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精选醉翁亭记教案设计3篇
推荐文章
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你们有所喜欢,
初中语文文学精选醉翁亭记教案设计3篇一
课题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
课型 :鉴赏·评论
上课日期:2012.10.
作者姓名:孔艺
单位:滕州市滕南中学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1课时)
课前准备:
熟练朗读课文,结合课下小注理解文意,完成《助学》“预习积累”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
2.理解文言词语,解读文言现象,积累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着重感受文章语言的艺术魅力,从中品味欧阳修崇高的人生境界。
评价任务:
1.欣赏一方山水;
2.品味一种情趣;
3.体验一种人生;
4.感悟一种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共同探讨的,是有关“胸襟﹒情怀”的话题。
[屏显:胸襟·情怀]
走进我们的历史,“谪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文学史,无数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用他们灵动的笔触抒发着他们不称意时灵魂深处的情怀,成就了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
这其中,你知道的有谁呢?
[屏显以下内容]
范仲淹这样抒写着他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陶渊明这样表达着他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屈原这样吟唱着他的信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苏东坡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生齐读屏显的内容。
范仲淹、苏东坡、屈原、李白……一颗颗旷达的心灵在徘徊,一声声爽朗的笑声在回荡,一个个潇洒的脚步在流连。这其中,有一个谁也抹不去的身影,那就是欧阳修。
[屏显:欧阳修图像]
这就是欧阳修。请说一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屏显以下内容:《六一居士传》节录]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从“六一居士”的由来,我们可以知道欧阳修是怎样的人?
这样潇洒、旷达的欧阳修,在被贬滁州期间,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醉翁亭记》。下面,我们就走进《醉翁亭记》,去感受欧阳修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旷达情怀。 二、朗读课文。
(一)读得顺畅
1.指生朗读课文,生听读,标注出字音、节奏方面有不同意见的地方。
2.交流不同意见的原因,分析、明确造成朗读障碍的文言现象,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读得明白
1.大家在结合小注理解文意的时候,有没有没弄明白的地方?你可以提出来,问一问老师,问一问同学。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对涉及到的特殊的文言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藉此让学生体会古代语言的特点,积累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三、欣赏一方山水
1.标注出文中描写滁州自然风光的句子,师生交流。
2. [屏显以下内容:欣赏一方山水]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若夫日出而 o “林霏开“ 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 o “幽香“ 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o “风霜高洁“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选一处自己最喜欢的景,在仔细揣摩作者语言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联想,用文学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句式参考:这就是琅琊山,你看, 。
这就是醉翁亭,你看, 。
这就是酿泉,你看, 。
这就是山间的早晨,你看, 。
生交流,师适时穿插:
⊙“环滁皆山也”,“环”,凝炼一字却写出了山的迤逦连绵,让我们做无穷想象。
⊙“尤美”,是“特别秀美”。
⊙用“潺潺”写水流的声音,很好听。
⊙用“翼然”喻亭,说亭像鸟儿展翅凌云欲飞,写出了亭的可爱。
⊙“芳”,临时改变了功能,是香花。“秀”,同样是临时改变了功能,是开花,滋长。
⊙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暝”,静态描写又体现了动感,简炼的文字原来却有着如此丰富的表现力。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言简意深,片语传神啊。“水落石出”在今天我们已经给予它新的生命力,原来,它诞生于欧阳修的笔下啊!
小结:“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亭台踞临泉上,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山水亭台,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一日间的朝暮变化,一年中的春秋更迭……这山、这泉、这亭,这山间的朝朝暮暮、春夏秋冬,这一方山水让我们沉醉其中。
四、品味一种情趣
1.面对这样的山山水水,作为这方山水的知州的欧阳修,更深深地沉醉其中了。欧阳修是怎样表达他沉醉其中的情怀的?请标注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 [屏显以下内容:品味一种情趣]
环滁皆山( )。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 )。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 )。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 )。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 )。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 )。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 (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
若夫日出而 o “林霏开“ 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 )。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
根据记忆,括号里应该填的字是什么?你觉得这个字重复多余吗?为什么?
⊙点拨:“也”是语气词,可以理解为我们现代汉语的“啊”或“呀”。
请你体会以下句子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初中语文文学精选醉翁亭记教案设计3篇阿尔
初中语文文学精选醉翁亭记教案设计3篇二
教学目标:
1、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 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 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 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 出处: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滁壑 琅 ?琊 潺 酿 辄
fēi ?míng? huì ?yǔ ? ?lǚ liè?yáo ? ?
霏 暝 晦 ?伛 偻 洌 肴
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
蔌 酣 弈 ?觥? 筹 翳
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讲读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初中语文文学精选醉翁亭记教案设计3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难点:
1、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从课本中再现生活,学习主人公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胸怀,从而热爱生活,感悟人生,并积极创造生活。
课前准备:
学生
1.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
2.制作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对话明确探究主题
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教师说出:“庆历四年春”)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生1: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仕途失意、与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
生2:支持范仲淹的改革。
师:没错,我们知道范仲淹因为实施政治改革得罪了当权派而被贬谪邓州。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范仲淹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就在这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领略景美,初探太守为何而醉
1、提出问题:那么欧阳修又在本篇文章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文中太守又为什么而醉?接下来我们边听课文朗读边思考。
(1)依据自己听读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2)生:“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师:到底为何呢?接下来我们共同走进课文,探索太守“醉”的缘由。先请同学们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明确: A. 山水之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4、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生:小组讨论。
师点评: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5、看到这样的美景,作者产生怎样的情?
生:小组合作、探究。
(1)师点评: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不由得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突出了一个乐字)
(2)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三、感受人欢,再探太守为何而醉
(1)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这个地方的人及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呢?--快乐。
(2)齐声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师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3)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4)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
四、体悟情怀,三探太守为何而醉
进一步探究: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此为本文的精髓,也是学生情感的进一步升华)
(1)师点评: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板书(以乐写悲)
(2)文中写了作者的山水之乐、宴饮之乐、与民同乐,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师明确: (1)“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评: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层次的乐。这里以鸟之乐衬托人之乐,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五、归纳情怀,揭示主旨
1、请大家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两人小组讨论一下: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寄情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2、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2、归纳得出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六、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1、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挫折与不幸,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它?
引导学生懂得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假如你是摄影师,拍摄介绍醉翁亭的短片,你准备采取什么顺序、拍摄哪些景物、配上什么样的解说词呢?
七、课堂小结
欧阳修在北宋诗_)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散文便是他对文学主张的艺术实践。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画面、淳朴的人情,也展现了先生那旷达自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让我们一起在优美的朗读声中与先生道别吧……(配乐朗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
醉景 朝暮之景 乐
四时之景
滁人游 以乐写悲
醉人 太守宴 以醉写乐
众宾欢
太守醉
卒章显志
醉情 与民同乐
关文章:
3.醉翁亭记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