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教学实录 > 《鸟的天堂》的教学实录

《鸟的天堂》的教学实录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鸟的天堂》的教学实录

  本文是一篇事物类(叙事中写景状物)记叙文,此类文体特点有三:依据游览顺序叙事,叙事中突出主要景物,情景交融。《鸟的天堂》的教学实录,小编也是为大家来了,还在等什么,快来一起看看吧。

  一、文本解读

  1、线索清晰,重点突出。

  这是一篇记事叙物类记叙文,叙述了“我们”两次游览鸟的天堂的经过。每次,作者都是按照“我们”的游览经历依次展开。第一次:吃过晚饭(时间),“我们”(人物)走过一段石子路,到了河边,陆续跳上一只小船,划船向河中心移去。渐渐逼近榕树,“我”看清它的真面目。最后,我们离开榕树(地点、事情经过)。第二次:第二天清晨,“我们”从学校出发,经过“鸟的天堂”,看到许许多多的鸟。最后,我们向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

  第一次游览,作者具体生动地描绘了生命力旺盛的榕树。先写远看“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及感受“树叶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接着写近观“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繁)”、“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根深)”、“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叶茂)”及感受“真是一株大树”、“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所见”与“所感”、“实写”与“虚写”结合,榕树之茂盛跃然纸上,同时给予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2、详略得当,动静结合。

  第一次游览行程,作者写得较为详细。第一自然段开篇即交待时间及当时自然环境“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这一段环境描写给予读者祥和静谧之感,隐约中也能感受到作者即将游览鸟的天堂时那份喜悦、兴奋之情。

  第二、三、四自然段,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将行程前半部分经过交待清楚。体现事情发展内在逻辑联系、支撑叙事发展的是体现“我们”动作的一系列动词“走过、到了、跳上、一拨、划”。“因为动词在叙事中的作用非常强大”(王开岭语)。

  第三自然段再次进行自然和细节环境描写,借以衬托人物欢快心情。第一次游览行程,作者叙述较为详细,重点写了榕树之茂盛。描静态之景,抒愉悦之情,作者多用长句。

  第二次游览行程,作者写得较为简略,除了详写船泊树下详观“鸟的活动”场面,其他经历一带而过。描动态之景,抒兴奋之情,作者多用短句。作者主要从两个方面描绘清晨“鸟的天堂”壮观、热闹场面:一是鸟的叫声越来越响亮,“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最后“到处都是鸟叫”。一是鸟的数量越来越多,展示出各种各样姿态。“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我们继续拍掌……到处是鸟影”、“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

  与鸟儿叫声、数量变化相对应的是作者心情变化:越来越兴奋。

  3、语言朴实,用词准确

  叙事化的语言,如话家常,娓娓道来。语言虽朴实,但因为是发自作者内心真实情感地自然流露,所以很多语言富有张力,读起来意味无穷。如“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等,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句子俯拾皆是。

  同时,作者通过准确用词,生动而又精准地表达了参观时细腻感受。

  (1)“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

  “逼近”较之于“靠近”,主动意味更强,更能体现作者内心渴望一睹榕树真面目的急切之情。同时,较之“靠近”,在距离上感觉“逼近”离事物更近一些,为什么会给人感觉更近一些,榕树的高大所给予观者的压迫感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2)“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展”舒展、展开;“示”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较之于“展现、显示”等词语,“展示”词语更能显示出榕树的生命活力,主动意味更强。

  (3)“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里如果去掉“似乎”变成写实,就显得不真实了;如果换成“我觉得”就把感觉和景物截然分开,语气平淡。“颤动”如果变成“涌动、跳动、颤抖”,就不能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准确地刻画出来。“似乎、颤动”传神地把当时作者的感受、联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写榕树的叶子亮丽,又反客为主,写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叶子对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让人不得不看,榕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4)“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歌声真好听。”

  三句中第一个“真”是“本来”、“客观事实”之意。而后三个“真”则有“的确、很、非常”之意,儿童话、口语化的语言运用,表达了作者内心惊讶、兴奋、喜爱之情。

  (5)“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作者采用排比句式及短句运用,真切地表达了激动不已之情。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此时作者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动作?张大嘴巴、手指着鸟儿、目光留恋于所见到的每一只可爱的鸟儿,句中逗号的使用,也很好地传达了这一心情,试想,如果改成“大的、小的、花的、黑的”,还会有这样的意味吗?

  二、支架设计

  阅读教学,老师对文本丰富的解读是前提,然后,从中选取“可教的东西”。如何选取,一要关注文体,准确辨识其文体类别,依循文体特征教学。二要关注课程年段目标,能够结合“这一篇”特点,将课程年段目标分解细化到篇章、课时目标中去,最终通过篇章教学丰富并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

  本文是一篇事物类(叙事中写景状物)记叙文,此类文体特点有三:依据游览顺序叙事,叙事中突出主要景物,情景交融。我把它放在五年级教学,结合《课标》高段要求,实际教学中,我选择了如下教学内容,并设计相应支架:

  1、内化作者两次游览叙述顺序,尝试迁移运用。达成此目标支架及言语实践活动设计:

  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说说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经过,画出关键词句,并简要介绍。(浏览概述)

  ↓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巴金爷爷在写这两次游览经过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读圈画批注)

  ↓

  暑假中,你去过哪儿游玩吗?能够像屏幕上一样,列出自己的游览线路图吗?(编列提纲介绍)

  任何知识、经验只有通过主体工具性实践,才能内化到身心层面,形成素养。本支架首先从文本整体、事件过程入手,引导学生浏览课文,提取信息,梳理文路。接着通过概述,“简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两次游览经过”。设计口语交际话题,使概述有了交际对象,在虚拟的言语情境中,更有利于激活学生言语思维,重组语言,尝试精准表达。进而熟悉文路,主动建构事物类文体表达脉络。

  这一层次都是基于文本内容层面的复述性理解。

  接着,统整文本内容及教学环节,让学生比较“作者写这两次游览经过的异同”,在比较中领悟作者“动静结合、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的表达手法,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做出解释与评价。

  最后,激活学生生活经验,迁移运用,尝试编列游览路线图。实际生活中,学生不缺乏阅读经验,也不乏生活积累。但是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缺少“联结”意识。阅读教学理应担起此任,发现二者的“榫接点”,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活动迁移运用,最终促进学生与“这一篇”所蕴藏的“这一知识点”的联结。这一层次是基于迁移运用层面的对文本做出创造性理解。

  细读品味,诵读内化。

  树

  默读5——8自然段,圈画批注:榕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

  诵读展示,相机点拨。

  ↓

  作者初次见到大榕树,心情怎样?诵读展示,相机点拨。

  鸟

  默读11、12自然段,圈画批注:清晨,鸟的天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

  诵读展示,相机点拨。

  ↓

  体会作者心情变化,诵读展示,相机点拨。

  细读品味支架设计注意三点:

  一是从整体阅读入手,放手让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获得阅读初感。二是由读“景”(榕树的茂盛、鸟儿活动的热闹)到悟“情”(作者的兴奋、激动)过渡。三是相机点拨,点拨在他们“感觉和理解的盲点”上,将“已知转化为未知”,“让他们恍然大悟”。如作者由远及近观察榕树的视角变化、“大的,小的,花的,黑的”一句中逗号运用所体现的观者内心情感等等。感情诵读指导还可选择最能体现文本主旨情感、表达生动形象处,遵循“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原则,选择上述中的一点或若干点指导学生读进去、悟得到、诵出情。

  三、教学实录

  板块一:激活初读经验 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生读题)

  师:通过上节课学习,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哪些人,什么事情?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我们两次参观鸟的天堂经过”。

  师:这里的“参观”一词还可以换成——

  生:游览,“我们两次游览鸟的天堂经过”。

  生:观赏,“我们两次观赏鸟的天堂经过”。

  板块二:浏览提取 概述经过

  师: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说说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经过,画出关键词句,并简要说说。

  【生浏览圈画,完成游览路线图:

  吃过晚饭:(走过一段石子路)——(到了河边)——(跳上一只船,向河中心移去)——(逼近榕树)——(离开榕树)

  第二天清晨:(从学校出发)——(经过“鸟的天堂”)——(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

  师:假如你就是作者,你能够根据游览路线图,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们”两次游览鸟的天堂的经过?

  (指名概述)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巴金爷爷在写这两次游览经过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默读思考,圈画批注)

  生:两次游览,都在榕树下“泊了片刻”。

  师:也就是说,两次游览,作者都把“鸟的天堂”做为——

  生:重点来写。

  师:你很会发现。

  生:老师,作者第一次游览没有看到鸟,第二次看到了鸟。

  师:你发现了不同。第一次没有看到鸟,作者看到了什么?

  生:大榕树。

  师:一次看到树,一次看到鸟。

  生:两次游览,作者都是按照游览经历来写的。

  师:你能够借助我们刚才的游览线路图来发现,很会读书。作者写这两次游览经过又有什么不同吗?

  生:第一次写得很详细,第二次只是写了鸟儿们的活动,其他写得很简单。

  师:虽然两次都是写游览鸟的天堂经过,但是一次重点写树,一次重点写鸟;一次详细写,一次简略写。所以我们读起来仍然兴味盎然。

  师:暑假中,你去过哪儿游玩吗?能够像屏幕上一样,列出自己的游览线路图吗?

  (生思考,列线路图)

  师:谁来交流一下?

  生:暑假里的一天,我们从新沂汽车南站做公交车,经过唐店,到达马陵山。游马陵山,我们先进山门,登上五华顶,钻藏兵洞,最后划船游览三仙湖。

  师:游览经过讲述得条理清晰,尤其是“登、钻”等几个动词用得准确。能说说如果让你来写这次游览经历,你会详细写什么地方?

  生:藏兵洞。

  ……

  板块三:细读品味 内化语言

  树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同去欣赏鸟的天堂吧!首先去领略一下榕树的风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至第8自然段,边读边体会:榕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圈画关键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生默读,圈画批注)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榕树很大。“从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读出来,因为榕树很大,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所以“河面变窄了”。

  师:你很会读书,关注到这个细节。

  生:榕树很茂盛。从“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读出来。

  ……

  师: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感受了,下面能够通过读,把你感受到的榕树告诉大家吗?

  (指名读,读完第五自然段,老师相机点拨)

  师:这是作者在——

  生:远观。

  师:下面的第7、8自然段是作者——

  生:近观。

  (生读到“我有机会……不可计数”一句,师相机点拨)

  师:这句写的是榕树的——

  (生齐答:枝,师相机板书)

  师: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棵榕树枝干特点——

  生:多。

  师:可以,还可以——

  生:密。

  师:枝密,也不错,还可以——

  生:繁。

  师:枝繁,更准确了。

  (师板书:枝繁)

  (生读“枝上又生根……伸进泥土里)

  师:这句写的是——

  生:根。

  师: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从这句话中的“直垂、伸进”两个动词,你能够用一个字概括根的特点吗?

  生:多。

  生:深。

  师:你觉得哪一个字更能让你感受到榕树的生命力旺盛?

  生:深。

  (师板书:根深)

  (生读第八自然段,师相机点拨概括:叶茂)

  师:巴金爷爷生平第一次见到这样“枝繁根深叶茂”的大榕树,心情怎样?

  生:兴奋、激动、高兴……

  师:自由读读第7、8自然段,体会一下。

  (生自由练读)

  师:下面,老师只让你们读一句话,看谁能够读出作者这种心情?哪句话?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不是。这句话三个词,六个字,就是“真是一株大树”一句。此刻,假如你就是巴金爷爷,我是同船的伙伴,你回抓住哪个词语来读告诉伙伴?为什么?

  生:“大树”,因为“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师:能够联系上文来读书,究竟有多大,课前老师查阅了资料,树荫面积达到20亩,比我们学校的国旗广场还大。

  师:能够抓住这个词语读读吗?

  (生读,注意突出“大树”一词)

  生:还可以抓住“真是”一词读,因为当伙伴们说是一株榕树时,我还是半信半疑的。

  师:读读!

  (生读,注意突出“真是”一词)

  生:还可以抓住“一株”读,因为当初“我”以为那是“许多株”。

  (生读,注意突出“一株”)

  师:如果在句后加上一个语气词,你会怎么读?

  生:真是一株大树哟!

  ……

  师:如果在句前加上一个语气词,你会怎样读?

  生:哇,真是一株大树!

  ……

  生:老师,这句话后面可以加上感叹号读。

  师:老师也很赞成你的意见。

  鸟

  师: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同欣赏了茂盛的大榕树,下面我们再去看看这鸟的天堂中小精灵们的活动场面吧!自由读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边读边体会:清晨,鸟的天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画出关键词语,写下自己的感受。

  (生默读圈画批注)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鸟非常多,从“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能够读出来。

  ……

  师:能够边读边想象众鸟纷飞、百鸟争鸣的情景吗?

  (生自由读)

  师:老师检查一下看看你们想象到画面没有。不过,老师不让你们读,让你们说。谁能根据提示说说?

  【多媒体出示:我听到的:起初( ),后来( ),最后( )。

  我看到的:我们把手一拍,( )。我们继续拍掌,( )。我注意地看着,( )。】

  (生自由说后,指名说)

  师:聪明的同学读了“我听到的”,就会有所发现——

  生:鸟的叫声越来月响亮。

  师:读了“我看到的”呢?

  生:鸟的数量越来越多。

  师:随着鸟的叫声越来越响亮、鸟的数量越来越多,作者的心情呢?

  生:越来越兴奋、越来越激动……

  师:能够读出作者这种越来越兴奋的心情吗?

  (生大声练读)

  师:下面听老师读一句话,请你边听边想象:此刻,作者在干什么?

  (师加上动作表情示范读“大的,小的,花的,黑的”一句)

  生:我仿佛看到作者正在用手指着看到的一只一只的鸟儿。

  生:我好像看到作者惊讶地张大嘴巴。

  师:老师把这句话中的逗号变成顿号读读,你觉得行吗?

  (师范读“大的、小的、花的、黑的”)

  生:不行。这样读非常快,感受不到作者看到众鸟纷飞是激动的心情。

  生:不行,用逗号,更能感受到作者眼睛舍不得离开看到的每一种鸟。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板块四:自主选择 背诵积累

  师:看,就从这一个小小的标点中,我们就能读出这么丰富的意味,这就是名师大家文章的经典所在。课后,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写树或写鸟的段落,有感情地背诵下来。同时,可以上网搜索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读一读。

  下课!

相关热搜

15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