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教学反思 > 二年级语文《囫囵吞枣》教案及教学反思范例

二年级语文《囫囵吞枣》教案及教学反思范例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二年级语文《囫囵吞枣》教案及教学反思范例

  囫囵吞枣(hú lún tūn zǎo)是成语,出自《答许顺之书》。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二年级语文《囫囵吞枣》教案及教学反思范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语文《囫囵吞枣》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由来。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目标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使学生明白:学习时不能生吞活剥,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教学重点: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由来。

  教学媒体:

  录音机、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成语接龙

  2.引出课题

  师:你们知道的成语真不少,其实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讲故事(配乐)

  3.听完了故事,你们想说点什么吗?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们各抒己见,谈论听后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义

  师:同学们的意见很多,也都很合理,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对这个故事还不太了解,下面同学们亲自来读一读这个小故事吧。

  师: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问同学、问老师、借助拼音、查字典等。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学生按要求读文识字。)

  1.查生词

  (先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指名学生读,然后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2.理解词义

  师: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那有没有不懂的?

  学生提出不懂得词语,共同理解。

  如:脾胃、益处、抓起、愣住、若有所悟、咽、嚼……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并为学生提供多种方法,如:动作表演,表情表演、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图片资料等。

  3.检查读文情况

  按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文,其他学生听后评议。

  三、理解课文

  1.提出问题

  师:这些词语你们理解的真好,词语是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我们只有读懂了词语,才能真正读懂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笔勾画读懂的地方。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读后的收获。

  师:你们真了不起,老师还没有讲,你们就已经读懂了这么多,那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对于简单问题,当时利用学生资源给予解决,与文章中心有关的或共性问题,教师板书在黑板上,以便引导学生共同解决。

  预设

  (1)年轻人听了这家主人的话为什么愣住了?

  (2)年轻人想的办法真的是“两全其美”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

  (3)为什么在场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年轻人哪里可笑?

  2.解决问题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理解“囫囵吞枣”的含义。

  随即指导感情朗读。

  师:你们表现的真棒,不但自己提出了问题,还解决了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学了这个成语故事,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收获。

  四、拓展延伸

  积累词语

  师:这篇课文不但短小,但读起来却朗朗上口,现在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的成语,一会儿我们共同欣赏。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二年级语文《囫囵吞枣》教案二

  教学目标:

  ★抓住人物对话,读懂故事内容。

  ★谈话交流,领悟故事背后的深刻道理。

  ★学习默读课文,做到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

  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成语故事,它的名字叫做……

  教师板书课题:囫囵吞枣,提醒大家注意“枣”字。

  谁能为我们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

  指名参照给出的提示,完成主要内容的概括。

  二、提出质疑

  在你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你一定有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大家现在小组内交流,组内能解决的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由组长归纳整理在问题纸上,我们班上解决。

  1、小组内提出质疑,组长归纳整理。

  2、全班交流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问题预设:

  A什么是囫囵吞枣?

  B年轻人为什么要“囫囵吞枣”呢?(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出这个办法的?)

  C年轻人为什么会闹出这样的笑话?

  三、围绕质疑,深入理解。

  A、什么是囫囵吞枣?

  今天我们要学一种新的读书方法:默读(说一说什么是默读)

  请大家用默读的方法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什么是“囫囵吞枣”?

  B、年轻人为什么要“囫囵吞枣”呢?(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学生从主人与年轻人的对话中体会文章内容。

  找到主人的话语,读一读,从主人的话中,你读懂了主人要表达什么意思嘛?

  主人为何要这样劝告年轻人呢?(引导学生抓住年轻人吃东西的动作描写来体会)

  为了年轻人的健康,主任客气地说:(生接读主人的话)

  年轻人听到主人这样说,他是什么反应?(愣住了)。

  假如你是那个年轻人,你为什么愣住,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呢?

  从年轻人的想法来看,你认为他听懂主人的话了吗?

  面对怎么吃梨和枣,年轻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呢?

  出示语段:“哈哈,我有办法了,……这岂不是两全齐美吗?”(指名朗读)

  练习将“这岂不是两全齐美吗?”换一个说法。说说对“两全齐美”的理解。

  年轻人所说的“两全齐美”的办法,具体指怎么做呢?有哪两个方面的好处呢?(出示课件)

  讨论:这个办法真的就两全齐美吗?

  在场的人听了他的想法后,有什么反应呢?理解“前仰后合”的意思。

  师过渡语:刚才我们通过对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清楚了年轻人为什么要“囫囵吞枣”呢?(学生简单回答)在这一段中作者主要采用了主人和年轻人的(对话)向我们讲述了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同学们想不想扮演一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表演一下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组长安排好角色,一会儿,我们要进行小组展演。

  小组内分角色表演。

  小组展演,其他小组给出评价。

  讨论:

  1、在年轻人说完后,在场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他们在笑什么?

  2、年轻人为什么会闹出“囫囵吞枣”这样的笑话呢?

  如果你在场,你想对年轻人说些什么呢?

  四、课堂小结。

  年轻人不进行分析理解,只顾着主人的劝告想出“囫囵吞枣”的办法,真是可笑。大家要记住,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时,一定要(多动脑筋,对知识,对情况多加分析与理解。)

  五、布置作业

  1、向父母讲述文中的故事

  2、阅读其他的成语故事。

  二年级语文《囫囵吞枣》教学反思范例

  《囫囵吞枣》是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这篇课文较长,生字也较多。读起来可以说是有难度的。为了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前一天留了预习的作业,要求学生晚上把课文读5遍以上,读通顺。把不懂的字词画下来,查字典弄明白。 我想,如果学生按着预习要求认真的去做,第二天的课讲得也会顺利多了。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先板书了课题,因为已经布置了预习的任务,所以,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囫囵是什么意思?课题为什么叫“囫囵吞枣”?我认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孩子们却给了我一个啼笑皆非的答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孩子们踊跃的举手,叫起来一个后,大声的回答说:“因为课文里有一个年轻人叫囫囵,他吃的枣,所以叫‘囫囵吞枣’!我问:“他这样回答对吗?”孩子们齐声说:“对!”

  真是让我哭笑不得,这就是回家预习的结果?是没把作业当回事儿?

  我说:“下面,你们认真的读一遍课文,告诉老师课文中哪里写着年轻人的名字叫囫囵。”孩子们大声的读起来,读完后,再问:“谁能告诉老师你是从哪句话看出年轻人的名字叫囫囵的?”王鑫伟站起来读到:“吃枣只咽不嚼,这不成了囫囵吞枣了嘛!”原来如此,她们不是没好好预习,而是理解上出了偏差,不明白囫囵是什么意思,就把它当成了人的名字。

  我说:“先不管这个答案对不对,拿出字典来,大家查一下囫囵是什么意思。”同学们查完后大声说:“是完整的,整个的意思。”再问:“它是人的名字吗?”孩子们一起回答:“不是!”接着问:“根据它的意思想一下囫囵吞枣应该是什么意思?”孩子们答:“是整个的把枣吞下去。”我再接着说:“那好,大家再仔细读一遍课文,想想这个故事到底说了一件什么事儿?”孩子们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

  看来,孩子们的想法和我们的想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的思维方式有时很简单,有时很独特,在引导他们理解知识时,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思想为主导,要多想一想,孩子们会怎么想,多问一问,他们在想什么,根据他们的理解程度再去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劲儿才能使在刀刃上。

14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