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二历史教学教案内容优秀范文(10篇)

高二历史教学教案内容优秀范文(10篇)

若水0 分享 时间:

高二历史教学教案内容优秀范文(10篇)最新

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二历史教学教案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历史教学教案内容优秀范文篇1

一、诗歌——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1、时代背景:

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功后,欧洲各国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人们普遍对社会失望,对现实不满;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2、代表

拜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反对封建专制和资本主义的丑恶。代表作《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具有乐观主义精神,代表作《西风颂》;

雨果:法国人,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顶峰;

3、影响:

①其行动有力支持了当时席卷全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②其文学为欧洲文坛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把文学思潮与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密切结合,是近代人们对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的一次彻底的检视和清算,_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

二、小说——现实主义文学

1、时代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

在文学上,人们已不满足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_和呐喊,而要求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罪恶。

2、主要代表:

巴尔扎克自称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人间喜剧》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托尔斯泰:俄国人,是人们公认的世界文豪,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赞扬了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具有非凡的艺术成就.

法国: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等;

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萧伯纳《苹果车》;

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以上后3点一般了解)

3、评价:

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腐朽和丑恶的本质,描绘出极为广阔的资本主义社会复杂丰富的生活图景。

其经典作品不仅是人们认识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而且为人类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瑰宝。

由于历史局限,批判现实主义未能指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他们“批判”现实,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

四、荒诞派

1、时代背景:

19世纪末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人们对现代资本主义产生失望、苦闷、迷茫等精神危机,现实的丑恶、人生的痛苦成为荒诞派作家不断重复的主题。

2、代表:

贝克特,法国人,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荒诞派的开山之作和经典之作,是世界戏剧一座不可忘却的里程碑.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3、特点: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反传统的:没有鲜明的人物刻画、台词对话、情节结构、完整的主题等。

高二历史教学教案内容优秀范文篇2

【教学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

2.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典型史实加以说明。

4.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梳理】

一、农业耕作方式变化

1、原始社会,中国农业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西汉时,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火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具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东汉时,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使农产品的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二、土地制度的构成

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土地私有制。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4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有三种类型:即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导,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比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合作探究】

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特点: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产生时间: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3、形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4、影响: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高二历史教学教案内容优秀范文篇3

一、农业耕作方式变化

1、原始社会,中国农业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西汉时,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火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具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东汉时,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使农产品的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二、土地制度的构成

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土地私有制。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4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有三种类型:即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导,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比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合作探究】

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特点: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产生时间: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3、形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4、影响: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高二历史教学教案内容优秀范文篇4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秦汉的中枢权力机构(秦——三公九卿,西汉——中朝)

师: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已经了解从秦朝开始,皇帝位于全国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时的中枢决策机构是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牵制,避免了大权旁落局面的出现。从秦朝开始,中国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这一体系中,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矛盾处理得好,就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安乐,处理不好政局就容易出现动荡。在秦朝以后,中枢权力体系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而不断变化。

汉承秦制,西汉时一开始继续沿用三公九卿制度,但到了汉武帝时,为了提高皇帝的,于是起用一些级别比较低的官员作为他身边的办事人员,这些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形成宫内的决策班子,号称“中朝”,这样就使得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机构“外朝”,沦为了执行一般政务的行政机构。(展示图片)

东汉的尚书台取代了三公,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另外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但还没有规定各自具体的权力和职务,因此它还不是正式的中枢权力机构的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是三省六部制的萌芽阶段。(展示图片)

2、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师:到了隋朝时,三省六部制得以正式确立。

隋朝和秦朝都是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王朝,结果也同样相似,都是二世而亡。但这两个朝代在历所起做的贡献都同样不可磨灭,汉承秦制,唐承隋制,都是明证。隋朝的创制是围绕着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的重建而展开的,三省六部制就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唐承隋制,到了唐时,三省六部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展示图片)

内容: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左右仆侍都是宰相,他们的办公地点就在政事堂,在政事堂工作的人,除了这些宰相外,还有其他官员也会参加政事堂会议,如参知政事、参知机务等,他们也是宰相。

三省六部的职权及运行程序: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拟旨(这就相当于我国现在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甚至将其封还,因此一道诏书的颁发或执行,需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在政事堂上达成协议才成;尚书省就是接受决议的执行机关,其下六部的职能大致与我国现今政治制度中的国务院类似。

(举例)假设唐朝时,黄河出现了水患,皇帝认为有必要兴修水利以绝后患,于是令中书省的官员在政事堂会议上对此进行讨论,决定出来后,通过中书令的审核裁定,送给皇帝画敕,皇帝都同意了,那就可以开始动工了吗?当然不是,还要送到门下省去复审,同意了,这时才能交由尚书省去贯彻实行;假如不同意,那就得退回重拟了。

作用:

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更重要的是,此时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

3、宋的“二府三司”和元的一省制

师:经过唐末五代的激烈社会变动,贵族政治彻底崩溃,到了宋朝时,新的的官僚政治体制取而代之。

在唐朝时,相权虽然受到了牵制,但仍然“事无不统”,拥有行政、军事和经济权,这样一来,容易动摇或威胁皇帝的地位,因此到了宋太祖赵匡胤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分割相权。(展示图片)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增设了同书门下这个部门,其长官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这样一来,相权就被分得很散;

在军事权力上,宋太祖一手策划了“杯酒释兵权”的喜剧,用高官厚禄作为交换条件,让石守信等将领交出兵权;另外,设置了枢密院,剥夺了宰相的军事权。宰相的政事堂和枢密使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财权由“三司”(度支、盐度、户部)掌握,三司号称计相,意思是主管财政的宰相。

这样我们就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宋朝时进一步削弱相权,形成了君主独裁体制。政事堂管政治,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三权分离,互不相知,一切都要通过皇帝,这就意味着皇权这次在与相权的博弈中,又取得了胜利。

师:从课本的材料可以看到元世祖采纳了高鸣的建议,在中央实行一省制。(展示结构图)根据材料总结出:

原因:这跟元朝的统治疆域十分辽阔有关,统治地区一广,自然政务也就繁杂,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国土的管辖,因此缩减三省为一省,保留了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了中书省。

设问:元朝的一省制加强了皇权吗?

生:没有。通过一省制,相权得到加强,皇权和相权的这次博弈中,相权取得了胜利。

设问:在中央集权体系中,哪一体制下的宰相权力?

生:元朝

师:影响:到了中后期,相权过重,不时卷入统治内部的斗争,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

设问:不同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的争夺过程中,皇权逐渐取得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

师总结:四个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其实质是:皇权与相权的争夺;

总的趋势是:皇权逐步加强。

二、选官制度

•西周:世卿世禄

•战国:军功爵

•秦、汉初:沿袭军功授爵的制度

•汉武帝:举荐模式——察举、征辟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度

1.西周——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

过度:同学们听过“公务员”这个词吗?他们是国家正式的政府官员,现在想在政府担任个一官半职,都要通过公务员考试,经过笔试、面试、体检等层层筛选,才有可能成为政府里的一员。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座的同学也有这样的经历成为我们的公仆。那么古时候的政府官员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师:现在我们就从西周开始,回顾官员是如何产生的?(演示图片)

生:就是与宗法制、分封制相应产生的“世卿世禄”制度,到了礼崩乐坏的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世卿世禄制度也逐渐被破坏了。

师:在战国的变法和混战之中,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秦国的商鞅变法中就有一个奖励军功的措施(演示图片)。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帝国以后,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军功选任制。但是,“马上夺天下”,能“马上治天下”吗?很明显,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军人未必是治国的良才,在《亮剑》里边的李云龙显然就是这么一个人物。秦朝就是吃了这个亏,从军人中选官,甚至发展到强烈排斥知识分子的地步,发生了历骇人听闻的“焚书坑儒”事件。

师:西汉初也还是沿用军功授爵的方式,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出现了我国古代的第一个盛世,在选官制度上汉武帝采用了适应和平年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征辟。这是一种举荐模式的选官制度。课本上有解释。大家可以画起来。

师:但是察举容易造成用人权的下移,随着时间的推移,举荐人和被举人容易结成小集团,出现“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局面,严重冲击中央集权统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这样就更容易形成私人势力集团。(演示图片)

2.隋唐的科举制

过渡:隋朝统一以后,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士族控制地方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废除了按照门第高低选用官员的九品中正制,改创科举制,开创了通过文化水平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后为唐朝所继承和进一步完善。

(1)科举制的产生、完善和发展

师:1)隋文帝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员;到了隋炀帝时,设立了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2)贞观年间,以明经和进士为主;开元年间,开始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3)宋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殿试),大大增加了录取名额,为更多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道路,既进一步扩大了宋朝的政权基础,又使得选官过冗过滥。

4)明清的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2)科举制的影响:

1.拓宽了政府选拨人才的基础,为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文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拨制度,成功笼络了读书人,有利于巩固统治,对维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2.科举制具有发掘、培养人才的作用,为官僚队伍提高了素质较高的人才;

因此,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长期繁荣稳定的制度保障之一。

三、监察与谏议

(一)监察:针对官僚而言。包括监督和弹劾。

师:为了维护国家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中央政府必须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控制,监察制度就是控制各级官吏的基本制度,

1.监察制度的必要性(这是由于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君主一方面大权独揽,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百官进行控制):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范官员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的劣行。

2.监察制度的形成过程:源于西周,初步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基本定型。

西周—在诸侯国设“监国”,代表周天子监视各诸侯国,三监之乱

战国—国君的秘书御史逐渐兼有监察的职能

秦汉—三公中的御史大夫

东汉—设置御史台,成为相对独立的监察机关;在地方的13分设12名刺史和一名司隶校尉(管理王畿地方)。

(二)谏议:针对皇帝而言。监督皇权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师:谏议制度的历史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建立和发展——汉至宋,元朝搁置到明清败坏变质了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对皇帝的做法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

明清时,随着皇权高度加强,对官员的监察达到顶峰,可是对皇帝的谏议机构就已经消失了。

明朝的监察机构名目众多,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充当皇帝的耳目;都察院下设立监察御史,负责各方面官员的监察;另外还有六科给事中六科与六部相对应,对应吏部就叫吏部给事中,兵部就叫兵部给事中,等等。在地方上还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高二历史教学教案内容优秀范文篇5

1、时代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

在文学上,人们已不满足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_和呐喊,而要求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罪恶。

2、主要代表:

巴尔扎克自称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人间喜剧》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托尔斯泰:俄国人,是人们公认的世界文豪,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赞扬了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具有非凡的艺术成就.

法国: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等;

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萧伯纳《苹果车》;

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以上后3点一般了解)

3、评价:

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腐朽和丑恶的本质,描绘出极为广阔的资本主义社会复杂丰富的生活图景。

其经典作品不仅是人们认识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而且为人类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瑰宝。

由于历史局限,批判现实主义未能指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他们“批判”现实,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

四、荒诞派

1、时代背景:

19世纪末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人们对现代资本主义产生失望、苦闷、迷茫等精神危机,现实的丑恶、人生的痛苦成为荒诞派作家不断重复的主题。

2、代表:

贝克特,法国人,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荒诞派的开山之作和经典之作,是世界戏剧一座不可忘却的里程碑.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3、特点: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反传统的:没有鲜明的人物刻画、台词对话、情节结构、完整的主题等。

高二历史教学教案内容优秀范文篇6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 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

比较法、 资料收集法,教学段,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教案

个性化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先填后背——写出从夏至清的朝代顺序名称。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三国、南北朝、 五代十国、辽、 西夏、 清

【教学过程】

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10分钟)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特点

①第一个国家政权。

②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③王位继承传子制度。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政治制度特点

①商王具有支配内服外服的实际权力。

②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

③垄断神权 以强化王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对象: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功臣、姻亲、附属国、殷商降族。

(2)内容:核心是分封土地、人民,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军事义务。

(3)影响:

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②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度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大宗(嫡长子传宗继统)小宗(嫡长子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

①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起其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3、礼乐制度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注: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A、以分封制与宗法制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将血缘关系 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B、小组主持,合作探究以下重点难点问题。(15分钟)

1、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 的关系是什么?

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纽带、关系、色彩)

C、各组质疑。(5分钟)

D、课堂检测。(5分钟)

高二历史教学教案内容优秀范文篇7

一、夏商社会的政治制度

1、基础知识: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其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的政治制度如何?

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官职。

地方封侯、伯,他们要定期向商王纳贡,

并奉命征伐。

二、商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1、商王的权利是有限的;

2、附属国的自主权相对大;

3、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高于皇权,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定义:又称封邦建国。

②目的:巩固统治

③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④内容: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另一方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⑤影响:

积极:

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B、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

C、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D、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⑥分封制的破坏(春秋战国时期)

A、原因: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B、表现;

a、楚王问鼎;

b、诸侯争霸。

2、宗法制

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

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

小儿子。

①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④内容:

1、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的制度;

2、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⑤作用:

1、宗法制度保障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宗法制史分封制的基础。

3、礼乐制度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实行了宗法制,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制定了礼乐制度。(表示等级制度的规定,即周礼。九鼎)

高二历史教学教案内容优秀范文篇8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古代希腊的两个文明中心发源地,了解希腊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实。

2.能准确简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3.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基本概况,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正确认识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

正确认识亚历山大东征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2022年我国将举办冬季奥运会,这使北京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同学们,你们知道奥林匹克起源于哪里吗?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希腊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2.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希腊城邦出现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突出特点:“小国寡民”;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4.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

5.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

6.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3.5万大军,进攻波斯帝国。

7.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希腊城邦

1.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明最早产生于哪里?主要有哪些文明?

爱琴海地区。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主要与什么有关?

“小国寡民”。与地理位置有关,希腊多山,不利于统一。

3.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么区别吗?

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权利,同时,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外邦人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探究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问题。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1)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

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2)如何认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①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②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它本质上仍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探究三亚历山大帝国

1.阅读教材,说出亚历山大东征的开始时间、背景、过程、结果。

开始时间:公元前334年;背景:马其顿的强大;经过:击败波斯大军——攻占地中海东岸——埃及——灭波斯;结果: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2.有人说:“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侵略战争,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对此,你如何看待?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见本书对应练习。

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探讨了雅典民主政治和亚历山大东征这两个重难点问题。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引导学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能够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分析评价。学生们对于此类探究活动很感兴趣,各小组都能够积极发言,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高二历史教学教案内容优秀范文篇9

基础知识目标: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

教学难点:

“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一、导入新课:

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

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

历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

二、教授新课:

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

(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

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

这样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

(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

回顾总结:复习本课线索、内容。

高二历史教学教案内容优秀范文篇10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本课的内容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从而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新课标理念。

教学目标

1、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2、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在落实目标1、2的过程中,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本课重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本课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二、说教法

探究性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让学生静下心来自主学习,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梳理,找出自己的不足,作为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供依据。教师通过给学生进行方法指导,教他们学会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反复整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避免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滑行”,达到查缺补漏、深化提高的学习目标。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刚开始高中学习不久,初高中的过渡尚在进行,学习习惯、思维方式还有待养成。

主要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当堂反馈。

简述历史思维的三时态特征,并将学生分为三组

让学生分组在课本中找出与各时态相对应的观点

提出本课的总问题:为什么同一事件不同的时间人们的看法会有如此差异?

分别以“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为例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由共时态思维向即时态思维转化,完成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基本构想,上述构想基于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发展为主”这一理念,力图在课堂上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培养发散性四维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历史的乐趣不仅仅建立在轶闻野史之上,关注社会演进中人们的观念之变,体味社会文明的进步,才能真正从理性层面体会历史之美。

91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