成一个拖延症和妄想狂。
《孤独星球》的作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你决定旅行的时候,最难的一步已经迈出来了;如果你第一步不迈出,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多么容易实现。”
所以,别被你的胡思乱想阻碍了你的行动,行动起来,不一定会有收获,但不行动,肯定没有收获。
人生就像个牌局,不管手里的牌怎么样,都要开始打。行动快的人一路都在打牌,想太多的人只会一路看牌。
最后能改变你人生的永远是去做,而不是空想!
励志文章4:你远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加优秀
一位曾在美国FBI工作六年的人像画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召集了一批素未谋面的志愿者,然后依据志愿者们对自身的描述,依次画出他们的素描肖像,整个过程画师与志愿者之间都用屏障隔开。第一阶段完成后,画师又通过志愿者们的朋友同事对他们的描述,再依次为他们画出第二张肖像,然后将前后两张画像进行对比。
有意思的是,通过别人描述画出来的,比自身描述而画出来的肖像,不但容貌上要俊美很多,面部表情亦更显和善、自信。志愿者们在看到对比画后,亦颇觉惊奇与感动。
其实,我们总是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企图去修正那些本就美好的东西。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你,远比自己认为的更优秀。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曾有过一段极不自信的时光。那时和我一同进入公司的其他两个新人:一个是小羽,武汉大学水利专业毕业生;另一个嘉哥,虽然只是一个大专生,但转设计前就已拥有两年的现场施工经验。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反而是我们三人当中技能水平最高的。而我,学历和理论知识比不过小羽,经验更是被嘉哥爆成灰渣。
负责带我们三个新手的李哥,经常会从他的项目中分解出一些任务交给我们。嘉哥对CAD、Mapgis等制图软件熟能生巧,所以总是第一个完成。小羽因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起手来也是得心应手,能较快完成任务。而我在学校本就没学多少,靠实习学到的那点东西又完全不够用,经常是一边问,一边翻书本,最后花很长时间把自己弄得精疲力尽,完成的成果又总是觉得不够好,特别是在比较了嘉哥和小羽的效率及成果后,整个人陷入了一种对自己极度失望的境地。实习期间积累的那点自信,也在日复一日的失望中逐渐消磨殆尽。
三个月后,这种现象没有得到好转,我仍然是那个最早开始、最后完成的人。而且随着任务量的增大,晚上加班开始成为我的工作常态,嘉哥和小羽却不需要如此。这种感觉糟糕透了,倒不是加班的原因,而是由于一种对自身能力不及的无力感。
那段时间,唯一感到幸运的便是初入职场,就遇到了一位真诚的职场前辈,每次需要加班的时候,李哥也必定陪我在办公室一起忙碌。
有一天加完班后,两人一起去吃夜宵,酒过三巡,李哥突然说:“今年你们三个进入公司的新人,大家都觉得挺不错的。”
我想了想说,“这我多少沾了嘉哥和小羽的光,也幸亏这不是实习考核,不然我绝对得打包回家。”
李哥疑问道:“为什么你会这样想?”
我觉得他有点明知故问,但正好借着酒力,便将对自身的不满一股脑儿倒了出来。“难道不是?小羽Top10大学毕业,专业基础扎实,上手超级快。嘉哥更不用说了,两年的现场施工经验,不但作图科学合理,造价预算更是信手拈来。现在更是明摆着的,同等规模、同等造价的三个项目,他们两个正常工作时间便完成了,而我,弄到现在才算勉强交差。”
李哥一脸错愕地望着我,“纵向比较,你比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强太多了。而即便是横向对比,你们三个也只能说是各有优势。”
看着满桌子的东西,我立马提高警惕,“李哥,我可没带钱啊。”
李哥嘴巴一撇,“没和你开玩笑。不只我这样想,公司其他人估计都差不多。小嘉经验丰富,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是不假。小羽基础好,学历优秀,上手快这也没错。但现在的情况,只能说他们起点比你好,却不能成为你忽略自身优势的理由。每次带你出去,你在外面和相关单位打交道都是能说会道,而且作为工科生,你的文字功底也非常不错。”
仔细一想,还真是如此。平时在外,无论跟建设单位还是施工单位,或者跟监理单位打交道,我通常都比较自然得体。而在公司内,他们甚至都慢慢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把文本上交总工前,都会托我核查一遍。
李哥喝了一口,又夹起一块鱿鱼放进嘴里,“你呀,就是吃饱没事干,愣是要拿自己的短处去跟人家的长处作比较,自然被打击得头破血流,自信全无。”
那一瞬间,我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被灌输这样一个道理:为人处事,最忌讳的便是妄自尊大。我们绝大多数人深得谦逊之道,可有时候却矫枉过正,不觉中走入另一个极端,妄自菲薄。
妄自尊大的人存在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习惯性地放大自身的优势,而漠视了自身存在的劣势。那么同样,一个陷入妄自菲薄的人,他的潜意识里绝对喜欢无限放大自身的劣势,而忽略自身拥有的优势。
有时候,妄自菲薄比妄自尊大更容易毁灭一个人。后者至少拥有一往无前的气势与勇气,虽然终会在现实中撞得头破血流,但从此也就学会了自我审视,脚踏实地。而前者却在一种无能的自我暗示里一步步走向寂灭,不仅踟蹰不前,甚至仓皇后退。
特别是当这种劣势给自身造成困扰时,立马就会陷入一种自我彷徨。而在这种怒己不争、恨己不能的负面情绪里,又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最终陷入恶性循环无法自拔。
我想,人生就是一场不知终点的长途跋涉,既有生机盎然的草原,也有泥泞不堪的沼泽。走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自然谁都是意气风发。然而,面对困境低谷时候的态度,才是检验优胜劣汰生存法则的唯一标准。而有些时候,让我们陷入绝望的并不是困境本身,而是自己在困境中失去了基本的自我认知,将自身劣势无限放大,还未开始便已是丢盔弃甲、不战而逃。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我们不是参照别人的生活方式便能过好一生,解决困境的手段与方法更是无法公式化。但是,我们或许应该尝试去理解这样一个道理:面对一些形似无解的困境,与其陷入绝望的自我否定,或是盲目地自我提升,清醒的自我认识更为重要。
世界终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美好,但也绝不会险恶到彻底无解。我们不会如儿时幻想般三头六臂、无所不能,却也绝不会真就是不舞之鹤、一文不值。
饥肠辘辘的时候,不要只看到别人有猎兔的枪,却忽略了自己捕鱼的网。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绝不能自毁,永远不要急着否定自己,很多时候,你远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加优秀。
励志文章5:你的勤奋是有效的吗?
有人邀请我在“知乎”上回答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具有普遍意义,一个简单的回答不足以展开,因此我决定单独写一篇文章来彻底地分析阐述它。
提问者是一名国际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她看到自己平时都在努力上课、认真笔记、好好复习,平均成绩都在九十分以上,而她的很多同学平时都不好好学习、只搞考前突击。这些人虽然学习上少了认真,但胜在活得多姿多彩,学也学了,玩也玩了,有的参加了学生会,还考了雅思,马上就要出国了。所以提问者很困惑:她自己努力学习,却对未来出国和找工作都没有太大的帮助;别人不努力学习,却更有可能获得好的人生。为什么自己那么辛苦地泡在自习室,却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对这道问题有各种各样的回答,那些答案有的鞭策,有的鸡汤,有的循循善诱,有的冷嘲热讽。
如果让我答,我只想引用雷军的一句话:“永远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饰你战略上的懒惰。”
在这里,天天泡自习室可以先暂定为“战术上的勤奋”;泡了四年以后的结果却依旧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机,那就是战略上的懒惰。
我上本科的时候,周围的好学生很多,其中不乏各个省市的文理科状元。然而在这些尖子生当中,学习最好的从来都不是一天到晚苦泡自习室的人,而往往是那些把生活安排得多姿多彩的人——他们智商与情商皆高,往往懂得所谓努力并非流于表面;而那些貌似学习很刻苦的人,其实效率并不高。曾有过一个学期,我制订了学习计划,强迫自己每晚都去自习室学到熄灯前半小时,不过我很快就发现,这种泡自习室背笔记所带来的学术收获,远没有在图书馆里大量阅读带来的多,我就放弃了。泡自习室对我最大的意义,只不过是营造了一个“苦苦努力”的幻象,换取我对自己心灵的安慰罢了。
回到之前那个提问者,她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去泡自习室,一直泡到熄灯才回宿舍,第二天一睁眼又前往图书馆去自习。
你如果问她:“你这么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
她会回答是为了考试有个好成绩。
那么好成绩有什么用呢?
是为了能顺利保研。
保研后又怎样呢?
保研后读研究生,就可以有个高一点的学历,然后再有个好成绩,今后好找一份好工作。
可是,如果好好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那么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向着“找好工作”而努力呢?
如果在大一的时候,就定下阶段目标为“找到好工作”,那么显然她努力的路径就不应该单单是学习那么简单,还应该配合参与学生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寻找实习的机会、学习如何制作修饰简历、补充课堂上学不到的工作技能……而提问者却是在用天天泡自习室的勤奋,来掩饰她多年来不思考的懒惰。
当然,许多人学习的目标并没有那么功利,毕竟对于很多人而言,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获取知识这一纯粹的目的。但怕就怕很多怀着这样纯粹理想的人在受了几年教育之后,会突然质疑国内高等教育的水准,看不起教授的水平,也看不上同学所做的研究,然后觉得自己多年的辛苦研究和学习被白白耽误了。
这是一种高级的战略型懒惰,希望利用外在环境的缺失和不足,来解释自己为何努力却达不到相应的目标。
无论你接受的是僵化保守的体制内教育还是新颖独特的体制外教育,如果你真的勤奋钻研、静心思考过,那么你从学习中获取的就绝对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堆积,而应该是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理性逻辑分析的能力,以及去伪存真的辨识能力。
即使你真的进入了一个很差的学校,难道要花费整整四年时间才能认识到这点吗?显然不需要。如果你早就认清了这个现实,为什么不自己做点儿什么来改变学习路径呢?
也许你会摊摊手说:“可是我没有好导师、好教授、好课程、好同学啊!”
那么我只能说:“可是也没有人阻止你去找到好导师、好教授、好课程、好同学啊!”
要知道,我们正身处互联网的世界,从美国到英国再到我们自己国家,所有最顶尖最优秀的大学,都在竞相向世界敞开免费的高质量在线公开课;国内外优秀的研究机构,从十几年前就对外部分开放了大量汇聚尖端研究成果的数据库。如果你真的愿意,可以花很少的钱就在网上学习许多专业技能,还能跟着有经验的人一步步地学做案例,线上线下的图书馆里还有浩瀚的知识海洋……
在二十年前,可以说“我没有学习的条件啊”,可在这样一个信息流动速度极快、提倡知识资源共享的社会,一个真正用心努力的人,是绝不会被当前所处的条件禁锢的。
就拿学英语这件小事儿来说,我们身边有许多工作以后坚持学习英语的人,这需要很大的决心,需要很大的毅力,能坚持下来确实很不容易。
我曾经有个前台同事,每天都利用工作之余坚持背单词,背单词的软件会有打卡功能,我每天都能看到她在朋友圈内的分享:今天十个、明天十个,后天是周末,也有十个……从不间断。有次她问我:“怎么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英文水平?”
我反问她:“你为什么要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英文水平呢?”
她回答,因为公司经常有其他国家办公室的人到访,公司内部还有很多美国高管,他们和前台的沟通虽然都是最基本的,但她希望在这些基本交流中能做得更好。
我说:“我有一个好方法给你,你没有一个全英文的语言环境,不如给自己报一个近期的考试,考试的压力会逼迫你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齐头并进。”
妹子说:“可是我觉得以自己现在的水平根本考不了好成绩。”
我说你的目标不是为了考试成绩,而是给自己一些压力,并循着一些有据可依的轨道进行某种系统的学习和提升。它虽然不是唯一的提高英语水平的途径,但确实是短期内最有效的方法。
妹子说:“可是我觉得压力好大,让我再想想。”
回去再想想以后,这个提议就被搁置了。她仍然回去老老实实地背单词,今天十个,明天十个,后天十个……一年坚持下来,非常不易,单词量涨了三千五百个,却依然不能和外国同事更好地交流。
类似的例子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这些例子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1)如果不在开始努力之前就设定一个目标,你的努力就很容易陷入“我这么努力有什么用”的自怨自艾中。
(2)如果你的努力不和结果挂钩,那么你就只能沉浸在“我已经很努力了”的幻想当中,并错把受苦的体验当成努力的过程。
(3)比不努力更可怕的,是你自以为“已经很努力了”,却“没有任何实质的进展”,导致你反过头来质疑“应不应该努力”这件事,甚至把问题引向了拷问社会的公平性问题,这对你的人生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努力的幻象对已经进入社会的人而言,远比还处于校园中的学生们要大得多。因为成年人要用更加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去应付更为复杂熙攘的世界,而努力的幻象,会长时间地消磨我们的时间、精力,以换取少得可怜的结果。
所以,在努力之前,每个人都应该先问问自己:
“我努力的目标是什么?我现在所付出的努力和我的目标有因果关系吗?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真的需要我埋头学习八小时吗?这八小时里我已经全力以赴了吗?”
人生不应该是充满痛苦疲劳的拉锯战,而应该是有的放矢地走走停停。
相关文章:
4.朋友圈的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