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文学阅读 > 励志文学 > 励志文章 > 精选大学生青年励志文章

精选大学生青年励志文章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精选大学生青年励志文章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成功,可问题是大多数认为自己无法成功,他们不相信通过奋斗可以成功,于是放弃了梦想,最终果然走向了失败。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大学生青年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最重要的是跑完,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跑得有多快

  到目前为止,你总共在自己本来有兴趣学的事情上对自己说过多少次“唉,我看我没有天分,还是算了吧”的话呢?

  这句话通常被用来当作宣告某一段努力完全失败的休止符,也常被用来把某一扇门关上,继续走原来不必接受太多挫败、但也看不到新风景的旧道路。天分有那么重要吗?你高估天分的影响力了吗?

  我访问过一位四岁就被称为音乐神童,长大之后在音乐方面也有相当成就的大提琴手,他一开始就否认自己是个天才。他说,他在美国接受访问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在他的成功中,天分占了多少?“我想,百分之二十不到吧……不过,这百分之二十之中,我那从小就逼我学琴、不让我出去玩的妈妈,大概贡献了百分之十五以上!”

  天分确实因人而异,但我们常高估了它的影响力。回头想想我曾经说过“没天分,还是算了吧”的话,还真不少。老实说,多半因为我懒惰、不想持续,所以常在还没学到足以印证自己有天分的时候,就悄悄打了退堂鼓。

  我曾与一位园艺高手在某个阳光充足的办公室里等候,他指着一株几乎生气全无的盆景对我说:“上一次我来这里,这丛竹子还生气蓬勃,现在竟然变成这个样子。照顾植物跟学习任何事情都是相通的。如果你天天花点时间照料它,它就会长得很好;如果你疏忽了它几天,它就会出现残败之相。越看它,越觉得对不起它,越对不起它,越不想看它。不久,它就一命呜呼了。”

  有多少可能会改变我们人生方向或增添人生乐趣的事,因为这种“越荒废越害怕”的理由一命呜呼了呢?听了他的话,我若有所悟。不只学东西如此,爱情也一样。越疏忽他,越害怕见他;越对不起他,就会“情不自禁”地更对不起他。

  很多人跟我一样都有虎头蛇尾的倾向。不是不想努力,只是没有持续。有时是刚开始过度努力,不久就弹性疲乏。或是刚开始的时候还蛮有兴趣,遇到了一点困难之后,就告诉自己“我没天分,算了吧”,然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就拿念大学时修日文来说,刚开始我比任何同学都努力,除了上课外,还上补习班,还买了五花八门的各种教材。我的室友每天早上起床念半个小时,我就发誓要比她拼命,比她多念一个半小时,这样总会比她强吧!

  只不过,她那“每天半个小时”持续了四年,直到她考上日本公费留学还未停息;我那每天两个小时的努力,不断被“郊游、烤肉、恋爱和打瞌睡”穿插打扰,没一个月就出师未捷身先死,日文考试都以临时抱佛脚过关。

  日后好几次奋发图强,甚至还天天随身带着日语读本,但也都在只有努力没法“不懈”的情况下随风而逝,然后告诉自己:“算了吧,我看我是没有学日文的天分。”现在,我竟仍停留在大一日文的水准。“算了吧”出现的频率越高,我们一事无成的可能性越大。

  英国心理学教授迈克尔·豪(Michael J.A.Howe)专门研究神童与天才,他得出的结论很有意思:一般人以为天才是自然发生、流畅而不受阻的闪亮才华,其实,天才也需要耗费至少十年光阴来学习他们的特殊技能,绝无例外。要成为专家,需要拥有顽固的个性和坚持的能力。每一行的专业人士,都投注大量心血,培养自己的专业才能。

  一个人再有写作的才华,也要靠训练和经验才能抓住文学技巧的窍门。所有成功的作家一辈子都是读者,而且大多数在年幼时就养成习惯,将思想付诸文字。很多杰出作家早在童年尚未结束之前,就尝试过要写一本书。

  这位心理学家还统计过,以学钢琴为例,如果想要变成还不错的业余钢琴家,至少需要很专注地投入三千个小时的训练;如果想达到专业水准,一万个小时是跑不了的。像西洋棋、各种运动和外语,想要变得专业的时间也差不多。

  从这一点看来,我们学习上的种.种小挫败,并非因为没有天分,而是因为没有“持续贡献”。到目前为止,我投入过一万个小时以上的,大概只有写作吧?

  不只是学习,一般女生最热衷的减肥也是“不需努力,只要不懈”。疯狂减肥的人,总是会失败。据统计,采取速成减肥法或节食减肥,在停止减肥两个月内恢复体重的超过百分之九十,而有副作用的则占百分之七十。

  一位健身教练也对我提出忠告:“运动不需努力,只要持续,你一定可以瘦得下来!我最怕那些刚开始像拼命三郎的家伙,他们的元气总是会在短时间内耗尽!”

  不用太努力,只要持续下去,现在我总是这样告诉自己。想拥有陪着自己一辈子的专长或兴趣,就像在跑一个人的马拉松赛一样,最重要的是跑完,而不是刚开始跑得有多快!

  励志文章2:一个人的固执里,藏着低水平的认知

  01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跟人交谈时,有时你从各个角度给他分析一个问题,提出中肯的建议,但是他怎么都听不进去,表现地异常固执。

  比如,一个女孩深陷感情骗局,外人一看就知道男孩在骗她,但女孩子却固执地认为男孩是真正地爱她,任凭外人怎么说,她都不会改变主意,甚至认为别人在不怀好意地破坏他们。

  再比如,你苦口婆心地跟他人说年轻的时候多学点东西,多增长见识,对自己的事业、人生都有帮助,他却认为什么文化、知识都没有用,遇到事情还得靠钱、靠关系、靠运气。

  于是,你所有的建议压根就不会起作用,他总会固执地寻找理由,固执地放弃努力。

  每当这个时候,等你们争论一番毫无结果时,你也许会有一种挫败感,甚至捶胸顿足地喊道:从来就没有见过如此固执的人,这么简单的道理,他怎么就是不懂呢?

  前几天跟一个伙伴交涉某个问题,他提出来说一项数据不正常肯定是设备故障的原因。我说先别着急,等我查一查。

  当我告诉他数据不对并非是设备运行不正常,而是因为那个时刻正好有工人在检修,同时又受其他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影响,才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我把检修记录发给他,并指出了几项可能性的因素,但无论我怎么摆事实说明,他都认定了就是设备故障的原因。

  我说得口干舌燥却又气愤难当,分分钟都有想把电话摔掉的冲动。

  等冷静下来之后,我便想他为什么这么固执?

  可能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其认知能力,当发现这种问题时,他的第一反应甚至是唯一的反应就是设备故障,任你怎么拿证据去给他看,他都改变不了自己的看法,因为他根本没有其他的看法。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有限,其想法就越单一,越缺乏判断力,人就会表现地越固执。

  02

  有很多人会说固执没有什么不好,它表示一个人有所坚持,不被同化。

  我想说的是固执在此并非正向的执着、坚持原则;

  而是当你面对不同意见时,异常敏感,异常自尊,拒绝反省、拒绝倾听、拒绝学习的行为,它甚至会演变成过分的偏执、执拗。

  而这时,你就很难再进步、再成长。

  也有很多人把固执当成一种张扬自我的个性,仿佛有一天一旦不固执了,那是不是就会随波逐流,变得毫无特点可言。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错在把固执这种棱角当成了个性,将棱角和个性相混淆。

  有些阻碍成长的棱角是应该被磨平的,使自身变得更加圆融,但这不影响你个性的形成。

  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会保持其独特的个性,因为他们认识到,所谓的固执并不是独特的个性,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人格缺陷。

  恰恰是固执阻碍了一个人良好个性的形成,它往往使得你越来越偏激,缺少宽容和智慧,阻碍了你学习、思考以及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曾经提出过“个人构念论”的观点。

  个人构念即由个人过往的见识、期望、评价、思维等等所形成的观念。

  当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场景时,一个人的脑海里便会呈现出他以往的经验来对该问题或者场景做出判断。

  当你的认知能力很低时,脑海里的个人构念就会趋向于单一,缺乏弹性。

  因此遇到问题时,你的个人构念所提供出来的对策就很狭窄,但却成为了你的全部,你误认为这就是所有的、最好的对策,没有其他的可能。

  而当你的认知能力高,见识的多、读到的多、经历的多、有独立思考能力时,你就会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和经验,你的个人构念就会越丰富、越饱满,在同样的问题面前你便不会只是执着于一种答案,而是有几种可能的答案。

  03

  如果用数学的集合来表示,即认知低的个人构念是A,认知高的个人构念是B,B包含了A,除了A之外,B中还有其他的集合(比如C、D、E……)。

  举个例子,认知水平低的人固执地认为读书、上大学没用,大学毕业生赚的钱还不如小学没毕业的人赚得多,他们的衡量标准就只是金钱。

  而认知水平高的人的衡量标准中除了金钱之外,还有工作机会的选择,自身潜力的挖掘,精神趣味的提升,多元化的学习等等。

  认知能力高的人,往往更乐于提高自己,于是一段时间后,当你返过来再看自己做的对策或者思考时,往往还会补充更多的可能性。

  因为你又进步了,你的认知水平又提升了。

  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人知道的越多时,越明白自己的无知。

  因为,你的认知水平越高,你越明白外面的世界之大,知识是学不尽的,你没法固执起来,只有谦虚地走在学习、领悟的道路上。

  因此,真正厉害的人物反而很谦虚。

  就像苏格拉底所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因为认知能力低,个人视角太小,想法单一,缺乏判断力,所以表现为固执,又因为如此固执,便拒绝了学习,拒绝倾听他人的意见,因此在完善自我的道路上便会停滞不前,如此便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04

  认知水平相当的人,交流起来往往越轻松自如,认知水平差距大的人在一起交流时往往会有“时间怎么过得如此之慢”的艰难。

  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再见面时,有时会感觉没有话可说,其实并不在于其生活环境的差异,所经历人事的变迁,其根本的原因是个人认知差异的不断扩大。

  有些人以飞快的速度成长,其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有的人却在原地踏步,那么这些人的认知水平还是多年前的水平,自然会以多年前的思维、认知做判断。

  固执的人是缺少反省能力的,更缺少及时的觉知能力。

  固执是无明和缺乏智慧的表现,而开放则有助于丰富我们的知识和智能。

  心理学家佛拉维尔提出过“元认知”的概念,指对个人学习、思维活动的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也就是你要具有自我反省、自我觉知、自我完善的能力。

  你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知道如何去看待你的思考结果,是否有改善的余地,如果有,可以不由自主地去改善。

  我以前是一个很固执的人,认为这是性格里带的特点,改不掉了。

  但随着不断地学习,发现自己实在是太渺小了,自己以前所固执认定的理念也一再被推翻。

  当我知道的越多,从优秀的人身上学到的越多,再出现固执之时,就会自动、及时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觉知和反省。

  当然这个改变不容易,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更需要循序渐进。

  如果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固执,但又不知道如何去改正,除了刻意的提醒自己及时反省之外,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学习,去阅读,去提高自己的认知。

  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你缓和了,你可以有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你不再执着于自我。

  多读书、多了解、多思考,当经历的多了,知道的多了,认知能力提升了,固执自然会有所改善。

  励志文章3:去做你害怕做的事,去见你害怕见的人,这就是成长

  1

  小时候,我们害怕很多事情,总以为长大后会变得勇敢。可长大了,才发现,害怕的事越来越多。

  我们开始怕后悔、怕错过、怕被骗,当我们拥有得越多,就越发害怕失去。

  小时候,我们会因为好奇太阳和放大镜加在一起的威力有多大,而在太阳底下趴一下午,只为了做一个实验。

  后来长大了,我们还是有很多好奇心,但却不敢再去验证了。因为我们开始寻求稳定,害怕一点小事就会打破我们安稳的生活。

  很多人学会了拖延,直到错过了最佳时机,然后自我安慰,“算了,就这样吧!”但生命中那些未能解惑的事,仍然在你的心头余音袅袅,不曾散去。

  2

  曾经有一个读者给我留言,她说分手一年了还是放不下对方,他们还是会以朋友的身份偶尔聊天,她特别想再见一面,问问男方还有没有可能,但又怕以后再也不能以这样的身份聊天了,更怕被拒绝。

  当时,我给她回复了这样一句话:“人生有些选择题,永远无法绕过去,只能抉择。”

  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下雨就不出门,更不能因为害怕失去就不去尝试拥有。

  后来,她去了,委婉地问他:“这里有一个烂摊子,你不准备收拾了吗?”男生听懂了,却说:“你还会遇见更好的人的。”她明白了他的意思,冲他微笑地点点头。

  但奇怪的是,得到答案的那一刻没有悲伤,那些日子的纠结、自我拉扯、痛苦和埋怨竟然统统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释怀,就连那天的天空都变得格外美。

  3

  人们往往会为了逃避一个错误而去犯另一个错误。我的表妹,之前一直在外企工作,但她最大的梦想是做一名服装设计师。

  可她总说:“我从来没画过画,我怕自己不行,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而且,我现在的工作这么好,失去了再想回去就难了。”

  我和她说:“只有你想不想,如果你不够想,就会为此找一大堆借口。所有人的梦想都是从一无所有开始的,所有人在开始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天赋,但如果你不做,就肯定没有。”

  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你拒绝了一切开始。

  4

  生活向来是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一切的恐惧不过来自于你自己。当它把你逼到角落里,你奋起一跳,才发现对手也不过如此。

  选择逃避,就一直是输家,唯有面对,你才有可能会赢。

  你越怕承担责任,你就会越逃避。你会放过你自己,但时间不会放过你。

  而我们之所以要努力,是为了看到更大的世界,为了可以有自由选择人生的机会,也为了以后可以不向讨厌的人低头。

  对于那些尚未发生的事,要勇敢面对,无论你把它想得多么艰难可怕,它都还没有发生。

  所以,害怕挑战就去接受挑战,害怕承担就去勇敢承担。挑战过后,你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优秀。

  去做你害怕做的事,去见你害怕见的人,这就是成长。

  励志文章4:有时候最煎熬我们的,往往是上进心

  1.

  前段时间回母校,和学长L聊天时,才得知他现在陷入两难的局面。公司准备降薪,摆在他面前的路有两条:要么接受降薪,要么就辞职走人。

  当年,他们那届毕业时,我们都很羡慕L找了一个非常好的工作,工资是同期毕业生中最高的,行业发展前景也相当不错。没想到,也就几年时间,剧情居然反转了。

  当初L进这家公司的时候,托了一点家里的关系,才得到了这个悠闲、工资又高的工作。后来,公司改革,进行人员重组,决定降低人资费用,第一批拿来试水的自然是这些工资高、可替代性强的员工。

  况且,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活力四射,对待工作又充满激情,自然成了最优秀的替补队员。

  “如果辞职的话,可能再找不到这么好的工作了,我现在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L诉苦。

  事情确实如此,现在这个社会,一劳永逸的金饭碗根本不存在。每年毕业季的时候,都会出现一批一批的优秀毕业生,你即使想要维持现状,也需要用上进心来支撑。

  因为不思进取的人,永远会被更热血、更有激情的人“干掉”。是这个社会告诉我们:只有拼命奔跑,才能勉强留在原地,不被后来者拍死在沙滩上。

  很残酷,却也很现实。

  2.

  朋友小W通过高考从小县城来到上海,当年她大学毕业的时候,也面临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到底是回家乡的十八线小县城工作,还是待在上海继续打拼?

  小县城的房价和物价不像上海那么夸张,努力工作个几年,咬咬牙,勉强付得起房子首付。如果待在上海工作,光是想想生活花费就已经让人很头疼了。

  最可怕的是,如果在上海打拼了几年,最后发现并不适合自己,那时候再返回家乡,不就等于从零开始,这样的风险真的承担得起吗?

  最后,她还是选择留在了上海。虽然工作压力巨大,加班是家常便饭;房价太高,连个厕所都买不起……但她还是被内心那一点点的上进心给说服了:年轻的时候过得安逸,中年的时候想改变就来不及了。

  3.

  但我们总会发现,生活中活得最累的,往往是那些上进心很强的人。深夜加班的是他们,节假日给自己充电的是他们,旅途中想着各种方案的也是他们。

  在一档网络节目中,听到一个辩手的观点,直戳我的泪点。她说,她现在是个非常有上进心的人,一开始,这种感觉非常好,给了她很多甜头,但是到后期,她发现上进心其实是没有尽头的。“我很害怕上进之后没有结果。自己这么努力了,仍然失败,我害怕面对这个结果。”

  每个人,几乎都有过相似的体验。我们处在竞争的环境中,所有的上进,无非都是想要求得一个好的结果。但我们往往忽略了,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瓶颈和局限。

  记得高三最后半年,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徘徊在125分左右。数学老师说:你再努力一点,再多刷点题,分数就能上去了。班主任说:数学分数再高一点,兴许能上到更好的大学。我父母说:试试看多做点有难度的数学题。

  其实,很多能试的办法我都尝试了。我每天都在深夜刷数学题刷得生无可恋,可是每次数学成绩一下来,总是能打破我的预期。

  最后,我得到了这样的评价:你怎么一点上进心都没有啊,再高几分又不难。

  但他们不知道,那时的我已经很拼了。125分,对学霸来说可能是发挥失常的结果,对我来说,却是拼命挣扎着保持的顶端。

  承认自己的瓶颈确实让人难以接受。因为有时候,最让我们煎熬的往往是上进心。

  4.

  那么,当我们面临瓶颈的时候该怎么办?

  学着去接受它。

  我们从小到大,常常被要求去争第一,所以往往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但有时候,过程带给我们的快乐远比结果多。

  一味地死磕自己,寻求一个好的结果,倒不如在做事的过程中,享受事情本身的乐趣。

  有没有上进心这件事,很难说得出对错。毕竟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样。

  我记得蔡康永说过一段话:没有上进心,我不会说是过错,但是我觉得肯定会错过很多。

  深以为然。

  大学时代是我最没有上进心的四年,在宿舍追韩剧、逛网店、点外卖的日子,是真的很舒服。但走出校园的那一瞬间,我才明白:我错过的东西远比收获到的多。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没有上进心是那么可怕的一件事。

  有一句毒鸡汤叫做:奋斗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奋斗真的很舒服!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惰性,许多人都想过不劳而获,都希望能快速成功。但现实给我们打脸的却是:上进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上进真的会毁了你。

  上进和不上进的人生是不一样的,你要怎么选?

  励志文章5:为什么你不敢肯定自己?

  1.

  有一个女孩问我,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思。她说,恨透了这样脆弱的自己,什么也改变不了。她用尽所有努力,也做不成一个完美的人,学习进修、工作业绩、人际关系、情感亲密,她都不够满意,想要寻求更快改变的方法。

  当我们一起回顾她走过的路时,发现她总是对自己提出极高的要求,因此也收获了很多令人称赞的成果。可每当我们谈到她做得好的地方,她总会立刻反驳:这还不够,如果我再努力一点,或许会更好。

  我问她:为何肯定自己如此艰难?

  她讲起小时候让她记忆犹新的事情。一次考试,她考了全年级第一,但因为语文只考了99分,而不是100分,就遭到了父亲的打骂。这样的事情,在她的童年里屡屡发生。每次当她可以努力达到一个新标准时,等待她的永远是更高的要求。

  原来,在她的世界里,从不允许脆弱发生,只有当她不断做到最好时,才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所以,她只能接受好的结果,无法面对不如意的考验。

  这个女孩一直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可是她一直感受到的都是自己的不够好。当她不能接受自己的脆弱时,也就拒绝了生命中所有属于她的美好时刻。

  2.

  美国心理学家拉姆·达斯在他的书中告诉我们:只有懂得了如何面对脆弱,与自己握手言和,我们才有望将过去抛在身后,过好活好现在这一刻。

  他讲述了自己面对脆弱的故事。

  当他去接听一个电话时,摔倒在地板上,他在电话中语无伦次,腿脚已经不听使唤。电话另一端的老朋友听出异样,问他:你是不是病了?他没有答话。朋友又问他:要是说不出,就敲一敲电话表示是否需要帮助,一下表示“是”,两下表示“不是”,他敲了好久的不需要。

  朋友还是通知了他的秘书,他在地板上被找到,立刻被送进医院。医生诊断他得了中风,离死神仅一步之遥。

  之后,他从连向老朋友求助都无比艰难的人,变成了一个半身偏瘫、需要轮椅、二十四小时需要被照顾的人。他从没有准备好接受这一切,病魔突如其来,粉碎了他原本年轻有活力的自我形象。原本靠自己就行的人,现在必须靠他人帮忙,才能完成基本的衣食住行。他从别人眼里的强者,变成了一个无比脆弱的人,并且很难马上改变这种脆弱。

  每个人,要得体地面对脆弱,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不是被现实所逼,谁又会想到自己的人生换一种方式也可以丰富地活下去呢?

  3.

  拉姆·达斯说,中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外在生活,但却为我的人生翻开了新篇章。

  中风严重损坏了他的语言能力,让他说话变得缓慢不通顺,于是他选择尽量少在人前开口。这对一个曾经才华横溢的演说家来讲,是巨大的重创。可是当他接受了这个事实之后,他发现观众在他断断续续的话语中更有机会专注于字句间的静默。

  当他的语速变得越来越慢,观众会替他接下文,从而却更好地回答了他们想知道的问题。当他的沉默不受自己掌控时,观众便和他在沉默中做游戏。所以,一旦他停下来,周围就充满了祥和安宁的感觉,这是他曾经不敢想象的。而接受自己这一变化的他,却比以前更开朗了。

  大多时候,我们太急于改变自己,却忽略了向自己的经历学习。如果人生中有一些事情,能让我们重新学着接纳自己,打开曾经对自己的禁锢,看见更多心灵的自由,那这样的经历就是我们人生的一场恩典。

  人生中所有的脆弱和不完美,都不是无力的羞耻,而是心灵成长的重要入口。它让你停下匆忙追赶虚无的脚步,回头看见真实却有温度的自己。

  人生,从这时开始,正因你跟自己更深的连接,会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

  4.

  印度谚语说,蛇从不撕破自己的皮囊,等到时间到了,蛇会像脱衣服一样脱下皮壳。

  有时候,当你不得不面对不如意时,当你发现自己因此变得非常脆弱时,记得向自己的经历学习。你会发现,这些不完美会为你打开一扇门,藏在后面的是整个世界的美意。

  接受脆弱的过程,是与自己和解的过程。当你接纳了一些事情可能对自己来说不太好,你才能真正拥有一个足够好的人生。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许多的机会让你看见自己的脆弱,越早看见它,学习接纳它,你就越知道自己该去往哪里。

  真正决定我们人生质量的,是如何面对生命里不如意的事情。


相关文章:

1.大学生励志文章励志青春美文

2.大学生励志文章青春励志美文

3.适合大学生看的青春励志文章

4.毕业季大学生青春励志文章:别了,大学

5.大学青春励志美文分享三篇(推荐)

6.大学青春励志美文

75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