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教案 > 语文教案 > 必修五语文《论修身》教案

必修五语文《论修身》教案

若水0 分享 时间:

孔子的道德学思想后来被孟子所继承,并且从人性论出发作了更深刻的哲学论证,标志着儒家思想的基本成熟,所以后来的儒生都以孔孟门徒自居。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必修五语文《论修身》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五语文《论修身》教案

[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辨析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准确理解课文中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修身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强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

三、了解、借鉴课文中“内省”“忠恕”“诚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贫乐道、信念坚定、胸怀坦荡、注重自省的崇高风范,提高自我修养、道德完善的自觉性。

四、学习本文言简意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方法阐明深刻道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穷、过、患、兴、滥、诛,诸、也、其。

二、着重理解课文中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坦荡的胸怀。

三、难点:文言语句的翻译、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历史的局限等等。

[教学方法]

在学生反复诵读、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拨、提示。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是朗读、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

初中时同学们学过《论语》的选段,此外,大家还通过书刊、电视、网络等途径,对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同学还能背诵《论语》中的不少经典语句。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孔子,还可以谈谈你对《论语》中的某句话的理解。

学生发言。教师可让同学们放开讲,不必作过多评论。

教师归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修身养性”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讲究个人修养有几千年的良好传统。构建和谐的社会,也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才能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社会更加和睦和稳定。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他说得很多话,即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有很大的教化作用,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真体会。

二、阅读理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疏通文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分别找不同同学将每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其他同学可以纠正,老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用法。

全文分为四节,每节有五段话。

1第一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

六十而耳顺:耳顺,指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

不逾矩:逾,超越;矩(jǔ),规矩。

朝闻道,夕死可也:朝(zhāo,不读cháo),早晨。

莫能兴:兴,起来。

君子固穷:固,坚持,坚守;穷,困窘,走投无路。

小人穷斯滥矣:滥,过度,没有限制。这里是无所不为的意思。

幼而不孙弟:孙,通“逊”,顺从长辈;弟,通“悌(tì)”,尊敬兄长。

长而无述焉:述,无可称道,指无所作为。

2第二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还要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患,忧虑,担忧;其,这里可译为“自己”。

“不己知”,是宾语前置,应译为“不了解自己”。

君子求诸己: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于予与何诛:与,语气词;诛,责备。

内省不疚:疚(jiù)忧苦,内心痛苦。

3第三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巧言、令色、足恭:令色,满脸堆笑的样子;足,过分,过度。

左丘明耻之:耻,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以直报怨:直,公正无私。

4第四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质胜文则野:质,朴实,与“文”相对;文,文采,指对仪容举止进行雕琢修饰;野,缺乏文采,鄙陋。

文胜质则史:史,虚浮。

君子泰而不骄:泰,平和;骄,自高自大,盛气凌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荡荡,宽广的样子;戚戚(qī):忧愁,悲伤。

居处恭,执事敬:恭,恭敬,端庄,这里可理解为守规矩;敬,谨慎、认真。

虽之夷狄:之,动词,到……去。

三、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诵读课文。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感悟。

四、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一、二、五、六题,并思考第三题,准备第二课时讨论发言。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感悟,提高完善个人道德的自觉性。学习辨析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可找多名同学朗读课文。

二、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可在若干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形成比较准确、比较一致的意见)。

(一)第一节主要内容:修身是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坚定的信念。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表现孔子从少年时代求学开始直到逐渐走向“仁者”的长期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思考、奋斗的过程,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逐渐转化的过程,直至最终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一个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的境界。

今天看来,这段话仍然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人的一生,学习、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没有止境的,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以达到与外界的融合。

2第二段话(“朝闻道,夕死可矣”),表现了对真理的热爱和执著追求。追求真理,胜过生命,短短七个字,令人感动。

3第三段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比喻的说法,说明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考验人的意志。孔子是第一个用松柏这一形象来比喻具有坚定信念、坚强意志的“君子”的,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4第四段话(“在陈绝粮”),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君子即使在极其困窘的处境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正是对这段话的诠释。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也是孔子树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赞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第五段话(“原壤夷俟”),以一段尖锐的语言和一个形象的动作表明孔子对没有修养的人的极度蔑视,从而树立起一个嫉恶如仇的君子形象。应当注意的事,孔子对原壤的谴责是从他“幼而不孙弟”说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小不注重亲情孝道是道德沦丧的起点。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是有所启迪的。

(二)第二节主要内容:主要谈修身的方法——内省。孔子十分强调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规范,那么怎样实现“仁”呢?孔子说“为仁由己”。也就是说要实现“仁”,还得靠自己。修身的本质就是不断进行内心反省的过程,孔子称之为“内自省”、“内自讼”、“躬自厚”、“求诸己”等。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不患人之不己知”),强调在别人不了解自己,即在自己的品德、学识等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不埋怨别人,而是反躬自问,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段话表明,人要有自知之明,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2第二段话(“君子求诸己”),以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应自强、自省。

3第三段话(“宰予昼寝”),以“朽木”“粪土”两个通俗形象的比喻,说明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自己不觉悟,不奋发努力,教育的作用就将是有限的。而且,判断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到底如何,不仅要看他怎么说的,更要看的实际行动。

4第四段话(“过而不改”),说的是一个人要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孔子认为有过失是难免的,但要勇于承认,更要勇于改正;如果坚持错误,不肯改过,错误就真地成为错误了。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修身的方法,更强调了修身的一个重要原则。

5第五段话(“司马牛问君子”)中“内省不疚”与“君子不忧不惧”是因果关系。当遇到批评、诽谤时,孔子要求首先是自省,检讨自己是否有过错,但如果经过认真反省,确认自己没有过错(问心无愧)时,就不必有什么忧虑和惧怕的了。这是多么可贵的品德!既严于律己,又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决不盲从或屈从外界的否定和压力,做到这一点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三)第三节主要内容:讲忠恕之道。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以“忠恕”二字概括孔子的“道”,这个道就是“仁”。忠,就是忠诚于自己的理想和原则;恕,就是宽容之心,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强加于人,正直宽容之心,就是忠恕之道。忠和恕是辩证的关系,既要坚持理想,又不能为所欲为。忠是对己,恕是对人。

2第二段话(“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对“恕”作了具体阐释,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孔子道德观的高度概括。它既是对“仁者”自身的约束,即要求一个人要有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即要尊重他人,体贴他人。这一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对于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第三段话(“巧言、令色”),是从反面告诫(“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君子决不能虚伪谄媚,而应当光明磊落,是非分明,不应掩饰自己的好恶。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忠恕”的内涵。

4第四段话(“人而无信”),是讲“信”的重要性。“信”是孔子道德范畴乃至中国传统道德范畴中的重要内容。“民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到了今天,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对外贸易与交流,诚实守信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5第五段话(“以德报怨”),主张公正平等。孔子虽然主张“恕”,但绝不是无原则地宽容忍让,甚至委曲求全地“以德报怨”。他主张“以直报怨”就是坚持原则;他主张“以德报德”就是公平公正。这表明孔子在真理面前时不退让的,是不提倡以牺牲原则来求得友谊和睦的。

(四)第四节主要内容:通过与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所应具有的风范、气度、胸怀和表现。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是讲“质”与“文”的关系,即仪容举止与内在素质的关系。孔子认为君子要讲究仪表,但又不能过分修饰,要做到“文质彬彬”,即既朴实又有文采,达到内在美与外表美的高度统一。直到今天,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第二段话(“君子泰而不骄”),以“泰”与“骄”的对比说明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泰”与“骄”似乎只是一种表象的区别,但实际上是内在本质的不同。“泰”,即平和、安适的样子,表明君子的旷达,虚怀若谷,胸有成竹;“骄”是骄狂,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但其内心却很空洞,很虚弱。所以,真正有知识、有内涵的人常常显得很平静,甚至“大智若愚”;而愈是表面张狂、骄纵的人,愈是无知浅薄的人。

3第三段话(“君子坦荡荡”),是君子与小人心理状态的不同:君子胸怀宽广,无所掩饰,不追求虚名富贵,因而是坦荡的,豁达的;小人总是考虑个人利益,患得患失,顾虑重重,言行不一,心胸狭隘,因而总是忧愁、悲观的。

4第四段话(“樊迟问仁”),是说君子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中,都能保持始终如一的做人准则。“居处恭”,应当就是儒家提倡的“慎独”。君子即使在无人监督的独处情况下,也要谨受规矩,严格自律。“执事敬”,是讲做事要认真,一丝不苟。“与人忠”,是讲与人交往、共事的基本原则,要忠诚、守信。“虽之夷狄,不可弃。”即使到了荒蛮之地,也绝不改变做人的准则。“不可弃”三个字,表现出孔子对信念、对道德行为准则的坚定不移。

5第五段话(“子夏曰”),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评价。“三变”,表明孔子在弟子心目中的印象:他既是温和的,又是严肃的;他既充满情感,和蔼可亲,又严格要求,坚持原则。这是一个令人可亲可近,又令人敬畏的长者形象。

三、请同学们谈谈学习的体会和感悟(应让同学们畅所欲言,鼓励发表独到的有深度的见解,可就某段话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不要求全面)。

四、处理课后练习题。

第一题,让学生结合课文逐一解释“兴、固、滥、诸、诛、恭、耻、友、德、泰、荡荡、戚戚、即”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题,了解掌握“过、患、也”等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

第四题,让学生以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语言特点。

1言简意赅,精辟深刻。如:“君子不忧不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善用比喻说明深刻道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朽木不可雕也”等。

3运用对比,使语义更加鲜明。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4运用对偶、并列、排比的句式,使语言整饬,朗朗上口。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等。

第五题:“之”“其”作代词的用法。

举例: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其,他的(指刘邦)。

天下皆叛之(《鸿门宴》):之,他,代秦王。

第六题:“穷”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举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穷尽)

欲穷千里目(用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五、课后练习

1选择背诵课文中的几段话。

2阅读下面的文章,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加强个人修养的认识,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对《论语》修身思想点滴认识及其现代价值探讨

铁笛书生

少年时正赶上“传统文化热”,坊间“白话_”、“_精选”大行其道,彼时闻得宋初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平天下治天下之说,余亦不疑。现在回想颇觉可笑,那不过是赵普的托词而已。孔子之时,诸侯纷争,兵戈四起,所谓“春秋无义战”,当时为各国见用的是商鞅、韩非等法家学说,其后是苏秦、张仪等纵横家得宠。孔孟之时,王道不行。

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自此取得历朝的官学地位,其间虽有反复,但大体如此。但又何曾有过王道呢?无非是“儒表法里”,不以“万物为刍狗”就不错了。

宋末理学与明末心学越发展,越拿金、元及清没有办法,江山却落入异族之手,真可是“愧无半策纾国难,只余一死抱余恩”。所以儒家政治思想从来就没有平过天下,也不可能,到现代社会就更不合时宜了。

《论语》不能平天下,若用于修身则于国于己善莫大焉,也算是一种“平天下”吧。

现代社会的建设目标是以宪政为基础的民主法制社会,依法治国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法治社会的有效运转,仍然要有赖于社会成员个人道德主体的挺立意识。“没有充分深厚的个人美德基础,任何普遍社会规范都不能内化于人的实际行动,现代西方伦理学家如麦金太尔、查尔斯·泰勒等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引自万俊人文《儒家伦理:一种普世伦理》)《论语》语言质朴,义理深远,内涵丰富。比如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有诗的美,依己见,且达到了诗的最高境界。但在《论语》中,还是有关修身的道德学说之义最为殊胜。康德说,“由于道德学优越于理性的一切其他工作,所以古人用‘哲学家’这个词时,总是特别指道德学家说的;而且就是现在,如果某人在理性指导下显示出自我控制的能力,我们由于某种类推,也称他为哲学家,而不问他的知识如何的有限。”(《纯粹理性批判》韦译本)《论语》中的修身思想影响到了中国人几千年,是我国最为宝贵的思想财富,所给予我们的往往会大于我们所期望的。

《论语》可以作为建设“法治中国”的“本土伦理资源”,这也是今天学习、研究《论语》的现代价值所在。

我认为,《论语》中的修身学说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为了避免歧义,修身这里指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时也不碰“福德两难”这个千古无解的难题。

1强调道德修养实践的个人主体性,重实践,轻空谈。

孔子的道德学说中心概念是“仁”,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仁”是个很复杂玄妙而难以达到的东西吗?其实很简单。“仁远乎哉?我欲仁,仁至矣。”(《述而》)孔子认为仁的实现在于个体认识到仁,即人皆有耻辱之心。并要主动追求实现仁,仁在人的主体自由活动中体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卫灵公》)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实现在于实行,不是华丽的言辞。故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孔子对空言“仁”极为痛恨,“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废也”(《阳货》)。所以儒家的精要在于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那么,谁继承了孔子的衣钵呢?“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他们都会说,没有提到曾参。我们看《论语》中这样一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一个“唯”字有一点后来中国禅宗不立文字以心证心的味道。曾子不但意识到“仁”,而且身体力行。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怎样做的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确实到了“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地步。所以,曾子才是孔子的真正传人。现在有的学者论证《论语》为曾子的门人所作,道理是在此吧。

2儒家讲“慎独”,这与康德实践哲学的“自律”有相似之处。儒家与先于道德情感的康德绝对律令不同的是,儒家更强调“诚意”,孔子的“仁”是从人性基本情感出发,情理交融。只有从儒家的情理结构出发,才能理解《论语》中的仁、义、信、忠、恕等概念。

关于儒家的情理之间的关系,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中有精辟的阐述,抄录如下:

宋儒的说心统性情,毋宁可以说,在全部人生中,中国儒家思想,则更看重此心之情感部分,尤胜于其着重理知部分。我们只能说,由理知来完成性情,不能说由性情来完成理知。情失于正,则流与欲。中国儒家,极着重情欲之分开,人生当以情为主,但不能以欲为主,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以至无情。”(转引自李泽厚《探寻语碎》)孔子认为,“仁”的实现要从人的基本亲情出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学而》)还有,“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将以观之哉?’”(《八佾》)这里也是从基本的人之常情出发,而不是用抽象的“仁”。这个概念去套。因此,孔子提倡仁义要出乎真情,不要假仁假义。“匿怒而友起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他的门人也继承了这个思想,“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子张》)再举个例子,《阳货》中有这要一段:“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他认为为父母守三年丧太久了。孔子没有讲什么大道理或世俗规矩这些东西,而是问他:“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不守三年丧你心安吗?宰我说:“安。”孔子告诉他:“女安,则为之!”你如果心安,就不要守三年丧了。当然,孔子是讲原则的,比如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注意,孔子对宰我的谴责是从人伦亲情出发的,他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你从出生起,至少要在父母怀中呆三年,你就不能有同样的爱吗?为父母守三年丧。孔子反对矫情,假仁假义:“乡愿,德之贼也。”(《阳货》)

孔子的道德学思想后来被孟子所继承,并且从人性论出发作了更深刻的哲学论证,标志着儒家思想的基本成熟,所以后来的儒生都以孔孟门徒自居。当然,由于孔孟的道德学形式与质料不分,且与政治学说交织在一起,从历史的角度看可能是合理的,但若与现代价值来判断,有些论断不止是偏见,简直就是荒谬了。在阅读《论语》的时候我们也应当注意鉴别,仔细分析。不要去学那个台湾的南怀槿,牵强附会,强作解人,徒添笑柄。影响中国人思想的,除了儒家,还有道家、释家等,但以儒家为主。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了吗?》中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正是儒家积极进取,“知不能为而为之”的精神,中国近代历经磨难,多少次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是儒家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儒家思想激起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国尽忠,这在世界历史上看也是罕见的。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恐怕即使目不识丁的山野樵夫也有耳闻吧。学习《论语》不能指望人们就因此成为君子圣人,但《论语》中的思想毕竟契合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的儒家传统,于文明中国的建成不是没有裨益的。

熊十力先生在《佛家名相通释》中说,读古书要“根柢无易其故,裁断皆出己见。”

《论语》作为一部已经距离我们年代很遥远的语录体著作,“根柢无易其故”是很难的,“裁断皆出己见”是否合理就要看个人的学识高低了。我想,无论后人如何解说《论语》,都不会有损于这部著作的伟大,都无损于孔子的伟大。海德格尔于1942年致友人的信中说,“每一篇对我的哲学之陈述,都必将导致不幸,亦至对《存在与时间》本身亦然矣。”今日说《论语》,幸哉?不幸哉?

《论修身》同步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毋意(wù) 不逾矩(jù) 子路愠(yùn) 原壤夷俟(sì)

B.不疚(jiù)叩 其胫(jìng) 长戚戚(qī) 文质彬彬(bīng)

C.俨然(yǎn) 不可杇(wū) 不孙弟(sūn) 忠恕而已(sù)

D.夷狄(dí) 莫能兴(xīng) 不孙弟(dì) 小车无(yuè)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语言基础知识中的语音题,其中选择的主要是口语中易读错的字音。A项“毋”应读“wú”,“矩”应读“jǔ”;C项“孙”应读“xùn”;D项“弟”应读“tì”。

答案:B

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释义无误的一项是( )

A.朝闻道(了解了道) 从者病,莫能兴(起来)

B.长而无述(可以称道的) 小人求诸人(众,多)

C.文胜质则史(虚浮) 于予与何诛(诛杀)

D.君子固穷(本来) 君子泰而不骄(平和,安适)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语境中实词意义的理解。B项中的“诸”相当于“之于”,C项中的“诛”意思为“责备”,D项中的“固”意思为“坚守”。

答案:A

3.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之 B.以

C.而 D.于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用法。A项前者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为结构助词“的”;C项前者为转折连词“却”,后者为并列关系;D项前者为“给”,后者为“对于”。B项两句中的意思都为“用”。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匿怨而友其人 B.左丘明耻之 C.内省不疚 D.幼而不孙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词类现象。A项中的“友”活用为动词,意为友爱;B项中的“耻”,意动用法,“以……为耻”的意思;C项中的“内”名词作状语,“在内”。D项中的“弟”通“悌”。

答案:D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不患人之不己之,患其不能也 B.何谓也

C.何以报德 D.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A、B、C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D项是判断句。

答案:D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译文: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

B.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译文: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译文: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D.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解析:C项中的“言”意思是“字”,应译为:“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答案:C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分别完成7—8题。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十有五:意思是十岁或者五岁。

B.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逾:越出。

C.三十而立 立:树立信心。

D.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自然界的命运。

8.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段文字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B.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C.他看到了人的学习和道德修养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是各自独立的,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只要做好这一阶段该做的事即可。

D.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这种融合完全可以通过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去完成。

7.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语段阅读中词语意思的理解。A项“十有五”意思为“十五岁”,C项“立”意思为“自立”,D项“天命”意思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答案:B

8.解析:考查对句子的理解。B项应是“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C项应是“人的学习和道德修养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是相互关联的”;D项应是“这种融合不能完全通过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去完成”。

答案:A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分别完成9—10题。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9.下列句子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予与何诛!

意思是:对于宰予这个人,即使杀了能有什么用呢?

B.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意思是: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

C.于予与改是。

意思是: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D.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意思是: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10.对这段文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段文字里,孔子用“朽木”和“粪土之墙”作比,是为了要说宰予这个人心灵太肮脏。

B.孔子对人的观察,一直采取不但要听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行为的方法。

C.看到宰予白天睡觉,孔子恨不得杀了他。

D.在这段文字里,孔子提出了观察人的正确的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9.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和理解。A项的主要实词“诛”的理解错误,正确的意思是“责备”,所以A项对句子的解释错误。

答案:A

10.解析:A项用“朽木”“粪土之墙”作比,是说宰予这个人已经无可救药了;B项是说孔子对人观察前后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所以应先是“听其言而信其行”,后是“听其言而观其行”;C项是说孔子看到宰予白天睡觉非常气恼。

答案:D

二、语言运用

11.《论修身》中,孔子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写的是自然界的现象,同时又阐述了一定的哲理。请你根据孔子所说的这句话,仿写一个句子。要求:①句式相同;②要能阐述一定的道理。

解析:本题训练语言运用的能力,要求从学过的经典著作中吸收精辟的语句,并能学会运用。仿写中要能分析已知句的特点:从自然现象中折射一定的哲理。

答案:略

我创新 我超越

12.孔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他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力求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是,尽管孔子有过不少政绩,如任中都宰时当地社会秩序大为改善,在夹谷之会上为鲁国争得了重大的外交胜利,但从政时间较短,对实际政治影响不大。孔子所主张的仁政、礼治、为政以德等思想,终不为各诸侯国君主所用。他终于在悲叹“吾道穷矣”的凄凉境遇中老病而死。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体系却在后世得到了发扬光大,被后来的统治阶级奉为治国之经典,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相同的思想主张在不同的时代却遭到了不同的对待?

《论修身》原文和译文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懂得礼仪,可立身于世,四十岁时遇事有主见而不迷惑,五十岁时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六十岁时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七十岁时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不会超越规矩。”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坚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原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

原壤(孔子的一个朋友)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顺从长辈,尊敬兄长,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残害道德的人。”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忧虑自己没有能力。”

【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什么事都依靠自己,小人什么事都责求别人。 ”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孔子的学生)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不忧虑不害怕便是君子。”司马牛说:“不忧虑不害怕,便是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愧於心,又有什么值得担忧惧怕呢?”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曾参(孔子的学生)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尽心竭力、推己及人罢了。”

【原文】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说:“大概就是‘宽恕’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过分恭敬,左丘明讨厌他们,我也讨厌他们。把怨恨藏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看不起他们,我也看不起他们。”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牛车没有輗(连接车辕与架牛横木的部件),马车没有軏(连接车辕与架马横木的部件)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公正无私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原文】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平和大方而不自高自大,小人自高自大而不平和大方。”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

子夏说:“孔子的变化在于:其看上去很严肃,接近了却很温和,听其说话又觉得非常准确与犀利。


语文《论修身》教案相关文章:

2021世界读书日活动主持词串词5篇

网络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5篇

2021-2022年度大学学校工作计划

职校新学期计划书范文6篇

关于自律的议论文600字

谈荣誉的初中议论文

教师个人年度述职报告2020

寒假工作计划范文3篇

2021学校书记述职报告5篇

2021小学校长工作总结5篇

93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