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
推荐文章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2、评点质疑法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
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
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
课堂导学: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张仁义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_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
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
4、总结三个通假字:
ABC
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论语》十则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第一则: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三句讲的是()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
2、第二则: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为:______
谋: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传:______习:______
翻译本则()
3、第三则: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为:______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
翻译本则()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第四则:罔:______殆:______
翻译本则()
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理解2000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则:诲:______知之:______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6、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7、请同学们当堂背诵前五则(10分钟)
《论语》十则导学案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重点字词释义。
学习难点:理解后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后五则内容。
1、第六则:贤:齐:内:自省:
翻译:()
2、第七则:三:行:焉:其:
善者:从:改之:
翻译:()
找出这两则当中的成语()、()
思考:这一则我们应如何理解?
3、第八则:
士:弘:毅:仁以为己任:已:
翻译()
思考:这一则当中体现出了孔子的一种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吗?
4、第九则:岁寒:然:后凋:
翻译:(
5、第十则:以:行:其:欲:加:于:
翻译:()
这一则的成语是()
【理解第十则】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6、后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哪几则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7、当堂背诵这后五则。看看哪位同学背的最快。
《论语》十则导学案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1、课文当中出现的读音,进行复习。(5分钟)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诲()汝()知之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文言字词句小结(这是我们学习文言的关键一步)
(1)而:(1)表示顺接;(2)表示转接。
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任重而道远()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为:读wèi时,多作介词;读wéi时,多作动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仁以为己任()
(3)焉:见贤思齐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之:①指示代词,“这”;②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5)固定句式:
①不亦……乎?→不是……吗?②……也。→……是……。
3、当堂背诵这十则并当堂默写。《论语》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应当为我们所熟识,这十则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会背默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要通过自己思考发现《论语》的经典之处,发现《论语》的美)
(1)、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内涵。
3.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很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PPT2:“论语”。)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齐读目标。)
二、诵读课文
学生齐读;正音。
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
第一、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判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则: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则:抽生解释、直译。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关系。理解“仁以为”。
第九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第十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读
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
2.把自己最喜欢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读课文(男、女轮流,捕捉感受)
六、分享感受(围绕三方面)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获的是什么?
2.自己过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办?
七、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的纪念!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
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_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论语》诵读。
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
授课时间: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第五节 授课教师:薛庆玲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学期学习内容。
二、新课: 1.出示学习内容:
①范读。
②全班齐读: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三、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四、作业:①背诵课文。②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2课时 2
教学内容:《论语》诵读。
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
授课时间: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第五节 授课教师:薛庆玲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 1.出示句子:
2.反复读,读准字音。 3.质疑交流:
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4.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4.背诵、积累。
三、总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第3课时 3
教学内容:《论语》诵读。
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
授课时间: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第五节 授课教师:薛庆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背诵:指生背诵上节课积累的论语。
二、新课: 1.出示句子:
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再指生朗读。 2.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
可以在小组内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读一读,互相纠正字音,读熟。 3.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试着理解,可以质疑。 4.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三、总结: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希望课下多和同学进行交流。让我们共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并发扬光大。
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四、作业: 课后继续背诵。
第4课时 4
教学内容:《论语》诵读。
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
授课时间: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第五节 授课教师:薛庆玲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 1.出示句子:
2.反复读,读准字音。 3.质疑交流:
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4.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4.背诵、积累。
三、总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第5课时 5
教学内容:《论语》诵读。
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
授课时间: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第五节 授课教师:薛庆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背诵:指生背诵上节课积累的论语。
二、新课: 1.出示句子:
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再指生朗读。 2.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
可以在小组内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读一读,互相纠正字音,读熟。 3.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试着理解,可以质疑。 4.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三、总结: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希望课下多和同学进行交流。让我们共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并发扬光大。
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四、作业: 课后继续背诵。
第6课时 6
教学内容:《论语》诵读。
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
授课时间: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第五节 授课教师:薛庆玲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 1.出示句子:
2.反复读,读准字音。 3.质疑交流:
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4.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4.背诵、积累。
三、总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第7课时 7
教学内容:《论语》诵读。
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
授课时间: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第五节 授课教师:薛庆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背诵:指生背诵上节课积累的论语。
二、新课: 1.出示句子:
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再指生朗读。 2.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
可以在小组内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读一读,互相纠正字音,读熟。 3.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试着理解,可以质疑。 4.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三、总结: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希望课下多和同学进行交流。让我们共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并发扬光大。
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四、作业: 课后继续背诵。
第8课时 8
教学内容:《论语》诵读。
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
授课时间: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第五节 授课教师:薛庆玲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 1.出示句子:
2.反复读,读准字音。 3.质疑交流:
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4.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4.背诵、积累。
三、总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第9课时 9
教学内容:《论语》诵读。
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
授课时间: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第五节 授课教师:薛庆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背诵:指生背诵上节课积累的论语。
二、新课: 1.出示句子:
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再指生朗读。 2.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
可以在小组内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读一读,互相纠正字音,读熟。 3.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试着理解,可以质疑。 4.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三、总结: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希望课下多和同学进行交流。让我们共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并发扬光大。
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四、作业: 课后继续背诵。
第10课时 10
教学内容:《论语》诵读。
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
授课时间: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第五节 授课教师:薛庆玲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 1.出示句子:
2.反复读,读准字音。 3.质疑交流:
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4.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4.背诵、积累。
三、总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第11课时 11
教学内容:《论语》诵读。
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
授课时间: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第五节 授课教师:薛庆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背诵:指生背诵上节课积累的论语。
二、新课: 1.出示句子:
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再指生朗读。 2.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
可以在小组内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读一读,互相纠正字音,读熟。 3.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试着理解,可以质疑。 4.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三、总结: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希望课下多和同学进行交流。让我们共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并发扬光大。
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四、作业: 课后继续背诵。
第12课时 12
教学内容:《论语》诵读。
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
授课时间: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第五节 授课教师:薛庆玲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 1.出示句子:
2.反复读,读准字音。 3.质疑交流:
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4.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4.背诵、积累。
三、总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第13课时 13
教学内容:《论语》诵读。
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
授课时间: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第五节 授课教师:薛庆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背诵:指生背诵上节课积累的论语。
二、新课: 1.出示句子:
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再指生朗读。 2.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
可以在小组内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读一读,互相纠正字音,读熟。 3.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试着理解,可以质疑。 4.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三、总结: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希望课下多和同学进行交流。让我们共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并发扬光大。
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四、作业: 课后继续背诵。
第14课时 14
教学内容:《论语》诵读。
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
授课时间: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第五节 授课教师:薛庆玲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 1.出示句子:
2.反复读,读准字音。 3.质疑交流:
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4.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4.背诵、积累。
三、总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第15课时 15
教学内容:《论语》诵读。
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
授课时间: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第五节 授课教师:薛庆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背诵:指生背诵上节课积累的论语。
二、新课: 1.出示句子:
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再指生朗读。 2.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
可以在小组内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读一读,互相纠正字音,读熟。 3.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试着理解,可以质疑。 4.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三、总结: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希望课下多和同学进行交流。让我们共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并发扬光大。
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四、作业: 课后继续背诵。
第16课时 16
教学内容:《论语》诵读。
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
授课时间: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第五节 授课教师:薛庆玲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 1.出示句子:
2.反复读,读准字音。 3.质疑交流:
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4.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4.背诵、积累。
三、总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5
9、学而时习之
(一)
教学时间:20
17、
2、10 教案序号:1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论语》相关内容,初步理解文字内容,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2、塑造学生们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2、在学生琅琅上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句子的意思。
难点:塑造学生们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素养。
三、教具、学具的使用:
国学课本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二、读文理解诗的内容
出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朗读课文
①范读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2、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3、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三、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9、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教学反思:文言文需多读,特别是像《论语六则》这样要求背诵的文章。这篇文言文学生易读错的字比较多,因此第一次朗读我首先安排教师范读,学生正音,第一遍学生的朗读主要以读准字音为目的,之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学时间:20
16、
3、2 教案序号:2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难点:
1、培养儿童读书兴趣,提高修养。
2、背诵相关段落。
三、教具、学具的使用:
国学课本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背诵上节课学习内容。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出示相关段落。
二、探究学习后两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9、学而时习之
(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学生观点摘要: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和这相反 。
[探究第二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这样就能够远离怨恨了。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指导朗读。
提示:朗读时节奏非常重要。
四、谁能说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
9、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学反思:《论语》背诵时,要对句子加以体会运用,利用多媒体来展示重点,方便了教学,也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所帮助。
10、有教无类
(一) 教学时间:20
16、
3、9 教案序号:3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
教学难点: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教具、学具的使用:
国学课本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能背诵上一节学习的段落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出示相关段落。
二、学习新知。
出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子曰:“有教无类。”
1、教师范读,注意文章中难读的字。
2、教师领读。
3、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三、感悟内容,理解大意。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贯:贯穿,统管。
唯:应答声。
2、全班交流。
师:请两个同学朗读,师生对读,请两名同学背诵,全班背诵。 目的: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4、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目的:开展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10、有教无类
(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学反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如字音、节奏等,使学生既对重点字词加深了理解,又明白了全句大意。
10、有教无类
(二)
教学时间:20
16、
3、16 教案序号:4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 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
3、以丰富事例影响和感召学生,培养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初步理解意思。
难点: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教具、学具的使用:
国学课本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能背诵上一节学习的段落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出示相关段落。
二、读文理解诗的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文中难读的字。
2、教师领读,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3、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小组内讨论段落的意思。
4、教师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注释: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我不想别人强加我的东西,我也不想强加给别人)
三、品味经典,感悟内容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3、指名朗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哪位同学想起来展示一下呢?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进行评价。
4、再读诗歌。
5、赛读
四、谈收获
理解了诗的内容,从故事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五、背诵
以小组为单位背诵,组长检查。 板书设计:
10、有教无类
(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学反思:教学手段上注重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在朗读的环节上,没有注意贯穿教学始终,将朗读与教学割裂开来,这样不利于对课文的理解,缺少指导背诵的环节。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