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随笔
《再见了亲人》教学随笔
《再见了,亲人》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那老师是如何教的呢?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再见了亲人教学随笔,希望你有所收获。
再见了亲人教学随笔篇一
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和期待中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不是亲人,可是她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抓住关键词,读懂、读好句子,教师的适当引导,领会文章蕴含的意思。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中的这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四、设计回读,抒发情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回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每一次事件结束时都设计了“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妈妈!我们的心永远跟你在一起”。渲染感情,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之间的深厚情谊。
再见了亲人教学随笔篇二
刚上完《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颇有感受。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地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
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3、提出的问题有概括性。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时,我提出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一问题把整段的内容都概括了出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课文。通过讨论学习,把小金花的特点分析的很透彻。
4、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教师范读,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该文语言凝炼,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拓宽思想,强化积累。如启发学生想象:八年来,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课文后三个自然段,通过朗读引导,让学生想象千千万万个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车站送行的情景,这样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很有帮助,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再见了亲人教学随笔篇三
《再见了,亲人》一课节选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图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在掌握生字词,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谈话导入
二、鼓励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自主确定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领悟课文表达方式;
3、体悟文章思想感情。并以板书形式将学习目标题于黑板右上角,时刻提醒学生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认真努力学习。
三、接下来我带着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志愿军和大娘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亲人,为后边体会情感埋下伏笔;
四、研读课文
1、从典型事件入手,感知情感。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我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忆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2、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自然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在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利用文本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3、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雪中送炭”“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跺”,“失去双腿”,充分说明了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以阅读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师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掀起了一段情感的高潮。教师不仅成为了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放下了身份和他们一起朗读体会学习,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验”、“品味”、“感悟”还给了学生。
4、设计引读,抒发情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比如最后的三个自然段,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作者以“亲人”“土地”“火车”为载体,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亲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朝鲜热土的省省眷恋表达的淋漓尽致,身处这离别的瞬间,当列车缓缓开动,千言万语汇做一句话--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三段“……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五、分层练习
六、总结本课表达方法:多种句式表达情感;虚实结合;直抒胸臆。
七、回看目标,在理解课文和领悟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学生深深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从而完成第三个目标的学习。
在课堂上,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是:
1、我能将自己融入课文,以情感带动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如此,还有什么难点化解不了?
2、“阅读体验互动巩固”八字课模成功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