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一起看看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查阅!
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理解孔明“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3、 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孔明“智勇”的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视频。
(过渡)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吧,在众多传奇人物中,你最佩服谁?(学生众说纷纭)【注意对学生的肯定: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很受老百姓的推崇,那就是——诸葛亮。你知道为什么诸葛亮那么受人尊敬吗?(学生回答)【对,因为诸葛亮是“忠诚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你知道他的故事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板书:空城计】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字词
司马懿(yì) 旌旗(jīng) 隐匿(nì) 城铺(pù) 妄行(wàng) 擅动(shàn) 鹤氅(chǎng) 纶巾(guān) 焚香(fén) 模样(mú) 麈尾(zhǔ) 抚掌(fǔ)
远遁(dùn) 言讫(qì) 笑容可掬(jū)
把不会读的字音标在自己的文章中,然后通读课文。
2、请全班推荐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为他挑错。
(过渡)你能读懂文章吗?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蜂拥】
(过渡)司马懿领兵十五万向西城蜂拥而来,孔明却只有二千五百兵。二千五百人对十五万大军,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试想你是孔明,你会怎么做?(学生想象)孔明呢?
他摆下空城计全身而退,不损一兵,真不愧是智慧的化身!
三、孔明之智
1、孔明之智,具体体现在哪里?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回答时请用“智在 ,从 可以看出来”的句式,并用四字短语概括。
急中生智——司马懿兵临城下,孔明想到了空城计
临危不惧、处乱不惊——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传令施计;
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为什么不能“高言大语”?为何“大开城门”?营造一种平静而紧张,隐隐有大军埋伏的氛围,引司马懿上当】
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料定司马懿对自己非常了解,自己也十分了解司马懿。【如果换成是司马昭带兵,孔明还敢用空城计吗?】
深谋远虑——“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2、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各抒己见。孔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固然让人惊叹,不过在他身上,还有值得我们钦佩的地方,那是什么?(学生回答:胆识、勇气)
孔明的胆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动作、神态】
“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外貌和动作描写体现他的镇定自若。
“笑容可掬”——从神态上看出他的沉着果敢
“笑容可掬”什么意思?【形容满脸笑容,掬,双手捧着。你能示范一下“笑容可掬”的样子吗?】孔明做出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他是对谁而笑?又为什么而笑呢?【司马懿带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孔明在危机关头摆下了空城计引司马懿中计,笑容可掬的样子是装出来给司马懿看的。】孔明的笑除了欺瞒司马懿,其实还有一层作用,你知道吗?【安抚人心,给身边的官兵信心,使他们共同配合演好这出戏。】兵临城下,危在旦夕时,其他人的反应怎样?【尽皆失色】他们会想什么?用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个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
孔明的笑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微笑,那他这时心里在想什么呢?【出示图片】(学生猜测)【老师有一段京剧唱词,它正好体现了孔明此时的心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唱词】
【板书:失色】这两者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3、(过渡)通过众官和孔明神色的对比,我们不禁为孔明的胆识倾倒。平时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除了运用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也会用到侧面衬托,除了上面所说的“众官”,还有哪个人也是?(学生:司马懿)
【出示司马懿图片】你知道的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
老谋深算——“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多疑自负——原先“笑而不信”亲自“望”过后,转为“大疑”【看到什么?为什么“大疑”?他在想什么?】不听司马昭的劝告
4、【老师找了一些司马懿的功绩,大家来看一下。出示功绩】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那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
司马懿:多疑,大意,聪明反被聪明误
孔明:临危不惧,知己知彼,知道司马懿对自己非常了解,所以出奇不意。计高一筹
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术,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弄险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智慧和胆识,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总结
狭路相逢“智”者胜,在这一场司马懿与孔明的对决中,终因孔明的计高一筹而取得了胜利。故事在众官的“惊服”声和孔明的“拍手大笑”中落下了帷幕。但孔明聪明绝顶的形象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心中。对于智勇的化身——诸葛亮,不但我们佩服,就连他的老对手司马懿也十分佩服他。如果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三国故事,就请走进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愿同学们能在《三国演义》中体会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
五、作业(二选一)
1、作者为了突出孔明的智勇双全,不仅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还通过司马懿和众官进行侧面衬托。要求: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在你身边选取一人一个片段。
2、我们已经聆听了诸葛亮“登楼抚琴”的心声。请结合课文内容,替司马懿编写一段话来回应诸葛亮。
空城计
足智多谋 衬 老谋深算
孔明 智 深谋远虑 托 多疑自负 司马懿
料事如神
对比
勇 笑容可掬 ———— 失色 众官
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水浒传》的喜爱。
4.学习作者通过具体情节、事例描写来反映人物内心情感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查阅工具书,理解字词。
2.通过朗读、默读、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通过默读、感悟作者童年时对水浒传的喜爱之情。
4.通过品读具体情节、事例、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童年时对《水浒传》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录音、灯片。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默读,适当点拨,在读中体会、领悟、理解。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字新词。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
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2.默读课文,画出足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
3.自己读一读所画的句子。
4.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四、熟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交流读书感受
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体会到作者喜欢读《水浒传》?
(1)学生交流。
(2)出示重点语段。
“九岁时,我读四年级了,……我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尽管有些字还不认识,……看下去。”
“津津有味”是什么意思?从“尽管…仍然…”这两个分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早上在晨曦中……看个没完。”
从中得到的体会。
(3)自由读这些重点语段。
二、质疑探究
1.质疑:文中的第1、2、3、6自然段,与文章中心有什么关系?
2.学生交流。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围绕一个中心选材,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叙事结构完整,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三、指名口述作者的写作思路
四、小结
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读懂古文,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与电教相结合。
学法—自主阅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生奇导入
听一听:欣赏词曲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
生: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也是小说的卷首
记一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耳畔,我的思绪总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三国—空城计。一睹诸葛的过人智慧和超人胆略。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小标题)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
起因-兵临西城; 发展-临危施计;
高潮-司马中计; 结果-孔明释计。
四、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1、思考:课文中主要刻画了哪两个人物的形象?
(孔明、司马懿)
2、借助多媒体资料介绍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称“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时,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门,成为刘备的军师。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的主张。在赤壁之战中,他联合孙权,大破曹兵。后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他担任丞相。刘禅继承王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曾六出祈山伐魏。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忠臣的代表,也是驱者智慧的化身。
司马懿字仲达,魏国的名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魏大都督,权臣。足智多变,文武双全。虽然为魏国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心却想毁灭魏国,建立自己的王国,以便统一三国,建立新王朝。
3、教师出示要求,小组合作研读文本。
同学们,文中为我们塑造了孔明和司马懿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划也描写人物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的语句。)
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进行品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故事的记叙顺序。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了课文对孔明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塑造。下节课我们再通过集体的交流深入领会作者笔下的形象。
六、布置作业
1、练写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小练笔: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之:(1)助词;(2)代词,代替人或事物;(3)代词,虚指;(4)文言代词,这,这个;(5)往,到。
1、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2、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3、司马懿乃魏之名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通过对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等重点语句的品读,体会人物形象。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总结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
教师:很显然,故事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作者笔下刻画的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形象。
二、品读体会、评析人物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孔明。文中是怎么描述画中的孔明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指名反馈,出示语句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3、教师指名说说“笑容可掬”的意思。
(形容满脸堆笑的样子。)
4、孔明的笑在此是一个细节描写。文中多次写到孔明的笑,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学交流:每次都因何而笑?他可能在想什么?
5、集体交流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笑容可掬:这是大兵压境时的笑,孔明故作镇定自若。为的是迷惑对方,让对方上当。他可能在想:“你会上我的当吗?”
(2)“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抚掌而笑:这是魏军退兵时的笑,司马懿中计了,他觉得如释重负,可能在想:“你果然中吾计矣!”)
(3)教师:一次是计前笑容可掬,一次是计后的抚掌而笑。通过这两笑,再联系整个故事,你们觉得孔明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依据。
6、评析孔明
学生1: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学生2: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学生3: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学生4: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老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各抒已见,有理有据。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7、评析司马懿
学生1:疑心病重,因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他认为孔明想暗算他。
学生2;老谋深算,因为他把孔明想得过于复杂,自认为孔明做事谨慎,“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
学生3:我不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司马懿并不是老谋深算,如果他老谋深算,为什么还会在智谋上输给孔明呢?我倒是觉得他狡诈多端,因为他认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亮生平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
老师:两位同学的争论非常好!到底司马懿有没有老谋深算呢,我想要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请举手!
学生4:多疑自负,因为他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的“空城计”吓退。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三、研读归纳、塑人手法
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二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四、拓展训练、计成原因
1、分析完了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你们明白空城计成功的原因了吗?
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生平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表达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同学们要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这本名著《三国演义》。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句子。
3、认真阅读名著《国演义》。
七、板书设计
空城计
兵临城下 临危施计 司马中计 孔明释计
诸葛亮: 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 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八、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古文,全文通过逼计、施计、中计、释计这一脉络生动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运用计谋,终于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精彩场面。教学时教师必需充分利用文中的注释加之课外搜集的三国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从审题质疑出发,抓住课文脉络,了解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和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最后通过人物性格的对比,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上一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下一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