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马说教案

若水1152 分享 时间:

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相信学习本课,大家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一定会有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马说教案一

一、理解“说”这种文体

师:我们之前学过一篇课文,名字叫《爱莲说》,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马说》,以后我们还会学习新的课文《师说》《捕蛇者说》,这说明“说”是一种——

生:文体。

师:请自由背诵《爱莲说》,浏览课文《马说》,猜测“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生: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师:所以从题目可知,这篇文章的内容是有关“马”的观点看法。

二、读课文,理解中心论点

师:自由朗诵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千里马总是被埋没

师:为什么千里马会被埋没?

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师:哦,看来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对于千里马来说,吃不饱就会怎么样,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翻译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师重点关注“见”“且”“常马”等词)

师:那么它们为何会食不饱?

生: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师:(师正音“食马者”的“食”,并解释)是喂养马的人太吝啬了吗?

生:不是,因为千里马吃得很多,但是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要吃很多。

师:哪个词语表示千里马吃得很多?

生:“尽”说明可以吃完,“石”是量词,说明吃的数量之多。(师正音“石”)

师:看来是“食马者”的无知导致千里里的被埋没。可“食马者”的无知仅仅体现在没让它吃饱这一个方面吗?请在全文中找。

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师:听起来你读得很有节奏,因为它运用了一种什么修辞——

生:排比。

师:虽是排比,但这3个句子的主语一样吗?

生:不一样“策之、食之”的主语是“食马者”,“鸣之”的主语是“千里马”。

(师让学生翻译整个句子)

师:“食马者食之不能尽其材”,结果导致“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那么你们能不能补充出来当“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时,结果会导致“千里马 ”,当“千里马鸣之,食马者不能通其意时“,它会 。

生:略

师:从同学们的补充来看,作者虽然只详写了一个方面,但我们可以想象千里马在无知的“食马者”手里还会遭受怎样残酷的待遇。

三、深入理解、辩证分析作者的观点

师:所以,千里马如果不被埋没需要怎样的条件?

生:需要能够从普通马中识别出千里马的“喂马者”——伯乐。

师:所以“世有伯乐——

生:然后有千里马。

师:但问题是“千里马常有,而——

生:伯乐不常有。

师:有的几乎都是些无知的“食马者”。所以,大多数千里马的埋没是必然的了。显然,作者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感叹“世上大多数千里都被埋没了”,而是想——

生:以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自己空有一身才志,却得不到重用的愤懑。

师:作者写人才,却以马为喻,何也?

生:作者不只表达的是个人的愤愤,人才得不到重用,是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发生的事情,这个主题是很宏大的,若直接写人,三言两语是难以说清楚的,以马为喻,不仅简洁,将主题框定在整个故事之中,使故事带有寓言的性质,成为穿越千年的经典。

师: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比喻论证。那么请同学们讨论:从课文中我们知道:“千里马”的发现只能依赖于伯乐的识别,“千里马”才能的施展只能依赖于“食马者”给足够的食物。那么贤才的发现是否也只能依赖于明主的识别,贤才的抱负要实现是否只能依赖于明主给足够的权利待遇?

四、语言品味

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前一句说明“伯乐的有无”是“千里马有无”的前提,那么“伯乐既然不常有”,为何“千里马”还“常有”呢?

生:“然后有千里马”的“有”,是“发现”之意,这里的“千里马”指被世人发现的千里马;“千里马常有”的“有”是“存在”之意,世界上客观存在着许多千里马。这看似矛盾的两句话的确包含了深刻的矛盾:还有大量的千里马未被发现。

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按照逻辑,下一句应是“故虽有名马,常不被世人知晓也”,而原文中却是“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请你说说原文这样写的理由。

生:将千里马的遭遇写得详细、更悲惨,更极端。按说即使被当做了普通的马,也可能遇到普通身份的主人,而现在作者却让它落入了身份极端低下的奴仆之手,受尽屈辱;按说普通的马也可能死于路途之中,而作者却让它和别的马一同凄惨地死在马槽边。这显然是作者故意在走极端,而走极端的背后却是作者压抑不住的愤愤不平之意。

师: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一内容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生:描写。将“食马者”在“千里马”无法进行交流的情形写到极致,让“食马者”在“千里马”面前完全暴露出它的愚昧专横,同时也暗含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同时,议论中穿插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师:文中多处运用到“也”这个语气词,请你以每段结尾的“也”字为例,具体分析它的不同用法。

生:第一段结尾的“也”表现作者为“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感到无限痛惜;第二段结尾的“也”表示反诘,作者对“食马者”的愤怒、谴责之情达到高潮;第三段的“也”字收束全文,既饱含了作者的痛切之感,也饱含了对“食马者”的深刻讽刺。

 初中语文马说教案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 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教法: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认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结合工具书,查阅资料,搜集有关韩愈、伯乐与马的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伯乐识马的视频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二、作者及背景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解说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三、诵读

1.动画朗读

2.图片欣赏

3.自由朗读,读 准 字 音

祗zh? 槽枥cáo lì 石dàn 骈pián 策cè

shí

一食或尽粟一石

Sì s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四、疏通文意

1.难点词语

辱:受屈辱

骈:两马并驾,一同

称:著称

一食或:吃一顿 有时

能:能够

是:这

才美:才能和美德

见:“见”通“现”

等: 等同

安:怎么

策:用鞭子打

道:正确的方法

材:通“才”,才能

执:拿着

临:面对

其:语气词,表示反问

2.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里辱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能吃完一石粮食,可是喂马的仆役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可是由于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要求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呀!”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词语梳理

文段一:

  初中语文马说教案三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阐明的道理;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

2.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马说》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

(1)相马故事导入。

教学活动2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 初读课文,明确字音、语气、节奏。(幻6)

(2)自读课文,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初译课文 ,学习字词。(幻8-12) 教学活动3 3. 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幻13、14)

教学活动4

4.再读课文,合作探讨(幻15)

(1)指读第一段,研讨回答 = 1 GB3 ① - = 3 GB3 ③ 问

= 1 GB3 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2 GB3 ② “伯乐不常有”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3 GB3 ③ 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

(2)指读第二段,研讨回答 = 4 GB3 ④ - = 6 GB3 ⑥ 问

= 4 GB3 ④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 5 GB3 ⑤ 用反问句,表达强烈的感情;表现出作者对食马者愤怒谴责,对千里马的痛惜之情。 = 6 GB3 ⑥ 进一步揭示千里马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

(3)指读第三段,研讨回答 = 7 GB3 ⑦ - = 9 GB3 ⑨ 问

= 7 GB3 ⑦ 食马者;连用三个“不”构成排比句式,把食马者愚妄无知表现出来。 = 8 GB3 ⑧ 面对千里马说没有千里马,表现出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嘴脸;既有痛切之感也有嘲讽之意。 = 9 GB3 ⑨ 点名中心“其真不知马也”,即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初中语文马说教案相关文章:

1.语文文学精选马说优秀教案设计3篇

2.语文文学我喜爱的书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语文马说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6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