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推荐文章
展示有关兰花的绘画作品和实物图片,让学生欣赏,展示有关描写兰花的诗词,让学生朗读。并思考各诗句着重体现了兰花的什么特点。一起看看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欢迎查阅!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
2. 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教学设计
一、引入质疑
1、展示有关兰花的绘画作品和实物图片,让学生欣赏,展示有关描写兰花的诗词,让学生朗读。并思考各诗句着重体现了兰花的什么特点。
2、谈话:兰花形态绰约多姿,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又是怎样的与众不同。
3、揭题质疑。如:为什么用“访兰”而不用“赏兰”?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二、初读知意
1、朗读课文。
2、文章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请分别给这三部分拟上标题。然后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作者笔下,兰花有怎样的引人之处?请把有关描写兰花的语句勾画出来。
侧面描写——家兰:“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正面描写——野兰:“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三、重点研读
1、读“我”与父亲在访兰过程中的对话。说说从这一段对话中读懂了些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重点讨论几个问题。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3)“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4、说说自己对“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这句话的理解。
四、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段,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2、说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体会或感受,谈谈自己今后要做怎样的一个人。
五、背诵
板书设计
访 兰
家兰:甜、媚、俗 访兰的原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
野兰:清爽、纯朴、有灵性 不媚俗,有自己的特色
作业设计
课后2、3题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整体读文的基础上,分部分读课文,概括段意,说出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访兰过程中“我”的所见、“我”与父亲的对话,读出“野兰”和“家兰”的不同特点;对比特点,说出“野兰”与“家兰”的不同格调。
3.紧扣“不敢”、“后悔”读出作者对“野兰”的敬仰,学习“以兰喻人”的写作方法,谈做人打算。
教学重点:
访兰过程中“我”的所见,“我”与父亲的对话。
教学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读出兰的品格,明白做人道理,学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导入新课
1.课前热身——“君子”与“小人”之辨。
(PPT出示词语):“正人君子”、“卑鄙小人”。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学生联系实际谈生活中所见的两类人。
(PPT出示两种人的特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PPT出示君子的人生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导入新课
下面我向你们推荐四位君子。(PPT出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图片。)
揭示课题(PPT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
引导学生从课题产生质疑
为什么用“访”而不用“赏”?
“我”是如何访兰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打开学生话匣,认识何谓“君子”,为后文学习蓄势;质疑课题,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质疑问难
1.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由读文。教师巡视指导。
(ppt出示阅读要求):边读课文边勾画出“我”随父亲进山访兰所见,找出父亲说的话,找出我说的话。
不懂的地方多读多想,可以举手提问。
2.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文章主要内容;所见;父亲的话;我的话。
3.分部分用不同方式读文,说出大概内容,理清线索,大胆质疑。
⑴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概内容。)(PPT出示内容小结。)
学生质疑:父亲为什么愠怒?父亲为什么不再培栽野生野长的兰草?
⑵抽生读第二、第三自然段
大概内容:访兰所见美好景物。
⑶分角色读4——15自然段
大概内容:父亲同我谈兰,比较家兰和野兰的味儿。
⑷PPT出示内容小结。
4.齐读最后自然段,说出内容。(PPT出示内容)
5.理清文章思路,进一步明确文本内容。
(借助PPT显示的文章思路流程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是读,用读把握文本言语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是文本原生价值的开发。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质疑,有利于学生不断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2——15自然段
1.“我”随父亲进山“访兰”的所见。(出示PPT图片,欣赏瀑布兰草。)
读课文2、3自然段。(读出景物的优美,读出兰的高雅不俗。)
(板书:野兰 清妙 仙品)
2.父亲同“我”谈论什么?
(野兰与家兰的特点。)
(板书:家兰)
3.野兰与家兰有些什么特点呢?
⑴家兰“好看”,野兰“清爽”。(板书:好看 清爽)
⑵野兰是空谷的幽物,得天地自然的原气,长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兰是玩赏的盆景。
(板书:空谷的幽物 玩赏的盆景)
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理解“得天地自然的原气,长山野水畔的趣姿”,理解“空谷的幽物”。
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读出供人玩赏的家兰的特点:叶更嫩,花更繁更大。
⑶家兰美得太甜太媚,为被人欣赏而生长,格调俗。
野兰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格调不俗。
(板书:为被人欣赏而生长 俗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不俗)
4.抓住野兰与家兰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对比手法的写作方法。(板书:抓住特点 对比)
5.解释父亲为什么不再带回野生野长的兰草培栽。(板书:敬仰 鄙视)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具有语文味,关键是咬文嚼字,关键在于“批文入情”。抓住我的所见反复研读,让语言文字生成具体美丽的画面;抓住野兰与家兰的特点在对话中进行对比,体会兰的格调。此环节既学习表达又为情感升华蓄势。
四、情感熏陶,提升人格境界
1.齐读最后自然段。
2.我为什么再也不敢挖野兰了?我为什么后悔毁了野兰?从中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野兰是什么情感?
3.野兰不愧花中君子,父亲不愧教子有方。父亲用野兰教育了孩子要怎么做人。学了文章后,我们也应该懂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做一个像野兰一样有格调的君子了。
齐读出:(PPT出示)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4.重复:我们也应该懂得做一个像野兰一样有格调的君子了。
再次齐读: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5.现在大家明白课文为什么以“访兰”为题吧?
(板书:以兰喻人)
设计意图:育人,这是选这篇文章的目的;学习表达,是选文具有的言语形式。此环节让学生得意得言,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驻留内容,及时运用。
1.同学们或许在不断警示自己做一个像野兰一样的人: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2.谈收获:表达方法方面的收获;做人方面的收获。
2.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将如何做到:“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可小练笔也可即兴交谈。)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结果在于学生驻留了什么知识以及如何运用知识。此环节学生及时说出学习收获,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学习内容的驻留;学生小练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
板书设计:
访兰
清妙 仙品 清爽
野兰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不俗 敬仰
空谷的幽物
抓住特点 对比 以兰喻人
好看 美
家兰 为被人的欣赏而生长 俗 鄙视
玩赏的盆景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叙述顺序,把握作者情感变化,感受丝瓜的神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词句,领悟丝瓜成长过程中蕴含的内涵,从中获得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
2、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微笑面对生活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感悟丝瓜所展现出来的品格,启发学生感悟生活。
四、教学过程:
一、引题:同学们,丝瓜是一种极其平常的蔬菜,从表面上看它并无特别之处,可是文学家季羡林先生却认为丝瓜非常的神奇,那么它的神奇之处到底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一)、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1、指名回答,相机板书。(丝瓜神奇的生长过程、作者情感的变化及从丝瓜身上领悟到的人生态度)
2、文中神奇的丝瓜生长在什么地方呢?指名读读第一自然段。“随意”说明了什么?
(二)学习丝瓜的神奇
1、丝瓜是普通的,可作者为什么又说它是神奇的呢?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描写丝瓜神奇的句子找出来,想想为什么这里表现了丝瓜的神奇,作者抓住了那些关键词语来表现丝瓜的神奇的?然后举手来交流。
2、学生汇报讨论
提示:
①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长大。(土壤并不肥沃,但是它却长了出来,不仅只是长了出来,而且还日益茁壮、长大。作者用“竟然”表现丝瓜的成长出乎意料,体现其神奇)
②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作者对丝瓜的长势之快感到惊奇。)
③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量活力与生机。(丝瓜秧“细”,“竟”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使叶子长得“又肥又绿”,不断的往上爬。)
④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为什么停止了生长?不停止生长结果会怎样?“仿佛得到命令”写出了丝瓜就好像人一样,知道什么时候该长,什么时候不该长,适可而止;丝瓜知道牺牲小我,顾全大局,与世无争,瓜与瓜之间和谐共存,丝瓜拥有智慧。)
⑤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后来居上”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丝瓜的什么特点?很生活化的比喻,写出了丝瓜懂得抓住机会,发展自己。)
⑥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弯了”, “把躯体放在”是为了什么?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表现了丝瓜的什么特点?丝瓜具有主动性,跟人一样有了思想,能行动,有智慧。自己去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体现了丝瓜的神奇)
⑦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原来是怎样生长的?这个样子的改变是人为的吗?平着身子躺在那儿一般是指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做的?“平着身子”、“躺在”,找到自己的落脚点,悠闲自在)
3.老师归纳:作者通过写丝瓜籽、丝瓜秧、丝瓜的“瓜”的神奇来体现丝瓜的神奇。 重点描写了丝瓜的“瓜”的神奇,
4、品读感悟:
齐读表现丝瓜神奇的句子,读出丝瓜的神奇,读出作者的好奇,惊讶,喜悦。再次感受丝瓜的神奇和季先生质朴却不乏味的语言。
过渡:老师读课文时发现,面对丝瓜神奇的生长过程,作者的情感也在发生变化,时而担心,时而惊喜。下面我们就继续探秘神奇的丝瓜背后作者的心情变化。
(三)、深入文本,感悟作者的“担心”。
1、文中几次写到作者的“担心”?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作者担心的句子,想想他分别担心什么?
2、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相关句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1)第一次“担心”( 我真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份重量,会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重读“真“和“担心”。
结果怎样?(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丝瓜得到了谁的命令?
(2)第二次“担心”(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重读“又”。
结果怎样?(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杞人忧天是什么意思?读后说感受。
(3)、第三次“担心”(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来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下来,一起掉到地上)。重读“担心病”。
结果怎样?(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是一个怎样的台子?
3、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写出自己的“担心”?(用自己的担心来衬托丝瓜的神奇。自己越担心,衬托了丝瓜越神奇。这也是文章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
4、分角色朗读,感悟“担心衬托神奇”。女生感情细腻,读作者“担心”的句子,男生感情奔放,读表现丝瓜神奇的句子,老师读其他句子。(师生共同朗读,师引读,分男女生读。)
5、过渡:丝瓜在生长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难题,作者多次替丝瓜担忧,而丝瓜总能神奇地打破作者的担忧解决各种难题,丝瓜是怎么做到的呢?作者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徘徊在丝瓜下面,他想了什么?
(学生齐读“我仿佛觉得……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6.作者由对丝瓜生长的认识领悟到丝瓜是有思想的,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想丝瓜会有什么思想?它考虑的是什么问题?又有哪些行动?
7、问题随之而来了,“丝瓜有思想,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此时的作者是左考虑,右考虑,站在丝瓜下面无法与丝瓜对话,感到了莫大的困惑。大家不妨满足一下作者的愿望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丝瓜会说话。
师引导:“细细的瓜秧,浓绿的瓜叶下忽然一个翠绿色的丝瓜探出头来,它轻轻的用头蹭了一下正在沉思中的老人:‘嗨,你在想什么呢?……’”大胆想象接下来会怎么样呢?作者和丝瓜会有什么样的对白呢?同桌合作,展开对话。
8、 “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 沉默的奇迹是什么意思?(“沉默”是指丝瓜静默无语,“奇迹”是指丝瓜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生存环境。作者用自己的无能为力来衬托丝瓜的神奇,流露出作者对丝瓜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作者陷入了思考的迷茫,丝瓜又是怎么表现的呢?
提示:而丝瓜却无言静观,仿佛一个智者,一切都知道,但一切都不说。就好像人一样,似乎心中有数。
(丝瓜生长的智慧也恰恰在于它毫不张扬的静默)
9、问:此时,作者在丝瓜身上读到了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怡然、泰然、悠然、坦然的人生态度。
10、思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指的是什么?“含笑面对秋阳”是什么意思?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老师点评:丝瓜生长的智慧在于它适应环境顽强的生存,甘心牺牲部分发展整体,也在于它毫不张扬的静默与自我约束的自由。而我们人的生存却你争我逐地沉浮在繁华的商品与利益的纠葛中,于是生命中许多精彩的细节被现代生活所掩盖与遮蔽。“怡然泰然悠然坦然含笑面对秋阳”该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境界。
11、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12.作者通过神奇的丝瓜来表现怡然、泰然、悠然、坦然的人生态度,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呢?
提示:托物言志
五、小结讨论交流:作者为什么能把极平常的丝瓜写得如此生动、具体,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作者在细致观察和生动描写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七、课文小结
读美文如饮甘泉,《神奇的丝瓜》起始平淡,越往后叙述越精彩,由物入情,又由情而入理,情感充沛,思考深入。他也在启示我们平凡的生命也会有诗意和惊喜,希望我们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都具有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