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范文

若水1152 分享 时间:

下面四小编为大家准备好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一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教学方法】: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使用多媒体(主要是电脑)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板书)

导入:展示图片(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运动等图片)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通过图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

学生阅读课文:(1)哲学上“运动”是什么含义?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1、运动的含义——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板书)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否认运动谈物质 ,是形而上学

(注意: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过渡:展示图片:展示机械运动、生物运动、化学运动、思维运动等图片。

教师问: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认识运动的主体(或说载体)各是什么?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通过学生的议论回答,从而得出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的结论。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板书)

教师小结: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板书)

引用恩格斯的名言: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针对性练习:

1、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这为“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找到了科学依据。“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表明 ( B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D.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

2.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 )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二)、静止的含义——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板书)

教师提问:

(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衡山在衡阳,六中在衡阳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展示图片)

学生议论回答。

教师归纳: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的目的是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没有。 (2)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衡山和六中因为空间位置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不变,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展示图片:刘亦菲成长过程,说明虽然岁月变化,但是刘亦菲还是刘亦菲,没有变成范冰冰,引导学生得出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就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从而要求学生归纳静止的含义。

1、静止的含义(板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过渡:要求学生阅读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故事。

合作探究一:

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欧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非此时的我。你要告,就去告彼时的我吧!”

教师提问: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学生议论回答。

教师归纳: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板书)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 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 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2)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其确立依据

(1)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师生合作教学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授课、案例教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上课前老师想问同学们喜不喜欢看《西游记》呀?那么《西游记》里谁最厉害?

学生有的说唐僧、沙僧、还有说猪八戒、但大多数说孙悟空。

教师:老师也认为孙悟空最厉害,因为他会72变。这时老师想起了一个歇后语想让同学们猜猜:孙猴子的脸,下一句是什么?

学生:略

教师:正确答案是说变就变。那么老师感觉哈尔滨最近的天气也像孙猴子的脸,是说变就变。前一阵连着几天高温,让大家非常难耐,大家都想如果下场雨多好;可是没过几天,又开始连下几天的暴雨,天一直不晴,这时大家又想如果天晴有太阳多好,可是我们能决定天气的变化吗?天气会因为我们的需要而变化吗?天气的这种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略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因此我们是不能决定天气的变化的,天气也不会因为我们的需要而变化。天气的变化属于自然现象,体现了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我们改变不了自然界,因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那么世界是怎么变化的以及我们应该怎么把握规律呢?下面我们一同学习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讲授新课】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以及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图片一:宇宙天体的运动;四季的更替;

问题一:斗转星移,四季更替说明了自然界处于什么样状态?

图片二:人类社会的发展: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问题二:人类社会的发展说明了人类社会处于什么样状态?

图片三:人类思维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问题三:人类思维的发展说明了人类思维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教师: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思维都处于运动的状态,因此我们说世界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多媒体展示图片】水向地处流、百花盛开、人们的健身运动、动物的生命过程

问题:分别属于什么形式的运动?

教师:从物体位置的转移到物理、化学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都证明了世界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2、什么是运动?

教师:那么什么是运动呢?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运动,如:球在滚动、心在跳动、体育运动、_等等。这些和哲学上所讲的运动一样吗?

学生:略

教师:前者只要指空间位置的变化,如果某一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此物体在运动,反之,我们就说这一物体没有运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的运动更具有广泛的含义。它们之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教师:从运动的几种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运动的载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物质

教师:那么物质与运动有关系吗?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教师:让我们带着问题听下面的小故事,家喻户晓的刻舟求剑的故事: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一不小心把剑掉到江里去了,那人忙划出个记号啊,同船的人觉得诧异就问他:“刻这记号有什么用处呀?”他回答说:“啊,用处很大哩,我的剑就是从船边这个地方滑下去的。”等一会,船靠岸了,他便从哪个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去,到处捞剑。

问题: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犯了什么错误?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楚国人虽然承认船、水、剑的客观存在,但却否认了运动,这是离开运动谈物质,最终他的求剑之举只能落空。

因此我们说物质与运动有关系。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如果地球真的不动,四季就不会形成;如果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这就是说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在运动中存在的,离开了运动,物质就不可能存在。

总之,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离不开运动,那么同学们说世界上会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坛经》中,禅宗慧能是怎么说的。

【多媒体展示】禅宗慧能的“仁者心动”

问题:慧能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上犯了什么错误?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慧能和尚承认运动,但否认是物质的运动,而说是心感觉动就动,这是离开物质谈运动。试问:心动的“心”是不是物质载体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哪些物质是这些运动的载体?(连线)

宏观物体 生物运动

原子、离子 化学运动

生命有机体 思维或精神运动

生产方式 机械运动

人脑 社会运动

教师: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有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啊?

学生:略

教师:世界上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因为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可见物质和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前面老师讲的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反对两种倾向即反对刻舟求剑的形而上学思想,离开运动谈物质;也要反对慧能大师“心动”的唯心主义思想,离开物质谈运动。凡是割裂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教师:我们学习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不运动的事物,因此,我们说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但是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哈师大的大钟楼从建起的那天起就没有动过,也有人说我们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雕像自从安家到哈师大就没用动过,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他们的观点对吗?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学生思考并回答。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教师:他们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只看到了相对的静止,没有看到事物的运动。大钟楼和陶行知先生的雕像因为空间位置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不变,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教师:因此,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那么我们看看下面这个人的一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多媒体展示】《童梦奇缘》电影中由刘德华饰演的光仔不同年龄段照片

教师:《童梦奇缘》电影中由刘德华饰演的光仔是个10岁的孩子,他想长大,于是他用了一种能快速成长的药水,自己就变成了不同年龄的自己。同学们觉得无论是10岁的光仔还是50岁、80岁的光仔,他还是一个人吗?还是光仔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光仔还是光仔,不会因为年龄的变化而变了别人。

因此说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基本不变(相对稳定)

教师:我们坐在教室里,我们身体的位置相对于教室而言处于静止状态;我们坐在火车里,相对于车厢而言是静止的,但其实火车是在运动的,它带动车上的人也在运动,否则我们怎么会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到达目的地呢?

由此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位置的相对稳定/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

教师总结: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教师: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可以看出运功和静止有一定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 联系 角度 含义 特点或性质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运动 整个物质世界 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

变化和过程 无条件的、

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 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 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相对的、

有条件的 ①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教师: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而不能被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所迷惑。

【课堂探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第二个材料并分析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学生思考并回答:略

教师: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因此被人“以治其人之生还治其人之道”。它在这里夸大了绝对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

【多媒体展示】材料:芝诺的“飞矢不动”说

教师:芝诺的论证的症结在于,否认这一矛盾,把飞矢在某一点上的相对静止绝对化,从而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我们要反对以上错误的倾向,同时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能像他们一样犯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师总结:我们要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运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解决问题。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金星凌日图

2012年6月6日发生一场天文盛宴---金星凌日

探究:人类为什么能够算出金星凌日的准确时间?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三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难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问题:世界是物质的,那么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着呢?

总结: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板书: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出示问题:1、什么是运动

2、运动和物质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深化:播放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和展示春夏秋冬的变化。

问题:这是不是运动?

总结: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就是运动。

展示《刻舟求剑》的故事

问题:故事中的人物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从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出示问题:慧能的论述

问题: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者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展示各种运动的图片

问题:请同学们找出各种运动的主体,

总结:各种运动的主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阶段总结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教师过度:

整个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那么在我们这个世界中有没有静止不动的物体呢?

展示:王夫之的名言: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问题: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2、运动和静止是什么关系

教师问题:

问题:名言对比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问题:他们所说的是否正确,为什么

教师总结: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如果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那么就会导致相对主义或者诡辩论。

教师过度:

世界是运动的,那么运动是否有规律可循?

问题:1、什么是规律

2、为什么说整个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问题:判断下列现象是否是规律

地球绕着太阳走 水往低处流

西瓜是甜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生老病死 乌鸦叫丧 喜鹊报喜

教师总结:

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性的概括、抽象和总结。 他们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问题:既然世界是有规律的,那么规律能否被认识,规律能否被主观创造?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同时规律可以被认识的

问题:1、印度洋海啸的发生,对人类的巨大危害,说明了什么?

2、大家都知道,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结果番茄长到达公斤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量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这则故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教师总结: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要受规律的惩罚。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


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7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