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教学设计
《炊烟》讲述的是在我“又累又饿”的时候,他们盛情款待了我,并不求任何回报。女主人的热情爽朗、男主人的朴实憨厚以及他们美好的心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炊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理解“无声无息、寄宿、回荡”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拼读 “塞”这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词典进行独立自主的识字,提高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品味感受“山里人”的热情,淳朴,激发学生要向“山里人”那样多献出一份真诚,一份爱心,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听过这首歌吗?《爱的奉献》只播放最后几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曾得到过素不相识的人的热情帮助吗?谁能把当时的情形和你的感想与大家谈谈。
学生畅所欲言。
2、师:今天我们就来结识一对“山里人”来感受一下他们的淳朴和热情,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课《炊烟》。板书课题。
3、师: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都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想法来读读《炊烟》吧!
在读课文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准确通顺。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课文)
2、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注意“塞”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āi,在小组内轮读,把生字词读准确。
3、用各种形式理解课文中词语
(1)借助图片理解“炊烟、热气腾腾”。
(2)结合文中具体语境、生活经验或借助词典理解“无声无息”“寄宿”“回荡”…
4、检查读文情况,教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听者可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5、再读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谈初读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腾”“豪”等
四、作业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 回忆课文,整体感知
《炊烟》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木屋的主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整体感受,教师可随学生回答板书出木屋主人的印象:热情、淳朴、善良……)
二、细读课文,品位理解
1、木屋主人给同学们留下了热情、淳朴、善良印象,你是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词句画下来。注意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 好好的品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给学生充分品读的时间)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1)外貌描写的词语“木屋里走出一位中年妇女,她面色黑红,……充满山里人的光彩。“妇女的勤劳、健康。
(2)神态、动作及语言描写的语句:她坐在旁边。笑着看我……手里不停的织着一件鲜红的毛衣,她自豪的告诉我…… 女主人的豪爽、勤快、健谈、对生活的乐观。
(3)语言动作的语句:客人来了快进屋吧。那还要问?坐下喝碗茶!……洗得干干净净。女主人的热情好客。“这不是饭馆,快放回你的口袋里”女主人的心地善良。
(4)男主人的语言“都是自家种的……”男主人笑着说,声音很轻,男主人的憨厚、淳朴。
三、感情朗读,升华理解。
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在朗读中体会男、女主人的性格。
四、回读课文,质疑问题。
读了《炊烟》木屋主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全文,看你还有什么疑问,写出来。
五、自拟文题,感悟中心。
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在山里人家里感受到的温暖,可为什么作者却以“炊烟”为题呢?如果让你来写,你想给、这个故事起一个什么名字?你认为作者的题目好在哪?
使学生体会到“炊烟”是全文的线索,又累又饿时望见炊烟,女主人为我煮饭,告别时望炊烟。
炊烟让人感到希望、温暖、富有诗意。
六、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人间处处有真情在,把你曾经得到过的一次帮助写下来,注意写清经过和当时的感受。
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希望
温暖 炊烟
木屋主人 善良 淳朴 豪爽
热情 好客 乐观
《炊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6 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山里人”热情、淳朴的性格,初步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3.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山里吗?感受过山里人的热情、淳朴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山里人的文章:《炊烟》。
师板书课题。
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想知道什么?学生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入眼、句句入心,把句子读准确、读通顺。不认识的生字可以查字典解决。
2.检查朗读情况。指明分段读,纠正错误的字音。
3.理解词语。在小组里交流,不懂的词语小组成员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差字典、词典解决,再有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交流解决。
4.再读课文,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木屋主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问题:木屋的主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人物有关的语言、动作谈一谈。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体会着认真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3.小组交流。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小组里读,并谈自己的感受。小组评价。
4.全班交流。由小组代表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谈感受。全班同学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理解人物性格,让学生体会如何透过语言文字抓住人物的精神品质。
二、角色朗读,积累语言。
三、通读全文,深化理解。
读了《炊烟》,木屋主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同学再次快速通读全文,看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一块儿解决。
四、自拟题目,感悟中心。
文章写“我”在山里感受的温暖,为什么以“炊烟”为题? 如果是你来写,你会以什么为题目?和原题比较一下,哪个更好?
板书设计
炊烟
我 又累又饿 感受温暖 感动留恋
木屋主人 热情好客 豪爽勤快 淳朴善良
《炊烟》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之笔,写下了思念故乡的诗——《诗经》有诗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首诗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乡音无改”是依恋故乡的证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则是长年在外、与家人音讯隔绝的宋之问的复杂心情。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朗朗上口,一语中的,道出了所有人思念家乡的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故乡的炊烟》。
2、作者简介:祖克慰,男,1965年12月出生,高中文化,中共党员,汉族。原籍河南省南召县石门乡寨沟村。1985年从事文学创作以来,先后在《散文选刊》、《丑小鸭》、《热风》、《河南日报》、《农民日报》、《文化时报》等56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余篇。出版有散文集《守望家园》、《故乡恋歌》、《乡村文化人》三部。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请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注重语感。
3、纵观全文,故乡的炊烟在我脑海中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并锻炼其概括能力)
明确:(1)故乡家家户户烟囱里冒青烟的壮观景象;
(2)清晨的炊烟最美,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的愉悦;
(3)傍晚的炊烟,是一种无声的召唤,农家的生活因它而有规律且十分和谐;
(4)母亲为我烤食物的炊烟,是对母亲刻骨的怀念,讴歌博大无私的母爱。
三、精读文本,深入探究。
1、文章第一段写道:“这样的景象,比任何一幅山水风景画都优美十倍,让你无法忘却,伴着你生生世世永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1)突出了故乡炊烟的美丽壮观及在我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2)是对下文内容的总领;
(3)为全文营造了抒情气氛(或奠定了情感基调),有力于后文展开抒情议论。
2、赏析第二段中 “偶尔有微风吹来 ,弥漫在村庄的炊烟便向蔚蓝的天空飘去 ,村庄便脱去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这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清晨雾霭笼罩下村庄的清新与美丽,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愉悦。
3、文章第⑷段和第⑸段写母亲为我烤玉米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明确:①记忆中的母亲烤出的是“焦香可口”的玉米,如今年岁已老的母亲烤糊了玉米。但在作者口里,两种玉米吃出的都是一样的味,一样的情;②作者将两次烤出的玉米构成对比,意在突出母亲的那颗拳拳之心,那份博大无私的爱。
4、作者为什么说故乡的炊烟“更多是缘于母亲”?
明确:记忆中的炊烟是与烤红薯、烤玉米、烤土豆,甚至是与烤鱼靠螃蟹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些都是母亲在生活困难的时期为我们解馋的美味;想起炊烟就想起母亲博大无私的爱;想到炊烟就想到了家的温暖,而这种温暖是母亲所给予的。
5、 怎么理解“故乡的炊烟是连接我生命的血脉”这句话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①故乡的炊烟伴随着我的成长,乡村的美丽,乡村的和谐,母亲的爱浸入了我幼时的生命;②乡村的炊烟永留在我记忆深处,生活的改善,年龄的增长也不会抹去对故园的思念,我永不会忘却拳拳的慈母之心。表达了“我”对故乡、对母亲深深的眷念之情,这种眷念之情永远不会停止,始终和生命相连。
6、第七段中,“如今,在我的故乡你很难看到村庄里飘起的炊烟,因为乡村的瓦房和草房越来越少了,土灶和烟囱也基本上成了绝迹的候鸟”,请谈谈这个句子的表达特点及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如今乡村里的土灶和烟囱比作绝迹的候鸟,是说乡村城镇化的步伐加快,乡村原有的风貌已不复存在,表达了作者对“炊烟难觅”而生的遗憾和对故园无限的眷念。
7、 文中最后一句话“故乡的炊烟,曾经是母亲为我放飞的”,这句话有何作用?怎么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涵义。
明确:这句话在文章最后点明文章主旨,思念家乡,怀念母亲;母亲给了我童年的回忆,幸福的生活,给了我伟大无私的爱,没有母亲,就不会有我现在富足的生活。母亲为我放飞了梦想,但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的依恋永远不会消失
8、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联系文本,说说你能体味出作者有哪些复杂情感?(此题是探究题,意在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内心复杂情感)
明确:①既有对乡村摆脱贫穷,向城镇化方向发展而感到的欣喜;
②又有因乡村城镇化而使乡村失去了原有风味而感到失落;
③依然对故乡的炊烟充满着强烈的思念,对故园有着无尽的眷念;
④对慈祥母亲的怀念以及对母爱的赞美。
四、特色总结,借鉴吸收。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树、故乡的人……故乡可写的东西太多了,然而此文却以故乡炊烟为感情的载体,真可谓独辟蹊径。全文以炊烟为线索,串起了我美好的记忆,开头描绘出一幅青烟袅绕的“比任何一幅山水风景画都优美十倍”的山水画。将人带进了清新、恬淡、安静、和谐的山村,使人对故乡眷恋之情油然而生。但这还不是最美的,最美的炊烟是清晨的炊烟。“淡淡的、蓝蓝的”,如雾霭般弥漫在村庄的房屋、绿树上,使整个村庄犹如仙境一般。炊烟不仅装点了村庄,而且如闹钟一般,给农民提醒着时间。“只要父亲看见炊烟升起,就可以根据回家的路程而断定何时收工。”炊烟串起了无限的亲情。看到炊烟,自然就想起了母亲。然而这浸透着母爱的炊烟,现在竟如候鸟般绝迹了,从而透露出几多的伤感。
结语:同学们,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他的作品《九章?哀郢》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呢?多少海外赤子抱着落叶归根的情感回到祖国,回到家乡!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你走得多远,但总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线,紧紧握在故乡的母亲手中!
五、比较欣赏,延伸拓展。
播放李行亮演唱的《故乡的炊烟》:
肩上背着那思念
路已走到故乡边
挥去异乡的疲惫
再绕过熟悉的稻田
燕子流连在云间
蜻蜓徘徊在水面
踏上记忆中的路
仿佛又回到那童年
调皮的孩子
放学去山边
母亲又等候在村前
晚归的渔夫
满载着喜悦
夕阳映照黝黑的脸
我看见那故乡的炊烟
如今就在眼前
我看见那故乡的炊烟
依然飘在天边
沉浸于动人的歌声之中,加深学生对于故乡的炊烟的印象。然后围绕“思念故乡、感悟母爱”主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六、作业布置:
导语:2009年7月16日,网友在百度贴吧魔兽世界吧发表的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随后短短五六个小时内被390617名网友浏览,引来超过1.7万条回复,被网友称为中华第一神贴。如此简短平凡的一句话,为什么会引来这么多人的关注?可能还有更为复杂的原因,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样富有温情的字句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看似诙谐好笑的一句话,却一下子唤醒了沉睡的童年记忆,我们仿佛回到在村头玩耍的儿时,忽然听到熟悉的一句“你妈妈喊你吃饭”,如此简单朴实,却传达出一种真挚的友情与浓浓的亲情,令人倍感温暖、回味无穷。(意在唤起学生内心深处温暖的记忆,从而激发写作的热情。)
写作训练:在你的内心深处,故乡最让你留恋或在你印象中最深的是什么?选取一个你认为最有代表性、最能表达情感的具体事物,围绕中心具体展开描述,着力体现自己对故乡的感情,不少于600字。
写作要点:切入点要小,选取有特征的事物,语言连贯,得体,富有感情。
《炊烟》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21个词语的意思。
2、初步学习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3、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1、读课题。什么是背篼呢?
2、读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插图说说背篼是什么?
为什么课文要用背篼做题目呢?
3、学写“篼”字。
二、自学课文。
按五步学习法预习课文
三、检查自学
1、同桌互查生字词读音。(抽查读读写写、组词)
提出不懂的词语全班讨论。
2、把难写的生字词写一分钟。考考同桌。
3、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回答课后第一题。(在书上做上记号)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五、巩固练习
1、自由朗读课文2、作业 本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学习“提示”,找出重点词句。
1、学习“自学提示”。划出重要句子。
2、讨论
(1)说说什么是重点词句?
(2)怎样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3、粗读课文,找出重点句。
这句话赞扬了山里孩子什么样的好品质?
二、精读全文,理解内容
1、说说课文是怎样写出山里孩子的“勤劳”的?
(在书上找出相应的词句,做上记号)
2、讨论:
(1)“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禾,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
(说明柴禾“多”、时间晚)
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书上又是怎样写的?
讨论课后题3(找、比、想)背诵1、2自然段。
(2)“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吁了一口气,掏出一捧红红的山柿子,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药材……”
(说明采的东西多、善良热情、好学)
(3)“拐过……绕过……走过……跨过……”
(说明路途遥远)
(4)“小脸上的汗水和泥渍。抿着小嘴微笑。”
(劳动不怕苦,不怕累)
3、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山里孩子“勤劳”的句子。根据叙述想象出一幅幅图画。
4、围绕重点,读读议议
(1)选取2、3、4、7自然段自由读。
(2)讨论:
①山风、小溪、鸟儿为什么对打柴的孩子这么亲热?
②“炊烟”为什么说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
③从“拐过”、“绕过”、“走过”、“跨过”这些动作,你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④从妈妈细微的动作,你看出了什么?
三、朗读全文。
四、课堂作业
作业 题4—6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点:深化重点句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句子:
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2、提问:这两句话都是写什么?它们的表达方法与感情有什么不同?
二、深化重点
1、齐读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
2、出示句子:
(1)背篼里盛着满满的柴禾。
(2)比较异同:
相同点:都是说背篼里盛着东西
不同点:前一句写了作者看到的事实,是平实的记叙,后一句写了作者的联想从“一次”联想到“许多次”,是指整个童年辛勤地背柴禾,点出背柴禾的象征意义。
(3)体会感情。从“领悟”到“赞扬”。
(4)感情朗读。
三、朗读训练
1、要求:
第一段要用亲切、轻快的语调来读。
第二段要用亲热、欢乐的语调来读。
第三段用领悟、赞美的语气来读。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评议。
四、分段练习,指导背诵。
(用“首词引背法”指导背诵)
五、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我们抓住重点句“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来读读,想想,这样,一个可爱的山村孩子的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他那勤劳、朴实、忠厚的美德,让人喜欢,受到人们的赞扬。
六、课堂练习◆
《炊烟》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2、读准“攒”、“撩”、“揩”、“抿”等生字,理解“炊烟袅袅”、“田埂”等词语,认清“蜿蜒”的字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尝试背诵有关段落。
4、初步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的美和山里孩子的勤劳朴实美,抓住“美”来理解课文。
二、教学过程
1、猜谜导入 。
(1)昨天老师编了一个谜语,想请大家猜一猜:小小一个兜,宝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裤兜,你猜它是什么兜?
(2)揭题
(板书:背篼)后理解。从字形上看,你认为背篼是什么做的?
(竹、藤、柳条等做成,可以背在背上运送东西的篼。)见过背篼吗?请同学板画。
(3)齐读课题。
(4)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想办法把文章读通顺、读正确。能干的尝试读流利。
(2)反馈。
(选择性朗读,特别是课文第7自然段。)
重点读准“炊烟袅袅”、“揩去”、“积攒”。
机动板书:揩、攒、撩、蜿蜒等。
大家都很会读书。你愿意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吗?我这里有配音乐的朗读,还有图,请你边听边看,想象一下描绘的画面。
(3)教师配音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4)谈谈听后的感想。
3、围绕“美”,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导入 :
美丽的夕阳下,这个勤劳的孩子回来了。
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说一说、找一找,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随机点拨(板书):晚霞美山风、小溪、鸟炊烟
(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
这里有这么一段话(出示小黑板):“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谁来读一读?再请你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两者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好好读读,体会一下或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拟人手法表现欢快、喜爱之情。)
反馈。个别说。你能用实践来证明吗?很会思考,一起来试试。齐读。
(3)理解“炊烟袅袅”。
(4)感情朗读。
a、大家都很善于发现美,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自由读——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交流——随机指导。
b、一个人就这么有感情,四人小组的力量就更大了。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感情朗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朗读方式,如:分角色读、表演读……鼓励创新。
c、交流。
d、有感情地齐读。取长补短,结合想象,配乐朗读。
4、小结。用你明亮的双眼发现更多的美。
5、作业 。
(1)、尝试背诵。
(2)划下你喜欢的句子,尝试背诵。
(3)反馈。
(4)《作业 本》第4、6题。
板书:
4、背篼(图)
生字 晚霞 美 山风、小溪、鸟 炊烟
《炊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