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平均数的教案
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起看看四年级平均数的教案!欢迎查阅!
四年级平均数的教案1
一、 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
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 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 教法、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老师准备了实物投影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教具;学生4人一组准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学具。
三、 教学流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回顾小结
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采用淡话导入,问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过哪些带有“数”(板书:数)这个字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说发现数学真和“数”这个字联系紧密,于是设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数”这个字有联系的数学知识,它是什么呢?老师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发现这个秘密。你们有信心吗?本环节学生谈的过程,就是整理原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激活初步形成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做知识上、方法上、情感上的准备。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分二步进行)
第一步、动手实践,感知均等。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把桌上4个不同高度的水杯的水倒匀,鼓励学生用最少的次数,最快的速度完成。
学生充分活动后,小组汇报实验过程时,请完成最快的一组到前面边演示边谈谈怎样快又准的分均,从而渗透移多补少、巧合均分的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估计预测,探究解疑。
让学生估计一下现在水面的高度,并把这个数记下来。那准确的高度是多少呢?让学生探究解决。预计学生会用尺子量,或先求总高度,再求每杯水的平均高度。学生得出结论后,选择有差异的两个小组汇报并板书,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肯定学生的方法后,让学生看板书说想的过程。教师再让学生说4厘米怎样得来的?通过这样的强化,学生明确4厘米就是把4杯水的总高度平均分成4份,就求出每杯水的平均高度,我们可以叫它什么数呢?(板书:平均)让学生再谈谈对平均数的理解?由此揭示课题,突破重点。
本环节让学生在实践、猜测、探究中亲历亲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能力。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目的是降低个人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学生讨论时,老师参与其中,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使课堂教学在着眼发展,凸显主体中进行。
第三环节:应用扩展(分四个层次进行)
1.列举实例: 生活中什么地方你遇到过平均数?学生谈完,教师出示一组平均数的资料。此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均数与生
活的联系。老师出示的资料,既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对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起到缓解的作用。也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
1、未来100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将达180岁。
2、一年里,有1032万顷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森林正已平均每分钟20公顷的速度减少着。
3、一天平均笑15次。
4、 唐山市通过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的身高明显上升。7~12岁男生平均身高增长2.1厘米,女生增长1.7厘米;13~15岁男生平均身高增长1.9厘米,女生增长0.8厘米。
2.尝试练习:出示例3,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对照课本我检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和自己的身高对比,以及猜测全县四年级学生的身高为一组,推广对全省以至于全国四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3.明辨真伪:深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关注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前了解自己家每月平均电费的支出,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教育。再结合第1题,唐山开展大课间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参加体育锻炼的教育。
4.参与实践:教师选8名学生做拔河游戏,4名高大强壮,4名矮小瘦弱为一组,问学生这样把他们平均分成两组行不行,学生参与其中,谈理由,使学生对平均数体现出的公平和不公平性都有一定认识。培养了学生动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教育。
本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4种题型,达到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的目的。使课堂教学彰显人文关怀和应用性特点。
第四环节:回顾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平均数,通过和它打了这么长时间交道,你想对平均数说些什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整个教学设计既尊重教材,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寓教于拓、寓教于理,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有知识的雨露滋润心田,更有智慧的阳光普照心灵。
四、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清晰、开放,我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带者浓厚的兴趣,学得积极主动,变知识的接受过程为科学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过程中,教师棵前的预设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的大门,如导入新课部分,我问学生从一年到现在我们学过哪些带“数”这个字的数学知识,学生可能想得比较复杂,我适时地举起卡片(3/5)是什么数?(9)是几位数?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被打开,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并且还说出小数、带分数?等没学过的知识?
教师富有激励性和生动的语言活化了学生的思维,如应用拓展地1题,教师出示的材料有一题是“人一天平均笑十五次”,教师说,老师希望看到你们的第十六次、十七次的笑,笑一笑,看谁笑得开心自信,那第十八次笑是什么笑?学生各抒己见,脸上洋溢着笑意、童趣,教师做后总结:老师真希望每天看到同学自信开行胜利的笑。接下来还有几道题挑战同学们,看你们能否露出胜利的笑。
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儿童的天性好玩、好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游戏中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对培养学生构建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都有益,我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在游戏中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学生学的兴趣盎然,教师也在学生收获的同时,不断地修正着自己的从教的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处处体现着人性的关怀,我充分注意到好中差的价值取向,努力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和机会,力争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舞台,让学生有学有所获的富足,又有不断进取的动力;
本节课虽然有许多可以自慰的地方,但还存在着学生动中思的不到位,学生回答问题逻辑性不强的弱点。在小组合作时,我没有完全照顾到个体差异,这也让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教学如何面向全体,面向每一名学生,这是我在教学中要不断完善的课题。
①(140+185+170+125)÷4
②(140+185+170+125)÷365
③(140+185+170+125)÷12
3、 某机械配件厂,两个枝术革新小组进行技术竞赛,下面是他们10分钟生产的零件总数:
第一小组:57+68+73=198(个)
第二小组:49+36+75+42=202(个)
由此推断:第二小组获胜。
1、 几天,老师统计了一下我们班三月份同学们零用钱的花销情况,其中5名学生零用钱平均花销16元,请你猜猜他们各花多少钱?
姓 名 李明新 韩天婷 刘 威 张 强 周艳琪
花销金额(元) 13 19 18 16 14
四年级平均数的教案2
一、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小明利用五一假期,查找了一些有关小动物寿命的数据,并制作成了下面这张统计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出示动物寿命统计表:
小猫老鼠大象乌龟
寿命/年6251152 提问: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乌龟的寿命最长,老鼠的寿命最短。)
谈话:借助统计,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板书:统计)
【说明:利用动物寿命统计表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复习相关旧知,导入新课,自然贴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 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在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这两张统计图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2. 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①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男生有4人,女生有5人。(为比较总数预设)
想法二: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谁来介绍女生没人套中的个数。
②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有什么方法?
和你的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想法一:女生套得准一些,因为套中的最多的是吴燕。
追问:那套中的个数最少是男生还是女生,所以套中最多的是女生,套中最少的也是女生。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③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因为参与套圈的人数不相等,比较总数,是不公平的。
可以怎么办呢?
想法三: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哪个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多,哪个队就套得准。(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说明: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4. 理解平均数。
④操作:你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找出每个队的平均成绩,再试一试。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先求和再求平均数。
⑤引入:男生中谁套中得最多?谁套中得最少?根据这个信息,你有什么好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
可以把张明套中的一个移给李小刚,另一个移给陈晓燕。——移多补少
反馈时,学生边讲解移多补少的过程,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
⑥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引导列式:6 + 9 + 7 + 6 = 28(个)⑦28表示什么?
28 ÷ 4 = 7(个)⑧7表示什么意思?(图中的红色线条就表示了男生套中的平均数)
⑨你能看出,7比谁套中的个数多?比谁套中的个数少?
小结:平均数比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说明: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求法。】
⑩提问:根据你的发现,谁能猜一猜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一定在什么范围之内?(在5~9之间)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
⑾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请你独立完成在书上。10+4+7+5+4=30(个)
30÷5=6(个)
⑿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女生有5人,要用5人的总数平均分成5份)
⒀现在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圈,是不是女生每人都套中6个呢?为什么?
仔细观察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得出结论:平均数代表的是一个整体水平。
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
⒁在解决男生、女生平均套中多少个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⑴求平均数的方法,得出数量关系。(板书:总数÷份数=平均数)
⑵平均数比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⑶平均数都是代表了一个整体的水平。
不同:总数不同,人数不同,平均数也不同。
【说明: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时,将平均数学习嵌入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中,较好地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三、 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下面我们要利用刚才所学的关于统计和平均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你 判断下面哪些说法是不合理的。
(1)小丽走8步,共走了560厘米,她每步都走70厘米。(70厘米表示小丽平均每步走了70厘米)
(2)电梯有8个人,她们体重的和是400千克,平均每个人的体重是50千克。(求平均数的方法)
(3)两班共栽树120棵,每班不可能超过60棵。(平均每班栽树60棵,可能一个班栽树70棵,一个班栽树50棵)
和你同桌讨论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①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数一数每个笔筒里笔的枝数)
②你想怎样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
③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列式计算,汇报结果。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④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②你想怎么求?
独立解答,汇报结果。
⑤说说你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求的什么?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吗?⑥你是怎么想的?
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请你判断,和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5.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⑦仔细观察统计图,互相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第一题,⑧回答这个问题你看的是哪一张统计图?(答句说完整)
第2个问题⑨你是怎么想的?只要看在哪一天卖出的苹果和橘子的箱数相等就可以了。
⑩请学生读第2题,你会计算吗?完成在课堂作业本上。(竖式列在草稿本上)
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讨论)
【说明:练习设计既重视平均数的求法,更重视对平均数意义的深刻理解。通过估计、预测、判断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
四、 课堂总结(略)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有2种。
五、课后拓展
小芳,小丽,小华三人在进行口算比赛。小芳说:“我是冠军,小丽是第三名。我们3人平均一分钟完成了10道口算,每人完成的数量相差一题。” 你知道她们一分钟各完成了多少道口算题吗?
四年级平均数的教案3
学情及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今后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本节课是在学习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分析,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平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追问中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平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平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平均数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
平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平。(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从而加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平均数会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结合平均数观察表格,平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平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出示平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四年级平均数的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