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2022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教学目的:
1. 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 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 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背诵全文
2.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导读-点拨-背诵-拓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较多,教参建议两课时学完,我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调动起学生借助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特点,特拟定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程:
一、导课:
以“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导入写景散文《小石潭记》的学习。 (课件展示:“驴不胜怒,蹄之……”的画面)
二、预习情况检测:
1.解释(课件展示)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2.理解(课件展示)
全石以为底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展示:朗读录音)
四、分析课文内容:(朗读――思考―讨论――分析――点拨相结合)
(课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
五、分析写景顺序:(课件展示)
小结: 景色特点:
石奇树美 水清鱼乐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写景顺序:
按照游览的顺序,即:游踪
发现――近观――远望――感受
六、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考:(课件展示)
1、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
2、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八、检查学习效果:(课件展示)
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佩环-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坻-屿-青树翠蔓……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似与……
潭西南-斗折-其岸势……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九、小结全文: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十、知识迁移(课件展示:景物图片)
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再尝试用语言描绘,注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二、主旨: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应政治上受打击,怀才不遇的愤恨不平
三、一词多义:
1、清:A、水尤清冽(清澈) B、以其境过清(凄清) 2、见:A、下见小潭(发现) B、明灭可见(看见)
3、从: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 B、隶而从者(跟随,随从)
4、可: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约摸) B、明灭可见(能够,可以)
5、差:A、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B、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6、环:A、如鸣佩环(玉环) B、四面竹树环合(环绕) 7、道:A、伐竹取道(道路) B、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8、居:A、不可久居(停留) B、居十日(过)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9、乐:A、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B、 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形容词用作动词)
10、而:A、乃记之而去(不译,表顺接关系。) B、隶而从者(不译,表并列关系) C、潭西南而望 (不译,表修饰关系) 11、游:A、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B、同游者(游览)
12、环: 如鸣佩环(玉环) (2)竹树环合(环绕)) 13、为:A、全石以为底(做为) B、为岩(成为)
四、词类活用:
1、如鸣佩环,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接近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的意思)
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6、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7、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8、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9、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10、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11、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12、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3、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4、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五、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青年,后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常用义为“往”。 3、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4、闻:古义:听到。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5、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可以。
6、布: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六、词语解释:
【篁(huáng)竹】竹林。 【尤】格外。 【清冽】清凉。冽,寒冷。 【以为底】把,用 【卷(quán)】弯曲。
【坻(chí)】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kān)】不平的岩石。 【蒙】覆盖,遮掩。 【络】缠绕。
【缀】连结。 【参(cēn)差(cī)】长短高低不齐。 【披拂】随风飘动。 【隶】随从。 【从】跟从。
【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依】依靠。 【澈】穿透。 【布】照映,分布。【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俶(chù)尔】忽然。 【逝】去,离开。 【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 【差(cī)互】参差不齐。 【源】源头。 【环合】环绕。
【寂寥】静寂。 【悄(qiǎo)怆(chuàng)】忧伤的样子。 【幽邃(suì)】幽静深远。【境】环境。 【乃】于是,就。
七、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这番景致”) 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1、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4.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语言”上,这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但文言文教师难教,学生听的也很枯燥。学生是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第四单元首篇就是《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此文时尝试着进行了情境教学。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当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旅游盛景区,如果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的发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也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又是普通班,基础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切学生都必须切切实实地“经历”才行。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 教学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