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教案 > 语文教案 > 《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

《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

若水1152 分享 时间:

《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

《七律·到韶山》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赞扬了人民革命者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作者高远的思想境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经典教案范文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经典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 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 知识链接

背景

韶山在湖南省湘潭,是作者的故乡。1927年1月,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_时曾回到韶山。三个月以后,蒋介石等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革命群众,当时韶山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拿着枪和梭镖,准备配合其他农民武装力量进攻长沙。后来反动军队大举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在英勇抵抗后失败。作者在1959年6月25日至27日重返韶山,离1927年已经32年多。 久别回乡,且又是老大还家,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而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这首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着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影响100人之一。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边出示图片,边谈话:有这样一个人,他17岁离开家乡,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诗句表达自己雄心壮志。他脚步匆匆,四处寻觅,肩负使命的人,总不免五味遍尝,一路艰辛的他,终于走出一个别样的人生风色,走出了辽阔的一片天地。引导学生融入情境,说说他是谁,导入新课。

2、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毛泽东,学习新课,投影出示标题。

二、知人论事了解作者,考察背景

1、介绍作者: 一位诗人的诗风与他的人生道路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毛泽东。

2、引入写作背景,配音乐,出示1927年人们贫苦的生活状况以及大革命造成的血腥历史情景的图片,感受三十二年前的韶山,给本堂课营造一个悲壮的氛围。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受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学生自由指出有疑问的字词,合作交流。

2、听朗诵,感知诗句内容,指导朗读:听读之时,思考:诗人营造出来的意境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可以这样说: 我从_______中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意境∕情感),所以我觉得朗读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节奏∕语调∕轻重音等)。

3、同学间读诗心得,交流感受。

4、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家乡之时的豪迈情怀,读诗。

四、深入意境,体会情感

1、全诗虽然仅有四联八句,却向我们展示作者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一说诗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句?(再读诗歌,之后交流)

首联:是对32年前往事的回忆和作者对故乡怀有一片深情。

师: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眼是哪个?(咒)这表现出来诗人怎样的情思?边讲边板书:咒:哀叹。(在这里用来表示对岁月如流的怅恨。“咒”字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叹,这个动词炼得极好,十分新颖)在朗读过程中,这份近似痛叹、哀伤的情感来源于什么?(离别的时间长,时光已不在以及对家乡人民的思念。)

师:在阔别家乡的这段光阴中或许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让诗人发出了无限感叹呢? 如:(亲人逝去、时间一去不复返、哀伤32年前牺牲的那些人们……)

师:仅一个“咒”字噙满了多少热爱,多少思念,多少沉痛的感慨。诗人为此(为流逝的漫长光阴)而诅咒岁月的流逝,他在痛叹光阴不在,痛叹整整32•年见不到故乡的面容,他要强调他对故乡的强烈情感。 (学生齐读、指名读“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颔联:紧接上联,不但诗化、形象地概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武装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也象征全国军民与蒋介石的斗争。

师:此联给你展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毛主席带领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奋起造反,造国民党_些罪恶"黑手"之反)场面如何?(斗争激烈)你又是从那些字词里品味出来的呢?(一个“卷”字状写了农_波澜壮阔、迅猛发展的声势。“红旗”和“黑手”,在视觉色彩和感情色彩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尖锐激烈。)

师:这短短的几个字,概括了前32年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数字搏斗的历史,这怎能不让人不振奋人心。 (小组读、学生齐读“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颈联:首先,它概括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精神。此外,这两句诗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教育和启迪着当代人:新中国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师:此联中,因为有了什么渲染诗人描绘出来的的场面更增添了革命者们的豪情壮志?(无数人们的牺牲)是否所有死去的人的都称之为牺牲?

(二者虽结局是一样,但牺牲是为革命事业、为正义战争还战,是为了韶山、乃至中国革命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

毛泽东曾说:“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无数的革命者们面对血染成的红河,他们没有被吓倒。由此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出怎么样的革命精神?(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 师:无数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换新天,人们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当家做主人。)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你有何感触呢?(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指名读、男生读、学生齐读“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向换新天。”) 尾联:故乡旧貌换新颜的景象,生动感人。作者从历史的万千追忆中转回到现实。 师:此联中,表现诗人情感的字眼是哪个?(喜:欢喜)他喜从何来?

(作者具体描绘了以稻菽(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的丰收景象,傍晚收工时,他们迎着黄昏缭绕的烟雾,高高兴兴地从田野上归来了!)

真是诗中有画。这是一幅当代农村新生活的风俗画。这“千重浪”的“稻菽”;这“下夕烟”的“英雄”,是眼前景,不出一望之遥;但它仅仅是属于韶山一地所有吗?(它不仅是韶山,也是全国广大农村的普遍风光。正是这对故乡的歌颂,同时也歌颂了祖国,并以这歌颂祖国的巨大热情更加深了对故乡的歌颂。)

师:全诗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尾联既写景,又写人,同时融入诗人热爱社会主义新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齐读、指名读“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悟情:

诗词的主旨句是哪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两句诗饱含着作者对烈士们的深切怀念,充分肯定了先烈们献身精神的伟大意义。此外,这两句诗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教育和启迪着当代人:新中国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当诗人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之时,已经是一个国家的主席,诗人把自己对家乡的情感不再回忆家乡亲人的逝去,不再回首已经逝去的岁月,而把它寄托于家乡人民的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之上。更让大家看到一个别样的毛泽东,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

五、拓展延伸,传承传统文化

1、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呢?

2、如今的幸福生活不是一代人的英勇拼搏,而是中华儿女代代传承的结果。作为革命的后继者,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历史的红色之旅结束了,但未来的红色之旅却才刚刚开始,我们要把红色的革命传统带回来,代代相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永久动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经典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豪迈的诗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手段:

硬件媒体:计算机 软件媒体:文字 画面 声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唱歌引入毛泽东,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毛泽东,投影出示标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根据注释自由朗读(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思考:七律是一种怎样的文学体裁?

2、齐读课文。

3、提问201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日子,算算毛泽东的出生时间?1893年12月26日。写本诗是多大年纪,主席多少年没有回家乡了?32年

三、文本赏析。

1、首联:表明诗人对故乡怀有一片深情,也交代自己离别故乡已经很久了。“逝川”运用典故,指三十二年前的岁月,时间跨度大。“咒”字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叹,这个动词炼得极好,十分新警。

①在首联中,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眼是哪个?

②这份近似痛叹、哀伤的情感来源于什么?

③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阔别家乡的这段光阴中或许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让诗人发出了无限感叹呢?如:(亲人逝去、时间一去不复返、哀伤32年前牺牲的那些人们……)

2、配乐出示1927年人们贫苦的生活状况以及大革命造成的血腥历史情景的图片,感受三十二年前的韶山,营造一个悲壮的氛围。 (学生齐读、指名读“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3、尾联:故乡旧貌换新颜的景象,生动感人。作者从历史的万千追忆中转回到现实,空间跨度大。

①在此诗中,与“咒”相对应,最能表现诗人情绪的字眼是哪个?(喜:欢喜)

②他喜从何来?[诗人看到的景象,具体描绘了以稻菽(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的丰收景象,傍晚收工时,他们迎着黄昏缭绕的烟雾,高高兴兴地从田野上归来了!)真是诗中有画。这是一幅当代农村新生活的风俗画。] ③这“千重浪”的“稻菽”;这“下夕烟”的“英雄”,是眼前景,不出一望之遥;但它仅仅是属于韶山一地所有吗? (齐读、指名读“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4、诗的首联中“咒”字所表达的是作者对时间飞快流逝的怅恨之情,在这里已完全被“喜”字的欢快情绪所代替了。这里的一个“喜”字与开头的一个“咒”字相比照,真是天壤之别啊!是因为诗人联想到了什么才有如此之大的转变?

①诗人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场面如何?

②你又是从那些字词里品味出来的呢? 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有力突出当时“红旗”与“黑手”的斗争、“红”与“黑”的搏斗的尖锐激烈。 (小组读、学生齐读“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5、赏析颈联

①无数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换新天,人们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当家做主人。)

②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你有何感触呢?(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6、齐读,思考:通过本诗的学习,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诗风?

三、拓展延伸 全班试背全诗。

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经典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背景,检查预习,落实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教学过程:

一、出示韶山图片,情景引入。

二、解题,走近作者。

学生介绍写诗的背景,以及有关韶山和作者的资料。

三、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读通古诗,做到正确流利。

2、基础知识:

(1)正音字:川(chuān)戟(jǐ) 菽(shū)

(2)区别字:咒( )皱( )霸( )靶( )

3、多种形式朗读古诗。(范读、指名读、同桌互相读诗)

四、小组内自学古诗,理解重点词,了解古诗大意。

五、组织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诗的大意。

1、理解重点词:

菽:豆类的总称。

牺牲: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2、参考:【译诗】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一、迁移引入。

二、默读诗,细细感悟,作者回到故园,想起了当年的哪些情景?看到了今天的哪些变化?结合具体诗句理解。

三、师生交流。

四、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朗读感悟,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教师进一步介绍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感受作者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3、指导学生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4、背诵古诗。

五、升华总结。

六、作业:

1.默写古诗。

2.查找毛泽东的诗词,进行积累。

板书设计:

回韶山 七律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概述回忆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具体追溯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回到现实讴歌

《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1.小学六年级语文《语言之美》教案范文三篇

2.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经典教案范文三篇

27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