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师口才科学性提问
推荐文章
教师的口才好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使学生顺利地接受所讲内容,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有关教师口才科学性提问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有关教师口才科学性提问
教师提问首先要适合不同年龄发展水平的孩子,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其次,提问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孩子积极思维;再次,提问要具有开放性,使孩子充分地发挥想象、扩展思维,积极大胆地表达;最后,提问要由浅入深,简洁、系统,使孩子能系统地掌握知识,唤起孩子想象和思维,以及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开放式的提问。
开放式问题包括判断性问题、假设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不受故事、语言和情节的限制,可以为孩子提供创造性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开放性问题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孩子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对问题予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同时开放式问题将孩子置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孩子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与作品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受到启发和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
2.启发式的提问。
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孩子的心智,使孩子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孩子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若将所提问题置于一种情景和氛围中,如“故事中的____不好意思了,小朋友帮他改正缺点”,“谁能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就能改变孩子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孩子提一些“大”而“深”的问题,“大”是指范围广,“深”是指有一定难度,逐步引导孩子的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将“小蝌蚪分别问了哪些动物,他们是怎样说的,小蝌蚪为什么没有找到妈妈”的逐个问题,综合成“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其问题答案隐含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教师的“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等问题都是启发式问题的具体落实。
3.多样性的提问。
多样性的问题可以是同一答案的问题,教师有多种思维定势。如对“故事中有谁”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孩子学会多种疑问句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还要允许孩子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这样老师的问话就需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只是用词的不同,但孩子的答案没有统一规定,不局限于故事原文,孩子可以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造思维。
4.比较式的提问。
比较是孩子在了解和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的,通过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再加上自己独特的想法得出最好的方法和结果。如在提问时就有这样的问题“你喜欢谁?为什么?”“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会怎么办?”等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创新意思,让孩子大胆想象,标新立异,突破常规,逆向思维,能避开别人的思路、吸取别人之长,说与别人完全不一样的内容。
5.双向式的提问。
双向式问题是允许孩子向教师和孩子提出疑问。这样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使我们的教育更有针对性,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思维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键是找到孩子原有的发展点,教师可以在向孩子交代故事名称后,让孩子对名称提出自己的想法,事实上孩子所提问题可能就是故事线索,讲述后再将问题回到孩子中解决,效果会更好,教师还可以讲述后让孩子提出故事中的疑点,如“三只蝴蝶为什么不分开去避雨?”“三朵花也不是不让三只蝴蝶避雨,是它的叶子太小了吧”“乌龟从山坡上滚下来不是犯规了吗?”等等,孩子的疑点正是教师课堂中要解决的重难点,如此孩子的思维积极、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思维会更加灵活敏捷,创新意识也会越来越强。
口才对教师的重要性
先说讲课。《教育学》要求:教师讲课,说话要清楚、通俗、生动、富于感情,速度不太慢也不太快,语调不太高也不太低。
清楚,首先是要口齿清楚。教师讲课,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楚。那种缠杂不清、方言浓重的言谈,学生听起来很吃力,教学效果就不会好。其次是要条理清楚。一堂课,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重点讲什么,难点如何处理,都要安排得有条不紊。这些,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就是言语的条理性。教师讲的每一堂课,都由一段一段的话组成,每一段话又由一句一句组成,句子又由词组成。从读音的准确,用词的恰当,句子的通顺到语句的联贯,段间的衔接,这都是要经过一番推敲的。只有字斟句酌,周密考虑,你的课才会讲得清楚,而清楚又只是最起码的要求。有的教师信口开河,语无伦次,课堂上漏洞百出还洋洋得意。他们那种马马虎虎、不求上进的作风,真令人担忧。
通俗,也是教学语言的一项重要标准,中小学教学语言,尤其要通俗。有的人认为,讲得深奥,能把学生难住,学生都听不懂,才显出教师的高明。他们常常拿出一些题外的东西来炫耀“学问”,就像孔乙己炫耀自己知道“茴”字有四样写法一样。这些人忘记了“深入浅出”这个道理。只有“深入”才能“浅出”,不能“浅出”,说明你尚未“深入”。吃透了教材的教师,往往能找到阐明教材的最佳角度,能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不通俗,说明你并不高明。
至于生动和富于感情,则是更进一步的要求了。
课堂教学有“三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
这“三性”是要依靠教师的口才来体现的。所以,教师讲课的语言应该生动和富于情感。
怎样才能生动呢?
教师的言语中应该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诸如设问、反复、夸张、比喻等等,而比喻又是其中最重要的。有人说,说话的技巧,其实就是比喻的技巧。这话当然有片面性,但是,他说出了一个真谛:精当的比喻,对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西汉文学家刘向在《说苑·建本》里写了这么一段故事:
晋平公问他的乐师师旷说:“我已经70岁了,想学习,恐怕太晚了吧?”
师旷答道:“既然觉得太晚,为什么不点蜡烛呢?”
平公有点生气,说:“哪有臣子和国君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瞎子,怎敢奚落国君?我听说,少年时代爱好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爱好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老年时代学习,就像蜡烛的光亮。烛光虽弱,总比在黑暗中摸着走路强些吧?”
师旷用比喻,把“爱好学习永远不会晚”这个道理说得很透彻。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比喻一定要精当。不伦不类的比喻,会冲淡教学的中心,甚至弄得啼笑皆非。夸张也要适度。滥用夸张会使人感到虚假,破坏教学的科学性。
怎样才能富于感情呢?
这里的关键仍然是吃透教材。要想感动学生,先应感动自己。这就像演员一样,只有吃透了剧本,进入了角色,自己动了真情,才能感动观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用坚定的信念去鼓舞艰苦抗战的英国军民,曾作了一次著名的演讲。在演讲前、他向秘书口述了演讲稿,表示了决不投降,决不屈服,要与法西斯战斗到底的决心。据他的秘书讲,当他口述完这篇讲稿时,这位年近七旬的首相竟“像小孩子一样,哭得涕泪横流”。他这篇演讲,不仅鼓舞了英国人民的斗志,而且很快地传到了欧美反法西斯战士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富有感情,不能靠虚张声势,矫揉造作。这种感情,是教材本身与教师向学生讲授教材的过程中内在的东西,不是外加的、硬塞进去的东西。牵强附会的“感情”,矫揉造作的表演,不仅不能引起共鸣,反而会使学生生厌。
还有说话的音调要掌握好抑扬顿挫,这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有的教师说话特别快,像放连珠炮一样,还认为这就是口才。这种人没有想一想,自己有说得快的本领,学生有没有听得快得本领呢?只顾自己痛快,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这不是正确的态度。太慢,上气不接下气,松松散散,当然也不可取。有的教师讲课声嘶力竭,如雷贯耳。这样,学生容易疲劳,自己也受不了。声音太低,听不清楚,当然也不行。有的教师把声调的高低快慢弄得很不协调:高起来,瀑布呼啸;低起来,潺潺流水;慢起来,有气无力。以为这才是“抑扬顿挫”,这就实在是曲解了。一堂好课,应该是一首激动人心的诗,一曲扣人心弦的歌。攀登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峰,是永无止境的。
在课外辅导、与学生个别交谈时,教师的口才同样很重要。学生最喜欢那种说话简明,一针见血而又妙趣横生的教师。无论在课堂上或在课外,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应该是庄重而和蔼,严谨而风趣。学生们把有知识而不善表达的教师比成“茶壶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嘴里说不出来”,可见他们是多么希望自己的老师有良好的口才。
发声的训练方法
1.对着镜子唱歌对着镜子唱歌,可以随时提醒你,注意口型、眼神和形体的表演。对着镜子练习发声的要点是要做到眼睛睁得大又亮;嘴角上提,露出牙齿;两臂自然弯曲;不耸肩;吸气时两肋打开;呼气时呼吸肌肉群对抗支撑。
2.像啃苹果一样张开嘴巴像啃苹果一样张开嘴巴,营造张开嘴巴用上牙啃的感觉,面颊的肌肉要向俩耳朵方向展开,小舌头和软腭向上提,后咽壁也兴奋起来。口咽喇叭和头腔共鸣形成一个共鸣管,声音才能像天鹅绒一样美。
3.用打哈欠的感觉发声发声时字腹(字音中标注音调的主要韵母)从上牙两大牙根啃出,声音的亮点在口、鼻咽腔、头腔共振。
4.向着远山唱唱歌时的感觉,要放得开。向着远山唱,比较能放出适当的声音量。
5.要求声美,字正为本韵母在歌唱中是体现音乐性的主要字母,在歌唱的咬字过程中,韵母担负着音高的变化和时值的转换任务。韵母的发声技巧对于用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或通俗唱法唱好民族语言的歌曲都至关重要。有的歌者因带有地方口音,没达到规范的咬字规则,造成了字不正音不响。
6.注意力放在后脖颈把注意力放在后脖颈,这样可以产生美美的声音。
7.发声练习曲因人而异不同的练习法能让你获得控制自己的呼吸系统的能力,达到灵活运用气息,驾驭声音的目的,但最重要的还是结合歌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灵活的练习曲,所以选择自己合适的发声练习曲目很重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