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教学反思 >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若水0 分享 时间: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一分有多长》教学反思7篇,希望大家喜欢!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篇1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女同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女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篇2

教学时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和快乐。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他们觉得数学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并快乐的学习。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究你,合作交流,发现总结,获取知识,使孩子们乐学善思,体验成功。

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恰当地使用激励手段,注意学生情感的鼓励与交流,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主动 获取数学知识,体验人文关怀,思想教育蕴涵其中。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篇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42—43页。这节课的教学,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比一比、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2、从生活出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

本节课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不足之处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应该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在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篇4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注重把测量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较好的地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地方:

1、情境的创设

以教材为参考,创设了“铅笔有多长”的主题情境,从学生的学习用品出发,在估测与实际测量等多种活动中,去探究新知。主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较为生动、贴切,使学生有一种很亲近的感觉,自然地喜欢并投入到这个学习情境中。

2、新知,力求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在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问题提出的有效性,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习活动中,力求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究知识,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注重学生个人与小组的探究交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体会学习分米、毫米知识的必要性;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探索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渗透估计方法的指导,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之前,先安排学生进行估测,估测的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明确手掌上1分米长的“小尺子”、胳膊上3分米长的“小尺子”,既加深了学生的认知表象,又提高了学生的估计水平。

待发展之处:

1、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上做文章,研究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等。

2、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于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篇5

《铅笔有多长》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而这两个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孩子充分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因此教学中,做到以下两点:

一、动手操作

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联系生活

在学生已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之后,学习并不是就此戛然而止,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所举的例子还非常的多,非常的贴切。如1毫米的物体:自动铅笔芯的宽度、护导牌的厚度(刚好我佩带着护导牌)、包数学书的书皮厚度、五毛钱的硬币厚度……1分米的物体:积木的长度、大正方体的长度、黑板擦的提手长度、开关板的宽,学具盒的长度……。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体,不仅加深学生对“1分米”“1毫米”的印象,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还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他们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感受到探索的魅力和发现之余的喜悦。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篇6

《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是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测量》的带头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平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习毫米再学习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习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习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篇7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P42-43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习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习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问题的提出,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上完课后的感觉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习中来,我认为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的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发现,才能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190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