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职场励志文章3分钟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人生就是生活的过程。哪能没有风没有雨?正是因为有了风雨的洗礼才能看见斑斓的彩虹;有了失败的痛苦才会尝到成功的喜悦。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初入职场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专注,是年轻人最好的修行
1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说,小朋友们,回家以后记得要把课文后的生字,每个字都认真写一篇哦!
那时的我们,回家第一件事,不是想着去玩,不是想着吃东西,而是真的认认真真把课文后面那些个生字写完。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有了自己的主意。放学以后,我们不再想着老师说的,一定得认真把作业写完;也记不得妈妈嘱咐的,放学以后要赶快回家,不要贪玩。我们留恋于路边的小花小草、小猫小狗,某某家父母又给他买了新玩具,看着动画片的时候还要想着去游乐园,写作业的时候想着吃冰激凌……
2
时间飞逝,一眨眼,你就上大学了。上专业课的时候,你悄悄把手机藏在课本下面,老师布置小论文作业的时候,你去百度东拼西凑抄了几段。你说,从今天开始,你要认真背单词,争取一次把四级考过。你正背着单词,一个朋友的电话来了,于是,你就跟着他们去打游戏了。
一晃,四级考试真的来了。而后,你发现,你背的单词始终停留在第一页的第一个。期末考试的时候,你又挂科了……
回到家,妈妈问你怎么考试不及格,你说考试的时候你病了。妈妈急忙问,要不要带你去医院做个身体检查?你心虚地说,不用,不用,吃点营养的就好了。
第二天,你妈妈起得特别早,去菜市场给你买了用来熬汤的骨头和最新鲜的蔬菜水果。可是,吃饭的时候,你说汤太腻了,你不想喝。
哦,你总是这样,做事不认真,时不时地撒点小谎,怕被责骂的时候博取点同情。好吃好玩,混日子一段时间以后,你开始迷茫了。你想着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是不是该出去创个业;你想着是不是要嫁个有钱的老公,生个孩子,当个年轻的辣妈,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是,年轻的你,如果感到迷茫了,为什么不试着去改变一下自己的现状?为什么不能始终如一,专心致志呢?
3
什么时候,在成长的这条道路上,我们渐渐把自己曾经拥有过的最好的那个品质——专注——丢了呢?
当我们开始静下心来学会思考,当我们学会对每一件事都投以最大的热情,当我们学会全神贯注一心一意,我们的生活或许就会变得不一样。
母亲酿的手工米酒总是很畅销,品尝过的人都称赞那酒回味甘甜。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酿酒的每一道工序里,母亲都无比用心又专注。
酿酒的米选用的是家乡产的最优质的大米,蒸煮米饭的时候,无论火候还是温度都把握得很好。最特别的是,酿酒用水不是普通的自来水,而是可以直接喝的井水,这种井水有种回甘的味道,这也是为什么我家的水用来泡茶也会格外爽口。
我见过母亲最专注的模样就是酿酒,她系着围裙,在灶台边忙前忙后。酿酒时的母亲像一个朴素的手工艺人,用一双手酿制出味道特别的酒。
其实,学习也一样,需要像这样专心致志、全神贯注。
4
20岁以前,我常常喜欢三分钟热度,直到,我开始写文章。我记得一位作者曾经这样写到:当你真心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身上散发出来的就是那种能量的振动频率,然后全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当我能够排除干扰,不怕外界喧嚣,能够静下心来,在键盘上敲打出一个个文字,那个时刻的我就是专注的。
当我能够连续一两个小时,认真去读完一本书,并去思考书里的事儿,那个时刻的我就是专注的。
当我能够把自己写好的文章阅读几遍,校对错别字,增添删减,修补字句,不厌其烦,那个时刻的我就是专注的。
后来,我终于明白,当你无比专注地去做某件事时,效果就会显而易见地好,那些你想要的、渴望的就会与你不期而遇。当你无比专注地去付出、去投入时,不经意间,你也会邂逅那个更好的自己。
专注,是你在认真地做一件事,并一心一意把它做好。
专注,是每个年轻人都该修炼的品质。
励志文章2:向你讨厌的人学习
1
有个词叫爱屋及乌,喜欢一个人,连带他的一切都喜欢。而爱屋及乌的下一句是“不爱人者,及其胥余”,意思是不喜欢一个人,连他家的墙壁都厌恶。
你也有过这样的情绪吧,因为讨厌一个人,连同他的一切都否定。年少不成熟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这样,由着自己的情绪和喜好去判断对错;总要经历了一些人和事之后,才逐渐学会客观地看待人事,有舍有得地接纳,那个讨厌的人,也不是一无是处。
我常常觉得,相比喜欢,讨厌、憎恨一类的情绪更有力量,在它的影响下,轻易地暴露出我们阅历不足的短板,激发我们不理智地去处理问题。
这样不好。
成长以后,我们会发现,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但情绪上来了却难以自控。所以遇到问题,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讨厌是一种情绪,也可以是一种动力,就看你怎么选择了。
2
小风换了新工作。做的不是以前熟悉的行业,算是跨行了,从助理做起。
小风的行事风格是: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事,他什么苦都能吃。每天精神百倍,热情洋溢地投入到工作中;勤奋好学,有什么不懂的逮谁都问,问完后还认真地做笔记……
同事们都很喜欢他,除了他的直属领导。
当然,小风也不喜欢他的领导。“不知道是不是我们俩气场不合,他总是有意无意地打压我。”小风郁闷地说,“他是一个特别狂妄的人,根本瞧不起我这样的新人……”
小风提到他的领导就气不打一处来:“我不懂的地方去问他,他从来不会告诉我原因,只说‘按我说的去做就行,哪有那么多为什么?’最让我生气的是,之前我想了一个特别好的创意,他当着我的面否定了,说我异想天开。转身他就把那个创意告诉了大boss,说是自己想到的创意,然后得到老板的大力支持……”
“你没跟boss说那是你的创意吗?”我吃惊地问。
“谁会信我呢,我一个菜鸟新人。何况,我虽然不喜欢我的领导,但必须承认,他确实能力很强,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强的执行力。大boss也很欣赏他。”小风喃喃地说:“换做以前,呆得这么憋屈,我肯定忍不了要走人;可这回我还不想走,还想在他手下多学点东西。”
这是我佩服小风的地方,就事论事。
是的,你讨厌的那个人,他可能人品不好、脾气很臭、性格乖张、狂妄自大……臭毛病集于一身,但他有一个优点,能力比你强,那他就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真正的成熟,是不意气用事,向你讨厌的人学习,不带一丝偏见地学习他的优点和长处。你讨厌一个人,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个很差劲的人。面对你讨厌的人,不要负面情绪地冲动对抗,也不要消极地“惹不起还躲不起”的逃避心理,更不要阿谀奉承说违心的话,你可以:学习他,超越他,然后把他远远地甩在后面。
一个事事不如你的人,你不会浪费时间和情绪去讨厌他,所以,那个你讨厌的人,身上一定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抓住这个磨练的机会,将是一次成长的契机。
3
有时候,我们讨厌一个人,是害怕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多多有个奇葩的室友,性格乖戾,个性很要强,事事都要她来主导,自我感觉良好,很多时候事情没做好,分明是她自己的问题,但她从来不会承认是自己没做好,她只认定是别人的错。
多多则相反,个性沉稳,做事情必须三思而行。一旦决定去做,就尽自己全部努力去做。倘若事情的结果不如预期,她会很自责,认定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这样说来,多多其实有一些自卑,她从来不敢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她的观念是“事情没做好就一定是我的错,因为我太差劲了。”
多多就很不喜欢她的室友,觉得她太过自大,推卸责任,从来不检讨自己。她不想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有天,她们聊到一个话题“受欢迎的人是什么样的”。多多很没底气,说“我是个什么都不会的人,肯定没什么人喜欢我。”
而室友自我剖析的一番话,颠覆了多多的三观。室友说,“我这样的就很受欢迎吧?有主见,性格直爽,说话直接,不拐弯抹角,分析问题客观实在……”
多多忍不住问:“如果有人讨厌你呢?”室友说,“那我更要活得精彩。有句话不是说么,‘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说完,她爽朗地大笑起来。
多多说,那是她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内心的强大”,也是第一次,她觉得自己应该向讨厌的室友学习:自大一点又怎样呢?未必是坏事,换个角度想,自大其实就是自信啊;很多时候自己的自卑,就是过多地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承担不必要的愧疚……像室友那样,活得自在轻松一点,而不是像自己那样小心翼翼、畏畏缩缩。
你讨厌那个人身上的品质,你怕自己成为那样的人,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别人的缺点很可能是你所没有的优点。
4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与这个世界无关,而与你愿意把它制造成什么样子有关。
你讨厌的那个人,未必真的很讨厌,但这种厌恶的情绪却会影响你对一个人的判断,也会影响你的为人处世,乃至决定你的眼界和高度。
当你能够客观地看待你不喜欢的人,甚至向他学习,说明你已经学会了管理负面情绪,这是成熟的标志。
当你能够越发舒展自如地接纳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于自己而言,你也能活得越发舒展自如,不拧巴,不纠结,不计较。接纳他人,也是另一种接纳自己。
励志文章3:请不要总是坐在最后一排
1
坐在最后一排怎么了?
我以前就爱坐在最!后!一!排!本科四年、研究生两年,除去逃掉的课,基本上每节课的最后一排都被我承包了。有时候不小心进教室早了,被后来的同学加塞变成了倒数第二排,我都有种隐隐的不快。
坐最后一排爽啊!前面那么多同学做挡箭牌,在课堂上干啥都方便快捷。前一晚没睡好,没关系,猫腰趴桌就行;老师讲天书无聊到死,没关系,猫腰趴桌就行;中午还不下课快饿死了,没关系,猫腰趴桌就行。
而且,坐在最后一排还能结识一帮“狐朋狗友”,大家课上一起睡觉,课下围桌打牌,不老说扩展人脉吗?睡在我旁边的同桌的你,这可是绝对走心的交情!
总之,最后一排简直就是整个教室的顶级VIP座位,能享受的特权数不胜数。这么爽,干嘛不坐最后一排?!
2
哎,当年还是太年轻。最近,工作、生活和学习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动,念了在职博士,每天往返于公司、校园、医院、家,东奔西跑,累出了新高度。但每次回到学校,进教室上课简直成了疲累中的一针强心剂。
工作之后,尤其是离开校园久了,就会越发珍惜回归校园的学习机会。所以,每一节课,我都坐在第一排,而且一定要坐在离老师最近的位置,这样方便与老师交流。现在的我,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是一次启迪和提升自己的机会,每节课都听得酣畅淋漓。
为什么我对座位这件事的理解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之前的我,对于教室VIP的定义是:可以肆无忌惮地不听课。
可人都已经到教室了,明明就是去上课的,怎么还会有这种奇怪的逻辑?真是悔不当初。
其实,我们经常做这么一件事,就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些场景,你一定熟悉:越是工作满负荷,越想着能抽出点时间学习;而真的开始学习了,就又想着是不是可以健健身;等买了跑鞋坚持跑了三天,又觉得还不如把时间放在看书上陶冶下情操……总之,兜兜转转,最后一事无成。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往往不懂得专时专用。
3
开会时,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你推我搡地争着坐在那些犄角旮旯的地方。通常无非这么几种考虑:“我人微言轻,没必要坐那么靠前的位置”;“我离老板远点儿,开会的时候还能走个神,看个手机”;“看不见我,看不见我,看不见我!”默念咒语……
其实,你以为老板开会的时候真看不到你?而且,对于你坐的位置,老板是有自己判断的。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板,看见一个年轻员工总是积极主动地坐在靠边的位置,你怎么评价他?无非也这么几种:“这小伙子对工作积极性不高啊~”“这小伙子是不是对开会有意见啊~”“这小兔崽子是不是不想干了?!”
看,不要以为座位是小事。座位代表着你的态度,你是不是愿意主动参与,是不是努力融入会议,是不是有学习的动力。这些对于工作的态度,完全可以从你对座位的偏好中看出来。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往往不懂得参与和进取。
4
说到开会,两眼都是泪。部门经理有个惯例,要求开会时每个人都要发表观点。这就意味着,你必须全身心投入到会议之中,还要时刻准备着下一个回答问题的就是你。
惶恐是一定的。既然要开口,就要努力言之有物,想说出个一二三,就必须全程高度紧张不断思考。
刚开始,不适应,觉得自己实在说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当这种刻意训练时间长了之后,就会形成一种思考的习惯,能够更快速和高效地处理会上提出的各类信息。
但,这个过程一定是很痛苦的。比如部门的P姐,她不仅是坐在犄角旮旯的人,还是那个从不主动回答问题的人,即使被点了名,也是说“我没有什么想说的”。在几年的接触里,P姐被贴上了两个标签,而且是绝对公认的:一是“好人”;二是“坑队友”。
好人固然是对其品质的正面评价,但坑队友这件事对于职场来说真的是大忌。一次两次可以,但次次如此不靠谱,职场路上凶多吉少。
其实,总结起来,她最欠缺的就是主动思考,总是跟着大家人云亦云,输入的信息无法进行处理,看起来她好像在听,但“雨过地皮湿”,没有思考就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往往不善于主动思考。
5
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事情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困难。
这些天,不仅要上班开会,还要想方设法怎么向教授们请假。请假短信编辑了半个小时,但就是不敢给老师发出去,担心人家会不会不同意,会不会影响期末的考试成绩……最后,硬着头皮发出去了,焦灼了两分钟,老师回复了:“没问题,有机会再交流。”心里大石瞬间落地。
瞧,在不逾矩的情况下,这件事情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只是看自己是不是愿意跳出某一个舒适区。
与其躲在后面一直承受焦虑,还不如干脆跳出来,摆脱纠结,把脑子里那件一直盘旋的事情给办了!相信我,通常情况下,办完这件事之后,你会有重获新生的感觉!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往往不懂得通过前行,破除焦虑。
6
我相信,那些总是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很多时候坐得并不舒服,甚至如坐针毡。
其实,需要做的仅仅是:闭着眼睛,向前一步。逼自己一把,看上去痛苦,但远比躲在后面折磨自己要幸福得多。
不信,试试?
励志文章4:没有背景,更要有鲜衣怒马的背影
1
和好友浩子一起漫步在城市的街头,暮秋之夜,有些微寒。不灭的灯光闪闪烁烁,尽情地折射出这座城市的繁华。鳞波漾漾的江水从黑暗的一头流向未知的另一头,无法猜测它的结局,不过,所幸我们目之所及处光亮如昼。
浩子将房子买在了江边,几乎是这座城市最贵的地段。清晨启窗远眺,江面如镜,碧空如洗,暖暖的阳光射入,一天的美好心情就此开始。
逛得累了,便往回走,行至小区附近,有巨幅的地产广告被金黄的射灯照得十分显眼。广告语写道,“没有地段,谈什么身段。”我笑着调侃浩子,“你把房买在这里,是为了身段吧?”浩子哈哈一笑,“必须的,这年头不装一点,对不住众生啊。”
我们从后门进入浩子所在的小区,走在用鹅卵石铺就的弯弯小路上,深秋的桂花已经格外馥郁。
浩子突然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买在这儿呢,一来,离公司近;二来,我有这个经济能力。最重要的,我从小在河边长大,所以现在也想住在河边。”
我有些惊讶地回头看了看他,他脸上的诚恳让人有些忍俊不禁。
2
浩子是六年前来到这座城市的,如同所有想要出来闯荡世界的年轻小子一样,他必定要经历一个撞得鼻青脸肿的时代。那是修行,也是我们不一味臣服于这个世界所得到的证明。
浩子刚来这座城市的时候,只带了一个破旧的行李箱,舍不得去住一两百块钱一晚的宾馆,只得和一群来这儿寻找梦想的年轻人挤一间不大的民宿。
他学贸易出身,想找个与专业对口的公司,便到处投递简历,面试一轮又一轮,可他的学历让他头疼不已。他与名牌大学无缘,他只是一所二流学校的二流专业的毕业生。无论他在简历上填写获得过多少奖学金,也无法轻易地叩开知名企业的大门。
白天到处寻找机会,晚上就看书,夯实各种业务操作技能。渴了就喝白水,饿了就吃泡面和馒头。有时候,临睡前,看着被水渍浸得发霉的天花板,会想起母亲曾跟他说过的:“娃,你就别去外面受苦啦,就在家这边找个工作过个安稳日子就好了。咱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穷地方,比不过那些城里人的。”
如果说,他在那些日子里丝毫没有灰心过,不太现实。只是失望几秒钟过后,就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期望沉沉睡下。一觉醒来,朝霞满天,顿时又对生活和工作充满了无限热忱。
最后,他在一家企业找到了最普通的业务员工作,工资不高,工作任务却不轻松,加班成了他生活的常态。
有一个老员工曾问他,公司就给这么点钱,有必要这么玩命吗?浩子不愿意解释,只是笑呵呵地回答,“反正我没女朋友,也没什么爱好,不加班没啥事干,还不如留公司做点事呢。”
慢慢地,有些员工变得不太喜欢跟浩子玩,觉得他心机重,一心图表现。可浩子却一如既往,该怎样就怎样。
浩子曾对我说,他从来就不信奉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事的原则,毕竟在一个岗位上得过且过几年,看似报复了老板,其实报复的全是自己本应更好的人生。因为平庸懒散地呆在舒适区内的人,永远不会有进步的空间。
浩子晋升得挺快,很快成为了业务主管,继而到部门负责人。他要融进这座城市,让他母亲知道,出生之地从来不能决定一个人在未来的社会地位,所有安于现状的说辞说到底都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
浩子在那个公司干了五年,虽然薪水不低,但最后还是辞职了。之后在一家很好的外企谋到了一个职位,一切又从零开始,一切重新奋斗。
如今又过去一年,这一年里我与他联系得少了,但我仿佛能看到,夜阑人静,连路灯都快要休息的时候,他将西服搭在肩上,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回那个休憩灵魂的地方。他的面容有些疲态,但他的眼神比谁都要清澈,清澈得可以看到所有的希望。
3
木头大学毕业后,想进银行工作,为此不知做了多少准备,终于过关斩将杀进最后一轮测试。分析下形势,木头的自身条件在入围者中都属佼佼者。
只是几天之后,她被通知落选。至于原因,是当时一个参与招聘的人很久之后跟她说起的,选上的几位都打好了招呼。
木头说,知道消息的那一刻,她确实气愤了一霎。不过也仅仅只是一霎,她便清楚地意识到,背景有用,但是自己并没有,先天不足,就只能靠后天来弥补。如果把所有的不如意都归结于背景不深、家庭条件不好,那无疑是自欺欺人。
后来,木头还是进了另一家银行工作。为了更好地发展业务,木头从内到外将自己认真地改造了一番。研究沟通之道、练习话术、更加精研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她业余时间必做的几件事。木头还报名参加了一个塑造良好职场女性形象的课程。因为她知道,投资什么,都不如投资自己来得靠谱,来得有底气。
慢慢地,木头的客户越来越多,业务量也急剧攀升,提成自然水涨船高。
木头曾跟我自嘲,说:“我这个外貌放在人群中一杆子打翻一片,我将自己收拾得人模狗样,完全是因为以最好的形象面对客户是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有些人只看到我的妆容,却看不到多少个夜晚我猛喝着咖啡,只为提高自己业务能力而埋头苦读那些最难啃的资料的场景。”
银行向来是竞争压力很大的行业,可如今的木头在她们单位简直是明星似的人物。出身于普通小镇的普通家庭,祖传三代没有达官显赫,亲戚朋友都无法给她带来业务帮助,但是木头的业绩始终位居前列。
她不是那种完成了任务量便拍手大吉的人,她说她要掌管工作,而绝不能被工作奴役。她要的不只是薪水的看涨,还有自己真真实实地“进化”。
她那颗向上开花的心似乎从来没有开败过。她清楚地知道,只有自己努力取得了成就,才能让那些唯背景论的人通通闭上他们那充满负能量的嘴。
4
我没有绝佳的地段,但我有绝佳的身段;我没有闪亮的背景,但我有闪亮的背影;我选择不了自己的出身,但我能选择以何种方式出彩;我从不惧怕来自任何人的成见,我只要他们看到我的成功。
宿命不该成为堕入平庸的挡箭牌,奋斗才是一切美好人生的原动力。但愿我们都能有朝一日,鲜衣怒马,春风得意,让宿命也为这些来之不易的荣耀喜极而泣。
励志文章5:如今的时代,比性格更能决定命运的是眼界
隧道视野效应:一个人若身处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不拓宽心路,很难打开视野。视野不宽,脚下的路也会愈走愈窄。
一个人能走多远,他将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眼光有多远。过去我们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眼界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
雄鹰翱翔空中,山野湖泊尽收眼底;青蛙囿于深井,只能见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空。《哈姆雷特》中有一句台词:“我被关在核桃壳里,却还把自己当作无限空间之王。”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
大学时代该不该做兼职?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认为,大学时代,就应该好好学习,努力拿奖学金。奖学金可以抵得上兼职赚到的钱,用奖学金,照样可以去旅行,可以去找寻诗和远方。
说实在的,对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因为这条路,其实是沿袭了中学时代的生活:一味的学习。这就意味着,大学四年里,你的生活,并无丝毫改变。你的能力,也没有拓展,你锻炼的,仅仅是书本学习的能力。
大学时代,我们应该更注重自己的实践能力,注重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结识各种各样的人。如果你能在做好社团活动和各种兼职的同时,还能拿到奖学金,那再好不过。如果不能兼顾,我建议你放弃奖学金。
因为,你在社团里学习到的东西,将终身受益;你在兼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你的解决方法、你的汗水和泪水,都将变成你经历的一部分,内化成你自己的东西。有一天,当你死啃书本学到的东西,蜕化到了初中水平,你的经历,已经藏在了你的气质里。
当然,大学生兼职,第一不要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第二不要把赚钱当做唯一。有人建议大学生去当家教,理由是,当家教比较赚钱。
但我想说,千万别为了钱,一直去做家教,除非,你毕业后的工作,就是当老师。否则,相信我,与专业相关的兼职更重要。
大一大二的时候,可能找不到比较赚钱的兼职,那就从发传单、做录入开始吧。虽然辛苦,但也是一种经历。
经历越丰富的人,眼界越开阔。这对你将来选择职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都有好处。
我们为什么要去蹦极要去跳伞?你做过大多人没有做过的事,你的感受更丰富,你有别人没有的那种挑战自我的成就感。经历,是增长见识的重要渠道。
投资自己,拓宽眼界
经常看到有网文讨论“20几岁,是该存钱还是该投资自己?”,我觉得,这简直是不需要讨论的问题。
20几岁,工作刚刚起步,薪资一般也还不高。这个时候,即使你拼命存钱,攒个十几二十来万,随着通货膨胀,你的这些钱,等你到40岁的时候,已经贬到不值多少了。就像我们的父母辈,辛辛苦苦攒个几万块,等到你买房的时候,连首付也不够。
可是,如果你用20几岁赚到的钱,去投资自己呢?你报各种学习班,丰富自己的生活;你去健身,去参加俱乐部活动,培养自己一生的爱好;你去旅行,走遍所有你想去的地方。
见的多了,你知道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可以少走很多年弯路;你清楚了谁才是你最爱的人,不会因为物质的东西一叶障目;你心里对未来有了一幅规划图,潜移默化地,你会往那个方向努力。
这样,会更多种技能的你,幸福地过着你想要的生活。40多岁的时候,还愁你挣不到比20几岁多好几倍的收入?就算挣不到,又有什么关系,你的生活,已经是在你想要的轨道上前进。
一个丰富的人生,是金钱买不到的。
相比较从大学一毕业,就开始攒下每一分钱,我更欣赏那种把工资分成几部分,一部分存起来或是用来理财,一部分用来投资自己,走南闯北,懂得活着的滋味的年轻人。
你的足迹,改变你的眼界
老家的街道上,住着一户姓李的人家。弟兄俩个,都是渣男,但偏偏两人,都娶到了贤淑的妻子。弟弟比哥哥稍好点,但酗酒滋事,整夜不归。哥哥呢,酒后倒是回家,但他还有一个“爱好”:打老婆。
弟媳妇见嫂子被她老公一脚踹到地上,还把烟灰缸往她身上砸,实在看不过去。几次之后,她劝嫂子:“这样怎么行!万一哪天失手还得了。你没考虑过离婚吗?”嫂子伤心地抹着泪,抽泣着说:“都半辈子了,嫁了这样的人,就是这样的命。现在离婚了,将来怎么办?我这个年纪了,再嫁还不一定比这个好呢。”
弟媳妇无语。自己又何尝不想离婚?可是,孩子都有了,虽然过得不开心,还是凑乎着过吧,好在他没有对自己动过手。
后来,弟媳妇去省城进修。她的初衷是,进修完找个离家远的地方上班,两地分居,不离婚,但也眼不见心不烦。
再然后,弟媳妇有个机会去北京工作。在北京,她遇到了几个好姐妹。她们了解了她的情况以后,无一例外地劝她离婚:“人生还有一大半,离婚,不仅是对你自己负责,更是对孩子负责。”
做决定的,自然还是她自己。从省城到北京,她走得远了,见识也广了。在老家,离婚是一件可怕的事,很少有人敢最终迈出这一步。可在北京,离婚确实是需要慎重对待的大事,但并不可怕。过不了就分呗,没什么好犹豫的。
弟媳妇毅然回老家离了婚,如今早已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可嫂子,还是在老家的小镇上,给老公洗衣做饭,偶尔被他打。
你的阅历,决定你的眼界;而眼界,决定你的命运。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年少的陈胜自比鸿鹄,与吴广发出石破天惊的呼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带领天下,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毛泽东也就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最终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成立了新中国。这些,都与他们无与伦比的眼界分不开。
齐家治国平天下需要眼界,做生意也同样需要。正所谓“不同的眼界,不同的人生”。被誉为清代“红顶商人”的胡雪岩曾经有一句至理名言:“做生意顶要紧的是眼光,你的眼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生意。”
前两年,有一本由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汤马斯·佛里曼所撰写的书叫《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是当前畅销全球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书,值得我们认真去读一读。
如果说上世纪我国的特区政策让沿海经济特区的人走上小康之路,存在地域上和政策上的不平等,那么现在,互联网上的这种不平等已经不存在了。全世界的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不同的是,有的人立即行动,有的人犹豫观望,?有的人则麻木不仁。眼界不同,也许就是当今贫富不均、收入参差的原因之一。
二十几岁,一切都来得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都知道,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那么如何让自己眼界高远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种事。
相关文章:
初入职场励志文章3分钟
上一篇:2019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文章
下一篇:触动心灵的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