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雪花的快乐》教案
推荐文章
这是一首极富诗人性灵和艺术特色的诗,是一首表现爱情的强烈、真挚的愿望,反映诗人个性解放的要求的诗。诗人在表现这种感情时营造了一种飞动飘逸的轻柔氛围,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七年级上册语文《雪花的快乐》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上册语文《雪花的快乐》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能理解“雪花”的象征意义及其快乐的所在。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特点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体会雪花的象征意义和诗歌的优美意境。
2、 教学难点:揣摩、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含蓄和优美和作者的感情寄遇。
三、 教学方法
朗诵法、合作讨论法、自由发言法、引导讲解法
四、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现在虽已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舒,但一阵春雨过后,天气转凉,我们仿佛又有了动的感觉。而提到冬天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漫天飞雪银装素裹的景象。雪花自古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现代诗人徐志摩笔下的雪花的快乐
《雪花的快乐》赏析
此诗写于1924年12月30日。发表于1925年1月17日《现代评论》第一卷第6期。诗人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成的一片。”如果把徐诗中《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以下简称《雪花》、《康桥》、《风》)放在一起,它们正好从这样的角度展示了诗人写作的连续、希望与理想追寻的深入。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比较,因为这三首名篇风格之一致,内在韵脉之清晰,很易令人想到茅盾的一句话:“不是徐志摩,做不出这首诗!”(茅盾《徐志摩论》)徐诗中表现理想和希望感情最为激烈、思想最为激进的诗篇当推《婴儿》。然而,最真实传达“一个曾经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猛虎集》志摩自序)诗人心路历程的诗作,却是上述三首。在现代主义阶段,象征不仅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诗人朝向一生信仰的心路历程是一个纷繁的文学世界,其中曲折的足迹读者往往需追随及终点方恍然大悟。胡适之在《追忆志摩》中指出:“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新月》四卷一期《志摩纪念号》)是的,徐志摩用了许多文字来抵抗现实世界的重荷、复杂,在现实世界的摧毁面前,他最终保持的却是“雪花的快乐”、“康桥的梦”及“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的无限惆怅。如果说现代诗的本质就是诗人穿越现实去获取内心清白、坚守理想高贵(传统诗是建筑于理想尚未破裂的古典主义时代的。),那么,我们不难理解人们对于《雪花》、《康桥》和《风》的偏爱。
《雪花的快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纯诗)。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
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难道我们还要诗人告诉我们更多东西吗?步入“假如”建筑的世界,人们往往不仅受到美的沐浴,还要萌发美的守护。简单地理解纯诗,“象牙塔”这个词仍不过时,只是我们需有宽容的气度。《康桥》便是《雪花》之后徐诗又一首杰出的纯诗。在大自然的美色、人类的精神之乡前,我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守护之情完全是诗意情怀。而这又是与《雪花》中灵魂的选择完全相承。只当追求和守护的梦幻终被现实的锐利刺破之时,《风》才最后敞开了“不知道”的真相以及“在梦的轻波里依洄”的无限留恋和惆怅。
因此我们说,《雪花》、《康桥》和《风》之成为徐志摩诗风的代表作,不仅是表面语言风格的一致,更重要的是内在灵魂气韵的相吸相连。茅盾在三十年代即说:“我觉得新诗人中间的志摩最可以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最足供我们研究。”(《徐志摩论》《雪花的快乐》是徐志摩诗第一集《志摩的诗》首篇。诗人自己这样的编排决非随意。顺着《雪花》→《康桥》→《风》的顺序,我们可以看到纯诗能够抵达的境界,也可以感悟纯诗的极限。如是,对徐志摩的全景观或许有另一个视角吧
《雪花的快乐》教学反思
《雪花的快乐》是一首极富诗人性灵和艺术特色的诗,是一首表现爱情的强烈、真挚的愿望,反映诗人个性解放的要求的诗。诗人在表现这种感情时营造了一种飞动飘逸的轻柔氛围,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谱写了清新和谐的旋律,锻炼了含蓄蕴藉的情思,使诗歌具有了意境美、轻柔美、含蓄美和音乐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体会:
(一)教师自身的定位很重要:我们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引者,潜力的发掘者,发展的伴随者。
我们就要把倾听还给学生,把创造性的解答还给学生,要能够更好的实现自己课堂上的作用,那课前教师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教师应该尽可能深入的专研教材,挖掘文本的将身内核,感悟其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例如:在《雪花的快乐》的教学之前,我首先深入的去研究徐志摩的诗风及诗人的生平经历,这样有助于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走近诗人的心灵。但是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二)设计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
熟话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的语文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就应该回归到读当中去。这节课我注重读。学生方面有自读、示范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并要求了自己设计朗读方式。特别是小组朗读展示时,朗读形式多样,朗读兴趣浓厚,后一组对前一组的朗读进行了精要的评价。全班齐读时,课代表也给全班指明了朗读方式,点名了朗读的注意事项。可以说这节课的朗读为后半节课学生的深入理解、精彩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和谐轻松的氛围贯穿小组合作的始终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都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部分人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大部分学生真正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并能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这对于我们初一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四)在平等对话中,达成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预设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在诗句: “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消溶,消溶,消溶”的诵读中,语速慢一点,语气柔缓沉醉一点,在诵读中体会到雪花的快乐和他对美的沉醉。但是课堂的生成是丰富多彩的,一些同学把“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中:“啊”的发音读成第二声,他的理解是诗人很意外,很惊讶于自己追求的对象比想象中美好。三个“消溶”的读法学生也不一样,一位男生认为这里应该非常高亢,因为这里应该是诗歌的精髓所在,因为诗人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他是那么那么的兴奋和幸福。我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并让学生将自己读法结合起来读,然后感受哪种读法更贴近诗人的心境。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个性化的理解。以及我设计了对“她”这个形象的理解学生围绕胡适的话:诗人一生的追求就是:爱,自由,美,学生各有个的看法,有人认为是爱人,妻子。有认为是母亲,因为母亲才会有柔波似的心胸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 语文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