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作中的职场励志美文
推荐文章
关于工作中的职场励志美文
永远不要被阴云吓倒,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只要我们敢于接受挑战,我们的心就会得到冶炼,我们的前路就不会永远黑暗。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关于工作中的职场励志美文,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遇见牛人
说是牛人,只不过是一位普通同事罢了,怎么看都不像是牛人,如果不是和他深入交流,也许只会给他打上普通人的标签,以为他像大多数人一样平凡。如果他走在人群中,无论长相、穿着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其实,他也就我们普通人中比较特殊的那一种类型。
我一直知道有他这个人存在,至于交往,少的可怜。他虽然在上级部门工作,干的都是一些毫不起眼的事情,我们在工作上只有很少的几次交集。他开始在安保部门工作,最后转入基建办,今年,刚刚调入扶贫办工作。
对于一个业务型公司,一个年轻人,不学业务,不深入一线,几十年,只干后勤支撑的工作,多少有些不务正业。因为想要晋升,你的路子会非常局限。就像戏台上那些敲边鼓的伴奏者,你的工作可有可无,对于一部戏来说,敲边鼓算不上正经工作,而他们这一类人,却干的有声有色。
他是上级派来检查扶贫工作的,检查完后,我们一起回办公室聊天喝茶。和他同来的一另一位同事聊到了他,说:“你看他其貌不扬,他可是我们中最不起的人。”我说:“能聊聊他怎么了不起吗?”这位同事娓娓道来。
原来这位其貌不扬的同事,虽然在公司上班,可他前几年通过考试,取得建筑资格二级证。无论把他的建筑资格证挂靠到哪个公司,每年也有十几万元的收入。这位同事一脸羡慕的说:“你看都是人,其实人和人大不相同。咱也每天上班,人家也每天上班,可最终的结果却千差万别。”
我听后有点傻眼,那位其貌不扬的同事,却一脸憨憨的笑。他说:“其实没什么,你如果再往上边走,你会发现越是上边的人,越是喜欢学习。他们之中更是卧虎藏龙。我也是前几年才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以前吧!我也是混日子的主。总觉得,干好手头上的事情就行。总觉得自己在移动公司上班,在世界五百强公司上班,每天按部就班,闲了就享受生活,没有任何想法。直至有一天去省公司报送材料,我彻底被震撼,进而顿悟,才开始有了考取资格证的想法。”
“那天下午,因为要办事情的流程较多,办完的时候,正好十九点左右。要放到地市公司,大家此时早都下班了。可省公司完全不一样,偌大一个工作区,竟然鸦雀无声,没有人按时下班,都在工作区域,忙自个的事情。”
“我较为诧异,就询问省公司一位同事,“你们怎么不下班呀?”而那位同事告诉我说:“这已经是省公司的常态,没有人要求这样,大家都心甘情愿呆在这里,学习、读书、学业务。因为通常六点是下班的高峰期,大家都利用这段黄金时段自我充电。公司很多人都考取了各种资格证、培训师。等于无形之中给自己开辟了第二职业。很多人一边上班,一边还用考取的证照为自己赚钱,这就是所谓的躺着赚钱。现在很多人的第二职业,比第一职业赚的还多。”
“和别人一比,我才意识到,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差距。回来后,我就开始自觉学习。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通过资格认证,获得了二级建筑资格证。我把我的资质挂到西藏的一家建筑公司。每年会去西藏开两三次会,每次三两天时间。那边的建筑公司会提前为我订好机票,来回的费用也会转到我账户上。每年我都会休假几天,去和甲方碰个面,就当旅行散心。”
他一脸的自信,继续说:“我现在正考一级建筑师资格证,有可能明年通过。到那时,就可以参与机场的建设、铁路、公路、桥梁的设计。这几年正赶上国家大发展,而注册建筑资格证,需求缺口特别大。这对我们这些工薪阶层是个机会,也是现实版的社会福利。”
“我老婆也不上班了,除了在家带孩子,专门考取注册会计资格证。她也不错,现在已经过了好几门课程。我遇见的几个牛人,他们没有工作,也没有想着去干工作,而是专门考试拿证。每个人手里都有好几个证,一年下来的挂靠费,就有好几十万。”
“现在不努力不行呀,不是光你自己一个人很拼,谁都没有歇着,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我聚精会神听他讲完整个叙述,自己被彻底震惊。就像那位同事说的,我以为自己很努力,甚至自己通过学习,已经超过绝大多数人。而自己不知道的是,其实这个世界谁都没闲着。
就像李笑来先生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里说过的话,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需要速度,还需要在速度的基础上不断加速,加速,再加速。《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红桃k皇后有一段话比较精辟。“我们这里的人,只有不停的奔跑才能落在原地。”
无论你现在什么处境,在什么位置,都不能停止成长,或者放慢成长的速度。你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身边人超越。最好的办法,是去那些有牛人的地方,和牛人生活在一起。时刻保持奔跑的速度,不断加速,只有超越自己,才能追上别人。
励志文章2:拒绝敷衍,才有更多可能
01
朋友薇薇从一家很好的事业单位辞职了。大家都传她是被炒了鱿鱼,可我知道,她有了更好的去处。
薇薇用了十天的时间,认真细致地做好工作上的交接,谢绝了老板的盛情挽留,然后入职她心仪已久的公司。
这一切并不是偶然,薇薇是出了名的认真负责。在她的观念里,没有敷衍凑合一说。不管是对工作还是对生活,只要是她经手的事情,都办得干净利落,井井有条。
大学时,大家都觉得选修课,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混个及格就行,可薇薇一节不落,认认真真地做笔记,标记重难点,从不敷衍了事。她的笔记,成了期末我们争相传阅的必过宝典,而她的名字,永远出现在成绩单最前排的地方。
这个时代,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似乎耗尽了我们所有的精力和耐心,认真细致的人也越来越少见。我们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感觉工作没完没了,看不到头。
于是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似乎成了我们应对重复工作的完美借口。
可世间的因果规律总是准得可怕,你若用敷衍的态度来对待生活,那生活同样会回报你一个敷衍的结果。
02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舍不得这位出色的工人,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都看得出来,他的心思都已不在工作上了,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了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老木匠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
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而现在他只能住在这栋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在工作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许多人漫不经心地工作,其实就在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房子”。他们不是积极进取,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尽全力。等他们惊觉自己处境时,早已困在自己给自己建造的破“房子”里面。
工作中总会有很多的不如意,当你接到老板交代的不喜欢的事情时,与其敷衍着拖延到最后一刻才完成,倒不如换种态度,积极去准备和沟通,可能会收获得更多。
无论工作是简单还是复杂,请不要敷衍它,因为敷衍工作就是敷衍自己,拿自己的人生开玩笑。可能在最开始的时候,你看不出敷衍工作与认真工作有什么不同,还感觉自己可以轻松“完成”工作。
可这只是一种假象,时间一长,你一定会自尝苦果。
03
当你发现与你一同进公司的人,已经做上了主管,而你因能力不足,业绩不突出,还是一位普通的员工的时候;当别人已经离职去了更好的地方,而你就算离职,也没有去处的时候,你才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是在你一天天的敷衍,而别人在一天又一条的努力中拉大的。
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惋惜的事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敷衍了事,可以欺骗别人,甚至可以欺骗自己,可无法欺骗这个世界的因果。
学习上敷衍,学不出优异的成绩;工作上敷衍,做不出一流的业绩;比赛上若是敷衍,赢不来让全世界瞩目的名誉。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是历史悠久的钢琴比赛之一,在全球享有极高声誉。它不仅记载着现代钢琴家们的年少风华,更是二十世纪钢琴演奏史不朽传奇的见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肖邦的音乐被世俗曲解为靡靡之音,甚至连专业音乐院校都不愿意再将肖邦的作品作为教学曲目。在这样的情况下,波兰的钢琴家和音乐教育者们决定举办“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以发扬肖邦的音乐精神,并发掘出优秀的肖邦音乐诠释者。
这个比赛最大的特点是,评委们会根据参赛者的实际表现来评定奖项。若他们认为某一奖项没有人有足够资格得到,就会把它悬空,而不会让后来者补上。
因为不敷衍,宁愿奖项空缺,也不愿让水平不够的人顶上;因为不敷衍,这项比赛才能享誉世界,让无数钢琴爱好者为之着迷。
对事不敷衍,才能在事情上精益求精,励行致远;对人不敷衍,才能在人际关系中以诚相见,广结良友;对生活不敷衍,才能不断发现生活中的乐趣,以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迎接生活中各种美好。
这个世界从来都不会辜负那些心怀美好,又竭尽所能,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
人生像极了一趟不能回头、不能重来的旅程,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不喜欢的事情,而敷衍是最不应该有的态度。
与其敷衍了事,不不如认真的去做好它,看看能不能从你不喜欢的事情中,寻找一些突破点。我们改变不了周遭的坏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或许生命给你的转机,就藏在这些不如意的事情之后。
拒绝敷衍,人生才有更多可能。
励志文章3:打破人设,或许能看到更大的人生
一个朋友辞职了,人设崩塌式的辞职:从做互联网产品转行做了音乐培训。
学市场营销的他两年前来到北京,在一家创业公司做产品,做得不错,工资不菲,但不开心。
他递交辞职信的时候很戏剧,领导问他下份工作准备去哪,他说,自己办了个音乐培训学校,准备教学生弹吉他。
领导的下巴差点没脱臼,说,你想明白了吗?这跨界跨的。
他说,想清楚了,接着就不说话了。
这回换领导没说话,签了字,他的眼神里,透着一句话:你会音乐吗?靠谱不靠谱啊!
但领导不知道的是,他从来北京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自学吉他。
每天下班回到家,就自己在房间里打开视频,跟着电脑学,一学就坚持了两年多。
这两年里,他组过乐队,还参加过比赛,从弹奏一首简单的乐曲,到能弹奏复杂的歌谣,直到自己发现,音乐是才是他最爱的,自己可以通过音乐谋生。
于是,他偷偷的跟几位做教育的老师合作,招了第一期的班,他一边上班,一边教课,第一批学生很喜欢他,还给他介绍了不少生源。
就这样,他们开了第二期、第三期,直到他发现自己没有坐班的时间。
终于,他决定撤退了。
公司的同事说他是个天才,什么都会,而他知道,这世界没有毫无准备的横空出世,只有背水一战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坚持。
他给我讲这个故事时,我正在他的班上学习乌克丽丽,我明显看到了他那种自豪——那种突破了生活枷锁后的自豪,那种打破人设后的那种自豪,那种逆风不怂不愿循规蹈矩的那种自豪。
他还说:谁规定,我不能突破自己,看到生命的更多可能呢?
这些年火了一个词,就是人设。
所谓人设,就是你的标签,你的面具,有时候,是你身上的枷锁。
其实每个人都有人设,一个男人,在家是父亲,是丈夫,在公司是员工,是老板,在外面是消费者,是服务者;一个女人,在家是母亲,妻子,在外是职场人,是领导。
人设无处不在,标签到处皆是,逐渐,在标签横行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忘记自己是谁。
请问,谁规定你学的是市场营销,你就一定要从事相关工作;你是个产品经理,就一定不能碰音乐变成音乐老师?
我们用人设,设定了我们的一生,却忘了,人的一生,多半靠努力和决心,少半看你的如何过这一生。
我经常会在课上,鼓励学生打破自己的人设,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
总有学生会笑笑,说,我们学生啊,哪里有什么人设啊。
我说,真的吗?
那我想问,为什么哪么多选错专业的孩子,不愿意在课后去自学另一项技能,为什么你明明喜欢那个专业,不愿意在课后努力接触那个领域,为什么你明明不喜欢这份工作,还不用闲暇的时间去了解你喜欢领域的规则?为什么,为什么啊?
我们,太容易被这些设定弄得焦头烂额了,也太容易被人设困得动态不得了。
心理学有个特别有趣的实验,当你手上拿着一杯水,接下来你要干嘛?
大家的答案很多,有人说喝了,有人说倒了,有人说泼到什么地方去。
而真正聪明的人,根本不会管这杯水,他们接下来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跟这杯水无关。
我们经常会因为我们拥有的一点东西,而放弃追寻更大的世界。
到头来,我们被牢牢的控制在了舒适区。
那些看起来在轻松跨界的人,谁也不知道自己经受过多少煎熬,付出过多少努力,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多少勇气,才能改变自己生活的轨迹。
这些年我们总喜欢用人设来限制别人,用面具来把人去分类,因为这样更容易记住别人,更容易辨别自己,于是我们在这一个个的标签中,丢掉了自己,于是我们忘记了自己底色是什么,我们本来的模样是什么,于是我们忘记了其实我们可以成为任何人。
生命的美好,不就是因为,它具备无限的可能吗?
我经常在课上说,今天,正好是我们这一生最年轻的一天。我们有没有想过,未来的世界,我们还具备无限可能?请永远别让设定的人物,毁了真实的人生。
这个时代里,我们都需要一场人设的“崩塌”,摆脱桎梏的“人设”,然后去和那个渐行渐远的自己,见上一面。
而那个自己,或许更美。
祝我们都是这样的人。
励志文章4:你要自信,但别自满
01
昨天,听朋友跟我讲了一则职场见闻。
朋友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前不久,出于对公司规模日益扩大的考虑,老板特地花重金聘请了一位HR总监。据说这位叫艾米的新同事不仅是名校硕士毕业,专攻人力资源专业,还曾在500强公司的人事部门任职过,算得上是个资深HR。
朋友所在的是销售型企业,老板也是做销售出身,对人员管理缺乏相关经验,艾米到任后,公司从上到下都很期待她能带来新气象。一开始,她也确实很用心,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接连提出了好几个大刀阔斧的改革方案。
可遗憾的是,每个方案经过人事会议讨论后,都只能以不了了之告终。原因在于这些方案需要的投入成本太高,放到小企业中难以具备可行性。
老板曾给她提过建议,毕竟公司还处于创业阶段,希望她能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方案。但艾米的反应却是满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觉得不是自己的设想有问题,而且公司的站位太低,格局不够。
与其他同事的相处中,艾米也喜欢以管理者身份自居,言语之中常常流露出一种优越感。一次参加同事聚餐,整场下来,她都在有意无意地提及过去,说之前在大公司里做出过哪些成绩,管理经验有多丰富,以至到后来,大家都默默选择了自动远离她。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原本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确实变得严肃了许多,但随之而改变的,只有每个人日渐压抑的工作心情,反观工作效率却得不到半点提升。眼看着每个月付出的高薪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成效,老板最终还是决定请辞了艾米。
离职那一天,朋友去给艾米送行,看到她还是一脸的无奈,抱怨自己到这里工作太屈才,根本就是无英雄用武之地。朋友没有多说什么,知道就算说了,她估计也听不进去。
总是习惯仰头走路的人,自然也看不到脚下的小石头。可最容易被绊倒的,往往也是他们。
古语有云: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世间万物,满既招损,这是自然规律。
人也一样,一旦学了本领就自满自大,再也听不进他人的建议,看不到自我改进的余地,那他所面临的,就只能是走向失败的命运。
因为这意味着,他从此停止了学习和成长,没有长进,只有退步。
02
我开始学习写作之初,特别崇拜我的一位老师,觉得他能不停上稿,写出那么多的好文章,一定是源自于丰厚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写作功底。
可慢慢熟识之后,我才发现,陈老师其实是一个为人处事十分谦和的人。课堂下的他无比自律努力,每天坚持凌晨五点起床写稿。但到了课堂上,却很少拿成绩说事,也从不因此而自满自得。
用他的话说,写作是一条漫漫长路,要想有所成,就得沉下心来,虚心多学习。千万别只沾了点粗浅的知识,就把自己当回事。
曾听老师在课上和我们分享过一个故事。
武术界流传有一句话:初学三年,天下去得。再学三年,寸步难行。之所以会有此由来,是缘于很多初学者,在学了一段时期的武术后,通常都会感觉自己进步神速,既而成就感飙升,觉得自己完全有本事闯荡天下,赢得他人。
然而,只要有机会接着再学三年,他们的想法就会彻底改变。因为随着理解的深入,练习者会越来越领略到武学的精深,进而从中感知到自身所学的不足。
这是学习道路上的瓶颈之所在,同样也是它的奥妙与公平之处。自感天下去得,都是仅学得了皮毛之后的自我膨胀,看似无所不知,其实一无所知。
任何技能和知识的获得都是一个由浅及深的过程,你对它付出了多少时间和努力,收获的必定也是不同层次的回报。而唯有真正熬过那个令你备感艰难的学习阶段,才有可能悟得深意,抵达更高境界。
这个故事,让我在之后的写作路上获益匪浅。
我开始明白:人与人在学习上最大的差距,在于态度。容易自满者,永远只能止步于一知半解;而内心谦逊者,却会在不断地精进中,收获真正的自信。
学无止境,终能学有所成。
03
杨绛先生在回忆录中写起钱钟书先生时,也讲过一个小片断。
小说《围城》写成之后一直十分热销,后来又进行了重新出版。重印之后,杨绛问钱钟书,还想不想再写小说。
“兴致也许还有,才气已与年俱减。要想写作而没有可能,那只会有遗恨;有条件写作而写出来的不成东西,那就只有后悔了。”这是钱老给出的回答,诚实得令人备感可爱。
作为近代文学史上的大家,能如此谦逊从容地面对自己的不足,这种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后辈认真学习和反思。
自满源于浅薄,自信基于厚度。
自满和自负一样,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一种盲目认知。越是内心修为不足的人,越容易骄傲自满。
而在真正学识深厚、内心有力量的人那里,你会发现,他们从不轻易固步自封,更不会自诩天下无敌。因为他们看过了更广阔的天地,知道天下之大,无所不可学,无人不可为师。
婆婆学过专业缝纫,年轻时我们当地有名的好手艺。后来因为动过心脏手术,无法再继续做缝纫,但每次看我们买回来一些手工比较别致的衣服,她都会拿来认真揣摩。“我以前的师傅总教我,学手艺,要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多向别人学习,受益的是自己。”
将杯子注满的前提,是先清空它。
而真正的自信,也只能从对自我的正视开始。不拔高自己,不贬低自己,随时做好迎接成长的准备,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才能拥有一个不断向上的人生。
自信而不自满,优秀但不优越,方为大境界。
励志文章5:为何要把“坚持”从大脑里删掉
既然不喜欢,何必要去“坚持”?不如早早放弃,做一两件自己真正喜欢,并且能做好的事情。遵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主观意识。
前些时间,还有很多人,因为听了一段音频,就通过输出,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质疑。这段时间,群里又刮起了重温《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浪潮。历史总是如此的相似,却永远不会重蹈覆辙。
人云亦云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也每天都在上演。灰尘总是遮不住钻石的璀璨,是金子总会发光。人可以混淆历史,甚至可以篡改历史,但你总骗不了那些睿智的人,因为正确的东西和真理总是装在他们的心里。
不卑不吭,不争不抢,只有他们心里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什么才最有价值。以前我从不相信,一个人可以改变另一个人的信念,甚至意识形态。如果可以改变,要么就是中毒太深,要么就是天生的巨婴,根本没有自己判断标准。
现在每次写文章,免不了会带出一句半句老师说过的话。因为那些话用起来准确,贴切,恰到好处,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朋友看过我的文章,不解的问:“笑来是何许人物?是不是某个传销组织的老大?”无须辩驳,我打心里敬服这个和我一样年龄男人。
以前是看别人做什么,自己跟着做什么,包括摄影、钓鱼、户外。跟了一大圈,发现早已经跟丢了自己。看着别人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甚至鱼肉朋友,最后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应这些套路。看着别人做生意发了点小财,自己也开店、建厂、拉上一帮朋友创业,到最后一败涂地。
有一次,甚至请一位书法朋友,提笔为自己写了一副字,叫“天道酬勤”。笔锋苍劲有力,九转百回,算是上乘之作。据说好的墨宝可以起到镇宅压煞、驱阴辟邪功效。但方向如果错误,越是坚持,越会离目标更远。
想想做过的那些事,走过的那些路,现在看起来竟然错的离谱。说到底,那些都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之所以会心急火燎的随大流,莫名其妙的凑热闹,只是不想让自己掉队。做出一副轰轰烈烈的样子,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很强大,其实内心很恐惧。
都三十几岁的人了,一副碌碌无为的样子,实在说不过去。所以装,也要装出一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形象。和别人比较,制造自己的影响力,心里琢磨别人怎么看我。所有的坚持和努力,只不过是想让自己看起来很好,看起来很风光。
听心理大师武志红专栏,若有所思,武志红老师说:“驱使人们做事的,有两种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的人使用的是内部评价体系;外部动机的人,使用的是外部评价体系。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一般不会在乎,他们的动力来自内心。而外部评价的人,非常在乎别人的感受、认可、赞美。
自从练习写作以来,就像一个迷途的孩子,终于找到回家的路,那种巨大的幸福感和归宿感着实让我高兴过一阵子。我竟然能写,竟然能坚持这么久,这是一个自大自恋的过程。很快,那种初期的新鲜感消失殆尽,写作变成一种难受。我试图做出各种姿势,摆脱写作带来的焦虑。
因为我不知道,大家究竟喜欢什么?我究竟能不能写出大家满意的东西?每一次阅读量的下降,甚至是读者几句尴尬的点评,都会让我灰心丧气。我太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想,怎么留言。有那么一段时间,莫名的焦虑常常压的我喘不过气来。
接着币乎上线,看着别人一篇文章轻轻松松收入过千上万,那种惶恐甚至让自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我到底能不能写?如果能写,怎么就无法创造更大的价值?跟风,写那些自己根本就不喜欢的东西。区块链,投资理财,通正经济,,我明白那段时间的写作,都是奔着钱去的。
一是自己的技术类知识匮乏,二是为了讨好别人,免不了涂脂抹粉,让文章看上去更有卖相。那些所谓的区块链和投资理财的文章,实在没有多少干货猛料,如何吸引别人的眼球?开始怀疑自己的写作动机,我是为了自己而写,还是为了别人,或者是为了钱而浪费自己的青春?
加尔韦有个比较恰当的定义,说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在做事时在自我2的领域内,也就是潜意识和身体的层面;使用外部体系的人,做事时,常在自我1的领域内,是在意识和头脑的层面。
原来写作会考虑,什么样的文章读者最喜欢?什么样的文章才能赚更多的币,得到更多的赞?什么样的文章不至于被读者吐槽?什么样的文章才能增加更多的浏览量?文章完全进入一种套路和规划。每篇文章都要提前设计,原来自己一直待在自我2领域内,是意识和大脑指挥自己行动。
虽然赚了不少币,也增加了不少浏览量,但不是自己想要的写作方式,更像是一种命题作文。有种被人利诱,被人逼迫,被人裹挟,被人夹持,流程化的操作。写完每一篇文章,我都会不断告诫自己,这样很不舒服。虽然还在坚持,还在努力,但一切都是违心的机械的操作。甚至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若觉得某件事情需要努力和坚持来完成,那这件事情从一开始就注定做不成——需要努力,需要坚持,说明骨子里不愿意做啊!”一语惊醒梦中人。自己不就是处于这样的境况么?
“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就赋予这件事情一个重要且重大的意义。”只说明做事的需要正确的姿势,而想让自己喜欢上这件事,必须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投入,就是没有规则,没有计划或者束缚,你就是想做。写自己想要的文章,纵容自己的潜意识无限的延伸,让身体打开,接受一切阳光雨露,有一种浑然天成感觉。
特别是在写小说和散文的时候,那种感觉最为明显,我知道,那一刻,我离开了自我1的规划,而听从自我2的安排。信马由缰,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也许好的文章,本来就不受大脑和意识的控制。写着写着,连我都会为文章中的主人公痛哭流泪。完全突破“我”,而文章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
这样的写作还需要“坚持”吗?一叶一菩提,一念一世界。能触动一个人内心的文章,永远都是最好的文章。就像苹果电脑创始人乔布斯,他把艺术融入电脑的设计和客户的体验,不是为了迎合大多数人的需求,而是粗鲁的告诉所有人:“你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设计一个好东西拿给你,然后你就知道了。”
听起来很无理,却是肺腑之言。这样看来,那些苦哈哈的坚持,没有任何必要。带着目的做事,只能把任务完成,而沉浸其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武志红专栏每篇的开头,都会用这句精彩的刊首语,引出主题:“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确实,如果能找到那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根本就停不下,还需要“坚持”吗?
相关文章:
4.工作坚持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