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影评精选
《银河补习班》影评精选
《银河补习班》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80、90年代,讲述了一对父子跨越漫长时光收获爱与成长的亲情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19《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在老一辈的价值观念中,学习就是改变自身命运最大的可能。我们可能出身卑微,可能心怀梦想却一事无成;我们可能仰望星空,追逐流星却面临现实;我们可能无力奔跑,可能总想放弃却仍要奔跑……
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所被灌输的价值观念就是不甘人后,要出人头地,要做人中龙凤,这是每一个做父母的在面临残酷现实下,都不得不向孩子一再强调的,即便有一些父母总是会和自己的孩子说:“孩子,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再这句话的后面总是会紧跟着另外一句话“但是不好好学习却是万万不能的。”
很少会有父母会和自己的孩子直接说明你的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而邓超的这部新作《银河补习班》说要探讨的就是“孩子,你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学习?”
关于探讨教育的电影近些年几乎可以说数不胜数、层出不穷,如果把《银河补习班》与这些电影作比较的话,完全可以说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
而且在探讨教育、成长和残酷现实的电影题材上,显然同属亚洲文化圈的印度、韩国以及日本要比我们走的更长、更远。《银河补习班》过于激进的价值理念和主题思想放在现实来看,也过于超前。
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要实现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都能拥有一个像电影中那样懂得包容、懂得学做一个父亲的父亲,在目前的我国显然是不大可能的。
即便是放到许多年以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想要达到电影中的高度,也是近乎不可能实现的,放到世界其他国家,即便是欧美发达国家,教育也不可能完全实现个性自主,不重视卷面成绩。
那么问题来了,《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放在当下来看,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我看来,电影值得深思的是:孩子,你究竟为了什么而学习?
在电影开场前半部分,当时隔七年,被关入监狱的建筑工程师父亲再度见到自己孩子时,曾经那个哭嚷不要离开父亲的孩童已然变成了那个被学校教导主任拉到操场看台之上当众羞辱并宣布开除的所谓“坏学生”。
他对未来充满了迷茫,老师和母亲一味地斥责,让他丧失了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当父亲问他,你将来想要干什么的时候,孩子不假思索地把老师和母亲老生常谈的调子完完整整的又重复念了一遍给父亲,“我想要考清华北大……”父亲这时说的一句话成为后面一个多小时剧情所要寻找的,“考清华北大,考大学只是你实现人生梦想的过程而绝非是目的,你真正的梦想是什么?”孩子沉默不言,始终找不到答案。
影片中的这个孩子又何尝不是那个在家长和老师督促下拼命学习却不知自己人生理想的你我?
被强迫着拼命学习,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为了什么而学习,就像影片中的一个场景几个女学生为了知名影星张国荣的死而哭哭啼啼,却不能够倾注同样的感情到学习之中,因为这时的她们在哀痛于一个生命停止前进脚步的同时,显然不知道自己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要去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要去往何方?
影片另一个与教育紧密关联的主题思考,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寒窗苦读十余载,当作为人生第一次大考的高考结束,整栋教学楼所飘扬的不是对知识的向往,不是对未来学业深造的探讨,而是漫天飘零的书本与试卷碎片,这又何尝不是教育的无奈与悲哀。
我国从建国之初,文盲率近乎三分之二到如今九年义务教育的完全普及,并进一步向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义务发展,这样的巨大成就在作为世界人口占全世界第一的中国看来是十分不易,也是值得骄傲的。
但是在义务教育闪耀的光环之下,在高考严重升学压力之下,是唯分数论和唯成绩论的严重宣扬和无数学子缺失自身兴趣,只知拼命学习的畸形成长。
让我们回到教育的源头来看,无论是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还是春秋时期的孔子,他们所提倡的教育更加注重的不是对书面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对知识的运用。
老师对学生教育更多的是为了启发学生去学习,去热爱和尊重知识,并且通过教育来实现学生自身技能的提升,即所谓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而到了今天,一切却反了过来,学校注重对学生的书面知识掌握,却很少教导学生如何学以致用,如何在学习中学会面对现实。
在电影中用两个简单而生动的事例,对如何教育,怎样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曾经作为老教导主任掌上明珠和心中骄傲的养子,从小到大在身为老师的父亲教育之下,努力学习成为了全省状元,并且考上了一个好大学,同时也成为了父亲心中的骄傲。
但是,在大学的一次考试中,他的成绩十分不理想,为此他很想和父亲好好谈一谈,却被拒之门外,最终选择了轻生,从此变成了一个疯疯癫癫的精神病人。
在父亲马皓文的坚持和鼓励之下,儿子马飞逐渐从一个不善于独立思考、厌学逃课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小勇士。
而这样的改变帮助他在百年不遇的洪灾之中,在四面封闭、水位渐高的屋子里用废旧的门板制出了木筏。更使得他在多年以后的太空之中面对着九死一生的险境依然能够从容不迫地走出勇敢的一步,去拯救自己和他人。
虽然在电影上映之初就深受恶评与非议,但这依旧无法磨灭这部电影在现实探讨和成长主题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电影从世纪伊始的几部充满中国特色,展现“中国意境”的电影在西方深受赞誉和好评之后,就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突破和发展方向。
直到近几年来,一批兼具现实主义和喜剧氛围的新作品以及融合当下时代主题的诚意之作诞生,才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电影逐渐摆脱过去盲目跟风,失去独有特色的电影制作尴尬时代。
去年的《我不是药神》和今年的《流浪地球》更是分别在现实题材和科幻题材上迈出了中国电影的重要一步。
诚然,如果平心而论,这些作品与西方成熟的商业模式电影作品依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我们会看到这些新时代的电影作品身上的闪光之处和进步性是十年以前的中国电影作品所无法企及的。
我很能理解人们对《银河补习班》的评价,诸如什么用力过猛、过分煽情、主题混淆、台词冷场以及故事的老生常谈。
这些问题在电影中确实存在,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电影降低了其本身所想要探讨的现实问题,更像是一出荒诞不经的喜剧寓言。而电影本身在人物塑造上的硬伤也确实造成了电影剧情衔接上的弊病,这一点上最明显应该是对爸爸马皓文这个人物的描摹。
电影中,父亲马皓文一入场就自带“洗脑魔性”,如果只是在小部分的剧情中出现这一点倒也无伤大雅,但是坏就坏在电影为了过分表现邓超所饰演的人物主角光环,居然避重就轻地用了较大的篇幅多次让邓超口若悬河地像一个教育改革家般的发言。
这就把电影本来想要探讨的成长和教育主题变成了对英雄父亲的塑造。
其次电影虽然在时代背景上虽然做了较大的功课,但是在故事情节上却并没有达到同样的精雕细琢,像什么儿子不做作业看看课本最后考个年级前十,期末考试前能不管不顾跑去看航展在现实情况中,估计再开明的父母也干不出这种事情。
老师与学校本应该是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部电影中却完完全全成为了经典二元对立模式中的反派角色。
以阎主任为首的传统理念捍卫者加上手下爪牙般的保安,密闭枯燥的学校环境,这哪是什么学校啊!分明是电影中的另外一个监狱。
除此之外,电影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在这里就不一一累述了。
相比印度这些年拍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嗝嗝老师》等等,摆在眼前的这部《银河补习班》在无数问题的累积之下,确是显得黯然失色。但是电影相较于这些电影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多一丝包容,就能多看到一些电影身上的闪光点。
电影虽然对教育主题本身的表达与刻画效果显得很鸡肋,但是在马皓文人生遭遇和父子最后和好如初这条故事支线上的情节刻画却尤为生动。
作为桥梁总工程师的马皓文亲眼目睹了大桥的坍塌,明知其中并不是自己的过错,却替整个设计院的人背了黑锅,最后锒铛入狱、遭遇离婚,并与亲爱的儿子分离。
最后出狱后,他遭遇的却是昔日同事的冷眼旁观、侮辱诽谤,辛辛苦苦的去准备申诉,去找法院,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推三阻四。这样的情节在现实之中,也常常可以听闻,它把人情世故、辛酸苦辣的人生经历以及小人物间的勾心斗角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这条故事线上堪称神来之笔的,莫过于当两鬓斑白的马皓文在案件终于柳暗花明的时候,兴致冲冲的来航天基地准备亲口告知儿子马飞这个好消息,却被马飞劝住放弃申诉。
因为马飞的领导和他讲,如果一旦入选航天员之列,那么他过往的出身经历等等都会被挖出,而父亲马皓文的执意申诉很明显将会成为他人生前途的“阻碍”。马皓文这时说的几句话,成为了这部电影最令人动情的地方。
马皓文说,“多么可笑啊,我原以为我的教育是成功的,现在才发现,我的教育是失败的……”
一条原本并不是电影重点的故事线,在这一刻成为了电影最具现实的情节点,因为它不仅仅只是在探讨教育,探讨成长,更重要的是它在向观众们发问:一个一生都背负着污点难以向前的小人物,他的利益与名誉和儿子的远大前程究竟哪一个更重要?
在身为父亲的马皓文看来,他的一生大半时间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儿子马飞,而最后却无法在象征着自身名誉的案件申诉中获得马飞的支持与理解。
他一直在教导自己的儿子成长为一个有所担当的人,却最终发现儿子成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个情节如果往深层次进行思考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很多深入人心的现实问题探讨。
不管怎么说,《银河补习班》作为这两个月国产片的一部饱含野心的作品,虽然可能最后不能够取得与去年同时段上映的《我不是药神》同样的票房与口碑,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它依旧不失为国产片的一次进步与飞跃。
2019《银河补习班》观看心得
这样的一部电影,静悄悄的在暑假档上映了,虽然宣传不多,但是却无法阻挡它成为黑马,这部电影就是——《银河补习班》,由邓超、俞白眉执导的作品!
影片题材选取与现实主义的真实剧情,内容主题围绕“父与子”,但是却不局限于亲情的视角。不论是社会问题还是人文情感,都把握的桥当好处,显然而知,这部影片有备而来。剧情故事主要讲述,在浩瀚的太空,宇航员意外失去联系,在生命的困境之中,回忆起来,自己那了不起的爸爸!
邓超饰演的爸爸,因为在单位背黑锅然后入狱,然后妻子选择离婚离开,只剩下儿子与马皓文相依为命,但是马小文在同学之间,也受尽白眼。但是马小文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成为宇航员。没有人相信他,只有爸爸陪伴着自己,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战胜重重困难。
一对父子,跨越漫长的时光,在爱的洗礼之下,用陪伴呵护着孩子的成长。父亲守护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梦想,更是守护的是对孩子的爱。所以,很多人都喜欢这个充满泪水、汗水与温暖的故事。
在不同的电影里面,去挑战跨度很大的角色,是一件富有挑战的事情,但是邓超喜欢这样的挑战,而多年的表演经验,让他出演马皓文这样的父亲,也游刃有余。大概是因为,邓超自己也为人父亲,所以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怎么呵护孩子的梦。而邓超的表演,也获得了外界的好评。
四年之后,邓超与俞白眉第三次合作,这一次,没有选择从前的喜剧风格,而且选择了原创故事。一个充满爱的故事,关于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故事!这一次转型,对于邓超来说,也收获颇多,不论是表演上还是导演上,都有很不一样的体会。
《银河补习班》成为了今年暑期档的一股清流,这部电影也成为了小爆款。
“献给父亲,送给孩子。”朴实无华的宣传语,是打动人心最简单的方式。关于教育问题,关于体制问题,还有关于梦想与爱,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多年以后,马小文在成为了宇航员,在太空里,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马皓文!
虽然人物身上,有很多扭曲的元素,但是却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里,看到一位父亲,不平凡的爱!
2019《银河补习班》观看有感
邓超和俞白眉终于放下了他们对于喜剧电影的执着,联合导演了看似充满诚意的《银河补习班》。但所谓的诚意,并不能掩盖他们在这部电影中导演技法的薄弱以及表达思想上的矛盾。
影片讨论了两个命题——教育与父子关系。并高举着反应试教育的大旗,试图在这样的过程中讲述一段不一样的父子情。但是影片所呈现出来的故事,还有导演技法都没有达到这类题材的应有水准。
剧本方面,整个故事更像是邓超和俞白眉两人想象中父子关系与对抗应试教育的“理想国”。影片中将教导主任这个角色强行描绘为“妖魔化的反派”,仿佛击败了他就击败了所谓的应试教育。
但这样的故事,无论是放在剧本的写法中,还是投射在现实生活中,都无法让观众信服。
这样的设定使得邓超和教导主任的交锋,产生不了思想上更有深度的碰撞与讨论。单纯的去抨击应试教育,单单只放大应试教育的弊端,其实并不公平。因为对于很多孩子来说,高考可能是人生中唯一一次完全公平竞争的机会。
这部影片想表达的教育理念,是想说考试只不过是人生的一次经历,它不能左右你今后的命运——这样的思想本没有错,但是影片并没有真正和考试“决裂”。
影片中邓超饰演的父亲与教导主任的赌约,是让他的儿子马飞从倒数第一考入年级前十,如果失败马飞就必须离开这所学校。这个赌约就是影片所表达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开战,之后邓超一直教导儿子结果并不重要,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方法和经历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在分数揭晓的时候,邓超和儿子马飞依旧难掩对成绩没有达标的失望,而影片之前在极力描写父子与众不同的学习过程,所以这样的表达存在着一些自我矛盾。
这个段落作为影片的高潮部分,邓超和俞白眉为其安排了两场重头戏。
第一场就是评定马飞的“零分作文”,既然要让马飞把作文读出来,那么这个段落应该是给司职编剧的俞白眉大秀文采的时刻,但是俞白眉并没有写出一段堪称经典的台词——更何况如今初中生的满分作文水平已经极高了,可这段台词显然不足以撑起来这样一个想要“打脸”传统教育的场面。
第二个段落则是邓超重新解读撒纸雨仪式的发言。这段戏份看似非常热血与鸡汤,但是仔细想来,这里的设计也是导演的一厢情愿。
作为发言人的邓超只是站在自己“理想国”的角度上去重新解读,他说如果这些考得好的孩子真的喜欢学习,那怎么会在第一时间就撕毁所有的课本呢?
乍一听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这句话不也是一种“诡辩”吗?他的说法一下子否定了那些真心爱学习的人,其实撒纸雨不过是一种青春的仪式,并不能代表所谓的应试教育留下的“伤痕”。
教导主任房间的状元照,看似是用来讽刺应试教育,但这些状元是用自己的努力换来的这一切,他们只不过是战胜了应试教育,在应有的规则里成为了赢家,无可厚非。
如这个段落的毒鸡汤比比皆是,这也是这部影片被观众们诟病最多的地方。每一次父子出现了各种“危机”,他们都是坐下来谈谈,通过鸡汤解决问题——然而,电影艺术不同于那些鸡汤文章,观众们需要的是在故事上找到答案。
洪水中马飞利用父亲传授给他的综合知识完成自救,也是导演这一观点的又一力证,但可惜这个段落还是有些过于理想主义化,观众们很难认同一个初一的孩子,能完成这样“贝爷”级别的自救方式。
这个段落也被划分到了“毒鸡汤”中,过于理想主义化的表达方式让这部影片很难得到绝大多数观众们的认同,在观影的过程中也无法感同身受,对于影片中所传递的思想情感更是难以发自内心的全部接纳。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邓超利用物理原理找烟囱爆破点,给马飞上了一堂生动的物理课,这段戏无疑是影片的亮点——因为所谓的反应试教育,其实就是反对那些高分低能的死板教学方式。
如果影片能一直按照这段戏的方式去写每一段故事,无疑会让本片艺术水准提升一个档次。
毕竟,电影中的好故事是拍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如今中国影迷们的观影素质越来越高,《银河补习班》在镜头的调度与运用上,并不能满足全部观众的需求,很难找到一个特别值得铭记的镜头。
配乐方面,如果说贾樟柯在流行歌曲的使用上是大师级别的,韩寒在流行歌曲的运用上是讨巧的,那么《银河补习班》中对于流行歌曲的运用就是一次反面的例子。
在每一个年代的结点中,电影都要放一段流行歌曲,这样的手法用一次两次观众是还有新鲜感的,四次五次连续使用难免让大家产生厌烦感。
表演方面,整部影片更像是邓超的一场独角戏。
我们能在电影中看出邓超在这次表演的无比投入,他对人物的塑造可谓收放自如,但是其他角色过于功能化与脸谱化的设定,导致最后没有一个人能和邓超形成有效的对手戏,到最后显得邓超有些孤木难支。
其实邓超的角色在电影中还是埋下了一条很好的暗线,他当年因为替工厂背了黑锅入狱,出狱之后他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说当年是受了怎样的冤屈,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为自己平反。他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在告诉我们:人最重要的是尊严。
但是电影中一直没有表现邓超在这一观点上对儿子的教育,在结尾处他的儿子马飞没有理解父亲这一点,当邓超说出了他自己的教育都是错的时候,我们以为影片还会有另外一次大的转变——可惜影片最后邓超为儿子做了妥协,在生离死别的重逢后,父子再一次相遇,这样的隔阂与矛盾就简单的被化解了,这个点上的处理实在是让人惋惜。
一部关于父亲的电影,是能直击观众心底的,是两父子之间灵魂的交流,是两父子之间互相的不解与羁绊;是儿子不想成为父亲,但是发现他血液中属于父亲的属性无法丢掉;是父亲想让儿子成为他心中的那个人但是发现子不类父,可又不经意间瞥见儿子身上有自己年少的样子……然而,《银河补习班》中缺少这样父与子之间的灵魂对话。
诚然《银河补习班》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对于题材上的大胆选择还是值得鼓励的,也许邓超和俞白眉离真正的好导演还有段距离,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两人走的方向是对的。
2019《银河补习班》观看体会
《银河补习班》的公映,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一震之感。可以说,它涉入到中国电影中很少涉及过的题材,那就是礼赞父亲。
父亲在中国电影中,一直是一个盲点与空缺。
当然,你可能不承认,但事实上就是这样。
中国文学里向来有礼赞母亲的习惯,但父亲这一角色一直是缺损的。我们从电影片名里就可以看出,中国电影里有很多关于“母亲”“妈妈”相关的片名,但你找一个有关“父亲”或者叫“爸爸”相关的电影片名,可能就会发觉是凤毛麟角。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从日本引进了由山口百惠主演的《血疑》,由此在中国掀起了“寻找父亲”的一个热潮。上海的报纸上还专门开辟了“寻找父亲”的专栏。
而当时的中国影视作品中,父亲还是一个猥琐、无能、可怜的代名词。一个典型的标志就是根据铁凝小说《没有钮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里的父亲就是一个受制于母亲、在家里没有地位、庸庸碌碌的父亲。
但实际上,铁凝的父亲却是一个学有专攻、事业有成也很关爱子女的父亲,但中国文化中,很难把父亲表现出正气凛然、顶天立地的一种类型。背叛父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们的艺术作品中的习惯性选项。
从历史而言,鲁迅曾经总结过,中国的父亲分成“嫖父”与“怜父”两种。“嫖父”的典型代表,我们可以从王朔的作品《我是你爸爸》里看到他的本小说里写到,父亲在与儿子谈话时,当电视屏幕上出现了穿的衣服很少现身说法。小说里写道,当电视屏幕上出现健美操运动员的时候,父亲立刻两眼被电视画面吸引住了。“怜父”的代表,可谓在中国文学里有着源远流长的脉系。我们熟知的朱自清的《背影》就表现了一个“怜父”的经典形象。而罗中立的油画同样可以看成是“怜父”的一种标志性脸谱。
而实际上,在美国电影甚至在印度电影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父亲是电影里的一个频密出现的光彩照人的正面形象。
美国电影《大鱼》就塑造了一个带有美国文化特征的父亲形象,这个父亲不完美,他好讲大话,言而无实,但是他总是不断去开拓新的境界,打开新的创造空间,正可谓是美国精神的一种写照。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更是一曲父亲的颂歌,让人热泪盈眶。
而相比之下,中国电影一直在父亲缺阵的情况下,显示出对父亲塑造的忽视,或者可以称着对父亲形象再现的主观意愿缺失。
《银河补习班》终于把父亲放在电影的第一主角位置,竭尽全力地呈现出父亲对孩子的精神塑造的影响力与雕塑力。
而相对而言,影片里的母亲其貌不扬,用父亲的话讲,相貌也不算周正,属于一种“鞋拔子脸”类型(电影里父亲的指桑骂槐语,我理解成是对母亲形象的一种暗示与讥讽)。她势利,低俗,飞扬跋扈,浓缩了世俗社会里一个女人的全部共性特点,在对儿子的教育上,她放弃了自己的所有职责,连基本的母爱都没有正常地给予儿子。忍辱负重式的旧有中国文学与电影中的母亲定性,在她的身上找不到一星半点的影子。
影片里父亲在儿子的精神塑造上,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相信自己。电影里的儿子一直不被学校看好,甚至母亲也受此影响,对儿子被认为是“缺根弦”“笨蛋”的定性推波助澜,只有父亲认定儿子是最优秀的,他告诉儿子:只要相信自己,好运就会来了。这个简单的理念,给儿子以不断前行的勇气。其实这个理念并不复杂,但来自于最亲近的人与最亲爱的人的鼓励与支持,却是一个人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厄运与困难的最强大的力量。在最近放映的《狮子王》中,老狮王对辛巴的鼓励之语也是“你要记住你是谁”,其实潜台词也是让儿子有自信。
二是要不认输。这是父亲写给儿子的一张纸条上的留言,之后一直成为儿子的座右铭。这张纸条后来在太空中,成为支撑儿子排除艰难的一项精神路标。
三是要独立思考。当父亲带着儿子去看航空展回来的时候,遭遇特大洪水,父子失散,这时候,父亲对儿子的耳提面命的教导成了儿子战胜困难的实用指南:“动动你的脑子,你能出来”,“用你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和面对生活的勇气”去应对突如其来的险情。而这个教导,在最终的太空拯救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影片中的父亲面临着一个困境,他给予儿子以正能量的教诲的时候,他自己却不得不背负着一个巨大的罪名,这个罪名,使他在生活中步履维艰,妻子背叛,同事鄙视,路人相轻。他凭借着什么可以给儿子以正能量的鼓励?所以,他一直在为自己造成的过失申辩,寻找真正的大桥垮塌的原因。他不仅是在为自己正名,同时,也为自己的价值观证明。但当儿子出于自己的荣誉劝父亲不要再纠结于多少年前的过失的时候,父亲在这时候幡然醒悟,在儿子面前承认自己的教育是失败的,他说了一段话:“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桥,把自己的桥修好,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事。”他的意思是说,他在教育儿子的时候,也不应该忽略掉把自己的事做好。电影实际上在这里跳出了片中占据主体地位的一个教育儿子的核心主题,而是强调了父亲更是在这一过程中寻找着自己的价值的实现,实际上,父亲一直辛勤努力,意图改善自己的命运,寻找当年过失的真相,他一直在“修”属于自己的这一座桥,而电影之所以仅仅看到了父亲的教育儿子的一面,是因为电影的视角是儿子的,而从父亲的视角看来,教育儿子只不过是他人生的一个子项而已。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电影在最后一段中父亲遭遇到儿子的反制,实际上是电影编导给予了父亲以一种更为深刻的定位,那就是父亲的人生努力中,占据更为主要地位的是他一直为自己正名,给予自己一个证明,是“修”着自己的桥,不断完善着自己的人生,这样的父亲就超越了一个通常意义上为儿子而活着的父亲的形象,使得电影里的父亲形象达到更为立体、更为丰满也更为完整的境地。
可以看出,电影通过这样的一个“补注”,体现出电影里的父亲在支撑起另一个生命精神力道的时候,从来没有放弃对自我的修整与完善。父亲不仅仅是电影里“为儿子而生”的客体的存在,更是一个注重于自我生命价值实现的主体亮相。这样儿子与父亲才有了平行的平等价值,正如父亲说了一句:“我是第一次学做父亲”,儿子最后凯旋而归的时候,对应地说了一句:“我也是第一次学当儿子”,可见,他们在各自的时空里,都有着他们对等的平行的生命角色担当。
如果我们跳开故事本身,我们可以看到,电影还有更为深刻的意图。我们可以说,影片里的父亲正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讲,父亲身上更承载着一个社会的精神指向,而之前我们的文学与影视作品里对父亲的鄙视,恰恰来自于我们社会思潮中对父亲这一背后角色的唾弃。而《银河补习班》则回归到正视父亲身上加载着的社会赋予的使命担当与价值映射,这样,父亲在电影里便具有了一个社会与时代喻体的指向意义。父亲设计的大桥垮塌,喻示着父亲陷入过人生的低谷,背负着精神垮塌的责任,遭到万人唾弃,但实际揭开的真相,却是歪嘴和尚念错了经:父亲的图纸是没有错的,是他的徒弟擅自修改了结构,导致了大桥倒塌。电影里对父亲的象征意义可谓是不言自明的。
再看看电影里引用的流行歌曲,并非是卿卿我我的靡靡之音,而是那些代表着一个时代精神走向的歌曲,如《亚洲雄风》《走四方》《好大一棵树》《快乐老家》,这些音响加诸在电影里,配合着父亲身上的时代走向的映射,合成了电影里的以父亲为核心的象征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电影写的是父亲,更写的是一个时代。为父亲正名,也是让时代的光影得到了正视。
因此,《银河补习班》是第一部让我们看到了父亲身上的伟大的力量与正能量的电影,这是这部电影的勇气与真诚的地方。当所有的国家的电影中,都通过父亲的形象展现出国家的意志的时候,中国电影终于在《银河补习班》里细腻地再现出父亲这个身份与国家意志密不可分的精神内核,意味着中国电影终于回归了它的真诚,也合拍上了世界电影的主旋。从这个意义上讲,《银河补习班》在中国电影史上注定有着它的划时代的不可磨灭的意义。
2019《银河补习班》观看感悟
看了最近很火的《银河补习班》,朋友感慨,邓超如果不自己导演,好好做演员的话,还是帅的。
当然,《银河补习班》里,他也是导演之一。好吧,让我们忘记他曾经的《分手大师》和《恶棍天使》,好好欣赏这部催泪的《银河补习班》,毕竟,每个人都要成长。
有人说,《银河补习班》跟《流浪地球》,甚至是《当幸福来敲门》,都有点像,都是父与子,都是父亲给孩子鼓励,告诉他,你一点也不笨,你是最棒的,不要让任何人影响你,要做自己。这样的鸡汤似乎有点俗气,可这何尝不是我们当初“最初的梦想”呢?或许不是这些台词和剧情俗套,而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最初的本真。
《银河补习班》中,父亲马皓文因为被陷害而坐牢,他说自己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人,于是他出狱后的所有人生,都在努力为洗刷自己的冤屈,证明自己的清白而努力。电影中有很多讽刺的情节和台词,比如教导主任把马文拉出教室批评他,背景音是整个班的学生朗读《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如1992时电视里放着中国得了世界杯季军的新闻,当时主持人的解说词是,中国足球将离冠军越来越近,电影院里的大家发出了不屑的笑声,有人低语,谁能想到是越来越远了;比如马皓文为了申诉,开各种证明,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却仍被“董局”拒绝,无奈有无助的样子.........
对啊,我们都是多么的渺小,面对强权,申诉无门,面对不公,无力改变,面对那些明知是黑暗与腐败的人事,被告知不要出头,出头了也不会改变,只会被针对........
可是那又如何呢?比起整日怨怼,比起怨天尤人,比起变得愤怒和不屑,我们更愿意相信,相信心中的光,相信这个世界会变好。这或许就是电影的力量,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能给我们继续去面对黑暗生活的勇气,是良药,是及时雨。
这部献给父亲,送给孩子的电影,值得有梦想,有期望,有远方也有苟且的人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