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教案 > 语文教案 > 初中七年级窦娥冤教案

初中七年级窦娥冤教案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初中七年级窦娥冤教案模板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是元杂剧中最的悲剧,也是世界有名的悲剧。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一起看看初中七年级窦娥冤教案!欢迎查阅!

窦娥冤教案1

第一学时:紧扣“冤”整体感知

第二学时:紧扣“冤”研读悲剧

第三学时:紧扣“冤”品读语言

一、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吟诗,会篆箍;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儿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取,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儿道上走!

二、剧情梗概

全名《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由四折一楔子组成。主要情节:窦天章欠蔡婆高利贷,不得已将窦娥送与蔡婆作童养媳,自己应试去了。十三年后,窦娥也成为寡妇,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他骗至野外意图杀害,张驴儿父子救了蔡婆,逼迫蔡婆招赘他们,蔡婆无奈领二人回家,窦娥怒斥张驴儿的纠缠。张驴儿从赛卢医处索来毒药,要毒死蔡婆,反毒死了其父。张驴儿贿赂桃杌太守,将窦娥屈打成招。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一一应验。三年后,窦天章巡查地方,窦娥的冤情才得以昭雪。

第一学时:紧扣“冤”整体感知

※自读全文,整体把握,概括剧情,重点分析第三折。

一、结合注释,朗读第三折,整体感知

思考:

1、窦娥“冤”是什么?课文中哪一首曲词可以说明其“冤”?

2、课文一开头的舞台说明对写窦娥“冤”有什么作用?

3、作者写了窦娥临刑前的哪些场面来展现窦娥之“冤”,试用七个字概括场面。思考从中可以看出窦娥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4、结合注释(1)中戏剧梗概介绍,从文中找出最能说明窦娥“冤”悲剧根源的一句话,体会其作用。

明确:

1、窦娥“冤”是什么?课文中哪一首曲词可以说明其“冤”?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2、课文一开头的舞台说明对写窦娥“冤”有什么作用?

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

锣鼓声缓慢沉闷,舞台氛围阴森紧张

营造戏剧悲剧气氛

戏剧节奏紧张急促

凸显人物悲剧命运

3、作者写了窦娥临刑前的哪些场面来展现窦娥之“冤”,试用四个或者七个字概括。思考从中可以看出窦娥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窦娥:

(1)绑赴刑场婆媳诀别临刑发誓

怨悲恨

(2)指天斥地窦娥“怨”清浊不辨善恶不分两泪涟涟

诀别婆婆窦娥“悲”后街赴刑婆媳诀别

感天动地窦娥“恨”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性格:刚烈善良

4、结合注释(1)中戏剧梗概介绍,从文中找出最能说明窦娥“冤”悲剧根源的一句话,体会其作用。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个人悲剧:高利贷剥削流氓地痞横行贪官污吏草菅人命→社会悲剧

二、作业:

典故补充材料翻译并理解: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第二学时:紧扣“冤”研读悲剧

阅读《滚绣球》思考:

1、传统观念中天地鬼神是明辨是非、主持公道的化身,何况窦娥冤是昏官所致,窦娥却指天斥地,为什么?

明确:

1)、天地鬼神在古代是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的秩序的象征。人们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

2)、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的社会现实使她觉醒,认识到所谓天地也清浊不辨,善恶不分。

3)、“相信——怀疑——否定”的精神历程使窦娥把矛头直指人民心中秩序的象征——天地,人物的精神又进一步上升到“反抗”

这是一声呐喊,喊的肆无忌惮!字字血泪,句句檄文!通过自身的遭遇,她看清了这个世界。这是对天地鬼神的全面质问,是对黑暗时代的整体否定,是对生死善恶的根本怀疑,是对现有秩序的猛烈声讨!

既是窦娥呼天抢地的血泪控诉,又是关汉卿对宇宙人生、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等问题经过一番痛苦探索之后用极度悲愤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它既震撼人心,又发人深思,引发人从窦娥的悲剧想到彼时彼地一套固有的所谓善恶、贫富、清浊等世俗观念秩序究竟颠倒、荒谬到何等程度!

2、在这一曲词中作者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指天斥地抒发窦娥“怨”的?

1)、直抒胸臆,,指天斥地,表达对黑暗社会强烈的悲愤之情。

2)、运用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抒发了人物满怀冤屈的极端悲愤之情,深化了戏剧冲突,强烈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阅读戏剧第三层思考:

1、窦娥为什么发这三桩誓愿?三愿在内容上有什么关系?可否调整次序?用典对写三桩誓愿有什么作用?

血溅白练:昭示冤情(长弘化碧、望帝啼鹃)

六月飞雪:伸张正义(飞霜六月)

亢旱三年:惩治邪恶(东海孝妇)

千古奇冤层层递进

2、这三愿的要“感天动地”在刻画人物性格上与第一层有什么关系?在思想内容上与第一层赴刑场的“指天斥地”是否矛盾,该怎样理解?

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思想的局限性。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美好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3、三愿在生活中是不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与事理不和,为人情所求”

三桩誓愿的艺术手法:

作者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运用典故比较映衬,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却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并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折剧最成功的地方,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本折剧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板书:

窦娥—冤—反抗精神—悲剧意义

主题:“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个人悲剧→高利贷剥削流氓地痞横行贪官污吏草菅人命→社会悲剧

※剧本中还有哪一层没赏析,它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阅读第二层思考:

1、窦娥的善良表现在什么方面?

剧中窦娥的善良具体表现在:不走前街走后街上,也表现在窦娥决别婆婆时对婆婆的安慰上。

前街里去心怀恨(遗憾)细语柔声

怕只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注意窦娥与婆婆的关系。对蔡婆来说,窦首先是商品,买来的儿媳;危难之时,又变成了牺牲品。但娥对婆婆仍是生而养之,危而救之,死而念之,这种救助老人、见义勇为的自我牺牲精神,正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以柔写刚,愈见其刚;以悲写壮,愈见其壮。

2、作者写她的“善良”对表现人物、刻画主题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凸现人物的善良也就凸现人物的冤屈,越显社会的黑暗,其抗争和反抗也就越不同寻常,令人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力度就更大!

明明是与婆婆幽明永隔的诀别,却是以小别数日的口吻嘱咐;明明是代替婆婆受了刑,却一心挂念着婆婆。多么可贵的精神,多么纯洁的品格!作家正是极力刻画出这一美好形象,使之毁灭,唤起人们对善良者的同情,对邪恶者的憎恨!鲁迅:“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此刻主人公灵魂世界的美好强烈的反衬了后文中人物的“毁灭”。深化了主旨

艺术的一张一弛,为最后的高潮奠定基础

总结:

作者紧扣一个“冤”字:

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超现实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写作特点)

刻画了刚烈、善良、尤其是充满反抗性的窦娥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

以窦娥个人的毁灭揭示了善良的人与险恶的社会间的矛盾冲突,个人悲剧直指社会!

以指天骂地的怨气表达了对天(封建统治秩序的象征)、人关系的思考;

以感天动地的誓愿抒发了对公平、真善的呼唤。

第三学时:紧扣“冤”品读语言

古代戏曲语言的鉴赏:曲词宾白

1、理解其通俗明白、口语化的特点;

2、借助分析修辞手法理解曲词的抒情性;

3、注意曲词的音韵美

A、曲词可以在规定发字数以外添加衬字以加强声情或补足语意;

B、曲词常用灵活多变的对仗加强音韵美。

朗读全文曲词与宾白,就古代戏曲语言鉴赏的要点任意点评并品味1到2处曲词或者宾白的语言特色。

关剧语言特点:

元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文采派”和“本色派”之分,关汉卿是本色派代表。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这是关汉卿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是《窦娥冤》的语言特色。

王国维先生曾盛赞关汉卿“一倚空傍,自铸伟词”,称赞其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

点评一:

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1、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用韵;

2、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曲白相生”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3、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

点评二:

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滚绣球》的曲词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古代戏曲的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

这支曲子运用呼告、对比以及对偶句、反问句、感叹句、词语反复等,不仅使主人公的满腔怨恨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点评三:

通俗明白、口语化

【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点评四:

通俗明白、口语化

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感人。

点评五:

通俗明白、口语化

关汉卿的本色语言风格首先表现在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上,还表现在作者不务新巧,不事雕琢藻绘,创造了一种富于特色的通俗、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如剧中说白:“(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从中几乎看不到加工的痕迹,就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生动,正是这些平凡不过的话语,鲜血淋漓地揭示了这个童养媳屈辱的地位与悲惨的命运。

窦娥冤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等。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探讨文中的情节矛盾冲突等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从而感知悲剧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在对“三桩誓愿”的理解基础上,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掌握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

鉴赏课文,感悟悲剧的艺术力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准备: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个小组分别负责如下任务:第一组,整理关于元杂剧和关汉卿的相关资料;第二组,整理《窦娥冤》的剧情简介;第三组,要求根据本文编排课本剧,可以酌情修改文中的词句;第四组,搜集整理关于“悲剧”艺术的知识,可以拓展到其他悲剧名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话说在我国古代文学人物的殿堂里,有这么一个女子,她命运多舛,还被冤枉,在临刑之时发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她痛声呼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个女子就是——窦娥(生齐答)。今天,我们就借助分组搜集、整体汇报、共同探究的形式,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

二、了解元曲,走近作者。

本文是元杂剧,在语言风格、行文格式上不同以往阅读的文章,既有说白又有唱词,还有舞台背景、演员动作等介绍,比较复杂,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元杂剧的相关知识,我们有请第一组同学给大家讲解。

1.元杂剧简介。

请学生上台介绍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的介绍,教师可以酌情加以总结提炼或补充,要强调以下几点:

(1)元杂剧剧本结构上的四折一般指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2)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3)所谓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4)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

(5)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

(6)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2.认识作者。

(请学生介绍,如果有必要教师要总结,帮助整理出要点。)关汉卿,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长期出入于勾栏妓院,编撰杂剧脚本。他自身饱受压迫欺凌和生活的煎熬,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深切的了解和同情,所作杂剧题材广泛,多能反映现实的重大问题,揭露社会的黑暗,表现人民的苦难与反抗斗争,塑造了众多的典型形象。

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六十多种,今存十八种。又工散曲,今存小令五十多首,套曲十余套。杂剧以《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最为著称。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三、了解剧情,朗读课文。

1.课文是《窦娥冤》第三折的节选,那么全剧情节是怎样的呢?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后来窦娥的冤情得到澄清了吗?下面有请第二组同学,用评书串烧的形式为大家做汇报表演。

同学1:序幕揭起——话说窦娥3岁丧母,7岁离开父亲成为蔡婆婆的童养媳。

同学2:十年后,也就是窦娥17岁时,与准丈夫成亲,不到两年,就成了寡妇。与婆婆相依为命的窦娥过着艰辛的生活。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去要债的婆婆不但没讨回债来,还让开药铺的赛卢医骗到荒郊野外,差点用绳子勒死。

同学3:恰巧被过路的张驴儿父子看到,算是捡回这条老命。不料,这张驴儿父子也不是好东西啊,知道其家中有一年轻寡妇,就威逼蔡婆婆要她们婆媳嫁给他父子俩,不然就要用绳子把她勒死,蔡婆婆很害怕,只好答应他们,把张驴儿父子领回家去。

同学4:没想到,一向孝顺的窦娥是坚决不从,并讽刺了婆婆的糊涂行为。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好威逼窦娥成亲,不料反而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于是他又反咬一口,想用诬陷手段迫使窦娥顺从。窦娥问心无愧,宁愿见官也不肯屈服。她以为父母官会为她做主。

同学5:谁想审理这桩案件的楚州太守桃杌是个昏官。在桃杌的严刑拷打下,窦娥因为坚决不屈招被打得血肉迸裂,后来桃杌要打蔡婆婆,窦娥为救老人家才背上“药死公公”的罪名。可怜的窦娥,冤枉的窦娥,即将走上法场,接受这不公的对待。(这是课文所选部分。)

同学6: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若她委实冤枉,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结果桩桩应验。

同学7:窦娥鬼魂三年以后仍坚强不屈地复仇。她的父亲做了肃政廉访使的大官,掌握着先斩后奏的大权,窦娥鬼魂就去告状,剖明自己的冤枉。经过她父亲的调查和判决,案情终于大白。真正的罪犯张驴儿、赛卢医等人受到应得的惩处。

7个同学按照发言顺序总结全剧:这真个是“苦命孩儿离爷娘”“嫁个郎君命不长”“碰上张驴是无赖”“强霸不成反遭殃”“屈招枉死救婆婆”“贪官冤狱恨难偿”“感天动地窦娥殇”。

2.感谢第二组同学精彩而简洁的评书串烧,让我们了解了《窦娥冤》的全剧内容。下面请几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节选的第三折内容。

角色设置:“窦娥”一名;“蔡婆婆”一名;“监斩官”一名;“刽子手”一名。

四、课堂小结。

《窦娥冤》这部杂剧的魅力千古不散,是因为窦娥奇“悲”奇“冤”!是因为这是一部悲剧!窦娥这个名字早已成为冤屈的代名词!可见这部“悲剧”的魅力之大。那么《窦娥冤》这部悲剧的魅力体现在哪里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探讨的话题。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积累字词。

2.背诵【滚绣球】一段曲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元杂剧的相关知识,了解了作者关汉卿,了解了《窦娥冤》全剧剧情,朗读了第三折剧本。这节课我们来探讨《窦娥冤》这部杂剧的魅力所在,这还要从课文第

三折说起。

二、检查预习,重点分析。

1.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

刽子手罪愆衔冤错勘苌弘化碧尸骸

2.掌握剧中出现的典故。(请几名同学讲解。)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东海孝妇六月飞霜

3.请第三组同学以课本剧形式演出课文内容,重现《窦娥冤》第三折剧情,使学生课上再次熟悉课文内容。

(备注:学生的演出,老师要做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剧情,也才能更好地体会我国古典艺术的魅力所在。)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表演很认真,虽然没有专业演员的艺术表现力,没有唱腔,但是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再现了剧情的结构、冲突,表达了对剧情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解读,这也是对剧本的一种尊重,相信如果看了原剧的演出,会更令同学们感到震撼。

4.研讨问题。(研讨中要请参演同学发言,因为他们对剧情理解可能会更深刻。)

(备注:此环节也可以以点评同学们的表演对人物把握是否成功的形式展开。教师适当引导,将几个重点问题落实。将“思考与讨论”三个题的探讨融入这个环节。)

(1)选文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惨遭杀害的经过,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2)从选文的内容看,窦娥是怎样的一个女子?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学生1:从【滚绣球】一曲来看,窦娥揭露人世间的不公: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元代社会吏治黑暗,统治者昏庸腐朽,这是窦娥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__,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表现。(“思考与讨论”一、三)

学生2:在【倘秀才】【叨叨令】以及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中,写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思考与讨论”二)

学生3:从“孤身只影无亲眷”“吞声忍气”“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可见窦娥是孤苦无依的可怜人。

学生4:从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来看,表现了她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可见窦娥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思考与讨论”三)

小结:窦娥,一个可怜的女子,一个善良的女子,一个用生命抗争的女子,一个在文学的殿堂里不朽的形象,永远会熠熠生辉。

(3)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都有哪些?

学生1:幼年丧母,父亲贫穷并且要上京城赶考,只能把她抵债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这使她早年离开父母身边,人生比较悲苦。

学生2:间接原因是高利贷剥削,如果没有高利贷父亲不会把她抵债,蔡婆婆也不会因为讨债而险些被杀,更不会遇上张驴儿父子而引发悲剧。

学生3:恶霸横行。张驴儿父子想强霸蔡婆婆和窦娥的行径是流氓行为,是欺负妇女。

学生4:直接原因则是官吏贪污、狱刑黑暗。没有昏官屈打成招,窦娥不会冤沉似海,如果碰上包青天就不会有这千古奇冤了。

(备注:教师在此处可以简略加入对元代社会状况的介绍。可以从张驴儿父子欺压蔡婆、窦娥婆媳,公然入住到人家家里为切入点,交代元代社会的种族歧视,蒙古人欺负汉人。)

(4)从窦娥的人生悲剧看《窦娥冤》的主题。

在窦娥短短的一生中,遭到失母离父丧夫的打击,高利贷的毒害,泼皮流氓的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她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广大的社会底层受压迫的劳苦大众,他们有冤无处申,有苦无处诉,生活艰难。说明当时社会黑暗腐朽,吏治昏庸,冤狱繁多。而高利贷、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全剧重点是放在衙门的黑暗和受害者的坚决反抗上的。这就不难窥见作者创作意图之所在了——是对当时统治者血腥罪行的控告,是反映被压迫人民愤怒的呼声!

教师小结:作者借助窦娥这一悲剧人物形象,指斥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反映当时统治者昏庸无道,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怜悯,窦娥的觉醒反抗定会引领更多的觉醒者!

三、拓展延伸——关于“悲剧”。

《窦娥冤》作为古代戏剧中的悲剧,在我国戏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无论何时重读这部作品都会给读者带来一种压抑感,窒息感,带来一种想要奔走呼号发泄愤怒的情绪。这就是悲剧的魅力所在。它能以主人公无法逆转的人生命运唤起读者的理性和良知。王国维曾经评价《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纵观世界文学史,大凡的悲剧无一不具有如此魅力,那么悲剧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文学样式呢?请第四组同学介绍。

1.悲剧可以解释为: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冲突的发展,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祸性的结局,或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亚里士多德把它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与宣泄。

2.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把悲剧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展示给观众,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这体现了悲剧的特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悲剧能带来一种悲壮的美,美得凄凉,美得震颤心弦。在悲剧的结尾中会加入一点希望的色彩,会带给善良的心些许安慰,这可以说是悲剧的境界。《梁祝》中的双双化蝶,《廊桥遗梦》中有情人生不能相守而死后骨灰相伴,都是证明悲剧魅力的很好的例子。

4.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斯讲:“悲剧能够惊人地透视所有存在和发生的人情物事。在它沉默的顶点,悲剧暗示出并实现了人类可能性。”

5.可以说在悲剧中,被毁灭的不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能引起欣赏者对生命本身的关注,悲剧不但给了人们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被撕毁”的悲观描述,更触动了人们灵魂深处的尊严感、价值感,激发了人类蓬勃的生命力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悲剧照亮了生存事实、生命本身,使人们体验并强大了生命力。悲剧无疑是艺术圣殿的王者。

6.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杂剧),元代关汉卿作;

《赵氏孤儿》(杂剧),元代纪君祥作;《精忠旗》(传奇),明代冯梦龙作;《清忠谱》(传奇),清代李玉作;《桃花扇》(传奇),清初孔尚任作;《汉宫秋》(杂剧),元代马致远作;《琵琶记》(南戏),元末高明作;《娇红记》(杂剧),明代孟称舜作;《长生殿》(传奇),清初洪升作;《雷峰塔》(传奇),清代方成培作。

7.莎士比亚中期创作被称为“四大悲剧”的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备注:如果有时间,可以介绍其中几部悲剧剧情。)

四、课堂小结。

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但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如今的时代,仍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光明与黑暗的交锋。若干年后,在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中你站在哪一边?如果你犹豫了,请你再读《窦娥冤》,再次感受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你心灵带来的震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

五、布置作业。

1.重读课文,将窦娥人物形象分析和《窦娥冤》主题思想整理到笔记本上。

2.请从课文十首曲词中任选一首,鉴赏戏曲曲词之文学美,写到作业本上。

窦娥冤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窦娥冤》内容由旧教材只选取第三折,扩大到现在的三折,众所周知第三折是全剧的__部分,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还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我今天以第三折带全剧,说这一课。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在中国文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3.理解窦娥的反抗性格及其在__部分的充分表现,体会浪漫主义手法在本剧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__的认识。

教法:

1、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2、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直接体验,加深理解。重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3、讨论分析法。通过设计问题,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分析、感悟具体情境,最后教师补充点拨归纳。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学法:主张“指导、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有:讨论法,朗读法,研究性阅读法。

二、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目的和要求,我把本堂课的教学分为以下五个环节。五个环节分别为:(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细读课文,重点把握。(四)揣摩课文,加深理解。(五)总结全文,深化认识。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语设计:中国的莎士比亚关汉卿

2.关汉卿其人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3.元杂剧基本知识: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关于宫调。隋唐以来,音乐的调子是用“燕乐二十八调”,在宫、商、角、羽四声上各分配七调而成的。宫声七调如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等叫“宫”,其余二十一调如越调、双调、般涉调等叫“调”,所以称调子为“宫调”。“燕乐二十八调’,是宋词、元曲的依据,但实用的调子并不多,元曲中仅用十二调,而传奇中常用的只有九种。这九种宫调及其表现的情趣如下:

正宫-惆怅、黄钟宫-缠绵、仙吕宫-清新、中吕宫-跌宕、南吕高-感叹、双调-健朗、商调-凄惶、越调-谐趣、大石调-蕴藉

每一宫调各有它所属的曲牌,常用曲牌就有五百只以上。传奇继承了南北曲的传统,很少有另外创作的曲牌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作答。

1.理解本色的语言风格。

①:语言的适俗性。如:[滚绣球]中窦娥指天骂地,毫不遮掩、毫无顾忌,酣畅淋漓,用最通俗、最简洁、最激厉的语言发泄出自己满腔的愤怒,诅咒了颠倒黑白的黑暗社会。一字一句,都发自肺腑,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与雕琢,使观众听来也不由怒火中烧,热血上涌。

②语言的个性化。[滚绣球]中窦娥冤的语言深沉悲亢,塑造了坚强善良的窦娥形象

③语言的浅显化。[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子是窦娥去法场路上嘱咐婆婆的话,全是日常口语,非常朴素,如泣如诉,具有真情实感,听来真切感人,使人落泪。

2.采取全班参与,分组朗读的方法初步阅读课文,重点了解第三折中的结构。

探究明确:第一层:(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第三层:(“(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3.按三层划分得出三个剧情画面,即

押赴刑场鸣冤

婆媳诀别诉冤

三桩誓愿发誓

环节三:细读课文,重点把握。

有矛盾才有戏剧,为重点把握戏剧体裁提出两个讨论性问题。

1.讨论: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讨论: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明确: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这样,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环节四:揣摩课文,加深理解。

通过教师指引对全文再次分析阅读特别是对《端正好》、《滚绣球》、以及后来窦娥的三桩誓愿的研究探讨

提出讨论:你对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明确:善良而富有反抗性的底层妇女形象。

环节五:总结全文,深化认识。

通过教师指导与学生之前讨论相结合,对三大奇愿的认识和全文的总体把握。

明确:①: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情,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桩誓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三大奇愿也反映了窦娥冤屈之大。

②: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__。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三、板书设计:关汉卿个人简介、元剧基本知识介绍、第三折剧情场景分析、全文总结。

四、作业:1.背诵第三折中的[端正好]、[滚绣球]两曲。

2.第三折中的剧情表演。巩固知识、发挥想象、置身其中、切身体会戏剧的艺术魅力。


初中七年级窦娥冤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生窦娥冤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窦娥冤》优秀备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变形记》教学设计

5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