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分享好看的人生励志文章
如果一直绝望就很难有希望,没能鼓起勇气,又感觉做什么都不行,但重要的是,绝对不能放弃自我。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好看的人生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向平庸的?
前段时间高考落下了帷幕。
记得很多年前,刚参加完高考,大人们总会来个经典之问 :你们以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大部分的回答都是:想要精彩地活着,不想平庸地过完一生。
但长大后真正接触到社会才发现,你可能只会做一份不怎么样的工作,谈一场不怎么样的恋爱,将就着过一段不怎么样的生活。
原来现在的自己正一步步变成了以前口中最不想成为的人。
电视剧《欢乐颂2》迎来了最终结局,比起讨论的最多的安迪和邱莹莹,其实我关注更多的是关雎儿。
有人说关雎儿是五美中最不起眼的一个,没有安迪的聪明,没有小曲那么有个性,也没有樊胜美那么貌美。
但我却觉得关雎儿,像极了平凡生活中平庸渺小的我们。
关雎儿很幸运的是,歌手谢童的出现打破了她生活原有的平静,让她发现原来生活还可以这么过,还可以玩得这么肆意和洒脱。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依旧在平凡日子中消磨着自己的时光。
不知道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自己就这样一步步地沦为平庸了?
一、压抑内心,活不出自己
看过一部电影《美少年之恋》,其中一段给我感触很深。
冯德伦饰演的阿杰看到一张Sam(吴彦祖饰)小时候的照片,和Sam的妈妈发生了一段对话:
“伯母,这是Sam小时候的样子?”
“是啊,我的仔仔啊,从小就是一个乖孩子。从来不会哭,不会闹,不会吵。学业又好,身体又好。
有次我看见他一个人在露台上吸烟,看见我来,就把烟扔掉,说对不起。我说对不起什么啊,吸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嘛。他说以后都不会再吸了。
真的,我以后都没有见他吸过烟。他的个性就是这样,什么事情都自己忍,要把好的给人家看,做人不可以有一点点歪。”
从小我们的生活环境都是在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懂事的人,要懂得体贴大人的难处,尽量听话,不让他们操心。
所以很多时候都在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时间久了,连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都不知道了。
我家楼下开早餐店的大叔,年轻的时候喜欢玩摇滚,每次跟他聊天,总把崔健挂嘴边。
“我以前也算是个热血青年,但那时候大家都觉得我奇怪,觉得玩音乐的不靠谱,没有姑娘愿意跟我,没办法只好听父母的话,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地过日子。”
“如果当时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了,现在或许就出名了呢,哈!谁知道呢。”
老家隔壁的邻居哥哥,从小画的一手好画,以前没事干的时候,总会帮我们画人物肖像。
前几天回去正好楼道里遇见,看见他搬着好多幅画下楼,于是寒暄了几句。
“现在还画画了吗?”
“不画了,在搬家公司工作,每天搬东西,哪有时间画画,提起画笔,手都是在抖。”
......
我发现我身边的很多人,他们眼睛里的光一年比一年黯淡,生活一天天趋同。
他们年轻的时候可能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有着很高的话语权,却在岁月中慢慢消耗了自己,成为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
二、盲目合群,是平庸的开始
学生时期大家应该都有过相似的经历。
刚入大学的时候,一个孤独的人总是急于融入群体,想要刷一点存在感。
我记得当时的室友都找到了活动的组织、交到新的朋友,每次一闲下来,寝室里就剩我一个人。
我突然觉得自己很不合群,于是一股脑地报名参加了一堆社团活动。
后来的确是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团队,认识了不同的人,但除了刚开始的新鲜劲外,后期简直是身心俱疲。
浪费时间不说,感觉自己每天在各种活动之间辗转,完全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
我们好像很害怕被冠上“不合群”的标签,因为一旦被冠上,就意味与周边的世界隔绝,被人群孤立,这样的恐慌容易促使我们不加选择地寻求别人认可。
但很多人看上去是成群结伴,其实在内心,仍旧是孤独地活着,因为他所在的群体并不适合他自己。
丁俊晖说过:“一个人在努力的时候,可能没参与到其他的一些活动和业余生活当中去,你就觉得这个人不合群。
其实他是在做别的事情,他不是不合群,他只是在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盲目合群要不得,时间应该花在更值得你付出的地方,随大流的人,注定会走向平庸。
三、保持个性,让你更突出
我很小的时候,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去了别的城市生活。
转学的第一天,因为普通话口音不同而被班级里的同学嘲笑是“异类”,还被模仿说话的口气。
小孩子的内心总是很敏感,久而久之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很“奇怪”,于是便不开口,有时候一天都不说话。
后来数学老师发现了我的沉默,拉我去办公室说:“别人欺负你,觉得你是‘异类’,那是因为你在某些方面和别人不一样,那是你自己的‘个性’,应该觉得高兴才对,不一样才与众不同。”
年纪小的时候,我们总是很害怕“独特”,因为“独特”意味着不同,意味着你和别人不一样。
这种事情,很容易给人带来不安跟惶恐,于是拼命地向普通人平均的样子靠拢。
八十七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Graham Moore的获奖即兴台词,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我16岁时,曾试图自杀,因为我觉得自己很怪,很另类,与其他人格格不入。
而现在的我站在这里,此刻的我告诉那些觉得自己“找不到认同感”的孩子,你会找到的,真的。请继续保持“怪异”,保持“与众不同”。
不可否认,太有个性的人在生活中很容易吃亏,被当作另类看待。
学生时代,太锋芒毕露的孩子总是会受到打压;
社会上,保持独特个性的人总显得很格格不入......
所以人在很多时候,为了寻求安全感和认同感,会不自觉地隐藏自己的个性,渐渐地走向趋同。
这样的趋同,也正是平庸生活的开始。
所以请保持你的独特和个性,那正是你区别于他人的地方。
励志文章2:坚持是因为你的热爱
在杭州的上天竺,有一块匾,上面的四个字,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触。
当时拍的时候,想的是:不要那么在意那些外境,好的东西,都在心里面。
但今天重新看到,想的却是: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回到自己的内心,你习惯的是什么,你骄傲的是什么,让你觉得安全的是什么,就回到那里,吸取力量。
昨天我做了一场史上最磕碰的直播——直播的时候,网络经常莫名其妙地卡住,我这边看着视频都好好的,声音也OK,但评论里不停地有人说:卡住了,没有声音了,画面不动了……
而后,开始出现闪跳,说着说着,整个直播页面不见了,跳回了桌面,于是我又得将一直播找出来,点进去,点点点,确认我还想继续直播,而后继续回到上一段说过的,再说一次……
如此一直闪跳,超过了十五次,说到处女座的时候,我都以为自己没法说完12星座了,说到天蝎的时候,扶额表示抱歉,可是在线还有十几万人在等着,怎么都要继续说下去。
最后,靠着两杯水,一口气说了三个小时,居然说完了。
有成功感么?没有。过后跟小辰通了两分钟的后续电话,声音像游丝,嗓子痛到无法继续说了。内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还好,完成了这件事”。
这也不稀奇,很多从直播间、发布会、镁光灯下走到后台的人,整个人都松弛下来,没有活气了似的,没有什么太多悲壮的英雄梦想,只是一路支撑坚持下去了,日复一日、周复一周,月复一月。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叫有个梨UGlee的人写的一段话:
互联网的信息革命还没有开始,那时候人活的,相对现在这个时代而言,可能相对无聊一些;因为没有智能手机,没有朋友圈和微博,没有Google搜索,Youtube,没有吃鸡游戏或者吃其他什么。
那时候人的时间都挺多的,但堪称珍贵的信息很少,可能是一本逻辑学,一本罪与罚,一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一本APUE或者龙书,一本艺术哲学,诸如此类;就是说这些书也是那些旧时代的有很多时间的人,很专注的思考和写作的;后面的人同样专注的看。
互联网20多年过去了。信息泛滥了,贬值到一钱不值。但同时人们的时间突然都没了,忙着刷微博和朋友圈,前端后端一个月开五场会,唉,哪有时间坐下来看看离散数学;春天秋天要郊游了,不能辜负性爱和美食。
我曾经想是不是因为世界大了,人们突然变得挑剔了,所以看不见大师了;但是感觉不是,那些在旧时代里如笋生三年一般积淀下来的人在越来越少,一个个的离去,剩下的张牙舞爪的人们,跟你我一样普通。
岁月浓缩的精品,是无可替代的。互联网正在让社会和它的缔造者的愿景背道而驰。一个新文盲时代在蓬勃兴起,各行各业,你再难看到那些勤学苦练至高山仰止的人……
那一天,还同时看了一段回忆的文章:我当记者的时候,采访过很多企业家和经济学家。我经常问他们,你最得益于人生中的哪些经验。他们大多时候会告诉我,我热爱一样东西,然后就坚持认真地去做了,最后取得了现在的成就。
——可能,你理解我所说了的吧?
当我再次面对“莫向外求”的四个大字时,内心浮起的,就是——坚持你所热爱以及能坚持的,而不是发散一切你所能发散的。
看起来,你既可以做社交网络的红人,也可以做米其林二星餐厅,更可以教潜水找海龟、挥舞大旗引领娱乐圈潮流,但事实上,你有没有坚持你最有优势的那个领域,找到你最核心的价值,小小的,紧紧的,坚持下去?
坚持会疲惫么?会想放弃么?会甚至放弃过么?
会的,很多坚持下去的人,包括我,也和你一样,有疲惫的时候,有挫折的时候,有家庭需要自己的时候,甚至有手术麻醉过后躺在病床上还想着没有做完的工作或者学习的时候。
但他们都没有停止。
很多人以为,能坚持下去的,大多数因为“有人爱你,有人需要你,能看得见付出的回报”,但我后来发现,能坚持下去的,都忘记了“坚持”这个字,而是因为你爱自己所做的事情。
励志文章3: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尺度
说来有趣,你所喜爱的,你以为旁人也喜爱;你所恐惧的,你以为旁人也恐惧;你最厌恶的,你以为对旁人也十分有害。其实,往往并非完全如此。
我曾经竭尽全力地把我年轻时候喜欢唱的歌、喜欢读的书推荐给我的孩子,孩子们嘲笑我唱过的“胜利的旗帜,迎风飘扬”之类的词。他们说:“您那时候唱的歌的歌词怎么这么‘水’呀?”我感到奇怪,因为我觉得他们唱的歌的歌词才不成样子呢。直到过了很久之后我才悟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他们有时会接受一点我的所爱,但是他们毕竟有自己的所爱。因为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背景下。
我发现,人的这种以自己的好恶为尺度来判断事情的特点,几乎可以上《笑话大全》。一个母亲从寒冷的北方出差回来,就会张罗着给自己的孩子添加衣服;一个父亲骑自行车回家骑得满头大汗,就会急着给孩子脱衣服。父母饿了就劝孩子多吃一点,父母撑得难受了就痛斥孩子太贪吃;父母寂寞了就责备孩子太老实、太不活泼,父母想午睡了就觉得孩子弄出的噪音令人讨厌;父母想读书了就发现孩子不爱学习,父母想打球了就发现孩子不爱体育;父母烦心的时候就更不必说了,一定是看着孩子更不顺眼了。
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消极评价,究竟有多少是靠得住的?有多少是以己度人度量出来的?反过来说,下一代人不是也以自身当标尺吗?当他们看到上一代人已经发胖、已经不明白许多新名词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失望啊。可他们怎么不想一想,老一代也曾经大大地火过呢。英语里有一句谚语:“Everydoghasitsday.”(人人皆有出头日)上了年纪的人与年轻人之间,相互之间需要更多的了解。
我无意用简单的进化论观点,来认定新的一代一定胜过上一代,但是至少人们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思想理论、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念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你高兴,认为它越变越好,它会变化;你不高兴,断定它越变越坏了,它照旧会变化。你给予很高的评价,它要变;你评价极差,认为一代不如一代,全是败家子,它也要变。
这里我不想轻率地对这种变化做出价值判断,前人的许多东西都是需要继承、需要珍惜的,后人的变化在得到进步、得到崭新的成果的同时,也会失去一些好东西,也许还会付出一些代价。但是想让下一代人不发生任何变化是不可能的,只有理解这些发展变化,才能取得教育或影响下一代的主动权,才能赢得下一代人的信赖和尊敬。同时,年轻人也只有把前人的一切好东西继承下来,才有资格谈发展和创造。
励志文章4:没有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你还可以浪迹天涯吗?
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很多人都会觉得身心疲惫,有时候时常待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让人容易产生烦躁,有时候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世界,与大自然去亲近,接触你会发展另外一片广阔的天空,这个是大冰老师在书中给予我的感触。很多的年轻人喜欢阅读大冰老师的书,因为在他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另外一种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脱离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我们每天都会在一个压抑的环境中,大冰老师在书中讲述着他的江湖故事却温柔了千万年轻人的心,他在最冷的环境里面写最让人温暖,励志,真实的故事来鼓舞我们,他的世界和我们单一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他处在一个平行的世界中,可以朝九晚五的上班也可以浪迹天涯的旅行,这是很多的年轻人都向住的生活,但是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大冰是一个主持人,但是他做过很多其他的工作,做过摄像师,也做过导演。同样他也是一个令千万人羡慕的背包客,背上一个书包就开始了旅行的路途,他在路人做流浪的歌手,在酒吧里面也驻唱过,然后带着赚的那些钱再继续着他的生活,在旅途中他遇到了很多的人,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这样漂浮着的生活是很多习惯了固定的生活状态的人所向住的。
很多的人都希望自己在闲暇的时候里背着一个小包包来一场短暂的小旅行,可是身边有着太多的牵绊让我们寸步难行,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被捆住了的小鸟只难望着蓝天白云孤独的歌唱。但是大大冰的书中告诉我们不样害怕自己这样的生活状态,世界上肯定会有人过着你想过的那种生活,也一定也有人正羡慕着你的生活。
身边有一些朋友很羡慕他们可以说走就走,就像大冰老师说的他写作不是想让很多的人知道去追寻着他的足迹,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想要过的生活,我们没办法去干涉别人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让别人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为自己的目标去奋斗。
有时候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模仿或者去崇尚别人的生活方式,也许别人故事中深刻的大道理就是从生活中一个微小的事情中得来的,有时候用心的去聆听生活,把自己的脚步放慢一点,感受一下自然带给我们的一切,可能当你的心静下来了,你会发现周围的事情都变得美好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是一句老话,却也是让人很深刻的一句话,我们虽然在书中学习到很多的知识,但是我们无法去亲身的体难那些别人的生活,去拥抱大自然,感受不一样的人文风景,去侗听别人的故事和生活,你会发觉生活也可以十分有趣,在你闲下来的时候背上一个包约三两个朋友来一场小小的旅行,你会发现生活的另外一番意义。
励志文章5:我有过最坏的生活,才知道努力是为了什么
我经常在夜晚路过中餐馆的时候,心想着怎么有人这么不怕苦。
他们在晚上十一点还大敞着门,煎炸煮炖,洗洗涮涮,一对小夫妻忙活着七八个人要做的事,让旁边数家九点就打烊的当地餐厅显得冷清,而想必第二天他们又要顶着日出,去买菜上货,切菜备肉,招呼顾客,算账关门…三百六十五天,生活就是这样重复着每日16个小时的辛苦。
在新西兰,中餐馆大概是最辛苦的营生。
做穷学生的那两年,我在很多中餐馆打过工,老板通常都是移民了几十年的人,个个是精明能干的角色,常年驻扎店内,一切需亲自把关,从早上九点,到晚上十一点,必定第一个出现最后一个离开,从不问辛苦。
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些身价百万千万的人要继续做一份操足心的生意,他们本可以在豪宅中在游艇里安享晚年,却要把人生投放在不肯停歇的事业里。
记得刚来新西兰的时候,认识一个六十几岁的阿姨,明明儿女已经长大成人,一人是博士一人有自己的生意,她却偏偏要找一份超市包蔬菜的工作,和青壮年站在冷库里干粗活,每天整十个小时,带着一副不输给任何人的劲头。
她午饭要吃两大碗,喜爱和年轻人说起过去的日子,“我出国那阵子岁数就不小了,离了婚,带着一双儿女,因为不会英文,国内带来的文凭全都用不上,只得给人洗衣做饭,从早到晚,支撑一家人活下去。”
每当有人问起,“阿姨,你的儿女那么有出息,你还出来打什么工?”
阿姨说,“总是怕回到过去那样的生活,才一直不敢松懈啊!”她眼光掠过年轻同事丢掉的饭菜,心痛地说,“浪费就是造孽啊!”
让人突然想到那些中餐馆的小老板和老板娘们,如此辛苦,大概是因为:
那营生,曾是他们唯一所能抓牢的东西。
我在看老四写的一本书,这本书(被禁)是关于某段特殊历史时期越南难民偷渡到各国的实录。
那书中写道,那些想逃出战争的人,把全部积蓄压在一个逃亡的计划上,连夜赶往一艘超载的小船上,在充满屎尿呕吐的船舱内,任由海浪的冲拍,就这样被上天安排了生或死的命运。
那些逃亡的人中,有怀胎七月的女人,有护着三个孩子的年轻母亲,有年迈虚弱的老人,有一夜长大的少年,他们轻则遭到暴风的袭击,重则受到海盗的掠夺,女人受到奸污,男人受到暴打,婴儿被抛下海,奄奄一息的老人被咧着嘴的海盗一剑结束生命,那剑抽出来,都是生命的颜色。
那些幸存的人在陌生国家的繁华里登陆,或澳洲或美国…不再回头看向家的方向,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却不久后用双手建立生活。
外媒赞扬他们顽强,却不知道经历过死的人怎怕活下来。
这本书中有三十几个偷渡家庭的故事,我发现绝大多数偷渡而离开家乡的越南人的后代,都成为了社会的精英,他们成为商界人才,有名牙医,大学教授… …人们再无法把流动在上层社会的他们,和历史画面中那些偷渡而来的饥饿的孩童联系在一起。
想起曾在电视中看到有人采访社会精英的难民父母,“您是如何培养他们的呢?”
这一刻我不禁笑出声,哪有什么培养优秀子女的诀窍,只不过是因为见识到了最坏的生活,才知道努力是为了什么。
青春期时我的母亲总是斥责我为何不能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而如今她却总是极力阻挠我去努力。在她眼中我像是个机器人,可不吃不喝地工作,专注而变态地,直到目标达成的那一刻。
我在国内匆匆呆了几天,她把攒了一年有余的坚果拿出来为我剥好,忧心忡忡,“你用脑过度,需要补补。”
我回到新西兰后,她又在遥远的地方叮嘱我,“一定要好好睡觉,好好吃饭,这才是人生正经事。”
然而她并不知道,那对她隐瞒了的颠沛流离的过去,是我再也不想经历的人生。
我睡过很多地方的地毯,才知道一张暖床的舒适。
我吃过太多的残羹冷炙,才知道温热食物的美妙。
我度过太多孤独的日子,才知道成长起来的可贵。
我被太多人踩在过脚底,才知道站起来的必要。
……
在做一次分享的时候,我对眼前二十几岁的读者朋友们说起异国经历,“睡潮湿的只容得下一个人的出租屋,每一天花十四个小时在外面谋生活,开被别人唾弃的掉漆严重的二手车,一份员工餐当成三顿来吃每花一分钱都需要计较,讨要工资无果急火攻心病倒了哭累了第二天依旧要出门去赚钱…”
我在最后总结说,“年轻时苦过穷过很必要。”
人群中有人歪着头,等待一个解释。
我从没有如此用力地说过一句话,它分量太重,足够让一个人懂得,这一生都要用怎样的努力,去避免糟糕的命运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