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教案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你知道怎么写高一年级语文教案吗?所教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回答问题,总能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但作为美术生,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对诗歌鉴赏的方法掌握不够,一起看看高一年级语文教案!欢迎查阅!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

<过程与方法>

诵读、联想释疑、品读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2学情分析

所教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回答问题,总能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但作为美术生,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对诗歌鉴赏的方法掌握不够,所选的课堂拓展练习典型、难度不高,会更好地巩固教学效果。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

教学难点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咏怀古迹(其三)》

一、导入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闭月”讲的是貂蝉拜月,月亮都躲起来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花都害羞地低下头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时鱼儿望见她忘记了游水,渐渐沉入水底的故事;那“落雁”呢?

汉元帝年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这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传说昭君出塞时满腹愁怀,为抒解思乡之情,便在马背上弹起了琵琶。曲哀人艳,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面。“落雁”故此而来。现在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唐大历年间,诗圣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刘备)庙、武侯(诸葛亮)庙,都是借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心怀。(其三)到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怀呢?进入诗歌。

三、朗读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至少两遍,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听示范朗诵,正音,明节奏,品情感。

3、对照注释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情感。

4、学生齐读诗歌,检查效果。

四、赏析诗歌(我们已经反复朗读了诗歌)

1、诗歌是七言律诗,共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四联中,你最喜欢哪一联?你认为哪一联最精彩?请同学们跟周围的同学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

(1)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写出了阔大壮观雄奇的景象。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

•其一: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

(2)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赏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一去”,生不能归;“独留”,永葬漠北。

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对比强烈。

“一去”对“独留”:生前寥落、死后孤寂

•“紫台”对“青冢”:富丽繁华;荒凉冷落,在色调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  “黄昏”又可以做空间解释:

“黄”——漫漫黄沙;“昏”——一旦黄沙扬起,大漠昏暗在昏天暗地中,“独留”的“青冢”更显凄凉、孤寂,让人同情。

“连”和“向”将时间空间加以连接,强化了悲剧性。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的孤独之情。

(3)颈联: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赏析: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按图召幸,丧夫落泪痣,青春貌美,娴雅大方,揭示悲剧的原因。)

释“省识”“春风面”“环珮”。

“省识”:注释纷纭,有读作shěng,作“减”“少”解;也有读者xǐng,作“辨识”解。作无论哪种读法和解法,这句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春风面”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空”: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4)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赏析: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论”:诉说。

2、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杜甫读出了昭君的心事。(怨恨)这也就是这首诗的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的关键词句。也指一首诗歌内容的凝聚点,常常是诗中精炼传神的词语,你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中心了。

提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宫里的皇后)可以说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

明确:(千载之怨)

王昭君遭遇:绝代佳人,美不得宠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佩空归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三怨:画师无耻,元帝昏庸)

不能用现代的眼光评论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五、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1、《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诗言志,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杜甫,这首诗中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志向和愿望呢?在这里我们还要用到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知其生平遭际,性情风格,思想功绩)

背景介绍: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一生,也未得一展抱负,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大历元年,杜甫流寓夔州,这一年他55岁。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是北方军阀割据,剑南川西唐朝与吐蕃争斗不休,国家动荡。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我们不妨来对照一下: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美不得宠才华横溢,才不得用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一生漂泊,功业无成)

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2、背诵全诗(我们反复朗读了诗歌,也赏析了诗歌,争取马上就背诵下来)

齐声背诵,表现诗人的怨恨之情。

六、回顾学习这首诗歌的过程,明确怀古诗的鉴赏步骤。

这首诗通过咏诗怀古来抒发内在的情感。这样的诗叫怀古诗。这节课要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来明确咏诗怀古诗的特点及其及基本的鉴赏方法。

(补充: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就是要知人论世,这是鉴赏诗歌的很重要的方法。)

1、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概述其悲剧一生,揭示其悲剧根源,点明昭君之怨。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2、鉴赏怀古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借古讽今)

3、怀古诗的形式标志:

或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

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

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4、内容特点:咏古迹、怀古人、忆古事

5、思想情感:感慨身世、感伤兴衰、勉励警戒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狄金森的简历与创作。

2、理解意象传达的情感及领悟诗的意蕴。

3、培养学生思维迁移、拓展能力;培养学生追求美好、进步的情操。

[教学重点]

1、诗歌诵读要领。

2、分析意象及诗歌寓意。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意象的多元解读。

2、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培养他们追求美好、进步的素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现代诗歌,感受了毛泽东广阔的胸襟,徐志摩的低回优美,闻一多反讽中的愤激;还有穆旦的沉重与激越,郑愁予凄美的故事,舒婷新时期的爱情宣言。下面让我们学习一位外国女诗人的作品,《篱笆那边》。

(二)作者简介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十九世纪美国的才华横溢的女诗人,是世界抒情短诗的大师之一,与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齐名为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她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度过,生活圈狭小。当父亲死后,她更加深居简出,几乎与世隔绝,终日闭门作诗写信。

她的诗歌创作,突破美国精致优美、柔和细腻的诗风,转向表达内心深处的痛苦、疑惑和矛盾。她以唯美的眼光感悟人生,求索诗歌艺术,往往以简短情景形象表达人生感悟、哲理,因此被人们誉为灵魂的风景画家。

她一生留下1800多首诗歌,生前不被人理解和重视,之后时间擦亮了人们的眼睛,她才被人们公认为美国罕有的文学天才。这就是才华横溢的她,本诗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三)诗歌朗读训练

1、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2、交流,明确:诗歌形式短小,语言简朴,意思似浅近透明,却让人产生无穷遐想。(引导分析)使学生认识:第1节以轻松语调诵读,“草莓,真甜!”语调稍长,读出“孩子”对草莓的强烈向往;第2节前两句语调稍慢,读出“孩子”的迟疑,后两句语调轻快,读出“孩子”突发奇想的惊喜。整首诗读出诗人崇尚自然、纯真的人生态度。

3、听范读。(多媒体播放)

4、把握感情基调,再次朗读全诗。

(四)理解意象、领悟诗歌意蕴

1、找出诗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一个动词。<集体问答>

点评:爬

2、孩子想爬到篱笆那边去做什么呢?

明确:摘草莓

3、对孩子、草莓这两个意象进行分析:

(1)、孩子:

①提问:生活中的孩子是怎样一个形象呢?点评:天真无邪、单纯。

②再来看诗中这个“孩子”,诗的内容告诉我们:篱笆那边有草莓一颗,这孩子想要爬过篱笆摘草莓,出于孩子的天性,对篱笆那边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向往、追求,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孩子”归纳为一个想得到草莓的“追求者”。

(2)、草莓:

①提问:现实生活中的草莓,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它味道是怎么样的,成熟后颜色是怎么样的呢?点评:是酸甜可口的,色泽鲜艳的。

②在诗中篱笆那边的草莓又是怎样的呢?

“草莓”在篱笆那边,孩子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它是酸是甜,但在她的眼里:“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就想要爬过“篱笆”去摘“草莓”=>这说明“草莓”对于她来说就是一种诱惑;“孩子”并未吃过这棵“草莓”,但在她的眼里:“草莓,真甜!”=>这说明“草莓”又象征了一种美好的事物。

4、对篱笆这个意象进行分析:

篱笆:孩子想要摘掉草莓,但途中必须得爬过这“篱笆”,但是“篱笆”会脏围裙,会受上帝责骂。=>所以,我们就可以把“篱笆”归纳为“孩子”与“草莓”间的一种障碍。

5,对上帝这个意象进行分析:

①提问:是谁会责骂孩子,阻碍孩子去追求?明确:上帝。

②提问:在大家印象中,上帝是怎样一个形象?

明确:至高无上、万能、集正统思想于一身的等。

③在诗中的上帝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上帝:A.因为上帝是万能的,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它是万能的,它制造了一切。因此,我们把上帝理解为篱笆的制造者。B.上帝制造了“篱笆”这一切障碍来阻碍“孩子”,不允许孩子爬过篱笆,如果爬过篱笆,就会弄脏围裙,上帝会责骂他。所以可以看出,上帝就是,上帝要求一切事物得遵守社会规范,它维护着一切原则。所以上帝不仅制造了这个“篱笆”,而且维护着这个“篱笆”。

6、对第2节最后一句的分析:

我们知道,篱笆那边对于孩子来说是充满着诱惑,是美好的。远远的看着它,就感觉那边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草莓”就是“甜”的!但是“上帝”代表着,代表着理智,用它的思想约束着人们,认为为了“草莓”而脏围裙是不值的。这时,人们总想找个理由冲破阻碍欲望的“篱笆”。这时,孩子是怎样想的呢?点明:第2节最后两行。并且还需引导学生认识到:上帝不仅束缚了别人,而且还禁锢了它自己。

7、讨论:这首诗歌寄寓了怎样一个意蕴了?

点明:出于本能的渴望、追求,往往遭受到否定、责备,往往被一些传统的思想所禁锢和扼杀。我们应该为自己找一个理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件事,用自己本能的追求而有必要的打破陈旧的思想,做一个有进取、有追求的人。

(五)、拓展思维训练:

你的“草莓”是什么,遇到有“篱笆”这个障碍吗?那“上帝”又是什么?请自由讨论。

如:我此时的“草莓”是上体育课,但遇到“校级班规”这篱笆,上帝就是“校长、班主任”。

(六)、作业布置:

把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所得到的一些想法,写在作业本上,下一节课前交上来。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

<过程与方法>

诵读、联想释疑、品读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2学情分析

所教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回答问题,总能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但作为美术生,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对诗歌鉴赏的方法掌握不够,所选的课堂拓展练习典型、难度不高,会更好地巩固教学效果。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

教学难点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咏怀古迹(其三)》

一、导入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闭月”讲的是貂蝉拜月,月亮都躲起来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花都害羞地低下头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时鱼儿望见她忘记了游水,渐渐沉入水底的故事;那“落雁”呢?

汉元帝年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这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传说昭君出塞时满腹愁怀,为抒解思乡之情,便在马背上弹起了琵琶。曲哀人艳,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面。“落雁”故此而来。现在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唐大历年间,诗圣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刘备)庙、武侯(诸葛亮)庙,都是借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心怀。(其三)到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怀呢?进入诗歌。

三、朗读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至少两遍,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听示范朗诵,正音,明节奏,品情感。

3、对照注释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情感。

4、学生齐读诗歌,检查效果。

四、赏析诗歌(我们已经反复朗读了诗歌)

1、诗歌是七言律诗,共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四联中,你最喜欢哪一联?你认为哪一联最精彩?请同学们跟周围的同学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

(1)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写出了阔大壮观雄奇的景象。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

•其一: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

(2)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赏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一去”,生不能归;“独留”,永葬漠北。

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对比强烈。

“一去”对“独留”:生前寥落、死后孤寂

•“紫台”对“青冢”:富丽繁华;荒凉冷落,在色调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  “黄昏”又可以做空间解释:

“黄”——漫漫黄沙;“昏”——一旦黄沙扬起,大漠昏暗在昏天暗地中,“独留”的“青冢”更显凄凉、孤寂,让人同情。

“连”和“向”将时间空间加以连接,强化了悲剧性。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的孤独之情。

(3)颈联: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赏析: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按图召幸,丧夫落泪痣,青春貌美,娴雅大方,揭示悲剧的原因。)

释“省识”“春风面”“环珮”。

“省识”:注释纷纭,有读作shěng,作“减”“少”解;也有读者xǐng,作“辨识”解。作无论哪种读法和解法,这句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春风面”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空”: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4)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赏析: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论”:诉说。

2、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杜甫读出了昭君的心事。(怨恨)这也就是这首诗的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的关键词句。也指一首诗歌内容的凝聚点,常常是诗中精炼传神的词语,你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中心了。

提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宫里的皇后)可以说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

明确:(千载之怨)

王昭君遭遇:绝代佳人,美不得宠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佩空归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三怨:画师无耻,元帝昏庸)

不能用现代的眼光评论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五、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1、《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诗言志,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杜甫,这首诗中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志向和愿望呢?在这里我们还要用到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知其生平遭际,性情风格,思想功绩)

背景介绍: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一生,也未得一展抱负,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大历元年,杜甫流寓夔州,这一年他55岁。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是北方军阀割据,剑南川西唐朝与吐蕃争斗不休,国家动荡。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我们不妨来对照一下: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美不得宠才华横溢,才不得用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一生漂泊,功业无成)

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2、背诵全诗(我们反复朗读了诗歌,也赏析了诗歌,争取马上就背诵下来)

齐声背诵,表现诗人的怨恨之情。

六、回顾学习这首诗歌的过程,明确怀古诗的鉴赏步骤。

这首诗通过咏诗怀古来抒发内在的情感。这样的诗叫怀古诗。这节课要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来明确咏诗怀古诗的特点及其及基本的鉴赏方法。

(补充: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就是要知人论世,这是鉴赏诗歌的很重要的方法。)

1、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概述其悲剧一生,揭示其悲剧根源,点明昭君之怨。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2、鉴赏怀古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借古讽今)

3、怀古诗的形式标志:

或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

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

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4、内容特点:咏古迹、怀古人、忆古事

5、思想情感:感慨身世、感伤兴衰、勉励警戒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2020年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阿房宫赋

高一语文上册《十八岁和其他》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窦娥冤》优秀备课教案

最新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我的五样》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说木叶》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范文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

你知道怎么写高一年级语文教案吗?所教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回答问题,总能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但作为美术生,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对诗歌鉴赏的方法掌握不够,一起看看高一年级语文教案!欢迎查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