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教案 > 语文教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你知道怎么写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吗?回忆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起看看初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查阅!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引入及讨论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_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3.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点:

1、通过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主题思想。

2、理清诗歌结构特色,赏析诗中精妙的修辞。

教学难点:

1、用意象方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语言美,领悟修辞下蕴含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说——悟——练,三步一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以“说”导入:以学生个性化的“说”引入新课。

1、课前让学生针对《星星变奏曲》自主找一个话题,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合。

2、学生上讲台“说”:①简介朦胧诗(特点、产生背景)②什么是变奏曲?③谈谈星星的天文知识。④朗读一首与星星有关的诗歌。

3、揭题:同学们,读好的文字是一种享受,读美的诗歌更是一种熏陶。诗歌与诗人之间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因为诗能传情。诗人江河作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在那特殊的年代——_时期。对现实进行了反思,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现在,让我们细细品味这首《星星变奏曲》。(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堂上的“说”不能漫无边际,一定要有的放矢,如诗歌《星星变奏曲》,朦胧诗概念,变奏曲的认识对理解诗歌背景,理清诗歌构思特点是有必要意义的,所以要让学生课前弄明白;同时,星星知识的补充,有关星星的其它诗篇的的阅读对课堂解决重点意象和主题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联系讲课内容之余,提高学生“说”的自主性和“说”的表达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本文自主阅读的状态。

二、读中悟学

(一)、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理清结构:

第一节

(前4行):

(后12行):

第二节

(前4行):

(5至12行):

(后4行):

(二)、领悟角度:析主题,赏语言

【析主题】:老师设计两个层递式的问题,领悟诗中星星的象征意义。

1、体会诗句中的意象——老师对意象进行解释阐述

(1)诗中出现的下列意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此题难度层面较小,主在让学生先在判断上对认识意象的特征。

(2)指出下列星星的指代意义: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象星星落满天空: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学生联系具体语句发表见解,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星星”这个意象在诗中出现次数最多,但每一次都不是单独依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意思了解其具体所指,能更深刻地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及作用。

领悟

感悟我读,这句话象征

表达诗人情感。

设计意图:领悟部分的设计是让学生明确解读意象之象征意义的方法:“星星”指代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象征光明。

感悟部分让学生懂得通过诗歌意象作用来感知诗人情感,从而达到了解主题的地步。如:我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这句活象征着一个安宁平静的世界,表达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次环节主要以课堂合作的形式,通过“星星”这个意象特点来领悟象征意义,最后用意象方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赏语言】:

1、找出诗歌结构、形式的特点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主要然让学生比较上下两节诗的形式,绝大多数同学能找出来。

如果……如果……

谁不愿意……谁愿意……

温情、浪漫————寒冷、残酷

对比

2、结合构思的特点,说说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此题难度系数稍微增加,主要让学生结合“音乐变奏曲”的特点来认识诗歌结构相称,意境变化的特点,回应题目为什么叫《星星变奏曲》。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从诗中找出“如果……谁不愿意……”与“如果……谁愿意……”这两个句式,欣赏诗歌诗节对称,意境对比的手法。课后再学会仿写。

修辞特点:

选出两则例题,进行分析阐述,让学生从中领悟修辞的分析手法。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星星为什么会颤抖?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心灵的寒冷孤寂,表达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而平静的夜间,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接着,让学生从中领悟解答修辞的分析层次。

领悟比喻、反复、类比、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描绘了生动的意象,能营造优美的意境,美化文章的语言,也传递了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的设计主要是在典型例题的示范下,让学生能准确地判断修辞,并对修辞作用能够从象征意义——反映的情感作逐层分析。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由课内走出课外,从而学到语文的学问而不仅仅是《星星变奏曲》的知识。最后,在方法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实战演练。

三、课堂演练

(1)“柔软得像一片湖”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体会加点字词的表达作用

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

这一过程,老师选派2名学生上黑板做题,其余学生座位上完成。完成后,我让下面的同学仔细审视黑板答案,并不急于判断其对与错,而是从答案中获取启发,完善自己的答案,进而对黑板上的答案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悟的基础上有实战的演练。动脑还要有适当的动手,才能真正将知识落到实处,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得到实时的反馈。演练过程中,如何理解如何运用都带着学生个性化的感知,不应以教师的思维习惯代替学生的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在练习完成的时候,老师并不急于为学生定夺对与错,而是让学生去审视黑板上的答案,从中得出启发与借鉴,进而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做题方法。

四、小结(板书)

1、意象:“星星”象征光明。

2、语言:变奏曲式的构思;精妙的修辞。

作业:

【同步阅读】

一、课内精彩语段阅读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1、这节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并想想从这些意象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2、“寂寞地燃烧”意味着什么?

3、诗的最后四行,用“谁不喜欢……”的句式,着重表现什么?

4、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⑵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⑴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⑵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时代脉搏,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品诗句内涵,悟诗歌的意象和主题。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联想想象法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_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师:请同学们读提示框里的文字,说说获取的重要提示是什么。(请三四位学生表达)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韵律、情感和诗意。

1、师:(根据生前面表达赞赏性评价引入)那么接下来我们在阅读提示的指导下一起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从整体上感知诗歌。

2、请同学们朗读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部分。

问: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处理吗?

学生读的句子可能有:

1)“谁…丛中游动”→读出柔软的味道和温馨的气氛。

2)“谁…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是全诗的结尾,应该也是感情抒发的_,要读的铿锵用力,才能够鼓舞大家。…

教师点拨:

同学们谈了局部处理朗读技巧,老师认为从整体把握的话,全诗的第一节朗读处理建议要轻柔甜美一些,第二节要沉重悲愤、铿锵用力。你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自由地朗读一遍,检测老师的设计是否合理。

师问:那么美好的事物组合了一个怎样的世界?那么多不美好的事物组合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幸福温馨的理想设世界;黑暗压抑的现实世界。

小结:其实诗中刻画的一个又一个事物,在诗歌赏析中有一个专用词语--意象。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浸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世界的。第一节开头进行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比喻及一系列美好的意象,朗读时要轻柔甜美。第二节开头也进行三次反问,也是各引出一系列阴冷的意象,写的是阴暗冷酷,压抑苦难的现实世界,朗读时要沉重悲愤、铿锵用力。我们再齐读一遍,注意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一个个鲜明的意象。

四、作业:

星星这个意象在诗中反复咏叹,共出现九次之多。请同学们思考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板书设计:

星星

温馨美好←----------------------△---------------→阴冷严酷

向往光明否定现实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品味星星的象征含义;寻找品析诗中的精彩语句。

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二、研读诗歌,理解诗意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三、品读诗歌,揣摩语言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四、拓展延伸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习题。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河

主要意象:星星

(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境:温馨美好---->寒冷严酷

主题与变奏

内容:向往光明---->否定现实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下册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模板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模板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初三语文教案设计模板

九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模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模板

九年级下册语文《谈生命》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模板


70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