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励志优秀文章,每天都是试用期
推荐文章
职场励志优秀文章,每天都是试用期
人生之路既艰辛且漫长,为此,有些人总是把成功人生的终点,视为望尘感叹,遥不可及。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职场励志优秀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每天都是试用期
两年前,我大学毕业后,经过一番辛苦求职,进入一家大公司试用。与我一起试用的还有个名叫叶萍的女孩儿。
求职的过程,让我深深明白就业的不容易,我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试用期机会。每天早晨,我都是尽量去公司早一些,然后打扫办公室卫生、精心地给办公室里的花浇水。
其他部门加班的时候,我也主动过去帮忙。叶萍作为试用期的员工,她的工作态度也是和我一样,工作主动认真、吃苦耐劳,为公司干一些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
我们公司是家销售品牌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码产品的公司,特约维修点建立在全国地级市以上。我和叶萍都在公司总部的售后服务部工作,本职工作就是接听售后服务热线。接听售后服务热线是件不断挑战个人耐心极限的工作,有的客户因为不恰当使用产品造成了产品损害,要求免费维修;有些是因为零部件自然损耗,但是,客户觉得自己花了钱,商家就得负责到底;有的明明过了保修期,客户还在电话里死缠烂打地要求免费保修,甚至要求免费以旧换新……这个时候,我们都得耐心礼貌地解释,请求客户“理解”。客户对于我们电话里的耐心、热情、礼貌也无奈,最后只得气呼呼地挂了电话。一天下来,我感觉特别累。
好在我的敬业终于换来了回报。3个月的试用期后,我正式被公司聘用,签订了3年的工作合同。签完合同后,我感觉身上的千斤重担一下子落了地,轻松了很多。
签订合同的第二天起,我就不去公司那么早了,也不打扫办公室了,13个人共用的大办公室,凭什么就我和叶萍打扫?“3个月的小媳妇”熬出头了,现在和其他的“婆婆”平起平坐了,我不能再苦自己了。
不符合产品维修规定的客户再打电话嗦个没完,我也没有以前那么耐心了,一般说:“对不起,现在有点事情,我们这有来电显示,稍后,我给你回拨过去啊!”不等对方同意,我立刻挂了电话,当然,我根本不会回拨的,如果客户再打来电话,我“礼貌”地解释现在还是忙,马上回拨过去,如此这般,客户就没有脾气了。这样的绵里藏针,使我在工作中省心了不少,也能腾出时间在电脑前看网络新闻,或者和朋友QQ聊天了。
让我纳闷的是,叶萍真是不开窍,试用期都过去了,都从“小媳妇”转变为“婆婆”了,整天还一副劳碌命,依然大包大揽地打扫办公室卫生,依然帮助其他部门的同事加班,依然在售后服务电话里那么热情、耐心……
叶萍真是天生受苦受难的命,我在心里暗暗叹息。
叶萍不但不给自己减轻工作量,她居然还没事找事,经常在中午休息时间向公司维修部的工程师请教一些技术问题,以便在电话里向客户更为详细更为权威地解答。她真是能折腾自己!
两年后,售后服务部的经理被调到上海分公司做经理去了,老总居然出人意料地把这个空缺给了叶萍。要知道,除了那个离任的经理,我们全销售部12个人,凭工作资历,我和叶萍是并列第11名。她居然像“空中飞人”一般直接从那10个“职场前辈”头上飞过去,扑通一声,直接降落到部门经理的宝座上。她的空中降落惹得全销售部的员工都有情绪。
老总是个聪明人,自然理解大家的心情。所以,叶萍正式上任部门经理的那天,老总亲自参加了叶萍主持的第一次部门例会。例会上,老总感叹道:“很多职场中人,只要试用期一过,与单位的合同一签,立即就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工作劲头一下子就松懈了,我为什么任命叶萍做你们的部门经理?凭的就是她把这两年的每一天都当做‘试用期’度过!不管是老员工,还是进来刚两年的所谓新员工,你们部门里还有谁是在工作合同签订后保持试用期工作状态的?还有谁?请举手。”老总扫视着大家,大家不由自主地都低下了头。
老总的话一下子把大家的心说得透亮,大家的不服气一扫而光。是的,叶萍每天都把自己当成“试用期”,每天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工作,这个部门经理,也只有她最有资格来当。
不偷懒不懈怠,持之以恒地勤奋工作,这样的员工才有资格得到快速提升,这样的员工才有能力在职场里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励志文章2:写给老想辞职去旅行的你
周末在犀牛会做关于旅行的分享,关于台湾旅行,抑或别的地方,我并不是旅行达人,因此甚为苦恼。我不愿给大家再去讲关于台湾的风景和美食,也不愿意讲旅行的意义了,很多话说了太多遍之后,会让人陷入一种极端的误区,以为这就是该有的生活,但是好像不是这样。
第一个演讲的姑娘讲述了自己辞职去旅行的故事,讲了很多内心的纠结,以及因为偶尔的经济困难造成的困窘。姑娘还小,估计89左右,工作一年半攒了3W,独自旅行精神可嘉,但是在那些尼泊尔、泰国等国家笑脸照片的背后,我突然想起我上一个公司的老板跟我在前段时间的简短对话:
老板:最近怎么样?
我:不怎么好,我又想去旅行了,不想上班。
老板:能afford么?
我:你说钱么?
老板:我说的不是钱,我是说你一次次出去,终究每次要回来,你如何处理一次次的与现实再次融合。
我很突然地想起了这段对话,在那个姑娘讲故事的时候,然后我瞬间改掉了预想好的讲话内容,换成了这段话的思考。
在目前这个人人苦逼,压力巨大的时代,每个年轻人都自命不凡,都觉得自己有两把刷子,不该苦逼地坐在小格子间里填破表,做没完没了的PPT。要做,那也必须是高额的加班费,无限制的打车费,一年20天的带薪年假,外加各种诱人的诱惑才能体现出自己牛逼哄哄的价值。如若不然,便觉得生活是黯然苦逼的,没有希望的,自己的光芒是不被发现的。
于是,每当有人环游世界,或是出去个半年一年,还能幸运的红极一时的,便觉得自己也该拥有那样的生活。媒体的越来越多的极端宣传,比如人活着就是要看看这个大世界,不去旅行你会觉得世界就是你眼前的这个样子等。这些话都没有错,但是到了还没有经历过历练,没有一点点事业和成就的小年轻人身上,便滋生了蛊惑的味道。
今年5月去台湾签售回来,我换了更好的工作,所有人都觉得我太幸福了,要什么有什么,但是我发现,在过去长达四个月的时间里,我没有办法将注意力放在工作上,或者说我没办法把眼前每天的苦逼与旅行在外的各种豁达、自由、无拘无束串联在一起。收放自如,能屈能伸这样的话对我显然失去了作用。
开始我以为是工作本身的原因,可是仔细想想,目前的工作比起以前轻松很多,环境也更加自由开放,这都是我以前想要的,但是到手之后我为什么会变得不快乐?现在我突然明白,是我没有afford起旅行的自由与现实的束缚,并且一意孤行地认为现实也应该是自由的,且我的价值就应该是旅行时展现的那样。
于是,我一次次动了再出发的念头。于是,四个月里,我去了四川、贵州和云南,每次离公司出走一周,但是每次回来并不觉得这些旅行缓解了什么,反而是更加加重了些什么。看起来,我依然没能平衡这一切。
旅行,实在是一个容易让人心智涣散的方法,跟散瞳孔似的,十分钟散出去,收回来可就久了。所谓的旅行的意义,看看世界的意义,真的有那么大么?
Afford的似乎并不只是这些,对于年轻人,特别是工作前5年的年轻人,afford的还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说起职业生涯,似乎是个很俗套的词汇,很多新新人类唾弃之,觉得自己玩回来一样可以继续工作,于是有一个词gap year备受推崇。每次我想到这个词,我总会有些紧张,大概是我身在一个朝夕变化太快的行业里,且有很强的紧迫感。
对于间隔年,我想说其实我更喜欢“间隔月”的方法,因为一来没什么大刺激让你用年来调整;二来对于工作五年以内的人来讲,一年不断花钱还没收入,不用一年,三个月你就慌了;三来对于职业生涯来讲,过长的断层会让身心不在状态,对行业的人脉关系与业界动态发生严重断层与陌生感。
这背后有一个隐秘但很犀利的逻辑在于:工作开始时候月薪平均是税后3k左右,好不容易历练了一两年可以升职加薪一点点了,但是你离开了整整一年,或者三个月,市场会让你之前的努力几乎归零。当你再次回来的时候,好的话能加1000块钱,坏的只能找一个3K的工作继续做。攒了半年不吃不喝一万八,一出门机票签证先干掉六千。
如此循环,你的旅行永远是穷游,这没关系。问题是你是否有梦想带上养育你二十多年的父母也来一趟旅行?但是你舍得让他们也跟你去1美金的旅馆,还是吵吵闹闹的青年旅舍六人间?Oh,no!再远一点,如果有一天父母有什么愿望,你是否有多余的人民币,来做一个哪怕小小的支援?
我记得以前我看到小S围脖的一句话,大约是她从哪里奢华的带着全家人旅行回来,她说:“我每天很努力地工作,所以我值得拥有这样美好又温馨的旅行!”这句话对我感触很深。
前几天的百度大人大讲堂上,有一个人叫郭怡广,1966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自幼酷爱音乐,曾学习钢琴、大提琴和小提琴,16岁开始练习吉它。1989年,他和丁武、张炬一起组建了后来轰动中国摇滚乐坛的唐朝乐队,2010年6月21日出任百度国际媒体公关总监。他说了一句话“人应该有一个vocation(事业),更要有一个advocation(爱好),最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两者的区别!”
我想,这才是我们应该推崇的人生。不是非A即B的极端,也不是放弃A奔向B的逃避。有一天,我们都要回来。你并没有甩掉这个让你不满意的世界,而是这个世界甩掉了喜欢逃避的你。
至于日复一日那些苦逼的生活,我想引用周杰伦的稻香来做个结尾:对这个世界如果你有太多的抱怨,跌倒了就不敢继续往前走,为什么人要这么的脆弱堕落!
请你打开电视看看,多少人为生命在努力勇敢的走下去,我们是不是该知足!珍惜一切就算没有拥有!
励志文章3:学会低估自己
年初,有位女孩参加了一档求职节目,她所要求的月薪只有2000块,最终却拿到了十万元年薪,公司还承诺在几年内帮她解决北京户口,羡煞了无数为求职忙得焦头烂额的年轻人。而这位女孩之所以如此幸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懂得在求职之前先低估自己。
女孩是南昌大学工业设计系的研究生,从大学起就熟练掌握了各类设计软件的用法,虽然研究生还没有毕业,却拥有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节目的开始,她就向主持人和面试官们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其中既包括风格独特的设计海报,也包括快捷酒店的风格主题,还有改良后的护手尺盒和适用于学生宿舍的床头风扇,她的作品既具备实用价值,又富有审美意义,赢得了BOSS们的一致好评。
在接下来的提问环节,女孩以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极强的应变能力回答了考官们提出的问题。一位总监问她,当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老板的思路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办,女孩回答说她会做两件作品,一件按照自己的风格来设计,另一件按照老板的思路来设计,然后交给老板挑选;当聚美优品的CEO问及她对产品包装如何改良的看法时,她则给出了十分专业而有新意的回答,那就是在美观的基础上为包装增加实用性,使其在美观耐用的前提下发挥更大的宣传作用;当另一位老板提出可以为其提供一个兼做公关和设计的职位时,女孩则幽默地打趣道:“您让我做两份工作,会给我两份钱吗?”女孩的幽默和睿智赢得了在场嘉宾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为其抛出了橄榄枝,在场的12位BOSS中有11位为她留灯(唯一一位灭灯是因为公司无相关职位)。
既然考官们对女孩的好感显而易见,在接下来的谈薪环节中她完全可以要一份高一些的薪水,已经公开表示了欣赏她的老板们完全可以接受。可是她却在最关键的谈薪时刻“低估”了自己,踌躇片刻说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薪水要求:2000块。她还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三年之后能将收入提高到每月8000块。
在女孩说出薪水要求后,在场的主持人和嘉宾都十分惊讶,纷纷表示不理解。女孩却说,刚毕业的时候起薪低一些是正常的,只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用能力证明自己,一步步踏踏实实地升职加薪。女孩踏实的态度赢得了老板们的青睐,许多人当即表示要为其提供2000元的周薪而非月薪,甚至还为其提供了一系列优厚的附加福利待遇。一位CEO还表示,就算女孩没有选择自己的公司,节目录完后他还会继续挖她。
最后,女孩拒绝了其他10家公司的好意,选择了去58同城就职,不仅获得了年薪十万元的待遇,还将在最短时间内拿到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北京户口。
看完节目,我十分感慨。事实上,同女孩资历相当的毕业生有很多,其中也不乏有能力者,但大部分人却习惯于高估自己,尚未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就急着要价,这种求职方式不仅容易给人留下自高自大的印象,也不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也许,刚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们在求职过程中应该学习一下节目中的这位女孩,适度地“低估”一下自己,这种“低估”不会让招聘者忽视你的能力,相反却能为你加分。
励志文章4:为什么你挣得比别人少
为什么有的人挣得多而有的人挣得少?这个问题我问过好几个人,得到的回答首先令我对自己的表达水平感到绝望。有80%的回答者认为我要把话题引向社会不公的问题,一谈到此,他们立刻义愤填膺、指天画地,这导致我为了平复他们的情绪而主动结了喝咖啡的账。另外,这也说明我认识的人,大部分都认为自己属于收入少的那个阶层。
当然,在问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已经把条件限定了,那就是在这个问题中,“有的人”是同样努力,而且是在同样的资源基础上发展的。在某种程度上,你可以理解为我说的这种人各项水平都是个平均数。但是,很可能有类似的另一帮人,每天做的事也完全一样,但是获得的收入却与前者的差别很大。
造成这种同工不同酬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工作者所在区域的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同,以及区域人力市场的竞争力结构不一样。但还有一点,那就是同样的工作者,他们的职业杠杆水平不一样,收入也可能差别很大。
还是先来给职业杠杆下个定义吧:随着你所做工作的产品或者服务到的人数的增多,如果你付出的边际劳动量或者边际成本没有降低,甚至反而是越来越高,这就说明你的职业杠杆比较低。反之,如果边际成本下降很快甚至达到了零,那么就是职业杠杆高。
在《庄子》里有一则故事,能很好地说明职业杠杆造成的差距。春秋时期,一个商人在吴越之地做生意,从当地土着手中得到一个秘方,那是一种护手霜的制作方法,这种产品可以让人在冬天不生冻疮。商人后来制作了很多这种护手霜,把它卖给了吴王。吴国当时正在和越国、楚国打仗,吴国战士避免了生冻疮,提高了战斗力,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因此那种防冻护手霜可以卖得很贵,还成了被限制出售的军需品。土着和那个商人同样生产护手霜,而商人赚的钱要比土着多很多。在这个故事中,商人的职业杠杆比土着的要高很多。
职业杠杆高的人收入更高,这其实很好解释,公司人竞争的最终目的是,在提供同等质量的产品或服务的前提下,比别人有更多的收入。但每个公司人的生命长度和健康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公司人之间的竞争就变成了一种效率竞争,如果谁能低成本地产出产品,那么他将在竞争中获胜。
所谓公司人之间的职业竞争,他们都在竞争些什么呢?从职业杠杆的角度看,他们竞争的要点就是职业杠杆的“把手”。无论是在一个公司里,还是在一个产业中,职业杠杆高的职位总是有限的。一般来说,一个经济体中,平均职业杠杆比较高的行业也最能吸引社会中最棒的人才。
有时候,公司人在竞争方向上也会陷入我们常说的那种匠人思维,那就是“我要做得更多”。人们有时候还会以此为美德。
什么是匠人思维?如果你是个匠人,这里包括像我这样的写稿匠,还有似乎更高级一点的画匠或者剧作匠,想要挣到更多的钱,一条很容易走的错误道路就是增加自己的产量。
这种方式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稍微地增加自己的收入,但是付出的边际成本并没有下降,在很多情况下,这个成本还会出现上升——这是因为,如果一个家伙专栏写太多或者绘画作品完成得过多,还想保持边际成本不变,那么这些作品里所谓的灵感或者特色,就会被作者像撒胡椒面一样平铺在所有作品里,难免粗制滥造。而这又可能导致作者的职业杠杆下降。为了让职业杠杆坚挺,匠人们肯定要付出更高的边际成本。
所以,希望增加自己财富的公司人,更应该提高自己的职业杠杆,而不是增加自己的工作量——那只会让你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更加厌倦。
励志文章5:这,才是最狠的报复
记得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某电视公司请我去主持个特别节目,那节目的导播看我文章不错,又要我兼编剧。
可是当节目做完,领酬劳的时候,导播不但不给我编剧费,还扣我一半的主持费。他把收据交给我说:“你签收一千六,但我只能给你八百,因为节目透支了。”
我当时没吭声,照签了,心想“君子报仇,三年不晚。”
后来那导播又找我,我还“照样”帮他做了几次。
最后一次,他没扣我钱,变得对我很客气,因为那时我被电视公司的新闻部看上,一下子成为了电视记者兼新闻主播。
我们后来常在公司遇到,他每次笑得都有点尴尬。
我曾经想去告他一状,可是正如高中那位同学所说,没有他我能有今天吗?如果我当初不忍下一口气,又能继续获得主持的机会吗?
机会是他给的,他是我的贵人,他已经知错,我何必去报复呢?
后来我到了美国留学。
有一天,一位已经就业的同学对我抱怨他的美国老板“吃”他,不但给他很少的薪水,而且故意拖延他的绿卡(美国居留权)申请。
当时对他说:“这么坏的老板,不做也罢。但你岂能白干了这么久,总要多学一点,再跳槽,所以你要偷偷学。”
他听了我的话,不但每天加班,留下来背那些商业文书的写法。甚至连怎么修理复印机,都跟在工人旁边记笔记,以便有一天自己出去创业,能够省点修理费。
隔了半年,我问他是不是打算跳槽了?他居然一笑:“不用!我的老板现在对我刮目相看,又升官,又加薪,而且绿卡也马上下来了,老板还问我为什么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变,变得那么积极呢?”
他心里的不平不见了,他作了“报复”,只是换了一种方法,而且他自我检讨,当年其实是他自己不努力。
大概前五年吧!我遇到个有意思的事。
一位老友突然猛学算命,由生辰八字、紫薇斗数、姓名学到占星术,没一样不研究。
他学算命,当然不是觉得算命灵验,而是想证明算命是骗人的东西。
原因是有一位非常着名的大师为他算命,算他活不到四十七,他发誓,非打烂那大师的招牌不可。
你猜怎样?
他愈学愈怕,因为他发现自己算自己,也确实活不长。
这时候,他改了,他跑去做慈善,说“反正活不久了,好好运用剩下的岁月,做点有意义的事。”
他很积极的投入,人人都说他变了,由一个焦躁势利的小人,变成敦厚慈爱的君子。
不知不觉,他过了四十七、过了四十八,而今已经五十三,红光满面、生气勃勃,比谁都活得健康。
“你可以去砸那大师的招牌了!”我有一天开他玩笑。
他眼一亮,回问我:“为什么?”又笑笑:“要不是那人警告我,照我以前的个性,确实四十七岁非犯心脏病不可,他没有不准啊!”
各位朋友!
你喜欢逞强斗狠吗?你总是心有不平吗?你有“此仇不报非君子”的愤恨吗?
请想想我说的这几个故事。
你要知道,敌人、仇人,都可以激发你的潜能,成为你的贵人。
你也要知道,许多仇、怨、不平,其实问题都出在你自己。
你更要知道,这世间最好的“报复”,就是运用那股不平之气,使自己迈向成功,以那成功和“成功之后的胸怀”,对待你当年的敌人,且把敌人变成朋友。
当“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双赢,能成为“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双赢。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吗?
是不是:如果你是正确的,你的世界就是正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