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模板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一起看看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欢迎查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1

第一部分:引论部分

材料+论点(引出论点)

要求:如果材料只有100字以下的基本可以照抄,但是如果材料太长的只要概况事实即可。

过渡词语或句子+论点。

第二部分:本论部分

过渡+正面的事例(注意叙述事例时不能太长,把事情概况出来就可以了)+自己一两句的议论

过渡+反面的事例+自己一两句的议论

第三部分:结论部分

用100字以下总结,得出结论即可,要求与文章开头呼应。

材料: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他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要求: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议论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逆境中成长

第一部分:

概况材料80-100字+过渡(由此观之、这些事例告诉我们等过渡)+论点逆境能使人成长。

第二部分:

过渡(如:古今中外,有众多的名人志士,可以说,他们的成功都是侵透了……在逆境中成长,成就事业的。)+正面事例(事例一定要概况)+自己的议论。

过渡(如反之……)+反面事例+自己的议论。

第三部分:结论

第三部分:结论部分

用100字以下总结,得出结论即可,要求与文章开头呼应。

谈磨练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会把巢穴里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当幼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本领--飞翔!由此观之,经受磨练,往往能使人成材!

纵观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正是因为经受了磨练,才创造出另一番伟业。司马迁正是遭受了皇帝的误解、官员的诬陷,承受了残酷的刑罚,才下顶决心用自己的生命与黑暗的官场做斗争,最终完成了那部空前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假如司马迁没有经受种.种的磨练,那么他根本就不会想到用另一种方式去提升生命的价值,或许他一生也只是一个平庸的小官。正是因为经受了磨练,才使司马迁在思想上有了一个新的彻悟,才使他坚定了自己的决心,用饱受磨练的心灵铸造了“史家之绝唱”。泰戈尔说得好:“没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怎能炼造出创造天堂的力量,没有流过血的手指,怎么弹出世间的绝唱”。

反之,如果不经受磨练,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等到暴风雨来袭时,就会一蹶不振。就像沉迷后宫歌舞的李后主,一直过着奢侈的生活,从来没有研究兵法、朝政。宋兵来袭时,慌张的李后主如梦初醒,没有什么办法,只得做了宋国的俘虏。可见,磨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只有经受了磨练,才能使自己更坚强,如果沉迷安逸,只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经受不起半点风吹雨打。剑如果没有经受磨练,就永远不会被打造得锋芒四射;梅花如果没有经受磨练,就永远不会吐露出醉人的芬芳;而人如果没有经受磨练,就永远不会拥有坚韧的生命,不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敢于在挫折中奋发向上,敢于在磨练中不断完善自己,生命会变得更加充实而精彩。

材料:

墙壁上,一只虫子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下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过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步艰难地往上爬……

有两个人同时注视着这只虫子,第一个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如此执着、顽强,真正百折不挠啊!”另一个人禁不住叹一口气说:“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何时才能爬到墙顶呢?稍微改变一下方向,不就容易上去了吗?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600以上的议论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2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准确审题。(重点) 

2.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重点)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写作文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写好一篇作文有哪些步骤呢?最重要的步骤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开始的两个步骤——审题和立意。 

二、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 

审题技巧,立意指导。 

我们拿到一个作文题目,首先要审题,即了解题目要求,领会题意。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思考,精心选择,最终确定文章的主题,这就是立意。审题和立意密不可分,共同组成了作文构思的起始环节。 

1.审题。 

审题,就是为明确作文的要求对作文题(包括题目、材料以及写作要求)进行审读,以求理解其含义。审题时要注意题目对文体、内容、感情色彩等的具体要求,确保不在这方面出错。不过,审题的关键还在于把握题意,也就是分析题目的含义和意图。

首先,要善于从限制中发现“自由的空间”。 

其次,要认真对待多重限制条件。限制条件有两个以上,就要仔细分析。

最后,要注意把握题目中的重点,作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努力探究它的含义。

2.立意。

立意,就是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把题意变成文章主题的过程,即确立文章的灵魂,是文章成败的关键。

首先,确立文章的写作中心。有的可确立、表现多个中心,试比较哪个更有新意、更有深意、更适合自己写作。

其次,确立议论文的论点。只有确立有价值、有意义、有真情、有独特见解的论点,写出来的文章才能中心明确、思想健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最后,立意要力求巧妙、新颖。有时立意甚至可以从反面入手,突破成说、“定论”,凸显自己的个性。 

知识板块二

结合例文,技法指导

1.文题展示。

以“和为贵”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600字左右。

2.例文赏析。

为“和”辛苦为“和”甜

《孟子》里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早已熟诵,《史记》中的“将相和”故事我们也是耳熟能详。知道“和为贵”的道理,我们又是真的知道怎么去做吗?是不是只要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到最后“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就行了?听说喝咖啡时所加入的咖啡伴侣其颜色为鲜白,可是一旦倒入咖啡之中搅拌充分,就只见咖啡不见伴侣了。然而,这咖啡的味道却改变了,不会像之前那么苦涩,却多了一丝香甜与润滑。正如咖啡伴侣一样,为了与咖啡的相融,它甘愿舍弃自己原本鲜明的颜色。为了我们心中所向往的和谐,我们有时也需要做出改变,为“和”辛苦为“和”为甜。

在那个的“将相和”故事中,如果没有蔺相如的宽容忍让,没有廉颇甘愿以大将军之身负荆请罪,就不会

有日后的将相同心、各展所长的千古美谈。同样是共事一国,古往今来,从宋朝的秦桧陷害忠良到近代国民革命时期的“府院之争”,多少人为了名利拼个你死我活,面对外敌入侵和人民百姓的水深火热毫不动容,不懂相让不懂“和”,影响的又何止一事一人。

又想起一个游戏,有一株白菜,一只吃菜的羊,一只吃羊的狼,一个人和一条只能乘载一人加一物的船,怎样把东西全部带到对岸?答案挺费心思的,但其实说穿了,也就是只要这个人辛苦一点,多跑几趟就行了。有时,我们要求的“和谐”是很难的,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棱角,不免磕磕碰碰。但只要我们有为“和”辛苦的思想,相互理解,将心比心,彼此忍让宽容,和谐的局面就会到来。

有人说,两个人之间的相处合作不是“1+1=2”,而是“0.5+0.5=1”。在和谐的环境中,我们相互合作可以事半功倍,我们相互支持可以共渡难关,只是需要将自己减去一点,为“和”辛苦为“和”甜。 

【名师点评】

在“和谐”的众多关系中,作者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切入,并用咖啡伴侣的例子说明为了和谐,我们“需要将自己减去一点”,做出改变,提出了“为‘和’辛苦为‘和’甜”的观点。作者所选取的实例很有生活味,实在而又恰到好处,这种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化大为小的写法,使文章显得具体而又不空泛。生动贴切的引用,给文章增色不少。

三、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评讲作文:

1.批改  

2.佳作推荐 

3.美文共赏 

4.小结

四、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还存在的疑惑是: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3

【训练目标】

1.熟悉各种作文题型,学会如何根据所给的文题审题。

2.了解立意的三种方法。在准确身体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作文立意。

3.提高对人生的品位与思考能力。

【训练重点】

1.体会隐含在文题字面后的含义。

2.怎样才使学生把握材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以便确立较为深刻的主题。

【训练过程方法】

采用知识导引法、例文思路启迪法开展训练,通过讨论、赏析、练习、模仿、展示、评价、借鉴、修改等途径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

【话题探讨】

我们学过《香菱学诗》,其中,黛玉教香菱写诗最关键的是立意。我们拿到一个作文题,首先要审题,即了解题目的要求,领会题意。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思考、精心选择,最终确定文章的主题,这就是立意。审题与立意密不可分,共同组成了作文构思的起始环节。在作文中只有正确理解了题意,并按照题目的要求去构思,才有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来。审题正确,是写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审题不准,就会“偏题”“跑题”。

【知识导引】

一、文题的分类

1.命题作文。例:以《记忆》为题。

2.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是指只给一半题目,另一半由学生自行确定,如《第一次》、《赞》等等,要领是先补充完整题目,然后作文。这类作文比命题作文的限制要小得多,题材也就相应地宽得多,其审题立意的要领同命题作文相同。

3.给材料作文。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与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有着较大的区别,关键在于这里多出了材料,审题立意必须依据所给材料进行。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是中心升华法。运用这种方法审题立意时,不论所给的材料是记叙性的、议论性的、说明性的,还是寓言、漫画等,均应先读懂材料,然后在正确概括材料中心的基础上,再根据材料的中心提炼、升华。如《画蛋》的材料中心是:达•芬奇成长是因为他在名师教导下打下坚实基础和坚持不懈勤学苦练的结果,为此,就可依据这个中心提炼升华出名师出高徒、天才出于勤奋、勤奋出成果等方面的立意。

4.话题作文。跟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较小,作文偏题的考生减少了许多。但是,难度较小,不等于不需要用心审题了。例: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也许不是人人都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如何选择的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话题必须在这个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二、审题方法

1.审定体裁。体裁不同,写法各异。审题的第一步要审定这个题目应为哪种体裁。如果把记叙文写成议论文,或者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写得再好,也只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终究不及格。那么,如何从题目中考虑并审定文章的体裁呢?一般来说,题目中有“谈”、“评”、“论”、“议”、“……的看法”、“……的启示”、“从……说起”这一类字眼的,都应写成议论文;题目中有“忆”“记”等字眼的,大多是记叙文;有“颂”、“赞”、“唱”等字眼的,应写成抒情散文。但是,有的题目没有明显的标志。如《立志成才》、《小事不小》、《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等。像这类题目,我们一是依据要求的内容去判定体裁,二是试着加“标志”。例如《立志与成才》、《小事不小》之类题目可加“谈”“说”;《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之类题目可加“记”“忆”,这类标志加上以后,题目的文体特征就显示出来了。如果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作文时,就不会因体裁不明而“跑题”。

2.审定范围。在确定文章体裁的同时,要审定要求的写作范围。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写人、记事,数量、景物,或说明,或抒情等都有明确的范围,弄错或弄不准,都会使作文失分。因此,要反复推敲,确切掌握。例如《暑假生活二三事》,这个题目明确规定了时间:暑假;内容:记事;数量:二三事。至于空间这个题目没有规定,只要是发生暑假生活中的事情,不论在学校、家庭或社会,都可以写。又如《我在新学期里》,这个题目要求从“新学期里”选材,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进步。还如《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这个题目,时间范围很小,只能写“走进考场”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果从领到准考证时写起到发通知书时止,显然超过了题目所要求的时间范围。

3.审定中心。有的题目中心鲜明突出。如《谈勤奋学习》,很明显,“勤奋学习”就是中心,而中心的中心,乃“勤奋”二字,这也是题目关键所在。如果动笔前对“勤奋”二字审得好,领会得深,那么,就可以从横的方面紧扣题目中心,点出勤奋就是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而决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勤奋”就是要刻苦,顽强,遇到困难不畏缩,碰到疑难不放过,遭到挫折不灰心。也可以从纵的方面紧扣题目中心,点出勤奋来自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的责任感和迫切感等等。防止对“勤奋”这一关键词一笔带过,而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审定人称。文章采用第几人称,应因题目而定。一般记事写人的文章可以用第一人称(“我”、“我们”),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他们”)。议论文多用第一人称(“我”),有时为表达这种观点不是个人或文章代表集体,则用“我们”。诗歌、散文,则一般用第一人称。总之,文章用什么样的人称是很讲究的。在一篇文章里,人称必须统一,这样才能避免混乱。

5.审定寓意。有些题目,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比如《路》、《蜡烛》、《青松》等等。像这类题目,往往包含着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如果审题时考虑到题目的寓意,就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发散思维选材。比如《路》这个题目,它可以是走的路,也可以是攀登科学高峰的路。可以从一条具体的崎岖小路,拓宽为拖拉机路,再发展为公路、铁路,以此反映家乡在改革中的变化。也可以从无路到有路,暗示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重要,阐明只要指导思想正确,方法对头,有决心,有毅力,事就能办好,路就能走通。

三、审准两种基本作文命题类型的方法技巧

1.命题作文

顾名思义,命题作文就是命题者给定题目和写作要求,考生只能在这个题目及写作要求的范围内作文,不能变更、置换成其他题目。命题作文的形式有三种,即全命题作文、材料式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这三种命题作文审题时要区别对待。

全命题作文:读透吃透文题

(1)扣住题眼,即扣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挖掘出题目的内涵。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即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如作文题《快乐的一天》,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快乐”。另外从非关键词可知,只是要求写记叙文,并以记事为主。那么写什么事呢?题目要求是“一天”,如果写成几天就偏题了。又如,《最美班主任》中的“班主任”一词告诉我们,重点是要写人。

(2)添加要素,即通过简单的组词造句,让原来的作文题目结构更完整,内容更具体,题意更鲜明。如《喝彩》这个题目,内容不具体,题意不明确,写起来无从下笔,如果添加一些要素,把题目变成《老师的喝彩》《公交车上的喝彩》或《难忘的喝彩》等,这样写作范围和立意就非常具体和明确了。

(2)吃透比喻义,领悟题目寓意。审题时,这类题目不能光看命题词的字面义,需透过字面意义恰当领会其内涵,学会由“实”而“虚”,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比喻义相匹配的意义,写作时做到紧扣题目。如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标题第一层字面意思,就是人生读过的第一本书;第二层深层意思,是那本书在“我”人生道路上起到了重大作用,那本书成了人生的转折点或人生求知道路上的起点,有启发、起点之意。再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又如“收藏阳光”这道命题,其中的“阳光”既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阳光,也可以理解为帮助个人成长、进步的某种动力、希望、信心和关爱等;如果审题时只关注自然界的阳光,作文就很难深入,也不大好落实“收藏”的词义。

材料式命题作文:结合材料限定题目范围

由于材料式命题作文事先会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然后才给出具体作文题目,因此,写作时要将材料的含意和题目的意思结合起来考虑,统筹兼顾,从而确定题意指向和写作范围。材料式命题作文必须避免的倾向是只看题目不及其余,不少不合题意的考场作文往往把材料抛在一边,只对着题目作文,这是不符合出题宗旨的,所以很难切合题意。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假如材料真的毫无意义,出题人也没必要费力写那么一段文字了。

半命题作文:“自由”不等于“随意”

写好半命题作文的第一步当然在于补充完整一个恰当的题目。由于考生对题目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所以这类题目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相当大,但这决不等于“随意而为”。由于思维闭塞、缺乏创新,不少考生面对这类命题通常会按照同样的思路去补题,造成“千人一面”的雷同现象。或拟题过大,难以下笔,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更不易写出真情实感。甚至有的文章脱离文题,我行我素,造成严重失分。所以,半命题作文的审题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补题的艺术。不管怎么说,都要先思考所给出的题目词(字),由此再在补题上下功夫,应遵循“细察隐含信息,做到具体明确,力求新颖别致”的补题原则。察明已命好的半个题目和要求中的“隐信息”,在自己熟悉的基础之上,力求“陌生化”,以避免雷同,补充后的题目能以小见大,切忌大而空,给自己出难题。

2.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构成,在2012年的高考考场上它占有绝对优势,对这类命题形式的审题理应引起足够重视。其特点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或话题,写作题目或话题的确定,要完全靠考生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

材料是命题者给出的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按形式分为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题目或话题的确定,完全靠考生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考生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或某个方面来写作,否则,视为跑题。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关键在于深刻地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主要方法有:

(1)从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

(2)从分析原因入手。阅读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的角度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3)从作者的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可以从此入手审题立意。

(4)从辨析关系入手。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析这些关系,有利于审题立意。

上述方法不是单一的,有时要综合。

四、立意的方法

1.求异。一是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有些作文题看起来太熟悉,太容易些,就会容易走向平庸和雷同。所以,写作时要抛开常规思维套路,不拘一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给人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受。如以《阅读》为题写作,有些同学在审题时仅仅把题目理解成“看书”,熟不知“阅读”的含义可以很宽泛,我们不仅可以阅读书籍,还可以阅读山,阅读水,阅读海,阅读花,阅读树,阅读黄昏,还可以阅读社会,阅读经济,阅读文化,阅读亲情,当然还可以阅读一个人……“一石洞天开”,审题思维开阔的同时,选材和立意的余地也大大增加了。二是面对一个问题,要尽可能提出多种设想和多种答案,辨证地多角度思考体会,以扩大选择的余地,要敢于逆向思维,要发扬“班门弄斧”的精神,不要“迷信”,敢于向、向传统挑战,在写作中敢于批判前人和的得失,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他人的感受作对比,使他们在头脑里产生激烈的碰撞,然后接纳一个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主张,把它“外化”,作文自然就有了其创造性。例如“见异思迁”,可以理解为“不大胆求异,怎能出新”;“莲,出淤泥而不染”,可以理解为“暗地里接受污泥的贿赂,阳光下炫耀自己的清白”;“天平是公正无私的楷模”,可以理解为“天平最没立场,谁多给一点就倾向谁”……总之,只有突破了传统,创新思维才能出现。

2.想象。要善于把一根木棍想象成一把剑,把围巾想象成一条溪流……而写作中最常见的修辞--比喻,就是想象的一种。在所有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有力的比喻。一个常用的文学比喻就是,生命就像一个迷宫,我们身陷其中,只有用我们的小心和睿智才能成功地走出迷宫。

3.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变抽象为具体,即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许多文题概念很大,这时候就需要缩小范围,落到一个具体的点上,有些文题很抽象,比如亲情、爱、最美……这时候就需要出现一个具体可感的的实物,或者某种细节,来体现这种抽象的概念。如以“亲情”为话题来写作,有的同学恨不得把父母对自己从小到大的养育之恩一一例举,来表现亲情的伟大,其结果却成了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和细致入微的表现力。不如抓住一两件生活中看似平常的琐事,加以细致描绘。像课文《散步》,作者以“散步”这一件看似平常不过的小事,展示了一家三代人之间的和美温馨,更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再写“美,就在身边”一题时,就要把题目中“美”就具体化,可以写一个美丽善良的人物,可写一个人物的一种美好行为或者做好人好事当中的一个场面、一个细节。

五、立好意的要求

一般来说,初中生的记叙文大都是表现出赞同、赞美、欣赏、歌颂什么,或者是反对、批判、揭露、讽刺什么,当然也有表达自己的怀念、感叹、倾诉、情趣等等的。应该说,写文章的立意是比较自由的。但是,中考作文的立意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它是有很多的限定的,它也是有很多的评价标准的。作为一名学生当然也应该有一个受教育的方向,而在中考作文中也体现了这个方向性,所以,我们的中考作文立意也符合这些方向标准。

所以,好的立意应该力求做到:

1.方向要正确

所谓正确,就是立意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极向上。立意正确是写好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文章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说,我们的立意要与我们目前国家社会倡导的公德相一致,要与当前的时代精神相一致。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提倡以人为本、爱国、诚信、环境保护、无私奉献等等。决不能表现一些厌世消极的思想,或者是为那些腐败分子、迷信分子歌功颂德。

2.情感要鲜明

情感的鲜明是指在文章中的情感指向要明确,该批判的批判,该歌颂的歌颂,并且在你的语言中要饱含感情。不要出现那些让读者都想不透的模棱两可的情感倾向。这不仅仅会减弱对主题的表现,也会伤害到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感情的鲜明最忌的是故作姿态,夸大其辞,没有分寸,这样反而会让人感觉作呕。所以说,我们的感情表达真实可信才会感人,才会打动人。

3.思考要深刻

深刻的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能在一般人认识上再进一步,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并能给人以启示。思考的深刻需要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作仔细深入的思考,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能用文章的语言表达出来。

深入的思考也不能随意引申,更不能无原则地提高和升华。它必须结合生活实际,要具体、真实、可靠。在提示本质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提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并总结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可能更多地关涉到议论文。

对于记叙文的深刻更多地是关于人生社会的启示与感悟。

4.思维要创新

思维的创新是指克服以往的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去思考、分析,找到我们自己独特的创见,给人以启迪。

考场作文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一般都会给考生以思想驰骋的余地,我们就可以突破常规的思维习惯模式,从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方向思考,进行有积极意义的创新思考,拿出与众不同的立意,再用自己充满个性化的语言,向我们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察、感受、思考和认识,让读者也从中得到启示。

但是,创新决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标新立异的胡编乱造,它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这样才能让人感到入情入理而眼前一亮。

六、记叙文的立意内容

1.符合当今社会公德和时代精神的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提倡以人为本、爱国守法、诚信、环保、无私奉献、敬业、自强、与时俱进、和谐社会等等。

2.表达个人感情的如:爱戴、崇敬、怀念、赞美、爱好、情趣、愿望、讽刺、批判、抨击等等。

3.思考生活内涵的主要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感悟与启迪。

4.追求个性表达的主要是表达个人独特见解的。

立意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盲目跟别人的风,无论是怎样的题,选择立意时,一定要选自己熟悉的平时训练过的内容从小处切入。切忌一时心血来潮写一些不熟悉的东西,勉为其难,这是写不出优秀作文的。

【当堂操练】

一、文题展示

1.读“老人与旅行者”的故事。你从这个小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作文。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500字。

2.给苦药加点儿糖,它会更方便服用;做蛋糕时加点儿糖,它会便边的更甜美。那么,我们的生活是不是也要“加点儿糖”呢?以《给生活加点儿糖》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提示:

(1)“糖”意味着什么?这是审题的关键。位父母做顿饭是“糖”吗?朋友之间互赠礼物是“糖”吗?晚饭后的半小时散步是“糖”吗?读一本有趣的书是“糖”吗?紧张学习之余的小憩是“糖”吗?……不妨开拓思路,多方思考。

(2)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那么,什么状况下需要给生活加点儿“糖”呢?“加糖”之前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加糖”之后呢?力求写出其中的变化。

(3)可以叙事为主,结合适当的抒情、议论,升华主题;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二、审题立意

文题一是材料作文,材料中老人对两位旅行者的态度使我们需要注意的,即要重点分析表明老人态度的关键词句。“也差不多”“也是如此”,两个“也”暗示小镇只是两位旅行者的镜子,映照出了他们对待他人、生活的态度。如果态度不能改变,际遇就不会改变。因此,我们可以从“生活是一面镜子”“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命运”“发现生活之美”等角度立意。

文题二是命题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是“糖”。“糖”给我们甜蜜的感觉,在这里应该是喻指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甜蜜的东西,如美好的情感、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情趣等。立意可以从这些角度选择。如果把“糖”理解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那么可以选择从关爱亲人、帮助朋友、团结邻里等方面来立意;如果把“糖”理解为一种高雅健康的生活情趣,那么就应该从自己的爱好如琴棋书画来表现自己的诗意生活;如果把“糖”理解为一种高尚的情操,那么就可以表现乐观、自信、宽容、奉献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下水示例】

拥抱阳光

阳中谁

“阳春三月,杂花生树,草长莺飞”,有阳光的鼓舞,生命勃发盎然生机;“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江花红胜火”,有阳光的照耀,风光无比绚烂。拥抱阳光,人生也将变得亮丽。

拥抱阳光,让心田春暖花开。万物生长靠太阳,心灵的成长也需要阳光。万物依靠的是大自然的太阳,心灵需要的则是社会生活的阳光。温室里的苗儿不茁壮,封闭的心灵总是很脆弱。想要心灵之花开放心灵之树参天,就要积极投身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有时,社会现实与大自然一样,骤雨接着暴风,打击、挫折、失败也会接踵而至。不要因为生活的残酷就封闭自我,不去面对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我们不仅敢于直面现实,而且要拥抱生活,就像花儿拥抱阳光,秀出林外的大树拥抱狂风。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受打击、不遇挫折、不经失败,哪有成功的辉煌。梅经苦寒而香,铁经百炼而成钢,经受打击、挫折与失败的心灵会更坚强。在光明前退缩是黑暗,在现实中退却就是灭亡。拥抱阳光,与时俱进,心灵之花就会迎风绽放,心灵之树就会有参天的希望。

拥抱阳光,让心海碧波荡漾。现实是残酷的也是美好的。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现实,能改变的恰恰是我们的心情。坏的生活不在于别人的罪恶,而在于我们的心情变得恶劣。我们痛苦,是因为我们总是在仰望着别人的幸福;我们愤怒,是因为我们的心总是摆放得不那么宽平。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变仰望为俯视,而且好好经营自己,那么低头之间幸福就已来临。如果我们改变一种姿势,变侧身为仰卧,所见之处一定是圆满的世界。什么是快乐和幸福?语言怎能说得清楚。其实,快乐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阳光灿烂的心境;幸福则是一种心态,一种心存美好的状态。身处逆境,苦中求乐;身处顺境,知足而乐。只要拥抱阳光,心存美好,用积极的心态生活,用宽平之心感受生活,心海就会碧波荡漾,人生也将无时不充满快乐无处不感到幸福。

拥抱阳光,让心空明净而坦荡。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我们悒郁,是由于太多的外物充塞心胸;我们哀伤,是由于太在意外界的精彩;我们疲惫,是因为终日算计着得与失;我们劳累,是因为整天背负着荣与辱;我们悔恨,是因为太放肆自己的欲望。为钱而处心积虑会使自己六亲不认,为权而蝇营狗苟会使自己胆大妄为,为名而劳苦奔波会使自己巧取豪夺。真实的我,在刻意的追求中被撕成碎片变得面目可憎。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放纵自己,自己终将成为欲望的奴隶而迷失自我。放纵自己受伤害的不是别人,恰恰是我们自己。我们行走人间,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追求卓越与辉煌,但不汲汲于功名;我们渴望快乐与幸福,但不戚戚于富贵,“不仁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们活在世上,安于平凡却不陷于平庸。安于平凡,保全自己的赤子之心,就成为一个纯粹的人;陷于平庸,泯灭自己的天然本性,便归于可怜可恶之流。为与不为,一念之间而善恶分明;平凡还是平庸,一字之差而人生境界全出。拥抱阳光,还心空一片明净与坦荡。“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心情是何等的欢快舒畅,人生是何等的逍遥自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计荣辱得失,心胸是何等坦荡宽广,人生是何等的旷达潇洒。

拥抱阳光,生命灿如夏花芳香四溢,人生贯如长虹异彩纷呈。

【佳作共赏】

给生活加点糖

王盛世

美滋滋的心情,就像吃了我最喜欢的怡口莲,美滋滋地在心中回荡……

篮球场。

“耶!我投进了!”我大喊着,不为别的,只为我投进了我“业余生涯”第一个3分球,激动的心情总是像吃入嘴中的果糖,一下子就能尝到。

3分线是我从来没有触及过的“禁地”。我站在那线外,心里就发虚,老觉得自己投不进去,所以,十分钟之前我又折返回了两分区域内,人虽然在两分区域内,但是心却在3分线外。我一遍遍地想象着投三分球的动作,自己为自己鼓劲。

八分钟前,我站在3分线外,心一横,手一抬,手腕一使劲儿,球就冲着篮筐飞了过去,像愤怒的小鸟打可恶的猪一样,正中红心,我成功了!

在这之后,我又陆续投进了几个3分球,没想到又进了一个。

给生活加点糖吧——自信,让我心里美滋滋的。

书桌前。

“这道题怎么做?”我心中反复回响着这个声音。我遇到了一道较难的数学题,冥思苦想之际,我真想把卷面上的几何图形抠下来,让他亲自告诉我答案。

可是,我不可以放弃。坚决不能放弃!

我继续用心思索,不放弃一丝的可能,不抛弃、不放弃是我做题时的精神支柱。

“就是这个!”我恍然大悟。我终于将这个难题解了出来,功夫不负苦心人啊!

给生活加点糖吧——坚持,让我心里美滋滋的。

超市里。

吃着我手中美味的哈根达斯,心中回旋着的美妙音律,拨弄着我的心弦。的确是这样,那味道不愧是“抢钱”价格所特有的。那入口即化的美妙感觉是其他的冰淇淋所没有的。

妈妈在一旁看着我笑,我突然发现我太自私了,竟然忘了给妈妈吃,我端起小盒,舀了一大勺送进妈妈的嘴里,妈妈也连连称赞这不可阻挡的美味。

给生活加点糖吧——分享,让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自信、坚持、分享……当美滋滋的旋律不断回放时,我享受着加了糖的快乐人生。

点评:显然作者选取了“以小见大”的审题方法,他的巧妙之处在于内有局限在一件事上,而是选取了三个生活小片段,以小标题“篮球场”“书桌前”“超市里”描写了看似寻常的生活,把糖的内涵从细微处入手,大处着眼在“自信”“坚持”“分享”三个层面上。选材自然贴切,既令人信服,又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写作实践】

在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1.读“老人与旅行者”的故事。你从这个小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作文。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500字。

2.给苦药加点儿糖,它会更方便服用;做蛋糕时加点儿糖,它会便边的更甜美。那么,我们的生活是不是也要“加点儿糖”呢?以《给生活加点儿糖》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模板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模板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模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模板

下册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模板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九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案模板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模板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模板

59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