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历史备课教案优秀范文
刚刚大家看到的这个视频就是今年的10月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给全国人民献上的一份节日大礼——“嫦娥二号”。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又一光辉篇章。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成就对我国有何影响,从中我们又能得出什么启示?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大家将要学习的内容。下面回事小编Wie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Udine你们有所帮助,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历史备课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识记新中国在核技术、导弹、空间技术、生物技术以及计算机领域的重大成就;通过列表归纳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培养归纳分析能力;
通过这些成就在生产领域中的运用,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进一步探究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列表归纳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内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确各项成就在中国与世界科技发展领域中的地位、意义;
借助多媒体,通过影视资料、图片等再现历史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表格分析、影视、图片等再现的历史情景,学生认识我国科技成就在许多领域内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而有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培养危机意识,增强使命感、激发为振兴祖国发愤读书的志向。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19课的内容,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及作用。本课在内容上承接了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又连接着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科技成果及运用。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Ⅰ、必修Ⅱ学习,对新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及当时的世界格局已经有所了解,已经初步具备了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背景知识。
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第四单元的学习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成就及地位、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已经有所了解,这将有助于理解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教学重点】
新中国建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突破方法:借助于多媒体,通过歌曲《东方红》,影视资料“常娥一号卫星发射” 以及大量图片渲染气氛、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难点】
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关注科学发展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突破方法: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新中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分析其作用和地位。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通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情境,重温事件经过,感受历史。
材料教学法:教学中针对每一目的相关问题适当地选取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影像辅助法:可以向学生放有关科技成就的影视制品,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对比分析法:对于本课中一些难于理解的内容,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采用教师对比分析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问题教学法: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环环相扣,调动思维,温故知新,探究新知。
【课型】 新授课
【教师教学材料准备】
地图册、建国来重大科技成就相关音像材料、图片
【学生课前准备】
通过百度搜集一些关于建国来重大科技成就的资料
通过百度搜集建国来重大科技成就的一些相关资料和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东方红》。
导语:一曲《东方红》给我们刻画出了新中国从建国后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道路。一种对祖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于是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成就?
设计思路:本课是必修三中的一课,有必要对前面所学的概况作一阐述,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完整地了解。通过歌曲等多媒体资料,调动学生情绪。引发学生共鸣学生易产生亲切感。
(课件出示课题)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多媒体展示两弹一星的图片
指导学生看教材,结合图片,想想新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
设计问题1:
什么是两弹一星?
设计问题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为什么要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预期效果:学生根据教材知识及图片得出:由于当时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的破裂,以及美苏争霸。)
多媒体展示原因。
a.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b.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c.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国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d.为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武器和空间技术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目的)
设计问题3: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什么要致力于原子弹等核武器的研究?你怎样看待核技术的发展?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历史备课教案优秀范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了解“863计划”的内容及其进展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探究、例证、分析和归纳等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科学技术成就的讲解,训练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引用部分文学作品资料,培养学生利用文学作品学习历史课程的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情商。
2、通过讲述法、例证法、分析法、图示法、启发法等方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有些尖端科学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震动了整个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强烈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深刻含义,进一步体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正确性。我们中华民族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昂首阔步续写“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篇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两弹一星”;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教学难点: 领会科学精神并内化为自己的成长动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历史备课教案优秀范文三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认识在党的领导下科技振兴的历程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知道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
事先布置学生搜集与本节有关的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表格或音像资料,设计展板。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2)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
(3)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2 教学难点
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线索: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但自1840年以后,备受欺凌,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
然后再让学生阅读引言,了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制定了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科学技术振兴的伟大历程。
2 新知介绍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含义
“两弹一星”具体是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2、背景
【探究】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作出“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中国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探究】出示下列材料,要求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以活跃课堂。
材料: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探究】计算机投影下列四幅图片。
图片1—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图片2—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时的景象。图片3—大亚湾核电站;图片4—秦山核电站。
思考:你从上述四幅图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思路:本题为开放性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以下问题:
A核科学的发展对人类历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国防、经济);
B正确地看待核科学的发展;
C我国在核科学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造福的一贯立场。
3、成果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过程与方法】本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阅读教材后,主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探究】出示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1:恺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女孩》。画面没有一点悦目之处,干枯的土地,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一只紧盯着这个孩子、急不可耐要扑向“猎物”的兀鹰。恺文·卡特用一张照片向人们展示了整个非洲的绝望。
材料2:当1967年比夫拉战争导致了大规模饥荒和大量无辜平民死亡之后,非洲的饥荒第一次被报道。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被震惊了:干瘪的乳房犹如枯萎的梨,含在一个骷髅般孩子的嘴中,那里面其实早已没有奶水。为了安慰孩子的饥饿,母亲不得不忍受被吮吸的痛苦。饥饿是来自身体的摧残,但这些照片中的悲惨情景却直逼人心,拷问着读者的灵魂。
材料3:当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
思考:
1)材料1、2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严重问题?(饥饿和粮食问题)
2)材料3中,中国农民为什么那样说?(邓小平在全国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3)据以上材料指出,袁隆平研究的交水稻有何重大意义?(杂交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其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三、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
1、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了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2、1983年,我国成功研制出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加速了国家信息化的发展;
生物技术
1、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
2、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课后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本课要旨”,掌握核心内容。同时强调指出:“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历史备课教案优秀范文相关文章:
8.教案关于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