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范文3篇

若水1152 分享 时间: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范文3篇一

  一、导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道出了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了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了其雄奇险拔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受一番。

  (板书课题:答谢中书书)

  2.解题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读课文

  1.初读通文句。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准节奏。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聆听学生的朗读,及时纠正学生读不到位之处,指导学生的疑难之处。

  (2)检查朗读。选一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教师强调朗读节奏: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根据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4)全班齐读课文。

  2.再读明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

  (2)同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认为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班级交流时解决。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出示:

  ①〔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3.三读理结构。

  (1)生读课文,理清本文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课文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使学生明确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2)学生根据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快速背诵课文。

  (3)检查背诵。抽查两名学生背诵课文,老师做适当点评。

  三、品美点

  总写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突出一个“美”字,总领全文。接下来的文字无不围绕它来铺开,分别写了“峰”、“流”、“石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你发现了本文的美了吗?请根据自己的想象,以“我发现了本文的 美”的句式,说几句赏析语言。

  (出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辉、夕阳、猿鸟、沉鳞,激发学生想象。)

  教师提示:可从文章内容、语言、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赏析。

  1.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可这样赏析,如:

  (1)我发现了本文的结构美。文章短小精焊,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叙议结合,经纬分明,脉络贯通。

  (2)我发现了本文的图画美。画中山水相映,色彩缤纷,高低错落,动静相生。

  (3)我发现了本文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4)我发现了本文的语言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沉鳞竞跃”,四字一句,整齐顺口,而结尾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差变化,又如行云流水,随意自然。

  ……

  四、悟感情

  1.古人善于从一山一川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篇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有哪些?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则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谈写法

  1.本文的景物描写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你从文学到了哪些写景的方法?

  请以“我从文中学到了 的写景方法”的句式谈一谈。

  教师小结: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真情。

  2.探究书信体例的变迁。

  六、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七、课外积累

  收集整理文中的四字写景佳句,背诵古代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

  八、小结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下节课让我们再来一起欣赏苏轼笔下的月色是怎样的,又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作业布置

  1.将这篇短文声情并茂地吟诵给父母听。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范文3篇二

  教学目标:

  1. 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把握作者的心境。

  2. 体会缜密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特点。

  3. 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山水自然之美的体验和感受,启迪学生以审美的心态来学习这篇课文。

  2.本文的语言凝炼生动,富有音韵美,在翻译、理解之前可以引导学生多加以诵读。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处风景,并谈谈感受。

  二、解题

  引导学生培养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要点:谢中书指谢徵,字元度,曾任掌管朝廷机密文书的中书鸿胪,所以称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实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从“答”中可以看出,本文是作者写给谢徵的回信。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 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读后引导学生发现本文语句上的特点:四字句多。由此提示四字句的节奏。

  2. 让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译文,划出疑难,讨论交流。集体解疑。一个学生译文,大家订正。

  3. 落实重点词语:

  答谢中书书 书:书信。

  四时具备四时: 四季。

  晓雾将歇 歇:休息。这里是消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沉鳞:潜游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奇:奇异, 奇妙。

  四、欣赏分析,体会文章内涵及特点。

  1. 文中哪个词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点?明确: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在内容上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也表达了自己期望与古今往来的文人雅士比肩。结构上总领全文。

  2.预习《记承天寺夜游》。

  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教学要点:学习背诵《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文中写景文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一、导入

  1.月亮,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意象之一。古往今来,一轮明月往往会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也有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苏轼这一大文豪在月夜还发出过什么感慨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苏轼一起去游赏承天寺的月夜美景。

  (板书题目:记承天寺夜游)

  2.说说你知道的苏轼。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三年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佑中旧派执政,苏轼被招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本文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二、读一读,初步感知

  1.听读。

  (1)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和停顿。

  (2)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①掌握字音。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ng)

  ②把握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仿读。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初步感知课文。

  (2)选两名自愿朗读者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3)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讲一讲,了解内容

  1.解题。顾名思义,《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游记,作者与谁同游?经历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

  2.生自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自己讲解文意,把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交流,相互质疑。

  4.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5.请一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作补充评价。

  6.教师强调一些重要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

  (1)念无为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7.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课文,争取背诵。

  四、品一品,赏析妙语

  1.这篇短文以写月景著称。开头便写到“月色入户”,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小组合作探究(出示探究题目):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删一删,品修辞:你认为去掉原句中的“如”和“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2)添一添,品意境:在原句后添上“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好不好?为什么?

  五、说一说,领悟感情

  1.作者通过对月色的描绘,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清幽淡雅的意境。此时,他的心情如何?除此之外,作者在这篇短文里还流露了哪些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先找到能体现作者心情的关键词句,再说一说作者的感情。

  明确: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有点遗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的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3.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为全文的点睛之笔,可引申提问: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闲”?

  明确:入夜即“解衣欲睡” 。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

  步于中庭看清“竹柏影” 。

  闲人既带有寄情山水的闲静恬适,又带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4.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对庭中景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我们从中得出这样的启示:即使命运的安排对个人来说,可能不很公平,也不能失去了拼搏进取的勇气,在逆境中要看到希望,要懂得如何去面对困难,接受命运的挑战。

  总之,作者能在被贬的情况下并没有“借酒浇愁”,消沉下去,而是寄情山水,排遣郁闷,作者的豁达心境可见一斑。让我们带着与作者同样的心情再次朗读这篇短文。

  5.生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评一评,比较意境

  1.男女生分组背诵两篇短文 。

  男生背《记承天寺夜游》

  女生背《答谢中书书》

  2.比较阅读。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你更喜欢哪一篇?请简单谈一谈。

  七、品味写景的妙处

  1.“一切景语皆情语”,有这样一种赏景的心情,看看作者眼中的景致又是如何。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有表情地诵读。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象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美景了。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人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3.学生背诵此句。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赏析文中景物描写,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

  八、课外积累:请收集与“月”有关的古诗词,比较不同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什么不同?体会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

  九、小结

  现在让我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

  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第二句,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三句,苏轼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地去领略生活。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在此,我也送给大家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我们人生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豁达,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全班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本环节主要是想唤起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人拥有乐观的心态的可贵,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最后的小结旨在引导学生明确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境去感受,用怎样的方式去发现。启发学生能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十、作业布置

  1.诵读两篇短文。

  2.这两篇短文意韵隽永,富有诗情画意,就其中一篇写一段读后感。

  3.完成课时达标。

  十一、板书设计

  ?

  教学后记:

  28、观潮

  周密

  授课时间:

  课型: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范文3篇三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 、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 是 ( 朝代 ) 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 ,号 ,丹阳秣陵人。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 、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 交辉( ) 晓雾将 歇 ( )

  夕日欲 颓 ( ) 未复有能 与 其奇者( )

  三、合作学习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 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 、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 、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 、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 、学生自读。结合文_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 、理清思路,用 3 ~ 5 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 、解释加点的词

  俱 备( ) 沉 鳞( ) 竞 跃( ) 复 ( )

  2 、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C 、照以海滨之月 。 D 、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 、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学习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感慨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绘景

  感慨 期与谢公比肩 自 豪

 


相关文章:

1.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2.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3.答谢中书书翻译全文

4.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5.初二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范文3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55802