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文学阅读 > 励志文学 > 励志文章 > 人生感言励志文章精选

人生感言励志文章精选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人生感言励志文章精选

  藏巧于拙,用悔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不要抱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而应把这当成磨练自己的机会。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人生感言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希望就在坚持之后

  坚持下去,希望,就在你的不远处向你招手。

  身处在一片黑暗之中时,你会在原地等待光明的出现,还是小心摸索着寻找出路?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后者。比起不知何时才会终止的等待,我更愿意利用时间去努力奋斗,因为我相信希望就在坚持之后。

  有的人因为看到了机会,才开始努力。而在机会到来之前,他在等待,就像守株待兔一样,他守着木桩,等待着下一只傻兔子撞过来。因为他不知道机会何时才回来,担心会白费功夫,也不想多费功夫,就选择以逸待劳。他以为这样做是在以最少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利益,但当机会真的来到他眼前的时候,习惯了闲散等待的他真的能够迅速抓住机会吗?恐怕很难,最后不仅浪费了时间,也错过了机会。

  有的人在机会还没来的时候,就已经在努力。他的努力不是为了等待机会的到来,而是要用自己的努力创造机会。因为一直在努力,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在机会来到的时候抢在别人之前抓住。所有的辛苦都会在抓住机会之后得到回报,这是机会对懂得坚持的人最大的奖赏。

  希望也是如此,即使已经身处绝境,也不要寄望下一秒会有奇迹发生,而是想办法创造奇迹。希望就在转角,只有继续往下走才能看到,停在原地等着神仙指路的人永远都看不到。希望就在坚持之后,不要以为耐心等待就会有希望,从不放弃坚持的人才能看到希望,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人的一生总是那么漫长,也许,别的,我们总有选择的权利,可是,我们是否走上人生这条道路是我们永远也没有办法选择的。上天让这个美好的世界给予了你一个拥抱,你就必须勇敢的踏上这条人生的道路。

  人生总有那么一些无可奈何,我们在做任何事之前总会有希望。可每当做一件事情越发深入的时候,对于有的人来说,可能是成功的希望越来越大了,当然,对有的人来说,是“失败的希望”越来越大了。

  我不知道希望在每一个人心中的定义是什么,当我想,也许大家心目中的希望都会有很多的定义。也许,希望是一种拼搏,是一种尝试,是心中最美好的盼望,同时希望也是一种坚持。

  每一个人都会为了自己心中最美好的希望在拼搏,在奋斗,可上天是奋进的,他不会轻而易举的便让你的希望成为现实,他总要让你与多人竞争,他总要让你努力踏上阶梯,也许,他可能会让你在希望之上小憩一会儿,但他却不会保证能让你在上面永远休息。就像有人先给你一些甜头,然后等你上瘾之后,有渐渐地塞一些苦涩的味道进去。

  希望总是那么美好,现实却总是那么残酷,希望就如同成功一般,总要不懈努力,总要有无数次的尝试,他催人奋进,却又使人沮丧。

  有的人因为希望的苦涩,放弃了前进,放弃了见到成功的花朵的机会,有的人却又因为希望的魅力,勇敢地前进。我想,如果让我有所选择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毕竟,大家最熟悉的一句话就证明了:“风雨过后见彩虹。”所以,为了彩虹的美丽,我会踏上那条希望的道路。

  只要有所坚持,便能走向希望,上天为每个人都送来了希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珍惜的,但我相信,只有你坚持过来,才会走向希望,幸运儿是万分之一的。

  坚持吧,只有坚持了,你才能有机会,才能有希望。如果,你连坚持都做不到,那么,你注定与成功的希望无缘。

  为了能见到更美的景色,更神秘的世界。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坚持,不要半途而废,坚持下去,你总能见到更好的明天,每个人所向往的都是美好,既然这样,我们有了目标,便要进行计划,坚持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希望铺垫。

  坚持下去,希望,就在你的不远处向你招手。

  励志文章2:与其原地心动,不如立马行动

  01

  《淮南子·说林训》中有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意思是:站在水边想要得到鱼,不如先回家去结网。

  当我们种下希望时,也同样应当付出行动。

  依旧记得闺蜜安雅为梦追逐的事情。安雅一直以来就有一个作家梦,期望着能够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安雅在大学时选择了就读中文系,去接受更系统的文学理论学习,不仅如此,在学习之余,她也在图书馆进行了海量的文学作品阅读。

  她读张爱玲、读《红楼梦》,学习名家名作的写作风格,阅读之余、思考之后更是会进行自己的创作,在此之后她也会将自己的作品投递给合适的刊物,用这样的方式来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作家梦。

  清晰的目标加上不懈地坚持,使得安雅近些年在大大小小的刊物上发表了不少的文章,并成功进入市作协,离她的作家梦越来越近了。

  安雅梦想的实现与她的行动密不可分,她的梦想并没有停留在空想上,而是付出实际行动去努力追逐。

  与其做一个羡慕他人实现梦想的人,不如静下心来好好经营自己的梦想,做一个为梦前行的实干家。

  02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和尚贫穷,一个富裕。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看看,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东西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和一个盛饭的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这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又怎么能够到达南海呢?”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却到达了,是富和尚不如穷和尚吗?

  不过是穷和尚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会立即付出行动罢了。

  别是总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却从不行动。

  别总说明天我要早起,却连第二天早上的闹钟也懒得定。

  别让想法天马行空,行动却扑了个空。

  如果目标仅仅停留在脑海中,那它永远只是空想,如果马上去采取行动,那它将结出希望的果实。

  03

  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不久,在西班牙的一次欢迎会上,有位贵族突然口出狂言:“发现新大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不过是件谁都可以办到的小事,根本不值得如此张扬。”

  原本热闹的宴会气氛马上紧张起来,大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人们全都瞪大了眼睛,惊讶地看着这位骄傲自大的贵族,想不到这位贵族对周围人的表情熟视无睹,继续大言不惭地说道:“哥伦布不过就是坐着轮船往西走,再往西走,然后在海洋中遇到一块大陆而已,我相信我们中的任何人只要坐着轮船一直向西行,同样会有这个微不足道的发现。”

  哥伦布听完贵族的这番“高论”之后,并没有表示出丝毫的尴尬,只见他漫不经心地从身边的桌上拿起一个煮熟的鸡蛋,微笑着说:“各位,请试一试,看谁能够让鸡蛋的小头朝下,并且竖立在桌上。”

  大家用尽了各种办法,想把鸡蛋竖立起来,结果却没一个人成功。

  此时,那位贵族又开口道:“要想把鸡蛋竖立在平滑的桌面上,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哥伦布拿起手里的鸡蛋,将小头往桌上轻轻一敲,鸡蛋便稳稳地竖立在了桌上。众人先是一愣,继而是报以热烈的掌声。

  那位贵族不服气地说:“你把鸡蛋敲碎,当然能使鸡蛋竖立起来,用这种方法我也能够做到。”

  哥伦布起身很有风度地环顾在座的每一个人说:“是的,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做起来都非常容易,不过其中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我已经动手做了,而你们却至今没有。”

  确实如此,想法谁都会有,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在于谁会先为此付出行动。

  一个想法的诞生并不伟大,真正伟大的是将其变为现实的执行力。

  常言道:常常空想,你将做梦;常常行动,你将圆梦。

  04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与其站在原地羡慕别人,不如用实际行动去缔造自己的理想。

  与其去期待不劳而获的成功,不如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去创造辉煌。

  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曾说:“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无论我们做什么工作、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们每天行动,把空想、空谈变成实际的操作去执行、去行动。

  我相信我们即使再平凡,也可以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成功。

  我们也会因不断的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

  正所谓:与其原地空想,不如立马行动。

  励志文章3:请不要放过自己

  很享受拥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就像下午这片刻的闲暇。好好整理自己的思想,反思最近做过的事情,看有没有偏离最初的目标,有没有被外部的因素干扰,有没有忘了什么才最重要。

  就像大哲学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我虽不是哲学家,但哲学家的思想,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人一旦明白生命的意义,知道自己的使命,并开始做一些有益自己或者社会的事情,无疑你的生命是饱满的,甚至不再惧怕死亡。

  说真的,最近有点忙乱,也有点失落。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在紧锣密鼓进行,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和别人比起来,我算是比较清闲的那一类人,即使这样所有余闲不足以大快朵颐的阅读和思考,便觉得自己是个庸俗的人。

  物质上的贫穷和匮乏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的干瘪和内心的苍白。正因为自己活的太平庸,有时会有意无意寻找活着的理由,也会和周围的人比较。比财富,自己只能算挣扎在温饱线上。比权位,自己仅是大世界中的一个小人物,像一只蝼蚁微不足道。唯有品格、意识和格局为我扳回做人的尊严。

  在正常的社交中,遇到任何人,进入到任何场景,不再有自体的虚弱感,不再战战兢兢,如履刨冰,甚至委曲求全。而是胸有成竹,坦诚面对,直抒胸臆。外在的一切洒脱,都是因为内心的富足和品性的健全。

  一旦通过输出倒逼输入,或者通过输入能为输出积累更多素材,这个最基本的方式或者常态一旦打破,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只要是哪一天停止阅读,或者虽深思熟虑,并未形成文字,就会深深的自责,认为生命因此虚度。

  之所以要回顾、要反思、要梳理、要总结,是因为在匆忙中,在越来越多的干扰中,自己一点点失去自我。养成的习惯,自律和坚韧,正在被生活刨去最初的光泽。也许一个人的平庸正从适应享乐和安逸开始,同时也在失去对生活的掌控,而另一种痛苦开始在内心潜滋暗长。

  最近就是这种状况。跑步时身体不支,文章写的越来越短,错别字越来越多,「得到」上订阅的课程,因为时间,大部分拉下。各种计划、刻意练习、体验分享,都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停滞好长时间。好几次,写文章竟然拖到了第二天。

  我深深的意识到,人的天性或多或少具有惰性的基因。能适应极其艰苦的环境和恶劣的条件,也能被各种轻松,舒服,安全,或及时满足轻易诱惑,而乐不思蜀。万维钢老师说:“人活着,就是一场斗争。”用你的意志,信念,忍耐,骄傲,自恋战胜或取代那个懦弱、封闭、自卑、麻木和局限的自己。

  伊曼纽尔.康德曾言:“人性这根曲木,决然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而布鲁克斯却说:“高尚的品格之路,始于谦逊,始于人对自身缺点的理性认识,也只有人才能意识到人性的缺陷。人的修炼,就是与人性局限斗争的结果,也是接近完美的过程,虽然最终都无法完美,但这个过程本身却创造了意义。

  假如无法停止行动,或者停止养成的习惯,最好的办法是用一种形式替代另一种形式。即使思想和身体想要暂时放松,也一定不要放过自己。而是用写作疗愈,在阅读中漫步。越来越觉得,读书和写作成了生活中最精彩的部分。当然我也是从思考和行动中受益最大的人。

  不知道从哪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段话:“假如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假如让你写自己的悼词,你想写些什么?”这是一个异常痛苦却又无法回避的话题,能让人瞬间明白许多东西。比如你最想做的事情,最想爱的人,还有那些未了的心愿。

  当你意识眼前的痛苦都只是假设,而你还有相当长的一段生命时,你将如何行事?大多数人会回归现实,用麻木战胜理智,不是还有时间么?而那些顿悟的人,最终会为了不留遗憾,而开始行动。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结果,而是过程的充实。

  身体是什么?人是什么?不过是一个载体,繁衍生息,为了基因的遗传。当然还有思想,或者一种精神的延续。把自己的一部分留在这个世界,有可能是基因,也或许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涵。《皮囊》中有一句话,“身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当然思想和身体都要承受双重的压力,而如果不用,过期作废。

  所谓的终局遗憾,就是在本该勤奋,努力,斗争的年纪,选择了安逸,轻易放过了身体,而没有去做那些有价值的事情。

  人天生具有反脆弱性和脆弱性。环境和条件越是残酷,越能增加生命的坚韧,生命也因此愈发茁壮。而那些伺候身体的人,最终会被身体拖累,不是因为疾病就是因为肥胖。无论是灵魂还是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说的不仅是人应有的状态,还有精神内涵。

  励志文章4:多忙,也要给自己一段“刻意业余”的时间

  当我敲出今天题目的时候,我想一定会有人跳出来,质问我:“我们的传统观念,不是要求我们要忠于自己的职业而心无旁骛吗?我们的文化不是宣扬要在一个行业内深耕不辍吗?我们的父母也教导自己的孩子,‘只要把这门手艺掌握了,你就能吃一辈子轻送饭。’而你却在这里教人‘不务正业’呀。”

  记得刚上班的时候,移动电话还没有普及,看到街道上开店代办电信业务,销售座机电话、BB机、偶尔也为客户预定移动电话。那时候手机型号很少,只有摩托罗拉,诺基亚。手机像砖头一样,可只要拿在手里,依然会让大款们八面威风,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我预感到移动电话会在不远的将来全面普及,而那时候是绝好的投资机会。我就把想法告诉了家人,被父亲骂了个狗头喷血。无非就是,“你刚上班,自己都立足未稳,还想着赚钱。做生意是咱们这些人能干的事情吗?你就不要好高骛远了,安安心心上班,把工作干好才是本分。”

  直至现在,我也无法理解上一辈人,为什么只干一份工作,并且在一个行业内干一辈子,直至退休。这就是他们所谓的忠诚,专心致志,始终如一。正如他们无法理解现在的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上的三心二意,不负责任,频繁跳槽,甚至是主次不分。

  也许曾经的自己太过稚嫩,无法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说服家人。就在那个时间点不到一年多的时间,街道上电信代办业务遍地开花。短短几年时间,那些电信代理商个个赚的盆满钵满,到现在还有那时候发展壮大起来的几家代理商,连锁店遍布整个城市。

  2016年我40多岁,突然间有所顿悟,心里有个可怕的念头冒了出来。我在单位干了二十多年,如果按照七年一辈子,我已经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了三辈子。如果哪一天,企业倒闭,或者裁员,一旦自己出局,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还会干什么。

  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恐慌,多年我一直停留在生存的温饱线上。物质上虽然得到了基本的保证,但精神却是一片荒漠。除了工作,我竟然没有培养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俗不可耐的人。在整个生物进化中,自己只起到了基本的繁殖遗传的功能,除此之外,一无是处,或者毫无用处。

  这种感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折磨着我,去年看了威廉.庞德斯通的新书《知识大迁移》似乎从中找到了答案。书中有一个形象生动的类比,刺猬型人才和狐狸型人才,把高精专人才称为刺猬型人才,把多维度竞争人才称为狐狸型人才,也就是人们称为通才。

  以前是“一技在手吃遍天下。”特别是二战结束以后,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的不断细分,专才的市场越来越大。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特别吃香,这种人才被形象的称为“专家”或者“内行”。而这种情况持续到1985年就到了玻璃顶,不但无法突破,还急转直下。整个人才市场成了通才的天下。

  现在只要打开谷歌或者百度的搜索引擎,就没有你不知道的,除非你大脑里压根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自从2007年互联真正普及后,专才的市场不断下降。那些一旦离开自己深耕多年领域的专家,重新走向社会的时候,和普通人几乎没啥区别,有的甚至很难融入社会。时间不长就会被社会湮灭。

  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李笑来先生列举了一个真实的事例,说明专才和通才的区别。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到今天,国人关注的奥运会已经30多年了,全球的奥运冠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顶级选手”变化的机会。

  金牌得主有:李宁、郎平、李玉伟、吴小旋、曾国强、吴树德、陈伟强、姚景远、周继红,栾菊英、许海峰.......

  现在大家能记起的可能只有郎平和李宁,什么原因了?因为这两个人不仅是运动员还是教练员,不仅是体育明星还是企业家,他们是多维度人才,是人们眼中的通才,是狐狸型人才。

  也就是在2016年下半年,因为空虚,因为无聊,也因为有太多无法排泄的焦虑与恐惧,我在得到上付费订阅了专栏,开始学习,也开启了持续写作模式。后来在很多学习群里,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同一个人,你可以在不同的学习群里看到他们的影子。

  比如最早我加入的是写作群,而当我加入演讲练习群、区块链学习群、投资理财群,甚至英语学习群,我都会看到同一个人。

  自从订阅了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专栏,我彻底被一个人的能力震撼。一个人有时会成为一个组织,一个团体,甚至一个机构。一个人所创造的财富或者成果抵得上一个企业甚至一个机构。

  了解吴军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计算机科学家、硅谷投资人、著名自然语言和搜索专家。他还是畅销长销书《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大学之路》、《硅谷之谜》、《智能时代》作者。

  在《硅谷来信》专栏中,我了解到,他对摄影、古典音乐、世界名画、古典建筑、各地的风土人情、摄影、红酒的品鉴、奢侈品、甚至人生哲学、等多个项目多个学科,都有很深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应了坊间的一句话,“优秀是一种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吴军老师就是所谓的多维度人才,是通才,是名副其实的全才。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埃尔德.沙菲尔在《稀缺》中,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人不能太忙,再忙也要给自己留出一些余闲的时间,不然会形成“管窥效应”。也就是被生活或者工作中日常的琐事困扰和裹挟,无法思考那些对人生有重要影响的大事。

  现在看来,多忙也要给自己一段“刻意业余”的时间,打磨一两项技能,培养一两项兴趣爱好。不行就换一份工作,不行就换一种技能,有时你还可以把各种工具组合起来使用。以应对不确定中的各种竞争和风险。

  给自己一段“刻意业余”的时间,刻意打造除工作之外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的更远,走的更久。

  励志文章5:每一个持续学习的人,都是堂吉诃德

  生活里很多事情,虽然看不见希望,可你还在坚持。甚至假想出一个并不存在的敌人,为了能消灭敌人,你要时刻保持战斗的姿势。

  说真的,年轻的时候,很多人不懂唐吉坷德。总觉得不是作者傻,就是书里写的那个家伙精神有问题。看见绵羊,就认为那是一支冲向自己骑兵,最后把自己弄的伤痕累累。把水车当成一位巨人,要和水车大战一百回合,最后被水车击的七零八落,溃败不堪。

  前一段时间,又重听了《唐吉坷德》音频版,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与其说唐吉坷德是为了打抱不平成就骑士之梦,不如说唐吉坷德因为精神极度空虚,做出种.种匪夷所思的傻事,活在自己构建出来的虚幻世界。是一种悲剧,也是一次英雄之旅。

  听着文章,不由得生出敬畏之心。在古代,五十多岁就算是老人了,竟然因为看了几部关于骑士的小说,就萌生了做骑士的想法,并且也真真切切把自己当成了骑士。这不但需要勇气,更需要时刻战斗的准备。其实,这也恰恰说明了我们现代人缺少这种探索战斗的精神。

  下面我在讲一个曾担任过美国海豹突击队指挥官的杰克.威林克的故事。威林克在海豹突击队服役二十年,参加过伊拉克战争,回来后,负责西海岸所有海豹突击队员的训练。退伍后,跟人合开了一家咨询公司,专门向商界传授军队的领导力和管理经验。2015年,他出过一本书,《极端所有权:海豹突击队的领导方法与制胜策略》,这本书曾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名列第一。

  因为这本书,他的记者好友访谈他,把他邀请到家里,并且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八点,记者的妻子叫醒了记者。说是威林克好像5个小时之前就起床了,一直在看书。她的妻子告诉记者,她不知道如何招呼他这位朋友。

  后来威林克告诉他的记者朋友,他平常早上4:45起床做事。他早就退役了,但是还保留了特种部队的纪律,还能做76个俯卧撑。记者朋友问他:“为何要起的那么早?”威林克说:“早起,能让我获得一种在心理上战胜敌人的感觉。”

  威林克告诉他的记者朋友,他总觉得在某个地方有个敌人,一手拿着冲锋枪,一手拿着手榴弹,在等着和他交锋。虽然他已经退伍了,也不再上战场了。但他总觉得有一天会遇上敌人,所以得时刻提醒自己,为那一天的到来做好准备。然后他就一直起那么早,他告诉自己,“我得做点什么”。

  对于学习这件事情,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中,有一段是李笑来先生谈他是如何学习的:在知识的海洋里,最佳的策略是“漫游”,对普通人来说更为重要。我的微信公众账号名称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我的签名是“一生只有一个职业:学生。我不是说说而已的人,是许多年来一直在那么做的人。

  最后的某一天,你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真没有想到!学过的那个东西会在这样的地方用上。”这种看似没有目的的漫游,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准备。广泛的涉猎,最终让不同的知识,在大脑里产生更多的回路和节点。用到实际处理问题的时候,就是为你的大脑增加更多的选项。

  很多人一直痛苦的认为,学了这么这么长时间,读了这么多的书,或者写了那么多的文章,生活依然是原来的样子,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看着别人动不动就实现财富自由,或者飞黄腾达。怎么一到自己这里,就好像全部失效似的。

  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那些学习和写作的社群,其实每一个人的学习,更像是开启了一段孤独的旅程。而我们每一个人持续学习的人,更像是一个个唐吉坷德。与其说是与外在的世界而战,不如说是与自己而战。战胜内心的恐惧,内心的脆弱,才能渐行渐远。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认为学习是一种及时的反馈,是一条不断被抬高的弧线。但现实情况是,在我们眼里,它就是一条没有任何斜度的直线,我们几乎看不到希望。毕竟学习又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所以中途,很多人忍受不了这种毫无回报的行动,提前下车。

  而另外一些人依然像唐吉坷德一样,一直在战斗,与自己虚构出来的敌人,与内心的魔。因为那个幻想出来的敌人,要比自己强大的多。必须依靠坚毅、果敢、以及长时间的打磨,最终才能从能力上胜过对方。

  也许,每一个持续学习的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敌人。他每天都虎视眈眈的看着你,让你不敢有任何的怠慢和闪失。你得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寻找自己在战略和战术上的漏洞,并通过知识不断修补武装自己,才能在心理上战胜对手的强大。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是问题,最主要的是,你要有战斗下去的勇气。


相关文章:

1.人生感悟的励志文章:时无再来

2.人生感悟的励志文章:归零

3.关于正能量励志人生励志文章5篇

4.感悟人生的励志散文

5.启迪一生的文章精选

6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