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一起看看小学生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欢迎查阅!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 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 x=50 000.

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苹果数为 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 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 3 802亿元,比 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 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 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 2倍还多 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要求学生学会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训练点

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用代数方法解方程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2.学生学法:练习→移项法制→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移项法则的掌握.

2.难点: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疑点:移项变号的掌握.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复合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移项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出示投影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 ;     (2) ;

解:方程的两边都加7,   解:方程的两边都减去 ,

得  ,      得 ,

即  .       合并同类项得 .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两小题,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巩固、回忆,为讲解新方法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过程,从中观察变化的项的规律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投影展示上面变形的过程,用制作复合式运动胶片将上面的变形展示如下,让学生观察在变形过程中,变化的项的变化规律,引出新知识.

(出示投影2)

师提出问题:1.上述演示中,两个题目中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

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分学习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的结果派代表上报教师,分四组,这样节省时间.

师总结学生活动的结果:大家讨论的结论,有如下共同点:①方程(1)的已知项从左边移到了方程右边,方程(2)的 项从右边移到了左边;②这些位置变化的项都改变了原来的符号.

【教法说明】在这里的投影变化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准确掌握这种变化的法则,也是为以后解更复杂方程打下好的基础.

师归纳:像上面那样,把方程中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这里应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刚解过的两个方程哪个变化过程可以叫做移项.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对课前解方程的变形能说出哪一过程是移项.

【教法说明】可由学生对前面两个解方程问题用移项过程,重新写一遍,以理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格式.

对比练习:(出示投影3)

解方程:(1) ; (2) ;

(3) ; (4) .

学生活动:把学生分四组练习此题,一组、二组同学(1)(2)题用等式性质解,(3)(4)题移项变形解;三、四组同学(1)(2)题用移项变形解,(3)(4)题用等式性质解.

师提出问题:用哪种方法解方程更简便?解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答:移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检验.)

【教法说明】这部分教学旨在于使学生学会用移项这一手段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尝试,理解解方程的步骤,从而掌握移项这一法则.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

通过移项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

(1) ;  (2);

(3) ;  (4) .

【教法说明】这组题训练学生解题过程的严密性,故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做,四个同学板演形式完成.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口答:

1.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1)从 ,得到 ;

(2)从 ,得到 ;

(3)从 ,得到 ;

2.小明在解方程 时,是这样写的解题过程:;

(1)小明这样写对不对?为什么?

(2)应该怎样写?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题进一步印证移项这种变形的规律,即“移项要变号”.要使学生认清这里的移项是把某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同一边交换位置,弄懂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方程在变形,变形时保持“左右两边相等”这一数学模式.

(出示投影6)

用移项解方程:

(1) ;      (2) ;

(3) ; (4) .

【教法说明】这组题增加了难度,即移项变形是左右两边都有可移的项,教学时由学生思考后再进行解答书写,可提醒学生先分组讨论,各组由一名同学叙述解题过程,教师归纳出最严密最精炼的解题过程,最后全体学生都做这几个题目.

学生活动:5分钟竞赛:规则是分两大组,基础分100分,每组同学全对1人加10分,不全对1人减10分,互相判题,学习委员记分.

(出示投影7)

解下列方程:

(1) ;   (2) ;      (3) ;

(4) ; (5) ; (6) .

【教法说明】这组题用竞赛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解方程的速度和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达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目的,而互相评判更增加了课堂上的民主意识.

(五)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变形方法,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明确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解方程需把方程中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移项要变号这是重点.②检验要把所得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 (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 3+x=(45+x) y-5=2y+l 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 3x-2 x-=-l

5x2-3x+1=0 2x+y=l-3y =5

例2.解方程(1)-2(x-1)=4

(2)3(x-2)+1=x-(2x-1)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解方程3x-[3(x+1)-(1+4)]=l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页,练习,l、2、3。

四、小结

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

1.教科书第12页习题6.2,2第l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补充例:解方程 (x+15)=- (x-7)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0页,练习1、2。

四、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2.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五、作业

教科书第13页习题6.2,2第2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灵活应用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灵活应用解题步骤。

2、难点:在“灵活”二字上下功夫。

教学过程 :

一、 一、 复习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2、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分析:此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如果能把各分母化为整数,那么就可以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求解了。那么怎样化简呢?引导学生分析,并求出方程的解。交流体会。

例2.解方程(见课本)

例3:已知公式V=中,V=120、D=100、∏=3.14,求n的值。(保留整数)

分析:在公式中,V、D、∏都已知,只要把它们的值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到关于n的一元一次方程。

三、巩固练习。

根据公式V=V0+at,填写下列表中的空格。

V V0 a t

0 2 8

48 3 14

15 5 4

76 13 7

四、小结。

若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应先利用分数的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若干倍,此时分子要作为一个整体,需要补上括号,注意不是去分母,不能把方程其余的项也扩大若干倍。

五、作业 。

教科书第13页第3题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重点、难点

1、重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2、难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二、新授。

例1、如图(课本第10页)天平的两个盘内分别盛有51克,45克食盐,问应该从盘A内拿出多少盐放到月盘内,才能两盘所盛的盐的质量相等?

分析:等量关系;A盘现有盐=B盘现有盐

检验所求出的解是否合理。 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例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1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1.题目中有哪些已知量?

(1)参加搬砖的初一同学和其他年级同学共65名。

(2)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

(3)初一和其他年级同学一共搬了1400块。

2.求什么?

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搬砖?

3.等量关系是什么?

初一同学搬砖的块数十其他年级同学的搬砖数=1400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1、2、3

四、小结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能表示问题含意的一个主要等量关系,对于这个等量关系中涉及的量,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设元),再将其余未知量用这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最后根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解这个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并检验是否合理。最后写出答案。

五、作业


小学生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五篇

小学生个人期末总结范文

骨干教师自我评价五篇合集

小学生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0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