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5则精彩的励志故事
我们做任何事情,成败的关键在于我们做事的态度,关键在于我们是直面困难解决困难,还是回避困难在困难面前放弃。这是一个态度问题。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5则精彩的励志故事,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故事1:宋濂流放
宋濂苦学成才的故事家喻户晓, 但其因放不下名利之心而导致杀身之祸则很少人知道。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姑且不论他的其他著述,单一部《元史》就足以为他赢得至高的尊荣。毫无疑问地,宋濂是明太祖朱元璋最为倚重的文化重臣,也因此受聘为文学顾问。朱元璋每每将他召进宫中,询问有关文学哲思之事,促膝谈罢,赐以御宴。从此,朝中大臣也对他刮目相看,尊崇有加。
偏偏这位理学大师,文章清明,名利面却糊涂愚騃。他觉得自己的官位还不高,名声还不响,群臣的奉承还不够,便弹精竭虑、日夜苦思,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
有一天上朝的时候,他上了一本奏折,提出自己想告老还乡。精明的朱元璋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透过皇帝的当众挽留,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声望。
这位贫民出生的皇帝从来就不欣赏文人的惺惺作态,于是略作沉吟,就恩准了他的请求。这真是始料未及,宋濂想都没想到过会出现这样的结局。
然而,事实已成定局,成命难收;无奈之下,他只好扯着老脸央求,才勉强使得朱元璋愿意答应每年召见他一次。好不容易保住了这“恩宠”之后,他只得脸面无光地下朝去。
以后每年,他先征得皇上恩准后,上朝晋见一次。可是几年过去后,他越来越觉得,皇帝对你他的问候中已经少了那份真诚,群臣的招呼声里也没了以前的那份敬重;他这每年一次的召见,有点像例行公事,索然无趣。
“对!何不让自己的儿子代替自己去应付那痛苦的过程?”他又做出了一个断送自己生命的错误决定。
看到宋濂让儿子代替前来召见,皇上盛怒,以欺君之罪将宋濂处以流刑。一代理学大师,悲悲切切,便惨死在流放途中。
就这样,为了虚名、浮名、功名,宋濂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其实,纵观历史,无论古今中外,有太多人因为过于追求浮名虚利,没有节度,而付出了许多相当可观的代价,以致终身遗憾、抱恨,悔不当初。
励志故事2:磨平心底的石头
一个人在人群中混不下去了,他听说海边住着一位涵养极深的雕刻家,于是前往拜见。他对雕刻家说:为什么我的脾气这么坏?能改变吗?
雕刻家笑笑,说:能。雕刻家送给那人一袋子拳头大小的石头,并对他说: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把一块石头的棱角磨平。那人带着石头回去了,他记住了雕刻家的话,果然每发一次脾气,就拿出一块石头打磨。日复一日,袋子中的石头少了,他的脾气也改了许多。几年后,他带着那些石头去见雕刻家。雕刻家让他回忆,每忘记一件不愉快的事就把一块石头摆在沙滩上。这个人开始极力地想,许多不愉快的事已想不出来龙去脉了,于是沙滩上摆满了光滑的石头。
雕刻家说:你看这些石头,本来是有棱有角的,几年后,就和鹅卵石差不多了,其实鹅卵石起初也是有棱有角的,是经过了多年的潮起潮落才变光滑的。说着,雕刻家拿起一块石头,指着沙滩上的印痕说:石头在沙滩上,棱角越大印痕越深,同样,人也和石头一样,你每发一次脾气,就会在对方的心灵上留下一次印痕,你心底的棱角越尖锐,你的言语就越刻薄,对方所受的伤害就会越大,所以,你要学会把心底的石头磨平……
励志故事3:人生就像弹钢琴
那年,只有六岁的海顿,带着对音乐的梦想只身来到维也纳。他走了一个剧团,又一个剧团,却没有人肯收留他。
八岁那年,一家儿童合唱团要为王子保尔演出,恰好演出这天,团里一名儿童患了重病。团长在路边等待迎接王子时,内心焦急万分。就在这时,海顿流浪了过来。团长有了主意,他让海顿代替那名儿童,并告诉海顿,合唱时只能张嘴巴,不要出声。
但是,团长没有想到,在接下来为保尔王子的演出中,海顿的声音最为清亮。保尔王子是个喜欢音乐的人,他走近团队,侧耳听着。合唱完,他拍拍海顿说,这孩子很有歌唱天赋。保尔并不知道,合唱前,海顿只听了两遍,团长却惊呆了,之后便把海顿留了下来。
当时的奥地利,贫困家庭的孩子大多给贵族当奴役,所以即使海顿有着歌唱天赋,在合唱团也不被尊重。海顿16岁那年,不幸练哑了嗓子。一个歌者,失去了嗓子,等于失去了歌唱生涯。团长认为海顿已经毫无利用价值,就把他赶了出来。
海顿再次流浪街头,为了生存,他曾在街头给人擦皮鞋,曾被人像狗一样拴着看门。生活的磨难,使身体本就虚弱的海顿病倒了,幸亏一位歌唱家对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海顿虽然暂时有了栖身之所,却对生活产生了绝望之心,他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歌唱家说,你失去了嗓子,却没有失去双手,你不能唱歌,却可以作曲,你完全可以用音乐来演绎自己的人生。说着,歌唱家走到钢琴前,重重地按了下去,轰地一声巨响,震动了海顿的心。从此,他走进了艺术大门,在音乐的殿堂里徜徉着。
1761年,29岁的海顿被保尔王子任命为宫廷副乐长,虽然在宫廷里,海顿过着音乐仆役的生活,一直到1790年,才获得自由,但是,他不悲观,因为他有音乐相伴。海顿一生之中,创作了104部交响曲,71部弦乐四重奏,180部三重奏,50部钢琴曲,14部歌剧。他在四重奏和交响曲方面的探索和开拓,对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影响非常大,被称为音乐史上的“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
生活中,我们常常害怕困难,逃避困难,屈服于困难。其实,人就像钢琴一样,只有在压力下,才会弹奏出美丽的音符。
励志故事4:两次翻车与一次飞车
生命之旅中不知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险要和劫数,一次次险象环生的事故像预先安排好的特殊课程,不断考验着生命也锤炼着生命。
那是在我刚刚会走路的时候,比我大八岁的二哥用一辆平板车拉我玩,当我们走上一座村边的小石板桥时,同村的一个大婶欲拦住车子逗我玩儿,一时没反应过来的二哥,三晃两晃就把平板车推翻到桥下。桥下是一条早已干涸的护村壕,当二哥、大婶眼看着我被平板车整个砸在下面时,二哥惊呆在那儿久久未动,大婶则一屁股跌坐在石板桥上吓昏过去。后来,当路过的人们把那辆平板车掀起来时,他们惊喜的发现,我不仅还 活着,而且正嘻嘻哈哈的坐在一个深深的泥坑里嬉戏玩耍着,左手攥着一个大河蚌,右手抓着一条小泥鳅。
原来,在壕里的水断流之际,小桥附近的人家为了存水没稻草(纺草绳),在小桥的下边挖了一个一米见方的深水坑。平板车翻下时,我正好掉在那个尚有泥水的深坑里,免遭一次灭顶之灾。可以说这是一种幸运的巧合,迷信的人们称之为天意。
一年之后的另一次翻车就更危险,差一点要了我的小命。那是一个麦收之后的稻苗插秧的季节,二哥领着我到一片瓜洼国的田间去给母亲送饭,回来的路上,遇到一辆已卸下秧苗的地排车(一种两轮农具),酷爱车辆的哥弟俩,便借着道路两旁的矮柳墩(遮住了大人们的视线),过起了车瘾。按二哥的主意,我背对着车厢坐在车子的尾部,他则拧着身子屈起右腿坐到车把上,光用左脚蹬地,两手牵牵强强地扶着车把,玩起了二人都能坐在车上的“一脚蹬”。早已被秧苗上的泥水弄的滑不溜鳅的地排车,在二哥起落有致的蹬击下,像翘翘板一样前张后仰地快速行进着。就在我俩大呼小叫的忘乎所以时,车子进入一段又窄又滑的泥水路。当二哥意识到在这种糟糕的路面上无法控制车辆时,已经晚了。车子翻进水沟的瞬间,我分不清是被车尾厥起来的还 是自己跳起来的,反正是比车架提前一步跌入水中。就在我眼冒金花、憋得难受,想挣扎着浮出水面时,头顶上却有一个硬梆梆的东西压迫着,再动弹不得……
当我终于苏醒过来时,手里紧紧地抓着一个弯弯的豆角(那是母亲在地头上刚为我摘的),趴在一个石质的大碌磙上——家乡的人们总是用这种土办法为溺水者空出肚里的水。这时离出事的时间快一个小时了,是闻讯赶来的母亲坚持着说,再等等、再等等、再等等,我才慢慢的又能动、又会哭了。要是按以往的经验,溺水者十分钟之内活不过来,也就“判了死刑”。
后来,听二哥说,他当时被车把给打昏了,倒在沟边的淤泥里。就在他处于云山雾罩的昏迷状态时,他似乎听到我在不停地叫喊他,他才噩梦一样苏醒过来。可他再也找不到我的踪影,就断定我被砸在了车架下面。当时已来不及喊人求救了,他果断地潜入水底把比他重几倍的车架子掀翻过来,接着从泥水中拉出我来,然后又抱着脸色铁青的我,一气跑了一里多路,才找到那个碌磙的。
年少的二哥、古老的碌磙、揪心的母亲,再次让我幼小的生命起死回生。一个生命的成长和延续,总有意想不到的许多事情伴随着,就像原野的草木无法避免雷电风雨一样。
说起另一次也是有关地排车的危险事儿,已是多年之后我上高中时的假期里。当时,村北的洙水河上架设新桥,村民们承包了堆起桥基坡度的活儿。那天我是替大哥出工的,与我共推一辆车的是我的堂哥。记得是刚推了第三趟的时候,我和堂哥正在桥坡的下端卸车,两个同村的毛头小伙子从桥坡的上端推着满满的一车泥土往下来,也许是因为载重的车辆在陡坡上下行的惯性太大,也许是因为那两个小伙子一上来推得太快了。当他们的车辆高高在上离我大约一百米时,两个小伙子的步履已跟不上车辆的速度。而此时此刻,那辆脱缰的野马一样下行如飞的车辆正好对着我的后背,可我因正全神贯注地掀车卸土,竟是毫无觉察。就在那两个小伙子吓得愣在那里时,在车辆另一侧的堂哥忽然发现了突如其来的险情,他边抬手朝我身后一指,边大张其口惊叫一声。我回头看时,飞车离我近在咫尺了。而我的两边是两个拦腰高的车把,也就是说,我被卡在正对着飞车的不到一米宽的空间里。也许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也许是一种求生的欲望,我一边转身一边冲着飞车就地弹起,而且弹得特别的高,当我以一种非常潇洒的箭步稳稳落地时,飞车已撞着我的车辆翻滚而过。两辆车都撞得不能使用了,两个小伙子吓得哭了,堂哥也惊出一身冷汗。
人的生命中是有灵魂的,我们常说的灵活、灵敏,就是对人们在思维活动或突发事件中积极进取、不甘落难而做出的反应。我常常想起那个就地弹起的箭步。整个身体长在腿上,生命的图腾就在脚下。
励志故事5:从一粒米成功
提起台湾首富王永庆,几乎无人不晓。他把台湾塑胶集团推进到世界化工业的前50名。而在创业初期,他做的还 只是卖米的小本生意。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 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 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 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 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 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不要以为创造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一种创造。
相关文章:
1.关于励志故事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