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教案
推荐文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教案模板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一起看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教案!欢迎查阅!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教案1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⑴夏商时期的王位世袭制、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及对西周的影响、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⑵ 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古国。
⑵中国古代的早期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一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设计】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分析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总体特征,让学生学会类比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本的故事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和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梳理】
1、前言:古代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
基本线索:原始的部落民主向专制一步步强化;两大阶段:夏至春秋战国(早期)
与秦至清(走向成熟又走向衰落);着眼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内部的关系(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2、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图片——“鼎”,让学生讨论“鼎”的象征意义,引入第一节,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3、讲授新课: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⑴特点: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开创者:夏禹 第一个王朝(前2070年)
特点:国家机器——“家天下”
形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商朝)
②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
中央:相、卿士、卜、祝、史、师(职责)
地方上:封侯、伯 义务:纳贡、征伐
⑵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学习探究】
⑴夏商时期的相权状况意味着什么?(分别与禅让时代和秦之后的王朝相比)
⑵侯、伯有几重身份?既是隶属中央的高官,又是地方上方国的首领(双重身份)
二、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1.西周的分封制(前1046年)
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功臣
内容:周王封土地,诸侯尽义务
影响:扩大了周朝疆域
【学习探究】
分封制体现了森严了等级,维护这种等级制度,仅仅靠得是国家暴力机构吗?如果不是,还要依靠什么制度?
2.宗法制度(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
由来: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家族地位的稳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度
影响:保证了贵族政治垄断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
3.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学习探究】 楚庄王问鼎说明了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衰落(西周后期~战国末[秦])
原因:分封制的局限性:受封的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教案2
一、先秦的王朝变迁
1、约公元前2070年, (填人物)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夏王朝。
2、约公元前16年,商汤建立上朝。
3、公元前1046年, (填人物)灭商,建立西周。
二、分封制(内容、分封制的对象诸侯的权利、诸侯的义务、分封制的作用)
1、分封制的内容:土地及人们分封给诸侯
2、诸侯的主要成分:周王室成员、功臣和先朝旧贵族
3、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领地内再分封
4、诸侯的义务:定期朝贡、拱卫王室、提供军赋和力役
5、分封制的作用: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理;
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三、宗法制
1、含义:宗法制是按照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核心: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3、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
一、 秦的统一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
二、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度(中央制度)
1.来历: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皇帝的地位及权力: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三公的职责: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治事务;
太尉:主管军事;
御史大夫: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系统。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2.郡县制的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3.郡县制建立的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对中国地方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四、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积极: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
2.有利于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3.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社会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国家统一决策,提高行政效率。
消极:
1.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农民起义)
2.为维护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会摧残文化,(焚书坑儒)。
一、汉朝的郡囯并制
1.背景:刘邦为吸取秦朝孤立之败,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实行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制;。
2.影响:随着诸侯王的势力不断增强,割据一方,开始形成分裂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央)
1.三省的名称、职责、运作顺序:
中书省(负责草拟文件)——门下省(负责审批文件)——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2.六部的名称与职责:礼部(主管礼仪)、吏部(主管官吏)、户部(主管户口)、工部(主管工程)、兵部(主管军事)、刑部(主管刑法)
3、影响:
(1)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2)客观上减少了行政失误,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宋朝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四、元朝的行省制度(地方)
1.行省的设置: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直辖河北、山东、山西),以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 [此外还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行省的权力: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
3.行省制度的意义:
(1)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五、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采用“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
3、隋唐:科举制。
(1)过程: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完善。
(2)意义: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加强了中央集权,并被历朝沿用。
一、废丞相、设内阁
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始设殿阁大学士帮助处理事务
2.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3.内阁性质:非法定的行政与决策机构,是皇帝的內侍机构。
二、清朝设立军机处
1.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
2.特点:①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
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
③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3.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三、明清时期君主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教案3
【课程标准】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纲要求和解读】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直是高考中的高频高考点,重点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作用和影响。同时多注意教材中的隐形知识,如占卜、王权神化、分封示意图、礼乐制度等。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属于高考高频考点,需重点关注。主要考点有秦统一、制度创新、分封制到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点关注点有汉至元朝的地方制度、中央官制、选官用官制度。同时加强对郡国并行制、“推恩令”、行省制度、内外朝制、三省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察举制、科举制等概念的理解。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要考查方向是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如废丞相、设内阁、司礼监、厂卫特务机构、南书房、军机处等。本课还需从整体上把握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以及其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