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期中阶段教学反思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实际教学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不可预知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钻研教材,分析学情,设计出科学而合理的教案,进行充分的预设,要有教学机智,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四年级语文期中阶段教学反思

  通过本学期数学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以往的数学教学是把传承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现代社会,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探索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愿望要比其获得有限的知识更有价值。为了适应新世纪的发展,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们必须让教学活起来。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模式。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如第二册“元、角、分”的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我创设了“小小百货商店”的情景:把学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标上价钱。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让其中的一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顾客”要把选中的商品的价钱准备好再交给“售货员”,若给的钱数不对,其他同学要指出,角色要互换。然后,我拿着一支标价9元7角4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若想卖这支笔打算怎样付钱?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使学主放胆交流,敢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如,教学“8加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学习9加几的方法来学习8加几,让学主观察课件、摆小棒、讨论,归纳出8加几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游戏巩固本节的内容。

  2、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主的发展

  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组织有趣操作,注重培养学主的语言表述和组织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长方体、正方体角的特征、边的特征,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就能较完整地归纳出长方形、正方体的特点。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进行多次的练习,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游戏,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们学得很开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但学得快,而且记得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如教材中9加几的这一节,例1式子旁的文字是用文字语言来描述运算方法,通过教师的教读,学生齐读,抽读,同桌互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述,然后在例2让学生自己摆学具,在小组内互说运算方法,进而在例3和例4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对运算方法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述。从这些小细节里面,我深深明白了教材编写者们的编写理念,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意会与言传的必要性,通过对知识的文字语言描述,同学们看法、思维交互推进,完善了自我认识。

  4、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学具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趣拼出不同的图案,而每个学生所拼的图案都是被认可的。

  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在课堂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

  如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X氏解法”,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对他说“XXX,你真棒!”;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解法不够成熟完善时,教师下课后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然后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我常用一些彩色的纸,剪成苹果状,一个苹果上写一个算式,然后请孩子们来,“摘苹果”,如果孩子答对了,全班小朋友就对他说“对对对,这个苹果属于你。”如果答错了,就对他说“错错错,请你继续再努力。”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创新的热情。

  总之,现代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取得一个装知识的袋囊,而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开放式教学,如何为开放式教学提供更完整的理论体系,如何处理好开放式教学中“放”与“收”的关系,这些都是开放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然而教师在钻研新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地应用开放式教学,对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创新思维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都将有较大的帮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小学四年级语文期中阶段教学反思《花的勇气》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惊喜,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一、对略读课文的认识

  在初接触这篇课文后,我首先关注到了课题前面的雪花号——这意味着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因为苏教版的课文都是讲读课文,之前我从未听过、上过略读课文。因此特地上网查了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从中我了解到这类课文教学的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查阅资料我明确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绝对不能等同于我平时的课堂教学,上略读课文,教师应放得更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略读课文都有阅读提示,其实就是教学生循序渐进阅读并理解课文的步骤和方法。我教学思路就是按照这阅读提示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

  二、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本堂课的教学,总的来说令我很不满意,学生的反应平平,当然,教师是决定因素,教师未能有充分的预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从而造成了这样的境地。

  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在于以下几点:

  1.对学情估计不足

  作为教师都知道我们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但遗憾的是,因规定课前不得接触学生,我对学生的情况估计不足。我以为所借的既是朱棣文小学的班级,学生整体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必定比我们乡下学生高出许多。

  因而在我本人所执教班级的基础上,又人为地增加了难度。如当学生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后,还要求学生依次概括成四个字——“绿野无花”、“草下藏花”、“无缘看花”、“原野冒花”、“花有勇气”。我的本意是:学生既然基础好,只要求找出文中现成的语句太过简单了,而将文中语句“浓缩”成四字短语,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的回答也并非要和我所设想的几个短语一模一样,只要意思相差无多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仅够得上边,我也能及时引导。但事实上,这一设计却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成了课堂上的“鸡肋”。

  因为当我提出要求后,学生响应的寥寥无几,原本学生的发言就不够活跃,这样一来,更把他们难倒了,甚至在某些时候造成了“这里的课堂静悄悄”的尴尬局面。

  2.未能及时作调整

  其实当课前准备与学生谈勇气时,我就该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个重新估计了,因为在我看来这是很容易举例说明的,学生应该能够脱口而出,但事实上学生的反应并不好。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考虑降低一些难度(如不要求用四字短语概括,只要求找出表明原因的相关语句来朗读体悟),以使学生在阅读结束后,即能顺利地完成填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又可以节省更多课堂时间来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体会,而无需在“概括”上面纠缠过多的时间。学生的能力达不到,学得累,教师教得累,给人的印象也未必深刻,反而将本该深入体会文本的时间也都占去了。

  3.情的因素未凸显

  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尤其是两段对花的描写更是精彩至极:“原来青草下边藏了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用劲,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 迎着细密的、凉凉的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

  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瞧,有色、有形、有动作、有想象,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虽然未能亲见那些花儿,但读了这些文字,花儿的形象早已跃入脑海。可是,由于教师的设计与教学时间的关系,这些美的文字,这些体现花儿品质的语句,学生们都未能深情品味。散文的教学应以情动人,而因未真正深入文本,师未入情,生亦未入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三、课堂教学稍为满意之处

  当然,自我感觉较为满意的地方还是有的。如为了能让孩子们对课文的脉络有个清晰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填空题:

  初见草地,我感到 ,因为 ;

  拨开草看,我感到 ,因为 ;

  离开之前,我感到 ,因为 ;

  雨中去看,我感到 ,因为 ;

  体会小花气魄时,心头 ,因为 。

  先各自想一想,再同桌进行交流。这其实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看花、寻花这个过程中有那些情感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来解决这个问题,对整篇文章的学习起了很好的梳理作用。

  短短三十分钟的教学,让人感慨良多。实际教学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不可预知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钻研教材,分析学情,设计出科学而合理的教案,进行充分的预设,要有教学机智,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四年级语文期中阶段教学反思《乡下人家》

  本次赛讲课,我非常认真地备课。教学设计多次修改,力图突破原有的固定模式。我认为一篇写景的文章,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品味文字、体会情感,必须引导他们抓住主要线索,抠住关键词句仔细读,慢慢品,并展开想象,感受文字所描绘的美。由此设计了让学生看图片——品文字——说风景——细想象——谈感受——课外补充的步骤进行教学。

  我认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有:

  一、抓住一条主线,使教学结构清晰。

  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条主线:“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头脑中想一想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这样就使整个教学结构清晰、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二、在“读”中感知、感悟。

  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加强了朗读的指导,安排了多层次的朗读。开头的齐读课文,学生读得整齐,有感情。指名读,自读品味,精读感悟,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三、适时进行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广泛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自己坐在瓜架下,想干什么?想象那花儿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是什样的情景?春笋探出头来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晚霞中在院子里晚餐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在我们乡下仅仅只有这些画面吗?还会有怎样的画面呢……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得到了发挥,从而也对乡下独特迷人的景色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 过渡语设计较精细,整篇课文教学语言流畅自然。

  五、形式多样品课文

  在教学中,设计了多样的环节引导学生品味文字。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鸡、鸭。孩子们读完后能用自己的感受说自己读的是什么样的鸡,什么样的鸭。城里人和乡下人比比谁的家乡美。让学生在读完课文后,用自己的话总结表达。避免了单一的读、品、说,是课堂学习不再单调乏味。

  不足之处:

  一、 教学预设中,对时间的规划不够细致。造成课堂前松后紧。学生的发言没有都敞开说。课堂时间延长了一点。

  二、开头的导入不够灵活。总想快速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轨迹上来。结果,学生的思维有偏差时,有些急躁。后来为了显示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又把一些重要的词句处理,显得有些急切。

  三、 教学时放手尺度还可以更大些。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某些段落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多拿课文文字跟城市风景的对比,我学生对乡下人家那独特迷人风景的感受可能更加深刻。


相关文章:

1.小学四年级语文《小英雄雨来》教学反思

2.小学四年级《观潮》教学反思

3.四年级语文《乌塔》教学反思

4.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5.小学语文《触摸春天》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期中阶段教学反思

实际教学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不可预知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钻研教材,分析学情,设计出科学而合理的教案,进行充分的预设,要有教学机智,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93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