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路上必看的励志故事
成长路上必看的励志故事
乌云再密集,天也有放晴的时候;海洋再广阔,船也有到岸的时候。只要用乐观的心态来看待事物,面对生活,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好美。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成长路上必看的励志故事,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故事1:上帝的误诊
1940年6月,她出生于美国的伯利恒地区,自幼体质就不太好,由于她的母亲生育很多,所以家里不但经济紧张,孩子们也或多或少,都有些营养不良。
从出生到12岁,她几乎被疾病缠绕着,小儿麻痹、猩红热、肺炎,疾病让这个本来瘦弱的女孩,身体更加单薄无力。走在路上,仿佛风轻轻一吹,人就会像一只纸鸢,飘在空中。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一支田径队在野外训练,听到了伊丽莎白·罗宾逊的名字。回家后,她问母亲,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崇拜伊丽莎白·罗宾逊?她是上帝吗?母亲说,不,她是体育界的英雄,母亲给女儿讲了伊丽莎白·罗宾逊因飞机失事,膝盖遭受重伤后坚持短跑训练,终于在奥运会上捧回一枚女子接力金牌的故事。母亲告诉女儿,伊丽莎白·罗宾逊是生命顽强的象征。她听后马上说,我也要练短跑。母亲又惊又喜。因为当时,她还 被小儿麻痹困绕着,母亲希望她像正常的孩子一样行走。
一天,母亲带她去看医生。医生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张口闭口便是上帝。她问医生,我可以参加短跑训练吗?医生摇摇头告诉她,不可以。
她问,为什么不可以?
医生说,是上帝说的。
上帝的话并没有挡住她的决心,不久,她报名参加了田径队,在训练场上一次次地奔跑着。
她坚强的意志催发了体内的潜能,速度越跑越快,体质也越跑越强。之后,她陆续参加一些国内的赛事,成绩逐渐提升。后来,她被吸收入国家队集训,1960年,刚刚20岁的她,在罗马奥运会上,一举夺得女子100米、200米和4乘100米接力三枚金牌,一直被体育界看作是战胜自身病魔的奇迹。
她就是有着黑羚羊之誉的女子短跑名将威尔玛·鲁道夫。
上帝也有误诊的时候,站在生命的起跑线上,只要不轻言放弃,奇迹总会出现。
励志故事2:如果你足够优秀
多年前一个夏天,我选择了报考美术师专。复试在县城的美专进行,因为全校只有我一个人通过初试,所以复试是没有老师陪同的。参加复试的头一天,父亲问我,需要我陪你去吗?我说,不用了。父亲说那你一个人去好了。反正我去了,也帮不上你什么忙。于是第二天早晨,我一个人挤上通往县城的惟一一班公共汽车。
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那年我十七岁。
下了汽车,按照父亲的嘱咐,我寻了一家旅店。我记得自己很紧张,结结巴巴地跟服务员要着房间。然后我找到了第二天要进行复试的考场。考场设在那个美术师专的一间教室,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画夹画板,第一次见到真正的石膏模型。我兴奋得浑身颤粟。能在这样的教室里画画,我愿意用所有的代价交换。已经来了很多考生,他们坐在教室里,在老师或者父母的指导和陪同下打着线条。没有多余的位子,我在那里呆了一会儿,熟悉了一下环境,就离开了。
那天我彻夜未眠。躺在陌生的旅店,兴奋与紧张紧紧将我裹挟。我想明天将注定是我一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假如我发挥得好,就将实现画一辈子画的梦想;假如发挥得不好,那么,极有可能,我会和我的那些父辈一样,将自己的一生,消耗在地头田畔。当我第三次起床喝水,天已经亮了。
那天我发挥得糟糕透了。我想即使我发挥得再好也没有用,因为,在等待进考场的时间里,我听到一些考生的风言风语。他们说考试完全是一种形式,而最终的人选,其实早已内定。他们的话似乎是有道理的,因为我看到校门口的轿车排成一排,我看到很多可疑的人站在那里鬼鬼祟祟交头接耳。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世界的可怕。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原来还 有另一种力量可以操纵一件事情的结局,并轻易埋葬一个人的梦想。
考场上我告诉自己不要紧张,可是我做不到。我的手心里全都是汗。我不停地用着橡皮。——稍有素描常识的人都知道,过多用橡皮是素描中的大忌。总之那天我的发挥异常糟糕,我稀里糊涂地交了考卷,垂头丧气地回到家。
父亲在村口接我。他不停地给我讲这两天来村子里发生的事。他做了一桌子菜,打开一瓶酒。他第一次把我当成一个男人,他给我的酒杯里倒满了酒。那天我和父亲说了很多话,但惟独没有谈起考试的事。其实用不着问,父亲能从我的眼神里读到一切。
两个多月后,录取通知书仍然没有盼来,我知道,我考上美专的最后一丝希望彻底破灭。我终于跟父亲讲起那天的事,我告诉他被录取的人员可能内定得差不多了。为证明我的话是正确的,我给父亲举了很多例子。父亲听后,看了我很久。他说,我相信你说的那些都是真的。可是,如果你足够优秀,那么,他们就没有不录取你的道理。现在你被淘汰了,你怨不得别人。你被淘汰的理由只有一个——你还 不够优秀。
我想父亲的话是正确的。美术考场的特点是,每个人的画作都是开放的,别人都可以轻易看到。假如我发挥正常,那么,或许我还 有被录取的可能;假如我技惊四座,那么,他们肯定会将我录取。可是那天我的发挥是如此糟糕——我看了很多考生的作品,他们画得都比我好。
有时候就是这样。这世上的确有龌龊、有陰暗,有我们想不到的复杂。我们不喜欢这一切,可是我们无法改变。然而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可以努力把自己变得非常优秀。你变得足够优秀,那么,你才有战胜这些龌龊和陰暗的可能。当你的才华光芒四射,任何龌龊和陰暗,都不能够将之遮挡。
当然,很有可能,你一辈子都达不到足够优秀。可是你应该有将自己变得足够优秀的想法,并将这个想法,变成为自己的行动。假如你只为“变得足够优秀”而活,那么,首先,你不会变得龌龊和陰暗,其次,你会快乐,第三,你极有可能真的变得足够优秀。
现在我所从事的,是与画画毫不相干的职业。可是多年来我一直相信父亲的话:只要你没有成功,只要你被别人击败,就证明你还 不够优秀,这时所有的怨天怨地,都是悲观和毫无作用的。你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不是对龌龊和陰暗的妥协,这是另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励志故事3:偶尔犯傻
偶尔犯傻,是很可爱的。犯傻,我的理解是,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和地点,表露了不合时宜的单纯和真实。犯傻,表明在一种与童稚相去甚远的成熟年龄,尚有可贵的天真存在。
不犯傻的人是无趣的。在众人眼里,鲁迅是个严肃的人。其实鲁迅有时是很天真的,偶尔也冒点傻气。鲁迅曾诙谐地写过两句诗:“秋日菊花下\/寒蛰在悬肘。”文字是很雅的,但意思很少人懂。
为了让意义明白,鲁迅宁愿犯一次傻,同时写下同义的几句现代诗,似乎是做一种解释:“秋天\/在菊花的生殖器下\/蟋蟀们在吊膀子。”这几句就令后来的鲁学家们大跌眼镜了,他们困惑,这竟然是鲁迅的文字,他怎么能把诸如“生殖器”之类的词写到诗里呢?其实,鲁迅本身就有率真的情趣,只是我们在习惯中颂扬一个人睿智时,抹杀了他天真的一面罢了。
近日,在网络读到学者陈明远先生的几篇博文。其中提到了鲁迅的老师,名士章太炎先生。章太炎为人直爽,性格火爆,出言不逊、持论偏激、惊世骇俗。因为爱发飙,故被人称为“章疯子”。对于“疯子”的雅号,他不以为意,偶尔还 得意地为“疯子”做褒义之一辩。
鲁迅回忆,章太炎在北京时,好发议论,无所顾忌,报界把章的论调当风向标,在正与反之间,常见这样两种标题:《章疯子大发其疯》与《章疯子居然不疯》。可见,这个人在当时“傻”出了多大的影响力。许多聪明人悄无声息地过完了一生,这位章疯子,却留下很多趣事。据说,章太炎居苏州时,乘黄包车回来竟然忘记了回家的路和家的门牌号码,车夫只好拉着他做环城漫游……一个人,可爱莫过如此。
犯傻并非全与智慧对立,只不过,许多的智慧往往需要用傻来包装。寓“聪明”于“傻”之中,所谓“吕端大事不糊涂”,我觉得章太炎就是。
“智慧出,有大伪。”老子这句话是想告诉人们,如果没有智慧,就不会有虚假。老子是反对一个人用谋略的,智慧滥觞,消弱了真实和自然两种状态的存在。老子应该是“犯傻”最早的支持派。没有一个人的偶尔犯傻,往往让人看不到真诚和自然。在当下社会,真诚和自然正是难得的两种品性。
爱犯傻的人,与人相处,给人安全感,让人放心。因为他即便有秘密,秘密也隐藏得不深,内心纵然有座冰山,也要向世人时不时展露冰山一角。而那些不爱犯傻的人,每时每刻给人的感觉,都像在制造陰谋。
当下的一些俗人,无一不是拼了命、变了法地表现自己的精明。有些人一生也犯不上一次傻,我觉得这种人的心事缜密得如同蛛网。商业行为中,人际交往中,许多人把损人利己的事策划和处理得丝丝入扣,滴水不漏,百密而无一疏。生动活泼的一生,就这样被自己的心事给网住了。其实,无论一个人智识水平如何,能够真诚犯上一次傻,还 算是好人。
励志故事4:仰望天堂
1910年代的某一天,美国洛杉矶上空一碧如洗,万里无云。中午时分,在洛杉矶附近的威尔逊山脚下,出现了一位年轻的骡皮商,只见他叼着烟斗,肩上趴着一只可爱的白色小猎犬,正神态悠闲地赶着骡子往山上走——山上的天文台要建造一台大型望远镜,而他则负责将望远镜的机械和光学设备运到山顶。
这位年轻骡皮商,便是后来成为著名天文学家的赫马森(1891-1972)。不过,现在他仍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骡皮商。他出身社会底层,没念过几年书,做骡皮商这个工作仅仅为了糊口,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厌恶。不过,除此之外他喜欢的东西可就多了,比如喜欢抽烟,喜欢养狗,喜欢打弹子戏,还 喜欢到赌场碰碰运气。
此刻,年轻的骡皮商正吹着口哨,慢腾腾地赶着骡子向山上走去。起初,山势平稳,但随着山势越来越陡峭,他很快便累得气喘吁吁,等把货物运到山顶时,他几乎要累瘫在地。超出预料的劳累让他突然对这些冷冰冰的仪器产生了憎恨,忍不住抱怨说:“这些人真是吃饱了撑的,为什么要将这堆破铜烂铁运到这么高的山顶呢?”
尽管他的声音很低,但还 是让旁边的一位戴着眼镜、两鬃斑白的工作人员听到了:“年轻人,可别这么说,你知道吗?只要把这些‘破铜烂铁’组装起来,那可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啊!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非常非常遥远的天空。”
赫马森瞪了这个倚老卖老的工作人员一眼,不屑地说:“那又怎么样?”还 好,随即他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冒失,于是迅速调整语气,轻声问道:“真的可以看得很远吗?那么,能不能看到天堂?”工作人员觉得这个年轻人挺有意思,冲他笑了笑:“天堂?当然可以。”
这位老者的话让赫马森心中一动,从那一刻起,那些“破铜烂铁”在他的眼中突然变得神圣起来。第二天,当他再次运送仪器到山上时,已不再像头一天那样心不在焉了。因担心心爱的小猎犬会影响工作,他第一次将它扔在了家中,甚至在工作时还 破天荒地戒了烟,怕的是一旦烟斗里的火星迸出来会烧坏那些宝贵的仪器。半个月后,随着运送工作的结束,赫马森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放弃骡皮商的工作,到天文台工作。他的理由很简单,甚至有一点孩子气:“这儿有一台可以看到天堂的望远镜。”恰好,天文台正缺一名杂工,于是他顺利地成为天文台的一名看门人,当然,除此之外他还 要干一些诸如电工、擦地板之类的杂活。
比起以前赶着骡子给人送货,天文台的工作显得有些枯燥,不过他并不在乎,因为他现在可以整天和那台神奇的望远镜待在一起了。确切地说,是在做完手头工作后,他可以跑到望远镜前待上那么几分钟。甚至,那些早已和他混熟了的工作人员还 会允许他透过望远镜瞧上那么一眼。只一眼,就已经让他惊叹不已了——那是一个此前从未看到过的世界,遥远、壮观、美妙得无法形容。没错,这就是天堂!
虽然每次看到“天堂”的时间都极为短暂,但每天只要看上那么一眼,就足够他享受整整一天了。每当他意犹未尽地回味着“那一眼”时,一个念头就会抑制不住地冒出来:“如果有一天我也能成为一名望远镜观测员那该多好?”他知道,这个想法是荒.唐的,因为以他的出身与学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让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梦想竟然很快就实现了。
一天深夜,值夜班的望远镜观测员突然生了病,临时又找不到别人代替,于是便叫醒赫马森,问他能不能暂时替代一下。长期的耳濡目染,赫马森对这台望远镜已极为熟悉,因此他第一次独立操作便把工作做得有模有样,甚至不比任何一位专业的观测员差。这位观测员对赫马森的天文天赋极为惊讶,于是便热心地向天文台领导提议由赫马森来担任自己的助手,并很快得到了批准。赫马森的人生从此发生了改变,而另一位年轻人的到来,则彻底地改变了他的人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位名叫哈勃的年轻人来到了威尔逊山天文台。这位年轻人比赫马森还 小8岁,但已经是位小有名气的天文学家了。哈勃刚到天文台就看中了做事认真的赫马森,于是便选定他做了自己的助手,协助自己在威尔逊山天文台进行对宇宙深处的研究工作。
在哈勃的悉心指导下,赫马森开始使用望远镜有目的地观测星云。遥远的星云既昏暗又模糊,因此要求观测者必须十分仔细、耐心,同时又要有不怕辛苦的精神,但这些在赫马森看来都算不了什么,相反,他还 觉得这是一项非常有意思的工作。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候在望远镜前,观测、记录、拍照,每一项工作都做得一丝不苟、准确无误。转眼7年过去了,赫马森协助哈勃的观测终于有了重大发现:“红移”不仅是某些星系,而且是本星系以外的一切星系都具有的特性。并且,越朝远处看,星系的光谱线越移向光谱的红色一端……在这些观测基础上,哈勃经过大量计算,最后向世界天文学界宣布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哈勃定律!哈勃一举成名,而赫马森作为哈勃的得力助手,也开始在天文学界崭露头角。
结束和哈勃的合作后,赫马森继续研究遥远的星系,独自测量了远达二万万光年的星系的退行速度。后来,他又和其他天文学家利用新的资料,对哈勃定律进行了改进,他的一系列成就终于受到了世界天文学界的瞩目,在他1972年去世时,已经没有任何人怀疑他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了。尽管,他曾经只是一名普通的骡皮商。
人生的起点有高有低,但无论起点多低,都不妨碍他仰望天堂。仰望,可以让诗意地栖居于大地的我们走向更加诗意、辽远的人生。
励志故事5:总有一条路你要坚持到底
号称“高音c之王”和“世界首席男高音”的歌唱家帕瓦罗蒂出身并不好,迫于生活压力,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大学梦,而选报了师范学校。17岁那年,他开始在当地的一所小学教书。
日复一日的繁琐教学并没有磨去他的理想和信念,他清楚地记得,五年之前,他当着世界最佳男高音贝利亚米诺·吉利所说的话:他想成为男高音歌唱家。可是因为工作的缘故,帕瓦罗蒂无法象正常人那样专职去接受训练。他只能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19岁那年,在父亲的安排下,他得以拜阿里戈·波拉为师,后来他辗转来到埃米利亚继续学习。
昂贵的学习费用,使本来就穷困潦倒的帕瓦罗蒂更苦不堪言,尽管他已经节省到天天吃素、十五里远的距离也选择走路的程度,但窘迫局面依然没有好转。
那年冬天,他决定去找份兼职,以维持生计。然而,尽管他态度虔诚,但几乎所有的俱乐部经理都拒绝让这位连乐谱都看不懂的年轻人留下来。
帕瓦罗蒂感到无限失望,他去了最后一家俱乐部,在门口,他想这次不管用什么方法,他也要留下来。俱乐部的办事人决定让他现场演绎一段曲子。这让生性不识谱的帕瓦罗蒂感到了为难,他无奈地告诉经理:“我是依靠自己的耳朵和自己的符号替代音符系统来学习歌曲的。”他的话立遭来了一阵冷嘲热讽。
很明显,没有人相信他的话,办事人指了指门口,示意他迅速离开。并不甘心的帕瓦罗蒂并没有理睬他,而是径直朝舞台中央走去,那里正在排练《安魂曲》。帕瓦罗蒂清了清嗓子,接着男主角唱了下去,他一连蹦出了三个高音c,清畅、圆润而富于穿透力的嗓音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了,一曲完毕,俱乐部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办事人当即拍板,与他签订了长达五年的协议。
1972年,他在纽约演绎《团队的女儿》,更是连唱了9个高音c,结果掀起全场热潮,演出结束后,他被迫到前台来谢幕17次。自此,他的演唱事业达到了顶峰,全球也掀起了一股“帕瓦罗蒂热潮”。
帕瓦罗蒂在谈及他的成功时,经常说:“我能成功得感谢埃米利亚的那五年,那使我学会了怎样一步步的生活。虽然我不知道出路会在脚下的哪一步,但我知道,人生中总有一条路你要坚持到底,所以我只得向前,再向前。因为我知道只有比别人更勤奋地学习,方才能早日找到成功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