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若水0 分享 时间: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案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写教案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感谢您的欣赏。

《从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2、重视边塞诗中的意象运用

3、学习诗歌比较,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 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 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的背景介绍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 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

从军行 (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5,重难点分析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场景,用他自己的话来表达。

注: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深秋时节,一个守着边境的士兵独自在城市的忧伤中吹着悠扬的竹笛,思念着竹笛的笛声。

2)这首诗写相思相思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抒情的风景,抒情的音乐,

3)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烽火城市(重要的边城,遥远)黄昏(黄昏思乡是苍白和悲伤)

秋天的海风(秋风萧瑟的情节)(不是留恋和怨恨羌笛)

关山月(堡山距离)

摘要:环境描写在人物心理活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进一步加深了主人公内心的感受。

4)抒情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雪山)的特点比较分析,环境描写与心理学的区别是什么?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5) 比较分析同一个诗人不同风格的诗句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年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比较两首诗同样写“愁”,但两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

提示:《从军行》(其一)愁中带有苦的意味,因为戍守边疆的环境凄凉,带给主人公内心的凄凉。情感更深一层。

《闺怨》只是单纯的闺中少妇思念丈夫的心情。

6,板书

烽火城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秋 伤春悲秋(衬托人物心理)

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愁 点明主题

《从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国思想的教育。

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悟诗中意境。

2.品味诗人笔下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爱国之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出示组图(边塞),这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想到学过的那些古诗。

2这就是我国西北大漠的风光。也就是边塞。当时大唐,一些游牧民族,却时常侵扰边境,引发战争。将士们就驻守在这,戍守边关,保家卫国。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他常年随军,跟随将士们一起生活,一起经历战争,所以他写了很多关于行军打仗的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从军行》。

板书:从军行    (读题)

二读题释题,作者简介

1说说题目意思。介绍“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2作者介绍。七绝圣手。(圣)学习其中一首《从军行》。

过渡:写了边塞什么情况和战士们怎样生活,

三读通古诗,弄懂大意

1读通古诗。要求:自由读诗,仔细读,争取读正确。

2指名读。引导读出节奏、韵味。(标节奏)

3读懂古诗。回顾方法:注释、看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

自读自悟:利用这些方法理解,不明白标出。

4交流理解。指明说大意。

适时补充:青海(出示青海湖图片),玉门关(图片)

穿(磨穿磨破),百战(百→许多次,三千尺,高百尺)

四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1出示学习任务:默读古诗,拿起笔,把令你印象深刻的字词圈画出来,思考:透过这些字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简要在书上写一写。

2明确方法。根据学生圈画的字中途提示:如“暗”,你仿佛看到(乌云密布、硝烟滚滚),听到(万马奔腾),想到(戍边将士环境恶劣)

3学生继续体会。

4交流汇报。如:“遥望”(哪里望、望什么、望得到吗?四处地点,它们在哪,出示地图,介绍四个地方:海拔3000多米、人迹罕至,终年积雪、绵延千里,我军戍边营地孤单一城,军事要塞、国家边境。两地数千里、快马加鞭、五天五夜——望不到,为什么望?——了解军情。要塞?张骞、李广、唐僧。出示图片)

边说感悟边读。(指导读)

5一起来体会后两句,找到了什么印象深的字词?

预设:“穿”(将士们战斗时打得英勇,打得顽强,打得艰苦,铠甲破烂、血迹斑斑,战场厮杀、出示战争视频)

“终”(坚定决心,发誓不胜不回——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豪情、情怀?听到豪言壮语)

“不还”(为什么?有国才有家,有家才可回)

即使破楼兰,可以还吗?(唐诗中去找: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李白: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明白什么了?誓死保卫、戍守保卫、爱国之志,但仍是发出铮铮誓言)

6相对战士、诗人说点什么。

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通过这首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1300多年前,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场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爱国之情。

《从军行》组诗共7首课下收集读读,有描写了些什么。

板书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遥望 穿

黄沙/百战/穿金甲, 誓死报国爱国之志

不破/楼兰/终不还。 终 不还

《从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

1、引入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板书课题:从军行)

2、解诗题

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

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生读)

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

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

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②追问:什么样的雪山?(出示雪山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海拔4000——5000米,终年积雪,雪光闪耀,异常壮丽。祁连山因它的雪白而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

③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

④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溅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句,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指导感情朗读(你不仅走进了边塞,也走进了征人的心啊!)

⑤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和玉门关有关的吗?背给大家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⑥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孤独,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

过渡:环境是这样的'恶劣, ;乡情是这样的深切, 。可戍边将士——

出示(一)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齐读,谁愿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征人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破楼兰就不回来。)

②师:“穿”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

金属制作的盔甲会磨破!不可思议呀!你认为可能吗?

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呢?

③指导感情朗读: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 。

刀光剑影、生死拼搏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 。

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决心,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决心。)

3、感悟诗情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家乡的亲人,真的不想还吗?

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你为什么‘终不还”。

学生练笔、交流。(结合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忠心报国)

4、练习背诵

过渡: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豪迈情怀,第二首诗又将为我们展示了边塞将士们怎样的生活呢?

出示(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①轻声慢慢的读,细细的品味,诗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深深触动了你,就把它画下来,再读、再品。

②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品味“昏”,“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风沙遮天蔽日。一个昏字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出征的军队卷尘挟风,气势逼人。)

“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让我们想像到了前锋部队的英勇,也想像到了前方的的仗打得艰苦、出色,

③师小结: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处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我们去体会,去遐想。这就是王昌龄的高明,不怪人们称他为“七绝圣手”。

④感情朗读、背诵

三、总结全诗、升华悟情

1、不是每场战斗都能像这次这样取得胜利,“一将功成万骨枯”战斗的胜利是用许多将士“白骨掩蓬蒿”的壮烈牺牲换来的,战火无情,(出示课始师生接读的两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征战地,能得几人还。学生读。

师:“能得几人还?即使人未还?可守边的战士们却——(引导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在这两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四、拓展延伸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其四、其五,还有另外五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诗人的边塞诗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

《从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2、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 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

2、 理解“从军” 板书:从军

3、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

板书:行。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

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

等,都属于乐府诗。

2、 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

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

3、说说你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 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 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4、教师范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好,下面我不说了。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5、 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画图出示以上地方。

6、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

7、 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8、齐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9、多媒体出示古战场图

10、第三句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

11、 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

为了让我们的子孙不再遭受战争伤痛,我们发誓————

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

12、“战地记者”采访戍边将士。

四、体会意境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

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音乐起。师生齐读(注重平仄。)

五、品悟诗情

过渡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我们只读了几遍,那我们来聊聊吧。

1、读了这首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2`指名说。

3、同学们,这就是王昌龄给我们留下的边塞诗。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就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呢?

3、从哪个字体会到了什么?

六、拓展

1、保卫边疆的将士们呀,我————————

2、搜集有关赞美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古诗。

《从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1、诵读古诗并背诵。

2、指导学生学习查找、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30分钟)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

配乐播放一组边塞图片。

学生看图。

师解说:这是远古的边塞,这里人烟稀少,这里有荒凉的大漠,残破的孤城,冷峻的边关,更有四起的硝烟和残酷的战争。

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这里条件艰苦。

师: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就在这荒凉的大漠写下了千古名篇《从军行》。

生齐读课题。

二、 解题,了解作者。

师:“从军行”是古代乐府诗集的一个题目,一般用来描写古代军旅生活。

师:你们想了解诗人王昌龄吗?

生:想。

师:那就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上网查找资料认识他吧。

师边上网演示边介绍:点击浏览器,在百度中输入“王昌龄”,搜索,就会出现很多有关王昌龄的信息,打开相关网页,就能能获得你所需要的内容。

学生观察学习。

师:老师在课前也搜集整理了一些王昌龄的资料,请看,谁来读。

大屏幕出示诗人简介。

指名读。

师:除了上网,我们还可以通过查阅书报来搜集资料,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还能使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 初读古诗。

师:同学们,古诗的学习,离不开一个“读”字,通过预习,谁能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课件出示古诗。

指名读。

多音字正音“还”读huán。

读并理解生字“孤、遥”。

指名读。

师:同学们的预习效果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全班齐读。

指名读诗。

师评价。

四、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师:我们学习古诗,不光要会读,还要理解诗意。平时,你是怎样理解诗大意的呢?

生:借助课本中的注释理解。

师:好,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理解故事。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分小组学习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读第一行,再说诗意。

生:青海湖上满天都是云,把雪山都遮住了。

师:你从哪个字看出来云把雪山遮住了?

生:我从“暗”字看出来的。

师表扬。

师:第二行谁来说?

生:一座孤零零的城在遥望玉门关。

师:是孤城在遥望吗?

生:不是,是人在望。

师:是谁在遥望呢?请同学们看课本中的插图。

生看图,回答:是孤城的将士们在遥望玉门关。

师表扬,小结方法:课本中的插图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诗。

师:谁来读第三行?

生读,说:荒漠中的将士们身经百战,身上的铠甲都被磨破了。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他们铠甲都磨破了?

生:“穿”是磨破的意思。

师:最后一行谁来说?

生:不打败敌人就不回家。

师:“敌人”是诗句中的哪个词的意思?

生:诗中“楼兰”是指敌人。

师表扬:你真会读书。把课文中的注释概括得这么简洁。

师小结: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确实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古人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就是要多读,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古诗。

生自由地读诗,说诗句的大意。

五、 品读古诗,体会感情。

课件出示一二行诗,配图。

师:同学们,你们看,在这荒凉的边关,将士们背井离乡,长年累月,戍守边关,远远望向玉门关时,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们会想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师:想家了是吧?如果你是将士们中的一位,你会想念家乡的谁呢?

生:我想爸爸妈妈。

师:把你的想念之情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读一二行诗。

师:如果你是一位父亲,你会想念家乡的谁呢?

生:我会想我的儿子。

师:把你的思念之情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读一二行诗。

师:思乡之情如此迫切,但他们却义无反顾地戍守边关,抛头颅,洒热血。

生齐读三四行。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将士们打了很多仗。

师: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百战。

生:穿。

师:战争如此频繁,惨烈,他们想回家吗?

生:想!

师:他们回了吗?

生:没有回!

师:为什么想家又没有回呢?

生:仗还没有打完。

生:他们还要戍守边关。

师:他们虽然思念自己的家乡,但他们更爱自己的祖国。所以将士们发出了壮烈的誓言——

生:不打败敌人就不回家!

全班齐读最后一行。

师:将士们的决心如此坚定,老师也想读读。

教师范读。生再读。

师:这不仅是一份庄严的誓言,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正是有了这些保家卫国的将士们,才有了人们幸福安定的生活。

全班自由朗读,并背诵。

六、 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王昌龄的《从军行》一共有七首,这只是其中的一首。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书籍去看看。

结束语:王昌龄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将士们的爱国热情却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如今的和平盛世,我们该为祖国做些什么呢?这就有待于我们课后去思考,行动!


《从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五篇

小学学校国学经典诵读计划

小学生角色游戏教案5篇

小学体育游戏教案优秀范文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教案模板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五篇

《从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4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