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直击人心灵的励志散文
摘抄直击人心灵的励志散文
在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告诉自己昨天下了雨,今天刮了风,明天太阳就出来了。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直击人心灵的励志散文,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最舒服的关系,是不必讨好
最舒服的关系,是谁也不必讨好谁,彼此都是独立而自由的,若是合适就在一起,若是聊不来也没关系。
宁可孤独,也不违心,宁可抱憾,也不将就。能入我心者,我待之以至宝。不入我心者,不屑敷衍。
1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活得最累。
她们习惯于隐藏自己真实的情绪,总是保持克制和礼貌,害怕与对方发生冲突,面对对方的要求不敢轻易拒绝;
她们很照顾别人的心情和看法,只要别人语气稍微冷淡一点,就会想着自己是不是哪里惹得对方不高兴;
她们总是过分谦卑,又很容易被别人打动,对方给她一分的好,就暗暗记在心里,恨不得能回报人家十分;
即使面对一个人难以应付的麻烦事,能靠自己解决就自己解决,生怕给对方添了什么麻烦。
这个世界上,总是越敏感越懂事的人,活得越累。
习惯于迎合对方的期待,习惯于让气氛和谐,即便是以牺牲自己的感受为代价。
好像和谁都能相处融洽,受了冒犯也不会轻易发难,即便要退让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就像席慕蓉写的,
“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要使周遭的人都对我满意而已。
为了要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中途,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渐渐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却也渐渐地掩盖了真实的自己。
看似人缘极好,看似关系稳定,背后的疲惫只有自己知道。
2
清华才女蒋方舟在上节目《奇葩大会》的时候,也曾经自曝自己“因为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了,而活成了一个谄媚的人。”
这让她在前二十年的人生里,遗憾地失去了与身边人产生真实关系的机会。
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是什么?
是你可以和这个人去争吵,可以把自己最真实、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给这个人,而不用苦心去扮演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不用时时担心对方会不会产生不快或是反感。
可以自由地表达自我,而不必刻意地压抑自己、迎合对方,这样的关系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因为所有靠讨好吸引而来的人,很可能不是真正能欣赏你的人;那些掺杂着太多取悦的感情,也绝非健康的模式,只是人为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幻影,但总有一天是要破灭的。
就像涂磊说的:“踮起脚尖爱一个人,是很不现实的。”
到了一定年纪你就会发现,越是需要费力维持的感情,越是脆弱。
真正能和你长久相处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自由而独立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好的样子。
3
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是不必讨好。
你做你自己,我做我自己,不需要谁刻意去迎合谁。
待在一起,只是因为三观相近,兴趣相合,谈得拢,聊得来,感觉舒服所以一切水到渠成,如是而已。
作家詹迪·尼尔森说过,最适合的伴侣,就好像走进一座你曾经住过的房子里——你认识那些家具,认识墙上的画,架上的书,抽屉里的东西:如果在这个房子里你陷入黑暗,你也仍然能够自如地四处行走。
彼此坦诚,又彼此熟悉,没有那么压抑和猜疑,疲累和伪装。
一段好的关系,一定是如此。
也许因此会失去一些人、一些关系,但那些接纳了真实的你,依然选择留在你身边的人,才是你生命中值得珍惜的存在。
励志文章2:不要轻看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独特的人生,有的人活的顺风顺水光鲜亮丽,而有的人活的凄苦困难重重,面对不一样的人生人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
面对透析这样的生活我们显然属于后一种人,因此我们也时常会羡慕那些光鲜亮丽的人的生活,希望像他们一样过得幸福一点。
直到有一天和爸妈一起聊天,家里哥哥姐姐都已成家上班工作,只有我一个人和爸妈在一起,我就问爸妈我说你们的孩子都可以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就是我还要倒花你们的钱,是不是特别没用。
妈妈听了我的话立刻就反驳我了,妈妈说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为我们赚钱。
可是我没有工作哪里是赚钱,我也想找工作可是没人敢用我们这样的人。
妈妈微笑着说看着你活着我们的心情就会愉快,干活更加有力,而且你也不是没做事,你把家里的后勤打理的很好,我们只专注做外面的事,家里的事就可以不用操心啊。
我仍是摇摇头,我认为我做的很少,我觉得如果能有机会工作我真的愿意去努力,可是现实本就是这么残酷,我只能在家里做些轻松的事。
妈妈看我似乎有些低落,语重心长的说孩子,不要轻看自己的人生,在这个家里你付出的很多,没人能替代你的位置,你在的每一天都给我们带来开心和安心。
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苦难,你现在生病了就要好好养好身体不要想多,只要你活的开心一些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都是美好的,困境会越来越好的,最后妈妈这样的安慰着。
想想妈妈说的话虽然很大程度上都是鼓励和安慰的言语,但是妈妈那句不要轻看自己的人生这句话我却深深的记下了,我会好好努力不辜负妈妈对我一片真心的爱护关心。
励志文章3:还年轻,不能就这样吧
许多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
那年你18岁,手里拿着一纸录取通知书,忐忑却又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远方那座从未谋面的大城市。
你哥们矫情地对你说,我们还有大把时间,想要什么就拼命去追吧,人活着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还能干点什么?
一晃几年就这么过去了,最初的青涩很快褪去,曾经不顾一切地横冲直撞让自己头破血流,就像歌里唱的,
易碎的骄傲撒落一地,你觉得自己算是跨过了山和大海,也穿过了人山人海。
这些年,你不再把“再不疯狂就老了”当成口头禅了,你觉得心累,也老大不小了,不想再瞎跑了,找份安安稳稳的工作,老老实实买房、相亲、结婚、生子。
可是一次朋友聚会,偶然间听闻当年的谁谁谁还在闯荡创业或漂泊打拼,不由得羡慕他们怎么还能那么有冲劲,而自己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
有时你安慰自己,毕竟人各有志。
可总还是有几个晚上你会彻夜难眠——不甘心,但又不知怎么挣脱。
才二三十岁,不少人就觉得人生似乎已经可以一眼望到尽头,这辈子难道就真的只能这样了?
现在不光是80后,就连90后都开始动不动说自己老了。
于是年龄成了这代年轻人一个越来越敏感的话题,过了25就开始对年龄躲躲闪闪,要到了30就更是讳莫如深,所有人都恨不得年年都是18岁。
其实我们怕的不是年龄本身,而是年龄背后已经被社会固化下来的一整套“规定动作”——人生阶梯上的每一步都被贴上了最后期限,我们就像拿着相同的剧本演戏,差别不过是谁演得更逼真而已。
可谁也不敢扔了剧本,随着年龄渐长,连一点点改变台词的冲动都成了一种羞耻,随时都有被身边的人讥为不成熟的风险。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这些年青春怀旧的电影越来越多,票房越来越火,但去影院怀旧的主力却是还未老去的80后、90后。
罗曼·罗兰有过这样的观察,他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
其实,我倒觉得现实远非他所描述的如此消极,但作家往往擅长以言语的机锋,给世人以当头棒喝。
在二三十岁的年纪上就觉得自己已经看透了人生,光是写下这句话我都觉得可笑。
睿智如孔丘,到了四十才不惑,到了五十才知天命,身处现代的年轻人何苦早早就埋葬了自己的青春期?
年轻,不成熟并不是一种罪过,而是不急于给自己定型,是还能尝试人生的各种可能性。现实中我们太希望自己能“快速成型”,可年轻人轻易地放弃对其他可能性的好奇,无异于杀鸡取卵。
或许很多人也曾用力思考过所谓的“捷径”是否真的是捷径,可结果也没得出个所以然,究其原因,大概还是因为想得太多,而经历的太少吧。
套用句滥俗的说法,年轻本身无关年龄,而只关乎心态本身。抛开眼前这点鸡毛蒜皮,放到整个一生的尺度上来看,今天的稳定未必真是稳定,而今天的冒险也未必真是冒险,结局都是要走出一段路再回望的时候才看得清。
所以还年轻,为什么这辈子就只能这样了呢?毕竟还年轻,这辈子还可以有些不一样。
励志文章4:被梦想俘虏的人生
你肯定有这样一个朋友吧:在银行工作,长得一般,业务凑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但如果开口说话,说的话也多半无趣无味——总之形象非常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事实上你肯定有不止一个这样的朋友,事实上你自己没准就是这样的人。
你能想象这个朋友突然有一天离家出走了吗?然后等你再听说他的消息时,据说他已经到了巴黎,正从头开始学画画,要做一个画家。你很难想象,但是毛姆却写了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查尔斯。在留下一张内容为“晚饭准备好了”的纸条之后,他离开了自己相伴17年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去了巴黎。那一年他40岁,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身上只有100块钱。
《月亮和六便士》却不是这样一个故事。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查尔斯却在追逐他的噩运。好吧,这两件事其实没那么不同,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当然这里所说的梦想,是真的梦想,不是“爸爸妈妈说”、“老师说”、“电视报纸说”里被说出来的那个蓝图,不是蓝领白领之上的那个金领,不是猎人给麻雀设的圈套里的那点米粒。
别人的人生是在不断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查尔斯拒绝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国人”,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一层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Ti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
小说里的那个“我”问他:“难道你不爱你的孩子们吗?”他说:“我对他们没有特殊感情。”“我”再问他:“难道你连爱情都不需要吗?”他说:“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别人也许会同情他的穷困潦倒,他拿起画笔时,却觉得自己是一个君王。
这样的人当然可恶。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自私,没有责任心,不屑和“社会”发生任何关系。但他又很无辜,因为他的眼里岂止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如果说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别人更服从宿命。梦想多么妖冶,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查尔斯拒绝成为“人们”里面的那个“们”。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励志文章5:距终点还有九十九步
01
之前在校媒做记者,负责重大新闻人物的采写。有一次,中国一位殿堂级的80年代诗人X来学校讲座,我和一个低年级的新干事S被分配到这个活动的新闻采访任务,领导要求我们在活动结束后,在X仅有的十分钟缓冲时间完成这次单访,并撰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新闻采访稿发布在当晚的学校官网和翌日的当地晨报上。
得知自己要负责这项活动时,我既激动又紧张,激动是我即将与几代人心中的精神偶像面对面交流,紧张是学校专门为校媒的采访开辟了快捷通道,而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对得起学校这样的期待。S是今年刚来的新干事,这次活动是她接手的第一个任务,第一次就要面临这么大的挑战,换做是我可能不会那么爽快地答应下来。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得之不易的十分钟,我和S两个人在活动开始那天前足足准备了一个星期,查关于X的资料,阅读她的作品,搜看她之前的访谈,结合她的性格和学生最关注的方面罗列出上百条访谈问题,前前后后做出的采访提纲被领导毙了不下十次,就在我感觉到精疲力竭的时候,S总会在第二天写出一份新的采访提纲给我,我惊诧她哪里来的时间和脑容量,可以不重样地想出那么多新奇的思路。她每次都回以很淳朴的表情,摇摇头说,她把图书馆书架关于X最后那几本我压根没打算看的书借回去重头看了一遍。她讲的时候我看着她那两个黑眼圈,一种愧疚感从心里不自觉跑了出来。
对于新的事物,我们在一开始做的时候总会倾注一百种耐心和虔诚,而我的热情似乎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消磨。
02
距离活动正式开始的那天还剩最后一天,领导终于通过新的采访提纲,我和S也松了一口气。想着明天才是一场硬仗,大家都怀着难以言说的复杂心情,深夜S给我发了一条微信,她说她紧张到失眠。我在屏幕前仿佛一个正在慰藉年轻人的长者,一个字一个字地告诉她这不过是你人生中最普通的一天,只需要平平淡淡地度过就好,不管发生什么,起码还有我这个挡箭牌在前面呢。
S回了我一个拥抱的表情,此刻的时间刚好三点零一刻钟。有句歌词唱得逢迎此刻心境:“勇敢不代表不紧张”。其实我的心又何尝不是忐忑的呢?但在S面前,我必须要表现出一种镇定的感觉,因为搭档的情绪这一个小小细节,对于明天的采访也至关重要。
这难眠之夜终于过去,我们扛着长枪短炮,揣着笔记本录音笔激情澎湃地坐在现场,等待大幕拉开,就在讲座进行到高潮的时候,领导突然发了一条对于我和S来说是毁灭性的消息——因为X讲座结束就要赶飞机离开,加之之前因为现场人数过度拥挤导致讲座延迟半个小时,我们十分钟的单访环节被迫给挤掉了。
得知消息的我和S坐在原地,仿佛已经感受到了那种所有努力和付出顷刻间灰飞烟灭的挫败感,在离讲座结束最后的半个小时里,我们愈发地坐立不安,想了无数planBCDE……向领导再三申请,但都遭到了拒绝。枯燥的等待让我逐渐难以忍受,心中慢慢发酵的不满让我意欲放弃。我收起录音笔和笔记本,问S要不要一起走的时候,S似乎也动摇了一下,连续几次关上又打开单反的开关,就在我已经开始安慰她“突发情况对于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只要我们为之努力过,就算没白费力气,起码在我们心里这些都是值得的!”
没等我说完,她抓了一下我的手,抬起眼睛,看着我,然后缓缓地说出一句话。
“学长,可不可以陪着我再试一次?”
她的眼神有些闪烁,语气也透着渴求的味道,那一刻我仿佛看见刚刚进校媒做记者时的我,也是像她那样的义无反顾,不愿意选择放弃。我最终点了头,她眼睛亮起光,把单反收好,然后和我穿过礼堂拥挤的人群,跑了出去。
“我之前打听到X这次行程的住处,离咱们学校就只有不到十分钟的路程,X讲完肯定要回住处收拾行李的,我们现在赶快去,肯定有机会访到她的!”
我没有再思忖这种方式采访成功的可能性,我只知道就算是失败,这也是最光荣的一次失败。因为,这点小小的勇气和冲劲,对于我和S,对于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年轻的人们来说都是值得珍惜的。
因为经过要经过一个拥堵的路口,我们放弃了打车的念头,就像电视上那些一百八十迈时速跑现场争取第一手新闻的记者一样,抬起步子就朝X的住处跑去。奔跑的时候,大风逆着我们而来,刮过我们的身旁,没有翅膀的我们此刻却要比鸟儿更加渴望翱翔。我的脑袋里一直回放着刚才S问我时的眼神,我自责为什么现在的我会那么轻易就选择放弃,当初的那份热情难道就这样消失殆尽了吗?
或许这就是成长所给我带来的副作用吧,在看过更多的风景,走过更多的路之后,再度启程,再次相遇时,却丢失了最初的热忱。看着前方终点路途遥远,就想着退却离开,无论沿途是疯狂还是难忘,只想要回到那个无风无浪的原点。
我忘记了我们跑了多久,只记得当我们到达酒店的时候两个人都喘成了一条狗,我们在大厅开好仪器,静静地等候着,祈祷上天可以让幸运降临。我们坐在大厅地沙发上换了无数种姿势,看着挂在墙壁上的各国钟表一起转过了半个圆,终于在平静之中听到了脚步声,X和同行的助理一起出现在门口,正朝着电梯口走去。
我和S朝着电梯口跑去,一边费力地解释着自己的身份,一边随时准备把采访的问题抛出去,但我们想得都太过简单,X身旁的助理不断说着“今天老师她很累了,讲了好几个小时,嗓子都说不出话来了,你们赶快回去吧。”
然而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一切回音都落在了半空中。我赶忙问S有没有夹到手,因为电梯门关上的瞬间,我看见S朝电梯里递进去了一个东西。S摇头说她没事,我正要问她究竟是什么东西的时候,电梯门竟然又突然打开了。
03
“只给你们五分钟。”
电梯里X的助理朝着我们说了一句,然后扶着年过半百的X走了出来。
我百思不得其解,刚才还严词拒绝的对方怎么会这么快改变主意,同意我们占用X宝贵的时间来接受采访。接下来的五分钟,我和S显然都来不及追究这是为什么,但我们唯一知晓的是,我们做到了。
我们把之前准备的采访提纲迅速浓缩,在这短暂的五分钟之内完成了对X的采访,最后在送X上电梯时,X的助理忽然叫住我,把几张已经褶皱不堪的纸递给了我。
“这是刚才那个女孩丢进来的,是X看了才决定给了你们这五分钟。”
这不是我们之前准备的那几百道采访备选问题吗,我看着这些已经讨论过筛选过无数遍的问题,看到了最下面一行手写字——“X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做记者,我为这次采访足足准备了一周,恳请你成全我,哪怕一分钟也可以。”
是S的字体,我仿佛在这行字里又看见了她那双热切的眼,透出花火。
S走过来,猝不及防地,她给了我一个大拥抱,然后不断地朝我说谢谢。
“要说感谢的是我吧,如果不是你,我可能永远无法体会到这种成功的快乐。”
我拍了拍S的肩膀,紧接着出门找了一家咖啡馆,继续开工赶在凌晨把当晚的新闻稿写出来。
04
后来那篇新闻稿被评为了那个季度校媒最受欢迎的新闻,领导发了几百块大洋作为奖金,我和S又去了那家咖啡馆。我们点了这里最贵的咖啡,一直聊到深夜。最终,我把那几张皱皱巴巴的纸偷偷塞进了她的书包里。
因为,我在那几行字后面,留了一句“谢谢你,在我想要后退那一步的时候拉住了我。”
再后来,每当回想起在校媒做记者的日子,这段经历都会首先浮现在我脑海里。
它就像一条长路途绵延在我的生命之中,是它教会了我,每当想要选择放弃的时候,就再坚持一把,因为此刻的我距离成功的终点或许还有着未知的漫长,可能是九十九步,九百九十九步,九千九百九十九步……
然而一旦我选择了放弃、回头,那么我离失败和原点就仅剩下了那最轻松的一步之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