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五年级语文下册《活见鬼》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下册《活见鬼》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五年级语文下册《活见鬼》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文章主要写雨夜一个人持伞独行,有个在屋檐下避雨的人钻到自己的伞下一同走,也不说话,怀疑为鬼,走到桥上时,持伞人把另一人推下了水,然后跑了,到早起做糕的人家里,说自己遇到鬼了.过了一会儿,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也跑进来,说遇到鬼了.两人都说遇到鬼了,但互相看看大笑起来.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五年级语文下册《活见鬼》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语文下册《活见鬼》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生活中,或者从电视上,你们一定听过这个词“活见鬼”。板书课题,齐读。我们一起来讨论在生活中哪些情境下人们可能会用上这个口头禅。

  过渡:其实啊,这三个字就出自一则小笑话,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

  (1)指名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字音、词语。

  (3)师范读课文,读出停顿。

  标注停顿的课文。

  (4)学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进行反馈。

  2.借助译文,了解大意。

  三、品味文言。

  1.过渡:文章的大意弄懂了,我们来个对读。我读白话文,你们对应读出文言文。

  2.思考:通过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对读,你们有什么发现?(语言简练)

  3.生齐读古文

  4.对照译文,理解字词。

  四、深入研读

  1.用横线画出文中可笑之处。

  学生反馈

  2.重点理解句子:

  “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指名读文,想象第一个闯入者是什么样?

  过渡:这第一个呀,还算说得过去,最逗的就是第二个闯入者,想象一下,他又是什么样儿呢?

  3.引读: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做糕的人刚刚起来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指名读(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我们这些读者又是何等的幸运,在作者的文字间目睹了这样的画面──再读。

  4.两个人都看到了对方的狼狈相,于是──(相视愕然,不觉大笑)两个人在大笑,难道他们仅仅在笑对方此时的狼狈吗?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两个人的经历。

  生自由读古文前半部分

  5.想象二人为何都说遇见了鬼呢?分别以赴饮者和投伞下者的口吻来说说,分析他们各自的心理,完成以下问答:

  走了那么久,对方却不说话,赴饮者心生疑虑,他在想……

  于是他用脚撩试对方,却没有碰着,心就开始慌了,他想……

  于是,赴饮者……

  投伞下者又是怎样的呢?

  久之,不语,他在想……

  对方以足撩之,他在想……

  对方奋力挤之桥下,他在想……

  当他从河水中挣扎上岸的时候,他在想……

  5.自由朗读古文

  五、总结:

  1.我想问问,文章里到底有没有鬼?(没有)我说有,而且还同时存在两个,谁知道两个鬼藏在哪儿?(……)没错,两个人心中各藏有一个鬼。知道这是什么鬼吗(……)是胆小鬼。

  引读:正是因为有这一幕──(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才有了炊糕者晨起看到的场景──(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引读:正是因为有这一幕──(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才有了令我们读者捧腹的画面──(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2.思考:现在,谁来说说看,二人相识愕然,不觉大笑,仅仅是因为看到了对方的狼狈吗?

  3.简介作者。

  五年级语文下册《活见鬼》教学设计

  一导课

  在有些人的内心深处都深深的恐惧着一个东西,那就是?你认为鬼真的存在吗?今天来学习一个鬼故事,师版题,生齐说课题。师随即问:这个鬼实际上是什么?

  人

  过渡:

  请一生概述故事

  二授新

  〈一〉学译文

  1齐有感情的读译文,师纠音

  2理解译文

  (1)故事发生的时间?

  深夜

  天气怎样?

  大雨

  (2)

  人物是谁?

  撑伞人和躲雨人

  撑伞人在什么状态下?赴宴回家,想象气三份清醒七分醉的状态

  (3)

  他为什么怀疑躲雨人是鬼?

  那人不说话

  用脚没碰着

  (4)

  为何撒腿就跑?

  体会怕鬼追得恐惧心情。自读此段,指名读。

  (5)

  这个浑身湿淋淋的人是谁?

  (6)

  有趣的现象,两人都说了什么相同的话?

  有鬼

  (7)

  两人为何目瞪口呆,随即又大笑起来。

  原来他们都把对方当成了鬼。

  3

  此故事点明了什么道理?

  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师幻灯示题。

  〈二〉对照学古文

  过渡:

  译文是这样写这个故事的,古文是怎样来记叙的?让我们来对照学习,

  1指名读

  ,

  师纠音。

  2师示学习古文的方法:

  (1)读译文来理解古文

  (2)读古文看译文的解释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

  第一段师读译文一句,请生找对应的古文,第二段反之。

  4

  通过对照读,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文言文语言

  凝练

  〈三〉理解重点词意:

  师示学习方法

  (1)

  结合上下文理解,在对应的句子里找。

  (2)

  查工具书。

  1师示词、生自学。

  盖:

  值:

  蔽:

  投:

  撩:

  趋:

  炊:

  亟:

  偶:

  俄顷:

  沾湿:

  踉跄:

  愕然:

  相值:

  2指名汇报或集体回答。

  (根据时间选择随后或课后书写巩固)

  〈四〉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试自译古文。

  〈五〉根据理解,读出古文的停顿,语速要稍慢。

  1自练读。

  2指名读。

  3师指导。

  4师领读。

  5生齐读。

  6生试背,指名或集体背诵检验。

  〈六〉谈学习后感受。

  师总:世上本无鬼,庸人自扰之。

  〈七〉拓展知识:

  作者简介:

  明代戏曲家,通俗文学家,文艺理论有重要贡献。代表作有

  “三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和凌蒙初的《拍案惊奇》、《二刻拍案

  惊奇》合称为“三言二拍”。

  〈八〉拓展作业:

  试自学文言文《鹬蚌相争》和《矛与盾》的故事。

  五年级语文下册《活见鬼》教学反思

  在很多学生心目中,文言文就如一门外语,这不仅与文言文本身远离现实生活有关,更与教师在教学中将文言文肢解为语言碎片,从考试角度去教文言文有着莫大的关系。笔者以为,教学中教师应当是个激趣者,激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拉近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在文言文教学中,字、词的诠释,向来“深受”语文教师的“青睐”。 比笔者认为这只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并未登堂入室;而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感受民族语言的魅力,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等,这才是根本之所在。如果教学中我们长期忽略后者,那么势必会造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无知,更谈不上继承。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承当起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启蒙者的角色,努力去挖掘古文作品中的文化精髓,把它们传递给下一代。

  第一,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对文言文语言的整体感知。如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文中的译文,读懂课文,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此一故事,然后结合人物的心理,去体会人物的心情,“赴饮夜归者”因“久之,不语”而“疑为鬼”,随后“撩之,不值”而“愈益恐”,乃“奋力挤之桥下而趋”,这其中作者虽用几个字便把“赴饮夜归者”心理发生的巨大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通过师生的分析,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打下基础,同时,也达到理解整体课文内容的目的。

  第二, 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努力挖掘文言中的思想精髓,“古为今用”,真正让文言文教学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本篇课文短小精悍,文字比较浅显,借小喻大,寓较深之哲理于简单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和讽刺性和哲理性,是一篇非常难得的“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好教材。所以教师在课末可这样设计问题:1、故事的结果怎样?(用古文回答更好)2、此时这两人明白了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话?通过这一问题,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回答的问题不落入俗套且更丰富了,当然让学生“不迷信有鬼,不疑神疑鬼”这一教学本文的情感目标水到渠成。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是组织与合作者,是文化的继承与启蒙者,更是文言文学习的激趣者。教师要站在语言、文化的立场上去看待文言文,寻求文言文文本、文化和学生的三重回归,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去教文言文,挖掘文言文的魅力,将文言文的距离拉近,让学生爱上文言文。也只有树立这种意识,老师的教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136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