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教案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代历史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历史《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教案一
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共包括“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三个子目的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但是他们对历史充满兴趣,对历史知识有无限的探索欲望。因此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能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通过探究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问、阅读、讨论等方式,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史,能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图示法、史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将采用情境设置法作为导入,在上课之初,展示一幅江南美景的图片和一首白居易的《忆江南》,播放视频《江南美景》,随后提问学生江南地区风景优美,现在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它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那江南地区是怎样得到开发的?经济重心何时南移的?进而进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和连续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顺势引入本课,并且从诗词入手,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东晋的兴亡
在正式上课之初我会引导学生先自行阅读课文,随后提问,316年,內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南迁的北方人,怀念家乡,希望晋朝能够恢复中原,他们的愿望能否实现?为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我再加以点拨和完善。
我向学生提问:东晋时期,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你能说说这是怎么回事?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之后进行总结:在东晋初年,王导主政在内,王敦领兵在外,权倾朝野,故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我会展示教材第83页有关闻鸡起舞的相关史实,请学生回答问题,随后,展示《东晋形势图》,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2.南朝的政治
东晋灭亡后,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我会请学生阅读教材的“南朝的政治”的内容,回答问题:(1)南朝时疆域最大,江南民殷田富,社会比较安定的是哪个政权?(2)为什么说“在南北方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3.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使学生牢牢掌握并能够学以致用,我采用展示《史记》与《宋书》中的两段有关江南地区的史料,组织学生在组内讨论两个问题:汉朝与南朝时的江南经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出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在提问小组代表回答后,我会加以补充和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的引导,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且通过对史料的展示与讨论,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在新课讲完后,我将带领同学们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能够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作业:在课程的最后,我设计了开放式的作业,课后调查东晋时期海外贸易有何发展?做一个300字以内的小短文,下节课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
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教案二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是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3课的内容,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三大内容: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总之,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说学情
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本次课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具备了一些历史自学的能力,对本课关于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掌握而非理性的分析,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因此还需要教师化难为易,因势利导,不断启发和点拨学生,从而适应课程教学的要求。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和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示、引文等材料的研读和分析,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从汉到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难点】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会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
针对本课时间跨度大、概念多,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的情况,因此我尽可能多设置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初,我会叙述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乡镇一级机构改革。并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乡镇机构改革的原因和目的。在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后,进入今天学习的主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实际,从生活入手,并结合本课的主体内容,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历史的距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我会请学生出示课前搜集的北京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单位称呼,从而引入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接着出示《史记》与《汉书》中有关西汉早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四段材料,提出以下问题:西汉统治者采取郡国并行制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产生了什么后果?西汉政府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讲解西汉前期王国问题的解决后,我会介绍唐朝中期,边地战事增多,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他们名为朝廷藩镇,实则掌握地方上的军政与财政大权。接着,学生观察《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并思考节度使权力膨胀会造成什么后果?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又是什么?请学生回答后,我会加以补充和总结。
对于北宋政治的学习,我会先介绍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情况,然后出示《北宋文官出行图》,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唐宋政治上的差异。
最后我介绍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皇帝制度是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全国的权力收归中央,中央的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个人,皇权不受任何人或任何机关的限制。但在具体运转过程中,皇帝的权力和丞相的权力又会发生矛盾,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另外一对矛盾。
我会引导学生了解秦汉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丞相地位十分突出。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我会进一步介绍汉武帝削弱相权的措施。
在讲述唐朝三省六部制之前,我会先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机构掌实权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名称逐渐出现,隋唐时期,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起来,形成三省六部制。
学生观察分析三省六部结构图,我介绍三省的中书省负责政令的决策和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议和批准,尚书省负责执行,其下设六部分工负责具体事务。唐朝时三省长官和谏官都是宰相,他们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
我会讲解北宋除了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外,在中央还削弱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宋初削弱相权的各项措施。结合李沆“报忧不报喜”的故事,思考此时皇帝与宰相的关系。
我会介绍元朝地方上的行省制度是由中央的中书省派生出来的。元代设中书省替代以前的三省,它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中书令行使宰相职权。把中书省的结构应用于地方行政区,就是行中书省。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在这一部分我会介绍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管理水平。
我会请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内容,思考其局限性。
随后我会介绍隋以后,科举制形成并不断完善,成为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科举制在历史上的进步性。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等情境创设的方式,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答案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及记忆。让学生通过解读史料得到结果,可以让学生提高分析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加深印象。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答案,再通过教师的点拨与总结,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在中古封建社会这一历史阶段,中国的文明程度远远高于欧洲。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是政治文明重要表现,在疆域辽阔,地区差异显著,以农业为基础,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充分发展,给后世留下丰富的值得批判、借鉴和改进的文明成果。
作业:自主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看看二者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
历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说课稿教案三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子目,分别是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魏一统北方后,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大融合,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旧立新和汉化改革,比如迁都洛阳、学汉话、改汉姓等,其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性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从而充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二、说学情
过渡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历史,对历史充满兴趣,对历史知识有无限的探索欲望。但是知识层次和理解能力都不强,分析问题的深度还不够。因此,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通过课外学习搜集教材相关历史知识,储备必要的背景知识,进而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加深对本课的理解与掌握。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本课的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淝水之战及其对南北朝对峙的影响,明白北魏建立以及统一中国北方的基本史实,知道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提升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民族问题上树立正确的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
正确认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自主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情景导入法导入新课。
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爱我中华》,并且展示少数民族图片,让学生猜是哪几个民族?除了这些民族,同学们还知道我国古代哪些少数民族?他们现在都还存在吗?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提问的形式,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样的方法既省时又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淝水之战
对于这一子目,我会采用讲授法进行讲课。
首先,我会出示一幅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中国地图,简单的介绍前秦和东晋的情况,让学生明白战争爆发期间双方的基本情况,明白战争不可避免。
紧接着,我会结合“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讲解淝水之战的过程。在讲解完过程之后,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找出淝水之战的最终结果: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混战。
历史《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教案相关文章:
历史《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教案
上一篇:信息技术说课稿教案优秀范文总汇
下一篇:儿童与发明》教案、反思及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