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一起看看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欢迎查阅!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
设计理念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情境就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班队的活动。其中,四个计划的设计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必,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二度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心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大胆地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社区服务”、“购物”,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学校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你们想参加吗?小红也想参加,她想利用双休日当一回小主人。她把想法和爸爸说了,爸爸说:“好啊!不过那要看看你没有有当小主人的能力?”于是他就考考小红了。
出示:买青菜用2元线, 买白菜用了多少钱?
提问:你们能解答?为什么?是呀!缺了一个条件也就不知道买白菜的钱和买青菜的钱有什么关系了,那你猜猜爸爸会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买白菜比青菜多用3元钱;买白菜比青菜少用1元线;买白菜的钱是青菜的2倍)
[评析:细致入微地渗透生活观念,精心设计,巧妙借助“今天我当家”的场景,对生活要索进行提炼,创设了良好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从细微之处看生活”,在生活氛围中自觉调动原有认知储备,全身心地为小红想计策、出主意。]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谈话:小红也全部答对了,爸爸高兴地说:“那就让你来当家吧!”于是小红就制订了当家的一些计划,她的第一个计划是什么呢?
1、出示:计划一:邀请朋友
请3个同班好朋友,2个兴趣班好朋友,请小邻居的人数比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少1个,请人( )小邻居。
提问:你们会算吗?说说看,为什么要先求3+2=5(人)?是啊,跟小邻居的人数有直接关系的是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
(出示线段图,图略)
提问:在图上哪一段表示同班好朋友的人数?哪一段表示兴趣班好朋友的人数?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呢?所求的问题在哪儿?第二段怎会比第一段短一些呢?接下来怎么办?(生答师板书)
谈话:小红请好了小伙伴准备去买菜,妈妈和奶奶听说小红想当家,非常支持。
练一练:奶奶给了10元钱,妈妈给了20元钱,爸爸给的钱比妈妈和奶奶给的总数少2元,爸爸给了( )元钱。
同桌交流后回答。
2、出示:计划二:上街买菜
买表菜用了2元钱,买萝卜用了3元钱,买肉用的钱比买表菜和萝卜的总数多8元,买肉用了( )元钱。
谈话:谁愿意说说?(买答师板书)小红也很快地算出来了,这时旁边一位正买菜的老爷爷看见,也想请她们帮帮忙。
练一练:买茄子用了4元钱,买冬瓜用了2元钱,买鱼的钱比买前两样的总数多4元钱,买鱼用了多少钱?
引导:你们愿意帮忙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评析:数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有趣的。不节步步深入,分别设计了“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等生活实例,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诱发出“我就是小红”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尊重学生个体思维,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一方面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书本上的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3、谈论:吃完午饭,小红决定去完成第三个计划,去小区刘奶奶家打扫卫生。小红多会安排呀!
出示:计划三:社区服务
2个同学洗衣报,1个同学扫地,擦窗的人数是洗衣服和扫地的总数的2倍,擦窗的有( )人。
生答师板书。
谈论:小红和小伙伴们把刘奶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往家走,下地好遇上小区管理员张叔叔,原来啊,他正在发搞好家庭卫生的倡议书呢!
练一练:第一次发了22份倡议书,第二次发了38份倡议书,第三次发的是前两次的总数的3倍,第三次发了多少份倡议书?
[评析:在数学课中创设情境,并不是为了创设而他设,主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认识数学知识,体验玫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在四个计划这一主线中还必须注意数学知识间的衔接与穿插,“上街买菜算算钱”,“小区发了多少份倡议书”,这些都能在现实中找到蓝本,学生身临现实情境,与鞭说是在解答题目,还不知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不仅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而且还注意了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4、揭示课题
5、引导:比较三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相同点:都是先求总数,因为要求的问题都与总数有直接关系;不同点:因为所求的问题和总数的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也就不同。)
6、看书质疑(学生完成例1)。
三、开放练习,拓展提高
1、妈妈买了8个苹果,6个梨,9个香蕉,买的桔子比苹果和香蕉的总数多7个,买了多少桔子?
学生汇报,逐题出示:①8+6=14(个)②8+6+9=23(个) 14+7=21(个)23+7=30(个)
引导: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如果算式是对的,如何改题目?
[评析:这是一个有多余条件的问题,让学生在想中练,错中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选择信息的主体,变以往学生坐等信息为主动获取有用的信息。]
提问:小红当了一天的小主人,有没有把所有的钱都用掉?她一共有多少元钱?用掉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这些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生自由发表看法。
谈论:小红想把奶奶给的10元钱还掉,然后再捐给班级里的一名贫困学生10元,现在她还剩多少钱了?最后她还有一个计划。
3、出示:计划四:购物(图片)
钢笔 饮料 铅笔 小画册 薯片 牙膏
6元/支 3元/瓶 1元/支 4元/本 3元/袋 5元/支
提问:小红会买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帮小红设计一个与从不同的购物方案。(学生设计)
提问:如果要把所有的物品都买下,需要多少钱?钱够不够?如果不够,你会想出什么方法呢?(渗透打折、还价等思想)
[评析:在课尾设计“让学生用20元钱骈买提供的商品的活动。看似简单,由于学生在开放的窨,开放的群体合作中收集、整理信息,不仅设计了10多种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而且还延伸出:如果买东西后钱多了可用来捐款、还给父母、存起来等多种办法,适时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当有同学提到要把所有的商品全买下而钱又不够怎么办时,学生的回答更是数彩纷量,如讨价还价、打折优惠、先欠再还、买一送一,有些购物策略甚至连老师也始料不及。开放的活动开发了学生丰富鲜活的认知潜能,在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中,不公增进了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而且还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小结:这一天小红过得非常有意义,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她制定的四个计划,解决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她的能力的素质都得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学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想念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
[评析: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学数学最终是为了用数学。]
课后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在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因此作为教师努力实现从教材使用者向教材开发者、研究者铁色的转变,联系生活,整合教材,汇集众家之长,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其中的媒介是课堂。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理应为学生带来的充满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和由于才识展示与情趣激发交织而成功体验。教师应为之而不懈努力,真正使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让他们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果断而自主地决微和实践,使学生有具性得彰显和发展。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判断、区别这两种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的格数。
3.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探索研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发给学生方格纸及长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寒冷的冬天马上就要到了,为我们供暖的热电厂的工人叔叔们又要开始忙碌了。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小记者的镜头,一起走进威海热电厂去参观一下吧。请你仔细观察,在录象中能发现哪些正在运动的物体,它们又是怎样运动的?我们比比谁的眼睛最敏锐。
(课件演示:①师解说“瞧!汽车开进了大门”;②传送带“就是传送带上的这些黑黑的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冬天的温暖”;③换气扇“这是用来疏散车间热气的换气扇”;④升降机“这是他们正在兴建的职工家属楼”,最后画面静止)
[评析:选取典型性的实例,并制作成动态的画面,既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学生熟识的物体的运动,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新授
1、模仿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看谁说的最多。(学生自由发言)
生:大门,升降机,汽车,传送带,换气扇。(同时师出示5张图片课件)
(生每说一个运动的物体,都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是怎么运动的。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运动的物体,我们一起再来比划一下它们都是怎样运动的,好吧。(师生一起比划,比划即可不要多说话)
2、分类
师:大家比划的真形象,那老师有个问题考考你——“这些运动中的物体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进行怎样的分类?”比如说可以把它们分几类?谁和谁是一类?为什么这样分类?”给你30秒考虑一下。(学生思考)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总结出一种你们认为最合理的分法。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讨论的结果?(指名回答)
生:换气扇、转轴、车轮为一类。因为他们都是转动的(用手模仿);(师:接着说)把传送带、汽车和大门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左右移动的(表演);升降机自己为一类,因为它是上下移动的。
师:我听明白了,你们实际上是把这些物体分成了3类,一类是转动的(指黑板的分类板贴),一类是左右移动的,一类是上下移动的,是吧?有没有不同意见?(指名,分2类的)
生:我们组把换气扇、转轴、车轮为一类,因为他们都是转动的(用手模仿)把传送带,大门,升降机,汽车分为一类,但它们都是平平的移动。
师:哦,你们组是分了2类,转动的为一类,平平的、直直的运动为一类,是吗?那大家觉得这两种分法,哪一种更为合理?(学生自由说)
师:都有自己的见解,那我也来说说我的看法,好吗?我认为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从整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转动的,一类是平平的、直直的沿直线运动的,这种分法是非常符合老师要求的。(稍停顿)但是第一种分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他是把这一类物体(指平移类)根据运动方向的不同又进行了第二次的分类。明白了吗?(明白)
师:像大门、汽车、升降机、传送带的运动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像换气扇的运动是——
生:转的。
师:怎么转的?(播放换气扇旋转的动画)
生1:是这样转的。(用手势)
生2:转出来是圆形。
生3:是围着一个中心转的。
师:像这样围着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就叫做旋转。(板书:旋转)图中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旋转现象吗?
生1:汽车里方向盘的运动属于旋转。
生2:车轮的运动属于旋转。
生3:传送带下面的转轴的运动属于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板书)[评析:借助手势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及分类等活动,使学生对平移、旋转的感知逐渐清晰化,对这两种现象的认识逐步加深。]
三、感悟体验
1、寻找生活中的例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你的眼睛,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你曾经做过、玩过、看过的哪些物体的运动现象属于平移和旋转?看谁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约30秒)好,睁开眼睛,咱们先来说说生活中的平移现象都有有哪些吧!可以边说边用动作表示出来。(学生举例子)
生1:拉窗帘的动作。(动作表示)
生2:电梯运行时是平移的。(动作表示)
生3:拉抽屉是平移。
生4:滑梯是平移。
师:什么在平移?
生4:滑梯上的人。……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规范性,有说的不严密的及时订正。时间最多为1分钟)
师:那你能用手中的物品做出一个平移动作吗?
(学生用手中的物品分别创造出从前向后、从左向右、从上向下等不同方向的平移动作。)
师:生活中哪里存在旋转现象?
生1:陀螺转起来的时候。
生2:旋转门。
生3:风扇在旋转。……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寻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实例,使学生再一次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用手中的物品作出一个平移的动作,让学生把对平移特征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方式直观地表示出来,有助于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体验。]
2.自主练习
师:刚才大家在生活中找出了不少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老师这里出搜集了一些,你知道它们属于哪种现象呢?
3、课间休息,做动作感悟平移与旋转
师:现在我们休息一下,有请李彤同学为大家表演个舞蹈,想看吗?
(生的舞蹈动作为先向左平移3步,再向右平移3步,然后旋转2圈)。
师:有什么发现?
生:李彤同学的舞蹈里既有平移也有旋转。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她是先向左平移2步,再向左平移2步,然后旋转了2圈。
生:不对,老师是平移了3步。
师:平移2步与3步有区别吗?
生:她到的位置就改变了。
师:那你想不想来体验一下运动的感觉?好,轻轻的站起来把凳子放在桌子下,站到桌子两边。(学生放好凳子,做好准备)请你仔细体会一下接下来的,这两组动作有什么不同?
师:听好口令:两手掐腰,向前平移跳一步,向后平移跳一步,向左平移跳二步,向右平移跳二步。(学生根据口令做动作)。
师:平移动作大家会做了,那旋转呢?(会)听好了,旋转时老师不让停可不准停。预备,开始,转!转!转!(学生根据口令做动作)
师:真棒!现在请回到位置上坐好。(学生回位)谁来说说刚才的两组动作有什么不同?
生:旋转之后很晕。
师:你有这种感觉吗?
生:有。
师:为什么会发晕呢?做平移的动作时有这种感觉吗?(没有)
生:因为头在不停的转。
师:说的多好啊。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学生闭眼,师生一起体会)回想一下,你刚才在做平移运动时,无论是向前平移,向后平移还是向左,向右平移,你脸面对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注意教师语速要慢,个别字眼要有力度)
生:没有。
师:那你再回想一下,在旋转的时候,由于在不停的转动,所以你脸面对的方向一直在——?
生:转。
师:对啊,一直在转,在不停的变化当中。
生:改变,变化。
师:对啦,睁开眼睛。这就是做平移与旋转运动的的不同——方向。(板书在副板书部分)做平移运动时,物体的方向一直不变,而做旋转运动时,方向一直在变化。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评析:半节多课的学习可能使学生有些疲惫,学生的舞蹈和全体同学都参与体验的平移与旋转动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稍稍休息一下,而且巩固了对平移与旋转的认识,并且亲身体验到了平移与旋转的不同之处,另外,即将学习的数图形平移多少格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把人的“移步”与图形的“平移”建立联系,有助于突破难点。]
四、数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格数
1.师:讲的非常好,看来,我们每天都在与平移与旋转现象打交道。舞蹈里还存在数学的学问呢!有一个非常可爱的长方形,也喜欢运动。她要在方格纸上向左平移1格,大家帮帮它!(学生自己用学具移动长方形)
师:谁能移给大家看看?(一学生上来在投影上操作,明确移动1格的位置。)
2.师:如果长方形想到这来,该怎么办呢?
生1:向左平移2格
生2:向左平移3格
生3:我认为是向左平移4格。
师:实践出真知,我们利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同桌两人共同用学具验证。)
生:(多数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应该是4格
师:谁能再给大家数一次!(一名学生在投影上移动学具数出4格)
师:刚才许多同学都在看长方形的前脚,前脚平移了4格,那你认为长方形的前脚比较辛苦还是后脚比较辛苦,谁走的路多?
生1:前脚在前,它走的路多。
生2:应该是后脚走的路多吧。
生3:不对,它们走的一样长,都是走了4格。
师:请你来指指,大家跟着数,看看后脚走到这是平移了几格。
生4:后脚走到这儿是1格,到这儿是2格、3格、4格。(在大屏幕上边指边数)
师:看来前脚、后脚平移的格数是相同的,还有哪个点也是平移了4格?
生:头顶上的点是向左平移了4格。
生:眼睛也是向左平移了4格。
生:它身上的每一个点都是平移了4格。
师:说的真好!看来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它身上的每一个点也就平移了几格。
3、师:长方形要到这儿,应该怎么办呢?
生:向上平移3格。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用学具。
生2:我是找到一个点,数这个点移动的格数。(在大屏幕上指一指)
师:这个办法非常好,而且很简单,只要找到一个点作代表去数就可以了。
4、师:如果到这里,应该怎么办呢?请同桌两人一起研究一下。(同桌讨论)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1:让长方形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就是了!
生2:也可以先让它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3格。
生3:还可以直接让它斜着平移!(学生边说边操作)
[评析:明确移格的方法,然后通过对长方形拟人化后“前脚”与“后脚”走路远近的比较中,明白图形平移了几格,图形上任意一点也平移了相同格数,从而学会通过数一个点移动格数来确定图形平移格数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五、欣赏
师:生活中存在大量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艺术家们也常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制作美丽的图案和一些有意义的动画效果,请大家来看一下。(课件播放)
[评析:通过欣赏,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移与旋转现象的理解,在感受美的同时,也了解到平移与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
很神奇是吧,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只要你充分的利用你的这儿(脑袋),很多事情只要你想的出,就能做的到。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教学反思:
[总评:作为本次课改增加的内容,平移与旋转有着较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于形成空间观念都不容忽视,而今后需要学习的许多知识也需要从平移与旋转的角度去思考。本课在教学的趣味性、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创造思考条件上都下了一定的功夫。
1、创设具有动态效果的典型实例情境。
首先教师把青岛版教材情境图中选取的实例做成了动态的画面,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参观热电厂”这一情境,观察寻找有哪些正在运动中的物体,接着比划物体是怎么运动的,并在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进行怎样的分类”,通过一系列的讨论、争论,从而进一步加深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2.两次思维桥梁的搭建。
本课中使学生会数图形平移格数是个难点,部分学生易把图形本身包含的格数数进去,还有部分学生只数平移前后图形空隙中的格数。为此教师设计了第一个桥梁——“包含旋转及平移步数的舞蹈”,然后全体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做出平移与旋转的动作,师提出要求让学生体会平移与旋转的区别。使学生在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同时,为难点的突破作了孕伏。学生在平移图形时,把图形的移动与学生舞蹈中的“移步”联系在一起,明白图形平移与图形所占的总格数没有关系。第二个“桥梁”——在长方形下面的两个顶点上分别画上前后脚,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点”上,为学生理解平移的特征及掌握根据一个点数格的方法打下基础,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移运动的特点。
3、课件欣赏。
最后教师提供的“因平移和旋转而制作出的各种图案”“上海音乐厅的平移”,体现了知识的延伸,给学生提出了努力学习的方向。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计重量的能力。
3.学生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并通过学习渗透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对吨和千克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若干只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可容纳50千克左右水的大塑料桶1只。
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重,并组织每个学生提一提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设情境:出示4个动物过桥图: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是好朋友,一天,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发现小桥边有一个标志,是什么呀?(限重1吨)
师:“限重1吨”表示什么意思?
师:你对“吨”有什么了解?
2.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出示课题,板书)
(二)新授:
1.直观感受一吨水的重量
(1)估计:刚才每个同学都提了这样的一桶水,你估计这桶水有多重?为什么?(10千克)
(2)经历:现在我把这样的4桶水倒入这只桶内,这只桶中的水大约有多少千克?谁认为自己能提起这40千克的水?
(3)学生排队尝试
(4)这样的一桶水是10千克,4桶这样的水是40千克,100桶这样的水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5)谁听清楚了1吨就是( )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6)想象一下,如果装了1吨的一桶水让你提,你能提得起来吗?
2.直观感受学生体重,加深对1吨的印象。
(1)找个喜欢的同学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戏,了解对方有多重。
(2)汇报:你背的是谁?有多重?
(3)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 )千克,( )个同学就有1000千克重,也就是1吨。
(4)让40个学生站立,相互观望,感受40名学生的群体。
3.联系生活,强化对“吨”的认识
(1)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重量用“吨“作单位。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都是1吨,你能用吨来说一句话吗?
一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000千克,就是1吨。
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吨来作单位?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用吨作单位的东西。课件出示:
蓝鲸 大象 大型机床
万吨货轮 一车皮的煤 一大堆木材
出示: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一般用吨来作单位名称。
4.在具体情景中进行单位化聚(注意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
(1)常见的拖拉机载重2吨,也就是( )千克。
(2)T是“吨”的国际单位制符号。有段路路口有一个限载重5T的标志,这个路口最多能让一辆载重( )千克的车通过。
(3)当年曹冲称得大象是6000千克,也就是( )吨。
(4)(课件出示地磅、车辆衡图片)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我们现在可以用地磅、车辆衡直接称出一些很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再也不用向曹冲当年那么麻烦了。
(三)解决问题
1.我们一共学了几个质量单位?他们分别怎样使用?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重约10( )
(2)1头猪重约120( )
(3)1袋水泥重约50( ),1拖拉机水泥约重2( )
(4)中国举重运动员张国政在雅典奥运会上将160( )的杠铃举过了头顶。
2.课件出示情境图:“还记得熊老弟、牛大哥、小鹿和小马一同来到了一座小桥边想过桥的事吗?他们能同时过桥吗?怎么过桥?”
3.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4.如果我们全班同学每人每天节约1千克水,大约多少天就能节约1吨水?
5.节水教育:在我国西北地区,是严重缺水的地区,出示图片。倡导学生“节约用水。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