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说课稿2020年范文五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赅,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地理说课稿2020年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分三个课时,我讲的是第一课时。课型是新授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知识的入门,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素材,本节也着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爱国情操。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通过“海岸观船”视频、“月食”图片、相关诗句;以及教师的设问,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来突出重点)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通过“海岸观船”视频、“月食”图片来突破难点)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教学策略(说教法及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重要的是在授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插入相关的图片及视频资料,直观的展示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学情分析( 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好动,上课精力一分散,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的事实、多媒体教学方法及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知识障碍上:学生应多关心实事及善于积累一些生活细节;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知识点学生不难理解,难在举例证明地球是球体。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三、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设问:同学们都过地球的图片及从电视上看到相关视频,已经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你从太空中亲眼看到过吗?

插入视频资料:2003年杨利伟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画面

设计意图: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及对科学知识探索的热情,由时事引出新课。

【讲授新课】

1、地球的形状

展示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教师设置相关问题: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5、思考并举证:还有那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登高望远,海岸观船,月食等)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化难为易,突破难点,通过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参与进课堂中来

2、地球的大小

设问: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展示图片)

记忆技巧:

周长=赤道周长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 出示教学地球仪

学生 观察地球仪(学生自备地球仪)

教师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 回答,并有其他同学作补充。(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

教师 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型的地球仪?(可布置学生课前调查)

教师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地球仪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为下节课学习经纬线作知识铺垫)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课堂练习】详见多媒体课件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运动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比如有关气候知识、地理环境分异等有着重要意义。

2、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五带的形成,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光照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二、说学生

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但本节知识在现实中作用很大,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

学习热情高,教学中要多加利用和保护。

三、说教法

教师导学法、对比分析法、自主探究法、读图导析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说学法

1、自主探究

通过制作地球光照模型、晨昏仪模型,加强对抽象知识的形象化理解。

2、学会读图、绘图、用图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图示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3、理论联系实际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更好的掌握理论。

4、及时归纳总结

适时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提高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作息时间的调整、俄罗斯与美国的夏时制、夏季为何有午休等)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造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关键。

2、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

(1)比较任意一点位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时间长短,使学生掌握判断一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

(2)展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让学生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将通过提问来督促。分析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后,播放全球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动画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补充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方法)

(3)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由于这部分知识空间性强,为利于学生掌握,要求学生在课下制作晨昏仪模型(二分日的比较简单,只要做一个夏至日的就够了,翻过来就是冬至日的).

空间分布规律

①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则北(或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或南),昼越长,夜越短;

②太阳直射赤道,则全球昼夜等长。

时间变化规律

①太阳直射点往北(或南)移动,则北(或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②赤道上始终昼夜等长。

极昼与极夜:

①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则北(或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极点出现极夜。

②从春分到夏至与从秋分到冬至,极昼极夜区的范围逐渐扩大;

从夏至到秋分与从冬至到春分,极昼极夜区的范围逐渐缩小。

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一个探究活动,即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是否一样长,为什么?

3、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与变化

(首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来帮助学生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结合“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及随季节的变化规律,通过公式“正午太阳高度差=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差”计算一些特殊点、特殊时刻的正午太阳高度,然后归纳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空间分布规律

任意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对程度较好的班级可以指出:在任意时刻,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四周递减,且每111公里递减1度。)

时间变化规律

当太阳直射点朝向地球上某条纬线移动时,则该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渐大;反之渐小。

推论:夏至日那天,______(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值;_________(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那天,__________(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值;_________(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4、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由于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学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

(1)四季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五带的划分界限和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3度,五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5、课堂练习

①自主探究今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掌握直射点移动的量的规律。)

②读某日太阳照射示意图,填空:

(1)指出A、B、C、D、F、H、L、N、S各点的昼夜长短关系并按昼长由长到短的顺序排列;

(2)说出极昼极夜的纬度分布范围;【参考答案:极昼---(90-a)ºN及其以北地区;极夜---(90-a)ºS及其以南地区】

(3)说出C、J两点的太阳高度;(设计意图:强化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4)已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aºN,计算N、G、H、I、J、K、L、F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设计意图:力图给学生一个一般规律,,产生整体印象而不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割裂开来)

【参考答案:N-- aº、G--2 aº、H--23º26¹ aº、I--66º34¹ aº、J---90º、K--(90-a)º、L--66º34¹- aº、F--0º】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确立如下:

教学重点:1、世界降水的分布。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和季节变化。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 ,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小组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给予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悟、归纳,提升思维能力。

2、谈话法:谈话法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和沟通。本课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可以达到交流互动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所学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识。

三、说学情与学法

1、说学情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基本为农民子女,家庭经济较一般,家里几乎没有电脑,学校的图书室藏书量有限,所在地没有图书馆。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本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

四、说教学过程

(造气氛,导新课)

用电脑动画音视频材料演示降水全过程。其中用电影制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动态的运动过程,说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图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种主要形式,使学生直观获取,得出降水的定义。

(学习新课)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

1、降水的定义

什么是降水?

(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

(过渡)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2、降水量的测定

降水测量工具:雨量器(单位:毫米)

教师展示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依次介绍:雨量筒、雨量杯,讲解测量方法,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别是这个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讨论结果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过渡)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下面我们就降水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学习、分析。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问题情境:

北京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相比较,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如何准确描述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

2.看降水柱状图,分析、回答问题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10、11月);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6、7、8月);

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小结:该地降水冬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

3.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学生利用所提供资料动手绘制降水柱状图,教师根据学生绘制情况选取部分作品展示并做评价,总结降水柱状图绘制的基本过程。

三、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

让学生讨论比较等温线和等高线的定义,说明“等降水量线”的定义。

定义: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然后出示“降水的分布”。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对照课本56页活动1~5的五个问题,观察大屏幕。

画面1:点击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使之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点击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区,使之闪烁,请学生读出降水量。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一: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画面2:点击回归线,使回归线两侧闪烁,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二: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画面3:在底图上显示南北纬30•、60•并闪烁,让学生说出中纬度的纬度范围,然后对中纬度内陆和沿海地区降水量分别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总结得出规律三: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距海远,降水也少。

画面4:在《世界年降水量图》中分别显示出赤道、南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两极附近地区,由学生总结得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

、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位于乞拉朋齐(印度,迎风坡,属于地形雨)。降水最少的地区,即世界“干极”,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

这时要给同学们说明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与气温一样,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

画面5:降水与地形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巩固练习

1.下列地区中,属于冬季多雨地区的是( )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 B.30度~40度大陆东岸地区

C.地中海沿岸 D.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

2.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 )

A.1000毫米左右 B.2000毫米左右 C.500毫米左在 D.3000毫米左右

3.关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雨都出现在山地的南坡 B.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区 D.赤道地区高温多雨

4.下列地区中,属于全年少雨区的是( )

①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③30度~40度大陆东岸④两极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五、说板书设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概念

二、降水的测量

三、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柱状图)

四、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等降水线──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

六、说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使我深深体会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确实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去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本课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赋予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当然在讨论交流活动中也出现少部分同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是我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必须为之努力的地方。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4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有代表性的国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围绕环境 —— 资源 —— 人口这一主线,阐明了人地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目标: 1. 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 2. 掌握印度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了解印度的工业概况。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造成水旱灾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我将用两个课时讲解,详讲的内容是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 " 以人为本 " 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 " 二期课改 " 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印度的人口概况,印度自然环境,农业和工业的状况"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四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导入新课,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 10 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使用直观的手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揭晓答案— - 印度,转入新课。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围及地形,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印度地图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 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 2. 印度的临国主要有哪些?它们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 (ge) 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 3. 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印度人口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表,以问答的形式解决,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 从 1951 年到 2000 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2. 读图分析印度人口每隔 10 年的增长速度 .3. 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数据表,分组讨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再做归纳总结。

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我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自然。

印度水旱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水旱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下一个难点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

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读图合作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 . 对照亚洲气候分布图,看看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以图7 . 38为例分析该气候类型的特点。 2. 比较分析 1 月、 7 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 38 页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风变化的关系。 这样知识点明确,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最后我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 、"绿色革命 " 2 、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其中"绿色革命 " 是次重点,而且容易理解,我采取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结合动画对比分析的方法解决我先用动画向学生展示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我再用表格对比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在教材中,印度工业和印度农业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总结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 3 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 你学了什么? 2. 你的体验是什么? 3. 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如下设计的:这种网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最后是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作到学以至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5

大家好,我是赵玉倩,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日本》,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走进国家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学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逻辑能力尚不够强,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_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日本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图片展示,并尽量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_。

B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C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的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点。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通过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观,创设一个生动、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洲、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今天我们用{观察地图}要求学生自习观察地图,通过地图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

.

以小组分组讨论计算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

展示日本富士山图片,因富士山为活火山,导出日本这个国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问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地震、火山。这样图片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联系实际,学生分组讨论遇到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利用日本的两个象征之一"樱花"引入气候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及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图

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度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

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我布置了一下练习:

1、课本66—67活动题。

2.搜集日本风俗民情材料,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国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2020年范文五篇相关文章:

2020年初一历史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范文五篇2020

2020年初一语文说课稿范文五篇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五篇2020

初一英语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2020

我的2020年作文

2020年幼儿园教案说课稿最新范文五篇

2020年幼儿园说课稿范文五篇

关于初二地理说课稿范文合集大全

2020年幼儿园数学说课稿范文五篇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2020年范文五篇

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赅,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地理说课稿2020年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七年级地理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分三个课时,我讲的是第一课时。课型是新授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四个环节去说课。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45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